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更換手機、洗衣機或打印機等産品時,有廠商若能將這些舊物回收,更換零件再次售賣,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減少資源浪費。這一廢物利用的概念,即循環經濟的精髓所在。
全球能源消耗量與日俱增,自然資源卻並非取之不盡,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對此指出,挑戰在于如何平衡經濟增長和確保可持續發展兩大目標,現有工業的生産和消費模式則是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馬善高昨天在爲配合明年舉行的新加坡潔淨環境峰會(CleanEnviro Summit)舉辦的業界討論會致辭說:“如今以‘索取、使用和棄置’爲主的經濟模式,依賴大量便宜的能源。但我們並沒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環境也無法吸收所有因工業活動制造出的汙染物質,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將有助于改善這一情況。”
再生産(remanufacturing)是循環經濟中的重要一環,馬善高進一步解釋,循環經濟可以通過最初的産品設計來減少廢物産生,讓産品能通過再生産、再整修和再循環,讓部件和材料能繼續使用。
此外,實踐這一經濟模式的工業也會考慮優先使用較不具汙染性的再生能源,借此推動業界減少能源需求,達到能源效益。
馬善高指出,循環經濟政策主要靠科技發展來落實,主張智能和自動科技的“工業革命4.0”則能成爲一股強有力的推動力。
可尋找契機 打造綠色經濟新模式
我國雖正逐步轉型爲服務型經濟,但新加坡環境理事會主席羅惠嬌認爲,政府仍能從中尋找契機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
羅惠嬌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我國要真正坐上全球循環經濟列車仍需一段時間,但本地的水務和宇航業已率先實現了循環經濟所提倡的運作模式,即讓貨品在第一次使用後,經過循環、再生産和再使用的過程,創造多重價值。
她說:“我們的水源從使用最初到用後水的流向,都是一個循環過程;本地宇航業者也在再生産舊引擎方面享有盛名。”
不過,羅惠嬌指出,食品業是一個較具挑戰性的領域,因爲食物無法再循環使用。但業者可從改良食物包裝方面下手,減少食物浪費,或利用科技把食物垃圾轉化成其他可再使用的物品。她也認爲,本地若要加入循環經濟浪潮,或得著重發展與再生産相關的工業活動,打造一個在地的循環經濟産業鏈。但若地理條件無法滿足基礎設施等發展需求,致力減少垃圾或做好廢物管理,也算達到減少浪費的目的。
兩年一次的新加坡潔淨環境峰會將于明年7月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