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瑜,票友常稱“瑜老板”,1978年3月4日生于蘇州。 26歲之前,王珮瑜視自己爲“小超人”,在成功的道路上恣意狂飙。
15歲,王珮瑜憑一出《文昭關》,就讓京劇名家梅葆玖贊歎不已;18歲那年,京劇名家譚元壽看了她的演出,驚呼其爲“小孟小冬”;20歲前,她將各類京劇大賽大獎悉數拿下;25歲,進劇院工作才一年,就當了上海京劇院一團的副團長。
驚喜之際,人們迫不及待地將余(叔岩)派第四代傳人、梨園小冬皇、當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的桂冠統統戴在她頭上。
那時,一切的成功,都來得太容易。年少氣盛的王珮瑜,在光環中,迷失了,進而畢露鋒芒。
梅葆玖在京城爲王珮瑜大造了兩年輿論後,上海戲校讓正讀4年級的王珮瑜赴京演出了。京劇名家譚元壽一看王珮瑜的《文昭關》,驚呼:“這不是一個活脫脫的孟小冬嗎?”1947年,19歲的譚元壽親曆了梨園界的那件大事。那一年,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爲慶六十大壽,遍邀京劇名伶,最後兩天的大軸戲就是孟小冬主演的《搜孤救孤》。
那晚,譚元壽就站在舞台側幕條邊觀看。之後,孟小冬告別舞台,“冬皇之聲”成絕唱。譚元壽的父親、“四大須生”之一譚富英回京後感歎:“小冬把這出《搜孤救孤》給唱絕了,反正我這出戲是收了。”收了,就是不唱了。
見到“活脫脫一個孟小冬”之後,譚元壽欣喜萬分,當即提出:“我來陪這個孩子唱出戲。”戲碼就選了《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谡》,譚元壽“蹲底”演《斬馬谡》,而讓王珮瑜演出前兩折重頭戲。梨園行赫赫有名的“譚門”掌門人,陪一位戲校4年級的學生同台唱戲,這般提攜,非同一般。從此,“小孟小冬”、“小冬皇”的名號,不胫而走。
活下去,比顧及臉面更重要。那一天,王珮瑜將車開進嶽陽路168號的上海京劇院,熄了火,擡頭看了看眼前這幢熟悉的大樓,猶豫著是否要往裏走。
上海京劇院院長孫重亮的辦公室在二樓,從停車場到院長辦公室,不過二三十米路,然而,這路,太漫長!王珮瑜腳上像灌了鉛,直聽得心髒要跳出胸膛。進了院長辦公室,孫重亮一臉詫異。好不容易,王珮瑜擠出幾個字:“我要回來。”孫重亮哈哈大笑:“寶貝兒,你就回來吧。”
離開嶽陽路,王珮瑜沒有回家,而是獨自來到吳江路一家小吃店,點了份咖喱焗飯。當飯端到面前時,王珮瑜再也忍受不住,號啕大哭起來,一年半的委屈,全宣泄在這哭聲中。
這個台下打扮中性、台上演著帝王將相的女老生,內心深處的柔軟,豈是外人能輕易觸碰的!
台上,劇中趙大已在說:“我起了個名,叫烏盆。”按劇情,“劉世昌”就該上場。然而,馬志明一瞅,台邊沒人!糟了,正想著如何支棱過去,就見王珮瑜匆匆趕到。馬志明當即抓了“現哏”:“叫盆兒不出來,我叫王珮瑜,她就出來了。”順勢,王珮瑜飄然而至。底下,叫好聲立即炸開了鍋。
這《烏盆記》在天津大禮堂、天津中華大戲院和北京北展劇場演了3場,場場爆滿,被稱作“跨界合作的慢娛樂”。看著台下滿坑滿谷的觀衆,王珮瑜突然重拾對傳統京劇的自信:“誰說拯救京劇非得排新戲、搞大制作?將傳統京劇整合好了,一樣能吸引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