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光澤世
承前啓後
李光前逝世50年紀念特輯
文/莫美顔 鄭明衫
大慈善家李光前
曾在1965年
獻捐100萬元
充作新加坡醫藥
發展基金,
他對推動中醫藥事業
的發展也非常
盡心盡力,
可說是難得爲西醫
和中醫發展
都作出顯著貢獻的
華社領袖。
李光前生前對本地中醫藥的發展一直很關注,他出錢資助的中醫藥機構包括:同濟醫院、新加坡中醫師公會、中華醫院和善濟醫社等。他也主張中西醫合作,抛開保守思想,以謀中醫藥的發展。晚年他公開自己在中國治療肝癌的藥方,不僅中醫界人心振奮,更激發了各界對中醫藥的重視。
連任兩屆
同濟醫院主席
新加坡同濟醫院創立于1867年,150年來一直秉承著先賢的創院精神:不分種族、宗教、國籍,一視同仁,施醫贈藥。作爲一所自立的民間團體,同濟醫院的成功歸功于廣大社會善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全體董事出錢出力,醫師及員工的辛勤付出,這當中也包括李光前的無私奉獻。
李光前于1951年擔任同濟醫院主席,而且連任兩屆。他任內最大的貢獻當推1951年策動購置湯申路價值33萬余元的地産。由于同濟醫院基金僅有23萬余元,于是醫院組織“購地建屋委員會”進行籌款,李光前帶頭捐獻5萬元,最後籌得約12萬元,成功購得地産。
其次,當同濟醫院前主席黃桂南發動興建同濟大廈籌款活動時,李光前也和黃桂南一樣捐出款項總數的10%,即27萬5000元作爲籌建大廈用途。
此舉對當年的籌款工作起著極大的鼓勵作用。李光前去世後,同濟醫院繼續獲得他所設立的李氏基金支持,單單過去的10年就捐獻了65萬元。同濟醫院估計,到目前爲止李光前及李氏基金捐助同濟醫院已超過200萬元。
同濟醫院副主席張克榮受訪時說:“在那個中醫藥相對落後的年代,李光前的善舉,對奠定同濟醫院的基礎和今日的成就發揮了一定影響。”
支持中醫師公會
中華醫院建會所分院
今天的同濟醫院不僅是本地現存最悠久的醫療機構,也是本地規模最大的免費醫療機構。同濟醫院還在2003年設立同濟醫院研究院,爲新加坡培育優秀的頂尖中醫人才。
除了振瑞路的總院,同濟醫院也在宏茂橋、盛港和勿洛設立分院,第四所分院將于明年4月動工,以便實現爲東、西、南、北、中全島民衆提供醫療服務的目標。
成立于1946年的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是一個融醫療、教學、科研爲一體,致力于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同時以團結中醫界同仁共謀福利爲己任的中醫藥組織。
經過70余年發展,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已發展爲本地最大的中醫學術團體,並設立了中華醫院、新加坡中醫學院、中華醫藥研究院和中華針灸研究院,同時擁有東南亞規模最大的中醫藥圖書館,藏書量達9萬多冊。公會一樣獲得李光前的支持。
新加坡中醫師公會于1952年成立中華施診所,即現在的中華醫院,以彌補戰後新加坡衛生醫療設施的不足,既爲社會服務,也爲中醫界提供一個醫療研究場所。據1954年本地《中興日報》的報道,施診所病人很多,擁擠不堪,公會決定通過募捐自建會所,李光前知道後便自動贊助2000元。
中華施診所于1956年易名中華醫院後繼續獲得李光前的支助。1960年公會決議在實龍崗設立第一分院時,李光前就慷慨捐獻了5000元。當時《星洲日報》報道,李光前還致函公會希望公會繼續努力使分院能早日落成造福人群。
70年代,雖然李光前已辭世多年,但中華醫院大巴窯總院的籌建工程仍獲得李氏基金37萬5200元的捐助。如今中華醫院除了總院外,還在義順、兀蘭、武吉班讓和如切設立分院。除貫徹贈醫施藥、扶助貧病的宗旨,也積極提高醫療水平,促進中醫藥的發展。
中華醫院主席劉少夫接受訪問時說,現在醫院共有500名輪值醫師,設不同病組,包括生育組、糖尿病組、腫瘤組、心血管組、腸胃組、眼科組、痛症組、中風後遺症組、針灸刮莎組爲不同病患解除病痛。
他透露,目前醫院正在轉型,近期將調整診費,以便更好地利用慈善基金,在一兩年內壯大專科專病隊伍,包括聘請海外科研人員來新,組織醫師到海外浸濡學習,以提升本地醫師的醫療水平。
劉少夫說,中華醫院能有今天的成就與發展,源于社會善心人士和各名譽院長的鼎力支持,而李光前更是功不可沒。
李光前是中華醫院的永遠名譽院長。根據中華醫院的資料,從1954年籌建會所,1960年設立分院,到70年代興建總院,以及1966開始的醫藥基金,至今李光前及李氏基金已捐助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及中華醫院53萬4200元。
中醫爲他治癌康複 公開藥方撼動各界
1965年李光前在香港被診斷患上晚期肝癌,他到中國接受中醫治療後康複回國,引起各界的興趣和注意,特別是醫藥界更表關注。
當中醫師公會請他分享治療經過供中醫界作爲醫療參考時,他欣然答應了,還召開記者會,公開所服用的藥方,以增加社會大衆對中醫藥的認識。
當年剛到新加坡中醫學院就讀中醫課程,現擔任中醫師已將近半個世紀的彭榮基(84歲)說,那時李光前肝癌康複的新聞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他藥方內的中藥材成了藥材店的搶手貨。
彭榮基說,李光前的藥方內有幾味藥,如八月劄、半枝蓮、鐵樹葉、白花蛇舌草,1965年以前都鮮少采用,購買者必須先向藥材店訂購才能買到。藥方公開後,藥材店才開始公開售賣這幾味中藥,且更多中醫師采用。
他說:“李光前治肝癌藥方的效應帶動了本地中醫藥的發展,中醫界同行士氣倍增,我們學中醫的信心也更爲堅定。”
1966年5月27日,新加坡中央醫院第三組醫務主任魏雅聆醫生提出“中西醫學診斷的異同”研究計劃,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派出謝齋孫、遊杏南及陳明參三名中醫師,參與在中華醫院第一分院進行的兩個月研究。
力倡摒除醫術不外傳舊俗
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會長趙英傑博士受訪時說,那次研究開了中西醫合作的先河。“這次合作也許是肝癌藥方熱潮的延續,不過他說:“其實在更早以前李光前就極力倡議中西醫合作,可見李光前很有遠見。”
據《星洲日報》的報道,李光前是1957年10月27日在中醫師公會的1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中西醫合作的主張。
會上李光前還指出當時中醫界面對缺乏組織、墨守成規、只傳子女親屬不外傳等問題,他因此呼籲中醫師摒棄成見,團結起來,向西醫看齊,提高中醫藥服務水平,把中醫發揚光大。
趙博士說:“李光前是個企業家,商務纏身,但對中醫的發展和大衆的健康卻關懷備至,並在覺察到中醫藥界的症結所在後,提出前瞻性建議,確實難能可貴。”
趙博士說,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本地中醫藥水平已有顯著的進步,中醫藥的學術地位也提升了許多,培訓資源也更完善了,中醫藥越來越受到公衆的認可,中醫師也比以前團結。“這些都是李光前樂見其成的,我們總算沒辜負他的一番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