2020年3月23日,是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新加坡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與當年李光耀全面對外開放大力招商引資密不可分,再次推出曾經這篇文章,以此緬懷李光耀的豐功偉績。
當今世界,開發區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很多人知道,世界上第一批開發區,新加坡的“裕廊工業園”是李光耀創建的;但很少人知道,李光耀曾經當過開發區的“推銷員”,向美國和中國等國家大力“推銷”過開發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第一批開發區。1959年,愛爾蘭興辦歐洲第一個開發區;1961年,新加坡開辦亞洲第一個開發區;1967年,巴西興辦了拉丁美洲第一個開發區等等。它們成爲世界上的第一批開發區。其中新加坡的開發區,在李光耀的大力推廣下影響最大,來學習的國家最多、普及的最廣,對外開放的“開發區”是“新加坡模式”主要內容之一。
窮則思變,失業逼出開發區
新加坡是1965年建國,但是獨立是在1959年(編者注:新加坡在1959年6月正式成爲自治邦;1963年9月成爲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州;1965年8月脫離馬來西亞後成爲獨立國家)。獨立時沒有被哪個國家刻意扶持過,也幾乎沒有工業基礎。1959年,新加坡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後,李光耀就想到了要利用外資來發展新加坡。他在回憶錄中說,從1959年第一次執政開始,便一直扛著失業問題的包袱,那麽多年輕人在找工作,我們卻沒有工作以應付他們的需求,他當時就想到了創建開發區,引進跨國公司來發展新加坡的經濟。
當時一些學者把跨國公司看成廉價土地、勞工和原料的剝削者,說什麽發展中國家把原料賣給先進國家,反過來向他們購買消費品;跨國公司支配科技和消費品的選擇,勾結所在國政府一起剝削和壓制人民,引進跨國公司是延續殖民主義的剝削方式。甚至把外來投資看作是一種“經濟侵略”。
李光耀認爲,新加坡沒有天然資源可供跨國公司剝削,有的只是勤勞的人民、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決心做到誠實稱職的政府。我們的責任是爲200萬新加坡人(當時人口)提供生計。如果跨國公司能讓我們的工人獲得有報酬的工作,並且教授他們技能和管理的技巧,我們就應該把他們爭取過來。新加坡要想生存、想發展,必須大力推進工業化,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多元化工業結構,爲了方便投資者,新加坡創立了工業園區等新事物來吸引外商。並且通過推行優惠稅制、簡化政府審批等,吸引先進的海外企業。
1961年8月,李光耀在新加坡成立了經濟發展局,它主要的工作是吸引外來投資。並成立了一個一站式的服務機構,同時設立了裕廊工業區。
圖爲新加坡裕廊工業區一角
裕廊工業區成立後,開始沒有人來投資,爲了吸引外資,李光耀和他的團隊都成了“推銷員”,他們親自上陣勸說跨國企業進駐工業園區。在訪美時,他們向美國商人講述新加坡從小小漁村開始的奮鬥史,設法使外國投資者對新加坡的投資感興趣,遊說美國企業進駐工業園。
當時,美國有些人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新加坡,連新加坡在哪兒都搞不清楚,他們只好在地球儀上,指出東南亞馬來半島的最南端的一個小點,美國人才知道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他們有時拜訪了四五十家公司,講的口幹舌燥,有時一口水也沒有喝上,說破了嘴皮,磨破了鞋底,才終于找到一家公司有興趣來新加坡考察。最終有惠普和通用電氣等美國大公司相繼進駐。
1962年9月1日,第一家工廠大衆鋼鐵廠奠基;
1963年,已經有24家工廠獲得先驅工業證書;
1965年裕廊碼頭開始啓用。
隨後,成衣、紡織、玩具、木器、假發等小型工業如雨後春筍般建立。不久,資本、技術密集性行業,一些大型煉油廠也紛紛來到新加坡投資。
在裕廊工業區的帶動下,新加坡島內已建立了30多個工業園區,包含了8000多家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制造業公司,對GDP的直接貢獻率爲25%,雇傭了全國1/3以上的勞動力。
1961年,新加坡的人均GDP只有400多美元,1991年,新加坡的人均GDP達到了14000多美元,30年增長了30多倍。
開發區使新加坡成爲“四小龍”
新加坡在東盟中是個“小不點”,原來綜合國力,經濟實力根本排不上號,周圍的國家都比它大,只有文萊的人口比它少,但是文萊雖小,卻有豐富自然資源。新加坡在自然資源上,可以說一無所有。
由于興辦了開發區,新加坡經濟開始起飛,成爲東盟11國中,唯一進入“四小龍”的國家。當時新加坡,還排在香港後面,2015年,新加坡人均GDP已經達到5.3萬美元,不但超過了香港的3.7萬美元,已經達到了韓國、台灣(均爲兩萬多美元)的兩倍以上,已經位居“四小龍”第一了。
1979年世界銀行的《發展報告》中,新加坡已被列爲新興工業化國家 。
李光耀向鄧小平“推銷”開發區
李光耀在美國“推銷”開發區是想“請進來”,希望美國的資金來新加坡投資。李光耀向鄧小平“推銷”開發區,是爲了“走出去”,爲新加坡的資金找“出路”,在中國投資。
圖爲李光耀與鄧小平親切會見
鄧小平在1978年訪問新加坡時對李光耀說,新加坡的改變實在太大了。他對新加坡的開發區特別感興趣,特地參觀了裕廊工業區,在裕廊山種下一株樹。
在裕廊鎮政廳裏,鄧小平聽取了裕廊鎮管理局主任的介紹。在新加坡訪問的這兩天,鄧很少講話或者評論他見到的新事物,但新加坡之行顯然讓他有所心得。
在訪問中,李光耀向鄧小平“推介”新加坡辦開發區的成功經驗,他對鄧小平說:“怎麽說我們都不過只是福建、廣東等地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後裔,你們有的卻盡是留守中原的達官顯宦、文人學士的後代。中國真要追上來,甚至會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根本不會有問題。”新加坡辦開發區能成功,中國辦開發區也一定會成功。鄧小平聽後沉默不語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回到中國後,1979年10月,鄧小平講到:“我到新加坡去考察他們怎麽利用外資。新加坡從外國人所設的工廠中獲益,解決了就業難這些都值得中國學習。”他決定在中國學習新加坡辦開發區的經驗。
開發區使兩岸經濟“一體化”
李光耀對兩岸關系十分關心,他希望中國能夠實現和平統一。台灣可以通過對大陸的投資,使兩岸在經濟上融爲一體,到時候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容易統一的。開發區對中國海峽兩岸關系也産生了積極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興辦開發區後,台灣投資紛紛來到大陸的開發區投資,福建、廣東東莞、江蘇昆山等等地方,都建立台灣投資開發區,並且成爲當地的經濟支柱。台灣對中國開發區的投資,已經成爲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橋梁。
開發區成爲新中經濟割不斷的紐帶
李光耀爲什麽向鄧小平推介在中國辦開發區?因爲新加坡富裕後,資金要找出路要對外投資,而中國正是新加坡投資的首選地之一。所以中國一開始興辦開發區李光耀就全力支持。
李光耀一生對中國訪問了33次,其中主要是爲了辦開發區以及處理開發區的一些事情。單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李光耀就進行了多次考察,開始選的是上海,由于土地要價過高,沒有談成,後來又考察了無錫、南京等地,最後才選定在蘇州。新加坡現在不但在蘇州投資,還在天津、重慶等地進行了大量投資,新加坡已經成爲中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兩國合作開辦的開發區,成爲新中經濟割不斷的紐帶。
開發區使中國成爲世界工廠
今天在中國,除國家級別的開發區外,還有省級的、地市級的,連區、鄉鎮也紛紛建立了開發區。這些開發區使中國已經成爲世界工廠,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位。開發區使中國徹底改變了文革期間物資匮乏,買什麽東西都要憑票供應的狀況,産品不但滿足了國內需求,而且大量出口。現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中國制造,隨處可見Made in china ,有的國家已經離不開Madein china了。
開發區影響全世界經濟
如果說新加坡的開發區是第一代開了個頭,中國的開發區就是第二代迅速成長壯大,遍布世界各地的開發區就是第三代普遍開花。現在中國的“開發區”也開始“走出去”,隨著“一帶一路”的開發,中國已經開始在許多國家投資發展。
在新加坡辦開發區的影響下,除中國外,其他許多國家也都紛紛效仿建開發區。如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也紛紛開辦開發區,據不完全統計,僅泰國的工業園區,大大小小就有100多個。
現在,連封閉的朝鮮也認識到開發區對發展經濟的重要性,也開辦了開城等開發區。開城開發區是韓國金大中與朝鮮金正日在2000年“共同宣言”的産物,現有工人5萬多人, 規劃容納2000家企業,工人將達到17萬名,年産值將達到兩百億美元。但是,最近發生的金正男等等事件,使朝鮮半島局勢再度惡化,開發區不得不關閉了。
和平發展是全世界的大趨勢,當年李光耀“推銷”的開發區,現在已經成爲許多國家發展經濟的重要途徑,發展中國家興辦開發區,吸引發達國家來投資,你發財我發展,形成雙贏。飲水思源,在緬懷李光耀逝世兩周年之際,世界各國同在一個地球村,互相協作辦好開發區,爲世界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就是對李光耀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