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國藩家族
1.曾國藩先人事迹
曾氏祖居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嶺坡鄉棠興村,其上數百年世代務農,曾國藩五世祖曾元吉(譜名貞桢,生卒1690-1764)一生勤儉操持,在衡山縣購買四十畝土地,在湘鄉縣蓋了多處宅院,家業日漸發達,有六子。
曾國藩高祖父曾輔臣(譜名尚庭,生卒1721-1776),曾元吉次子,分得一份家産,不改勤儉勞作之風,有一子。
曾國藩曾祖父曾竟希(譜名衍勝,生卒1743-1816),曾輔臣獨子,遷居湘鄉縣荷葉鄉白楊坪村(與棠興村隔座山,相距40余裏,今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在白楊坪買了很多便宜土地,有二子。
曾國藩祖父曾玉屏(譜名興文,生卒1774-1849),曾竟希次子,爲小地主,早年遊玩懶惰、不甚讀書,在縣城遭人譏笑,遂辛勤耕作、教兒讀書,有三子。
曾國藩父親曾麟書(譜名毓濟,生卒1790-1857),曾玉屏長子,爲鄉間私塾教師,曆經17次童試,終在43歲時中秀才(通過院試),有五子四女。
注:童試分爲三級,縣試(一年一考,知縣主考)、府試(一年一考,知府主考,通過縣試方可應試)和院試(三年兩考,省學政主考,通過府試方可應試),通過縣試、府試的稱爲童生,通過院試的稱爲秀才。秀才選入縣學讀書稱爲邑庠生,選入府學讀書稱爲郡庠生,秀才成績優異者給予津貼稱爲廪膳生員(簡稱廪生),成績良好者稱爲增廣生員(簡稱增生,無津貼,可遞補爲廪生),其他秀才均爲附學生員(簡稱附生,無津貼,免費讀書)。秀才選入國子監讀書稱爲監生,監生有舉監、貢監、蔭監、例監多種途徑,貢生是監生的一種,監生肄業,可同舉人出身而做官。
2.曾國藩生平錄
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曾國藩(譜名傳豫,生卒1811-1872)出生于湘鄉縣荷葉鄉白楊坪村,爲曾麟書長子。
1826年(清道光六年),曾國藩(15歲)通過府試,爲府童生。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曾國藩(21歲)通過院試,爲秀才。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曾國藩(23歲)參加湖南鄉試中舉人,其後兩次會試落第。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曾國藩(27歲)會試登第,在殿試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其後在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爲第二,選爲翰林院庶吉士。
注:明清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三年一考,在省會舉行,由中央派翰林主考,秀才方可應試)、會試(三年一考,在京城舉行,由禮部主持,舉人方可應試)和殿試(三年一考,在皇宮舉行,由皇帝主持,貢士方可應試,貢士皆錄爲進士,殿試僅爲重新排名),通過鄉試者稱爲舉人(舉人即可授官),通過會試者稱爲貢士,通過殿試者稱爲進士。
殿試後舉行朝考,一甲三人免試入翰林院,狀元授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編修(正七品),二甲、三甲進士考中者入翰林院,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後多爲京官,未中者外放任知縣,以後多爲地方官。明清重臣多爲翰林院出身,明內閣閣員、清軍機大臣權重但品級不高,加封大學士(正一品)方可稱爲宰輔。
翰林院庶吉士三年畢業,進行散館考試,一般原二甲進士授編修,原三甲進士授檢討,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縣。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曾國藩(28歲)長子曾紀澤出生。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曾國藩(29歲)在翰林院散館考試中名列二等十九名,任翰林院檢討(從七品)。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曾國藩(32歲)任四川鄉試正考官,同年補授翰林院侍講、升文淵閣校理(從五品)。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曾國藩(33歲)授翰林院侍讀(從五品)。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曾國藩(34歲)任會試同考官、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詹事府右春坊左庶子,同年升侍講學士(從四品),並充日講起居注官。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曾國藩(35歲)升文淵閣直閣事(正四品)。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曾國藩(36歲)升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從二品)。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曾國藩(37歲)稽察中書科事務。同年次子曾紀鴻出生。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曾國藩(38歲)升禮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從二品)。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曾國藩(39歲)任工部左侍郎(從二品)。
1851年(清鹹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40歲)上書《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直指鹹豐帝過失,鹹豐帝先怒後獎,同年任刑部右侍郎(從二品),充順天武鄉試正考官。
1852年(清鹹豐二年),曾國藩(41歲)任吏部左侍郎(從二品),充江西鄉試正考官,途中因母喪歸家。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同年命曾國藩協助湖南巡撫(從二品)張亮基辦理團練。
1853年(清鹹豐三年),曾國藩(42歲)在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共五千余人,並派人赴廣東購買西洋火炮,籌建水師。同年,爲避免與長沙綠營軍發生直接矛盾,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
1854年(清鹹豐四年),3月,曾國藩(43歲)率大小船艦240艘,水陸大軍1.7萬人,揮師東下攻打湖南嶽州,被太平軍大敗,曾國藩悲憤幾欲投水,因戰事不利,曾國藩得旨革職。7月,重整水陸各軍攻陷嶽州,曾國藩因功賞三品頂戴。10月,攻取武昌、漢陽,因功賞二品頂戴署湖北巡撫,因曾國藩力辭而賞兵部侍郎銜。12月,曾國藩攻陷田家鎮,進圍九江。
1855年(清鹹豐五年),2月,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于湖口,燒毀湘軍戰船100余艘,曾國藩(44歲)跳船得免被俘,憤怒至極,打算策馬赴敵以死被勸止。8月收複湖口,9月補授兵部右侍郎。
1856年(清鹹豐六年),石達開進攻江西,曾國藩(45歲)坐困南昌。同年天京事變,南昌解圍。
1857年(清鹹豐七年),曾國藩(46歲)父親去世,將部隊交四弟曾國荃代管,偕三弟曾國華等回籍奔喪,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鹹豐帝准許。
1858年(清鹹豐八年),湘軍攻占江西,曾國藩(47歲)接鹹豐谕出辦浙江軍務,救援福建。
1859年(清鹹豐九年),曾國藩(48歲)擬四路進兵之策,曾國藩攻取安慶,多隆阿、鮑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續宜攻取廬州。
1860年(清鹹豐十年),曾國藩(49歲)破陳玉成于太湖,由于兩江總督何桂清放棄常州而奔上海,導致蘇州、常州失陷。同年曾國藩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
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湘軍攻陷安慶,曾國藩(50歲)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同年,創辦中國第一個近代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
1862年(清同治元年),曾國藩(51歲)任兩江總督兼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率軍進駐雨花台,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未克。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李鴻章率軍抵上海。
1864年(清同治三年),7月,曾國荃率軍攻占天京,清政府授曾國藩(53歲)太子太保,封世襲罔替一等侯爵,並賞戴雙眼花翎。8月,曾國藩奏准裁撤湘軍2.5萬人。
1865年(清同治四年),曾國藩(54歲)率軍赴山東剿撚。同年與李鴻章組建江南制造總局。
1866年(清同治五年),曾國藩(55歲)奉旨進駐周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師剿撚,針對撚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曾國藩采用“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均遭失敗。最終西撚被左宗棠平定,東撚被李鴻章平定。
1867年(清同治六年),曾國藩(56歲)造軍艦辦理洋務,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清同治七年),曾國藩(57歲)改授爲武英殿大學士,視察江南制造總局。同年調任直隸總督,拜見慈禧太後與同治皇帝。
1870年(清同治九年),辦理天津教案對洋人軟弱,引起朝野不滿,曾國藩背負罵名,病情加重,于是召來李鴻章處理案情,其後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同年,兩江總督馬新贻(1821-1870)被平民張汶祥刺殺,朝廷命曾國藩(59歲)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
1871年(清同治十年),曾國藩(60歲)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同年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2月,曾國藩(61歲)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3月,曾國藩午後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朝廷聞訊,辍朝三日,追贈太傅,谥號“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6月,靈柩運抵長沙。7月,葬于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第二年(1873年),改葬于湖南善化縣(今長沙望城區)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3.曾國藩家譜
4.曾國藩家族
(1)曾國藩支
曾國藩有二子五女。
長子曾紀澤(1839-1890),舉人出身,三次會試均落第,但通英語,熟悉西方科學文化,父死承襲一等毅勇侯爵,曆任英法俄公使,協助左宗棠收回伊犁等地,又任兵部侍郎、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51歲卒,有三子二女,三子有兩子早夭,僅次子曾廣銮(1873-1920)成年。曾廣銮承襲一等毅勇侯爵,曆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資政院議員,清亡後歸鄉,47歲卒,有二女但無子。曾紀澤支絕嗣。
次子曾紀鴻(1848-1881),父死後蔭賞舉人,充兵部武選司郎官,酷愛數學。娶妻郭筠(曾國藩同年進士郭沛霖之女,郭沛霖官至江蘇淮揚道,與太平軍作戰死),生四子一女,33歲卒。
曾紀鴻長子曾廣鈞(1866-1929),光緒十五年(1889)中進士,官至廣西武鳴府知府,清亡後歸鄉,63歲卒,有四子一女。
曾紀鴻次子曾廣镕(1870—1929),曆任清刑部員外郎、湖北牙厘局總辦、湖北施鶴兵備道、湖北按察使等職,清亡後歸鄉,59歲卒,有四子五女。
曾紀鴻三子曾廣铨(1871-1930),過繼伯父曾紀澤,曆任駐英使署參贊、駐朝鮮公使等職,參與創辦《蒙學報》《時務日報》《中外日報》,59歲卒,有三子一女,但三子均無後,遂絕嗣。
曾紀鴻四子曾廣鍾(1875-1923),清亡後在湖南長沙設立中國基督教會及明誠小學,48歲卒,有三子二女。
(2)曾國潢支
曾國藩二弟曾國潢(1820-1886),捐監生出身,留居鄉裏,主持家務,66歲卒,有三子十四孫。
(3)曾國華支
曾國藩三弟曾國華(1822-1858),監生,捐同知,協助曾國藩創辦湘軍,在兄曾國藩爲父喪丁憂期間代管湘軍,鹹豐八年(1858)戰死于三河鎮,卒年36歲,有二子八孫。
(4)曾國荃支
曾國藩四弟曾國荃(1824-1890),優貢生,在兄曾國藩、曾國華爲父發喪期間代管湘軍,並率軍攻占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曆任陝西巡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太子太保。66歲卒,有二子五孫。
(5)曾國葆支
曾國藩五弟曾國葆(1828-1862),在曾國華戰死後加入湘軍,作戰勇猛,病死于圍攻天京的軍營中,卒年34歲,無子絕嗣。
二、李鴻章家族
1.李鴻章先人事迹
許氏祖居江西九江湖口縣大壟集鎮花尖山,元朝末年至正年間(1341-1368),許富三避亂遷安徽睶山縣,爲遷皖一世祖。
許光照爲許福三的十世孫,居安徽合肥瑤海區磨店鄉許廟村,許光照的姻親李心莊(隴西李氏安徽肥中堂)無子,收許光照次子許稹所爲養子,許稹所遂改名李稹所。
李稹所爲李鴻章七世祖,居安徽合肥瑤海區磨店鄉李崗村(與許廟村相鄰),有四子。
李鴻章六世祖李君輔,爲李稹所長子,有五子。
李鴻章五世祖李漢中,爲李君輔五子,勤儉持家,有田200畝,有四子。
李鴻章高祖李士寬,爲李漢中三子,有二子。
李鴻章曾祖李椿,爲李士寬次子,有三子。
李鴻章祖父李殿華,爲李椿次子,爲鄉間私塾教師,有田三十余畝,宅院爲三進的瓦房,居磨店鄉群治村(在李崗村西南約3裏,兩村隔河相望),有四子。李殿華一生勤儉、辛苦耕讀,五十余年不曾進城,立志教子讀書做官、光宗耀祖,還高薪請科場高手當家庭教師,助子攻讀備考,終于長子李文煜中秀才、四子李文安中進士。
李鴻章父親李文安(1801-1855),爲李殿華四子,李文安早年體弱,8歲才讀書,但異常刻苦,終在33歲(清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中舉人。37歲(清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中進士,且與曾國藩爲同年進士,但朝考未中,任職刑部,其後在刑部任職十五年。40歲(清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升刑部主事(正六品),此後在刑部的廣西、奉天、山西、四川、雲南五個清吏司任職,後掌管提牢廳、秋審處,升雲南清吏司員外郎(從五品)。42歲(清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升督捕司郎中(正五品)兼記名禦史。52歲(清鹹豐三年,即1853年),奉旨回籍協剿,有戰績。53歲(清鹹豐四年,即1854年),升知府(從四品)銜,在磨店鄉辦理團練。54歲(清鹹豐五年,即1855年),招募兵馬,擴大隊伍,在合肥、巢縣設立清湖、保衛兩局,當年病逝于團練公所,逝後以知府軍營病故例賜恤。李文安娶一妻二妾,生六子二女,卒年54歲。
李鴻章母親李氏(1800-1882),幼時因生天花遭父母遺棄路邊,被李殿華醫救,收爲養女,長大後嫁給李殿華四子李文安,生六子二女,卒年82歲。
2.李鴻章生平錄
1823年(清道光三年),李鴻章(譜名章銅,生卒1823-1901)出生于安徽合肥瑤海區磨店鄉群治村,爲李文安次子。
1829年(清道光九年),李鴻章(6歲)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李鴻章(17歲)中秀才。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李鴻章(20歲)在廬州府學選爲優貢生,入國子監讀書,進京途中作《入都》詩10首,以抒發胸懷,爲世所傳誦。入京後,在時任刑部郎中的父親李文安引領下,遍訪呂賢基、王茂蔭、趙畇等安徽籍京官。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李鴻章(21歲)在順天府參加鄉試,考中舉人,經父引薦拜曾國藩(長李鴻章12歲)爲師,住曾宅補習教導。同年與周氏完婚。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李鴻章(22歲)入京參加會試但落第,其後跟隨曾國藩學習經世之學,編校《經史百家雜抄》,曾國藩稱其“才可大用”。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李鴻章(24歲)中進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翰林院散館,李鴻章(27歲)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充武英殿編修。
1853年(清鹹豐三年),太平軍占領安徽首府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李鴻章(30歲)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1803—1853)上奏,並代爲捉刀連夜趕寫奏章,于是鹹豐帝诏谕呂賢基任安徽團練大臣,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呂賢基攜李鴻章隨行。5月,與太平軍交戰于蕪湖裕溪口鎮,10月,呂賢基駐舒城,城破投水自盡。此後李鴻章隨周天爵(1775-1853)、李嘉端 (?-1880)、福濟(?-1875)等安徽巡撫在皖中與太平軍、撚軍作戰。
1855年(清鹹豐五年),李鴻章(32歲)率團練收複廬州(今合肥),升道府銜(正五品)。同年父親李文安病死。
1856年(清鹹豐六年),李鴻章(33歲)隨安徽巡撫福濟攻克巢縣、和州等地,加按察使銜(正三品),但也功高遭妒。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爲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
1857年(清鹹豐七年),安徽巡撫福濟奏報李鴻章(34歲)丁憂,回鄉爲父親守制。
1858年(清鹹豐八年),太平軍再陷廬州(今合肥),李鴻章(35歲)攜家眷出逃,輾轉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時在曾國藩軍下掌管糧草)處。
1859年(清鹹豐九年),李鴻章(36歲)赴江西建昌(今屬江西撫州),入曾國藩幕府,負責起草文書,其愛睡懶覺、好虛誇取寵,經曾規勸改正,曾遇挫而挺、百折不撓,極大的影響了李。曾國藩生性懦緩,每遇大計常猶豫再三,而李作風快斷,往往數言而決,也給曾留下深刻印象。同年,太平軍攻定遠(今屬安徽滁州),安徽巡撫翁同書(1810-1865)棄城逃壽州(今屬安徽淮南)。
1860年(清鹹豐十年),曾國藩欲移軍徽州祁門,李鴻章(37歲)認爲祁門地處萬山叢中,是兵家所忌的“絕地”,移駐不妥,未行。同年李元度(此人追隨曾氏,好大言、非將才,曾深知其短卻仍命其領軍防守徽州)徽州兵敗,曾國藩欲嚴詞糾參,李鴻章不願擬稿並“率一幕人往爭”,終至憤而離營。同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長江下遊再無直接聽命于清朝皇室的野戰軍,江南士紳紛紛逃至上海避亂。
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曾國藩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李鴻章(38歲)重回湘軍大營,曾國藩命李整編安徽團練。同年,曾李聯手參劾翁同書戰時罪狀,翁同書下獄候斬,第二年減罪流放伊犁(1865年,在軍中圍剿陝甘回亂有功,賞四品銜,當年痢疾病逝),翁同書是翁心存(1791-1862,鹹豐帝之師)之子、翁同龢(1830-1904,同治帝、光緒帝之師)長兄,從此曾李與翁家結怨。
1862年(清同治元年),李鴻章(39歲)帶安徽四營團練抵達安慶,曾國藩召見考察各營將領,親訂營制營規,並劃撥十營湘軍,正式建成淮軍,約9600人。受江南士紳邀請,曾國藩派李鴻章(曾國荃志克天京不願往、宿將陳士傑以母老力辭)率淮軍入滬,並打敗太平軍,與外籍雇傭軍一起成功守住上海。同年,經曾國藩推薦李鴻章任江蘇巡撫(從二品),淮軍擴至50營,約2萬人,並裝備洋槍洋炮、雇請外國教練訓練,大大提高了戰鬥力。
1863年(清同治二年),李鴻章(40歲)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設外國語言文學學館于上海,創辦中國第二個近代軍工企業上海洋槍三局,是其創辦洋務之始。李鴻章從“察吏、整軍、籌饷、輯夷各事”入手,以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同年,圍降蘇州太平軍。
1864年(清同治三年),李鴻章(41歲)攻克常州,淮軍擴至7萬余人。由于湘軍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屢诏李鴻章率軍會攻,李不願染指曾國荃奪取天京首功,南下攻入浙江,又被閩浙總督左宗棠(1812-1885)上奏“越境掠功”,此後李左成爲冤家。7月,曾國荃攻克天京,湘淮軍將帥均加官進爵,李鴻章受封一等肅毅伯。8月,曾國藩懼功高震主上奏裁撤湘軍。同年,李鴻章主張湘淮勇可“靖內寇、禦外侮”,盡力保全淮軍,順勢解散了外籍雇傭軍。同年,長子李經述(1864-1902)出生。
1865年(清同治四年),4月,剿撚統帥僧格林沁全軍覆沒于山東菏澤,清廷任命曾國藩爲欽差大臣,率淮軍6萬余人北上督師剿撚,以李鴻章(42歲)署理兩江總督,負責調兵、籌饷等後勤事宜。同年,創建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
1866年(清同治五年),曾國藩由于分防太廣,曆時一年半未能平撚。11月,改命李鴻章(43歲)爲欽差大臣接辦剿撚事務,令曾國藩仍回兩江總督本任,李鴻章擴軍至7萬余人。同年,撚軍分裂,一部入陝西爲西撚,一部留中原爲東撚。
1867年(清同治六年),東撚軍10余萬人突破賈魯河沙河防線,奔赴湖北,連敗淮軍。5月,東撚軍突破膠萊河運河防線,跳出包圍圈,主戰場移至魯東,李鴻章(44歲)將東撚軍堵在黃河、運河、六塘河、大海之間的狹窄地帶,使撚軍“以走制敵”的優勢無法發揮。10月,東撚軍主力3萬余人在山東壽光被殲,李鴻章授湖廣總督(從一品),仍在軍營督辦剿撚事宜。12月,東撚軍覆滅,李鴻章因功賞加騎都尉世職。
1868年(清同治七年),1月,西撚軍爲馳援東撚軍進軍直隸威脅京畿,清廷急調李鴻章(45歲)、左宗棠(56歲)及直魯豫皖各督撫率軍北上勤王,李鴻章救援不力,受到拔去雙眼花翎、褫去黃馬褂、革去騎都尉的處分,由恭親王奕訢(1833-1898)節制各路大軍,並協調左、李關系。4月,左李會師于山東德州,議定“就地圈圍”之策,引運河水入減河,引黃河水入運河,命軍分段駐守,並調湘淮軍精銳追剿。6月,西撚軍主力被殲,李鴻章開複叠次降革處分,並賞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兼協辦大學士(從一品)。
1869年(清同治八年),2月,李鴻章(46歲)兼任湖北巡撫。同年,雲貴總督劉嶽昭彈劾四川總督吳棠的仆從索賄,李鴻章奉旨查辦,經查吳棠無罪。
1870年(清同治九年),1月,李鴻章(47歲)奉旨督辦貴州苗亂軍務,尚未成行,甘肅回亂軍入陝西,急調李赴陝援助左宗棠,李不願與左共事,拖延至6月才抵西安。6月,發生天津教案,列強軍艦麇集大沽口,李鴻章率軍赴天津。7月,接替曾國藩辦理天津教案。8月,因成功調解天津教案調任直隸總督(從一品),後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接管原直隸總督完顔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近代早期四大軍工企業中,有三個爲李創建或擴展。
1871年(清同治十年),李鴻章(48歲)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兩國正式建交。同年,琉球國海船遇台風誤入台灣,被台灣高山族殺害。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鴻章(49歲)督辦創立了“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也是中國近代最大民用企業,承攬了朝廷“官物”運輸一半的運量。其後陸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峄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官商督辦企業。同年,恩師曾國藩去世。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曆時12年的陝甘回亂被陝甘總督左宗棠平息。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以琉球國民被殺事件出兵6萬侵台,李鴻章(51歲)派淮軍兩萬余人赴台,最終簽訂《中日台事條約》(即中國承認琉球爲日本領土,賠償被殺國民及軍費50萬兩白銀,日軍撤離台灣)。李鴻章與秘魯簽訂《中秘通商條約》以保護華工。同年,李鴻章上奏海防大籌議,系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而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同年,李鴻章主張重海防、棄新疆,左宗棠主張海防與塞防並重、收複新疆,清廷贊同左宗棠。
1876年(清光緒二年),4月,左宗棠正式出兵收複新疆。8月,左宗棠平定北疆。9月,李鴻章(53歲)與英國簽訂《中英煙台條約》平息“馬嘉理被殺案”,英國勢力伸入西南、西藏。同年,次子李經邁(1876-1938)出生。
1879年(清光緒五年),1月,左宗棠平定南疆。5月,日本吞並琉球國置沖繩縣,將琉球國王押往東京軟禁。
1882年(清光緒八年),7月,朝鮮發生壬午軍亂,8月,日本以在朝國民被殺爲由出兵1500人入朝,此後李鴻章(59歲)派淮軍將領吳長慶率3000人入朝迅速平亂。
1883年(清光緒九年),8月,法國遠征軍4000多人入侵越南,中國應越南要求出兵抗法,曆時一年半的中法戰爭爆發。
1884年(清光緒十年),3月,法國在越南北部大敗清軍,慈溪太後黜退恭親王奕䜣,全面改組軍機處。5月,李鴻章(61歲)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約》(中國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中越邊境開埠通商,中國軍隊撤出越南)。6月,法國擴大戰爭,要求賠償軍費3800萬兩白銀。8月,法國要求賠償1216萬兩白銀,並攻打台灣基隆但被打退,又炮轟福州馬尾船廠,福建船政水師幾乎全軍覆沒。10月,法軍再犯台灣。12月,朝鮮開化黨人聯合駐朝日軍攻入王宮劫持國王,企圖建立親日政權,幫辦朝鮮軍務袁世凱率領中國駐朝軍隊解救國王,平息政變。同年,根據左宗棠建議在新疆設省。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3月,廣西老提督取得鎮南關大捷,殲敵千余人,法國茹費理內閣倒台。4月,李鴻章(62歲)與日本簽訂《天津條約》(中日同時從朝鮮撤兵;若朝鮮變亂,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照會)。6月,李鴻章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國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中越邊境開埠通商,兩國停戰和好)。同年,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爲會辦,創建北洋水師。同年,根據左宗棠建議在台灣設省,左宗棠去世。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李鴻章(65歲)建成北洋水師,擁有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軍。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4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中日均出兵朝鮮,李鴻章(71歲)力主避戰求和。7月,日軍擊沉中國運兵船不宣而戰。9月,駐朝清軍潰敗退回國內。10月,日軍3萬余人越過鴨綠江進犯遼東。11月,慈禧太後縮減60大壽慶典規模,在紫禁城甯壽宮度過。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2月,山東威海衛之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艦艇與日本代差是失敗重要原因,一則戶部翁同龢以財政緊張不撥款,二則李鴻章籌海軍巨款260萬兩白銀存而不用),李鴻章(72歲)赴日本議和。3月,日本占領整個遼東。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割讓台灣及附屬島嶼,割讓遼東半島,賠償2億兩白銀);康有爲聯合各省應試舉人聯名請願,請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史稱“公車上書”,但被拒代呈。5月,康有爲中二甲進士,授工部主事。11月,經俄法德三國幹涉,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中日遼南條約》(日本交還遼東半島,清廷付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交款後三個月內日本從遼東撤兵)。12月,免去李鴻章擔任25年的直隸總督(從一品)兼北洋通商大臣職務,授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正一品)、總理衙門大臣虛銜,閑住北京賢良寺公轅,後在總布胡同購得私宅。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4月,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73歲)以朝廷專使身份赴俄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典禮,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若日本侵占中俄朝領土,中俄須協力禦敵且不得獨自與敵議和,中國准許俄國西伯利亞鐵路經東北到達海參崴),俄國許諾李鴻章如果“接路”成行,將付李300萬盧布酬金,李實收50萬盧布。6月,李鴻章訪問德國,會見德皇威廉二世、鐵血宰相俾斯麥(已退休6年),參觀德國兵工廠深感震撼。7月,李鴻章訪問比利時、法國。8月,李鴻章訪問英國,對海軍100多艘鐵甲艦羨慕不已,其後訪問美國。9月,李鴻章參觀英屬加拿大。10月,使船停靠日本,李鴻章未下船而直接回國。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月,榮祿(1836-1903)、翁同龢(1830-1904)、李鴻章(75歲)等重臣在總理衙門約見工部主事康有爲,爲光緒帝提拔作參考。3月,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總理外務大臣及戶部尚書翁同龢、文華殿大學士兼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與德國簽訂《中德膠澳租借條約》(中國將青島租給德國99年),與俄國簽訂《中俄旅大租地條約》(中國將旅順、大連租給俄國25年,允許俄國修建中東鐵路支線至大連)。6月,光緒帝召見康有爲,任其爲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折奏事,籌備變法事宜;李鴻章與英國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國將新界租給英國99年)。9月,慈禧太後囚禁光緒帝,康有爲、梁啓超外逃,六君子被殺,百日維新變法失敗。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12月,慈禧太後任命李鴻章(76歲)爲兩廣總督,任職半年打黑除惡,處決黑幫會黨五萬余人。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月,英法美意等國聯合照會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締義和團。3月,列強在渤海舉行海軍示威。4月,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兩月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直魯兩省代爲剿平。5月,八國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進京,進駐東交民巷保衛使館。6月,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帶兵槍殺義和拳民20余人,更激化拳民與基督徒互殺,克林德也在東單牌樓被守軍擊斃;拳民圍攻東交民巷使館,軍機大臣兼兵部尚書榮祿只讓開虛炮且向使館送米面水果蔬菜。天津大沽口失陷,八國聯軍2000多人登陸並進犯北京;慈禧太後收到列強帶兵進京讓其退位的情報後,決定武力組織列強進京,並發布上谕向列強各國宣戰,發诏各省督撫率兵北上滅洋,將李鴻章(77歲)由兩廣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兩江、湖廣、兩廣、山東督撫不奉诏,爲保境安民私與列強簽約議和。8月,八國聯軍2萬余人由天津進犯北京,北京失陷,慈禧太後攜光緒帝西逃,並發旨清剿義和團,任命奕劻、李鴻章爲全權大臣與列強議和。9月,俄國占領東北三省。10月,德國統帥瓦德西率兵3萬來華,攻占保定、張家口等地,但在山西受到清軍頑強阻擊,付出重大傷亡後敗退。12月,十一國公使向奕劻、李鴻章遞交《議和大綱》十二條,清政府同意接受。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月,慶親王兼總理外務大臣奕劻(1838-1917)、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78歲)在《議和大綱》十二條上簽字。2月,清政府接受列強要求處死的12名官員名單,慈禧太後免于列入名單。4月,清政府接受列強要求嚴懲的142名官員名單。5月,清政府賠款議定爲4.5億兩白銀。8月,八國聯軍從北京撤退完畢,李鴻章患感冒(鼻塞聲重、精神困倦)。9月,奕劻、李鴻章與八國聯軍及比利時、西班牙、荷蘭十一國簽訂《辛醜條約》(中國對各國賠款4.5億兩白銀,以關稅和鹽稅等作抵押,列強各國駐兵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奕劻奉旨前往河南迎銮,李鴻章病情稍愈、留京主局。10月,李鴻章病情惡化(久坐腰酸、稍動則大便失禁),帶病赴俄使館談判東北撤軍事宜,談判爭吵激烈,回家嘔血一碗(胃血管破裂),醫囑臥床休息,但不得不起床辦公。11月,李鴻章彌留兩日後,在總布胡同的家中去世,清廷谥號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祠。
3.李鴻章家譜
4.李鴻章家族
(1)李瀚章支
李文安長子李瀚章(1821-1899),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瀚章(28歲)以貢生入國子監,拜曾國藩爲師。
鹹豐元年(1851),李瀚章(30歲)任福建永定縣知縣;鹹豐二年(1852),李瀚章(31歲)改任湖南益陽縣知縣,未到任,太平軍攻長沙,參戰有功,獎六品銜。
鹹豐三年(1853),李瀚章(32歲)任湖南善化縣知縣,經曾國藩推薦入幕府在南昌管理糧草,因功任補湖南直隸州知州;鹹豐四年(1854),李瀚章(33歲)總理湘軍糧草,攻克義甯州,保知府。鹹豐五年(1855),李瀚章(34歲)父喪回籍;鹹豐七年(1857),曾國藩父喪回籍丁憂,李瀚章(36歲)亦回籍守制;鹹豐八年(1858),曾國藩奉旨複出督師,仍召李瀚章(37歲)回南昌總核糧台,遂攜母弟去南昌(二弟李鴻章亦往);鹹豐九年(1859),李瀚章(38歲)因功補湖南道員;鹹豐十年(1860),李瀚章(39歲)任江西吉南贛甯道道員,襄辦江西團練。
同治元年(1862),曾國藩派李瀚章(41歲)辦廣東稅務,調廣東督糧道;同治二年(1863),李瀚章(42歲)擢廣東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李瀚章(43歲)擢廣東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李瀚章(44歲)擢湖南巡撫;同治六年(1867),李瀚章(46歲)調江蘇巡撫署湖廣總督,同年底調浙江巡撫、賞一品頂戴;同治七年(1868),李瀚章(47歲)任湖廣總督,與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一起整頓長江水師;同治十三年(1874),李瀚章(53歲)兼任湖北巡撫。
光緒元年(1875),李瀚章(54歲)調四川總督;光緒二年(1876),李瀚章(55歲)回任湖廣總督;光緒十年(1884),李瀚章(63歲)任漕運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光緒十五年(1889),李瀚章(68歲)調兩廣總督;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敗,李瀚章(73歲)辭兩廣總督(從一品),賞太子少保(正二品)虛銜;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瀚章(74歲)告老還鄉;光緒二十五年(1899),李瀚章(78歲)卒。
李瀚章早年跟隨曾國藩管理糧草,臨事缜密,所爲公牍簡潔得要,大爲曾欣賞,任督撫三十年,與同僚賣官和氣發財,也不以貪酷參人,人稱“官界佛子”。有十一子。
(2)李鴻章支
李文安次子李鴻章,有二子二女。
長子李經述(1864-1902),光緒十一年(1885)中舉人,此後久試不第,曾任參贊官隨李鴻章出使歐美等國,父病重伺候甚孝。父死,承襲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後補,但次年亦亡,卒年38歲。有四子十一孫。
李經述長子李國傑(1881-1939),父死承襲一等侯爵,民國任參政院參政、安福國會參議院議員,1924年退職去滬任輪船招商局董事長,1927年輪船招商局逐步被國民黨官營,1933年以盜賣國家土地罪判處三年徒刑(監外執行),1939年被傳投日遭軍統暗殺。卒年58歲,有一子。
次子李經邁(1876-1938),光緒三十一年(1905),29歲任出使奧地利大臣;光緒三十二年(1906),30歲授光祿寺卿(從三品);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31歲因母病辭免歸國,其後曆任江蘇、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正三品);宣統二年(1910),以首席隨員身份跟隨宣統帝叔叔載濤前往日本、歐美考察軍事。宣統三年(1911),署民政部右侍郎(從二品);清亡寓居上海;民國六年夏(1917),張勳複辟,任外務部左侍郎,失敗後寓居上海;李經邁英語極好,善于經商理財,富足于上海,又頗愛藏書(死後捐書震旦大學1.8萬冊)遂使資産萬貫,聞于一時,1938年病逝,卒年62歲,有一子二孫。
(3)李鶴章支
李文安三子李鶴章(1825-1880),道光二十四年(1844),19歲爲國子監生,後屢試不第;鹹豐三年(1853),28歲隨父兄興辦團練;鹹豐六年(1856),31歲賞加五品銜,以州同選用;鹹豐八年(1858),33歲入曾國藩湘軍大營管理文案,後在甯都、吉安、安慶諸役中立下戰功,清廷嘉獎賞戴花翎、以知縣留湖北補用;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授江蘇巡撫,李鶴章(37歲)以道員督辦前敵防剿事宜,後因李鴻章“避嫌不舉,殊負其上進之心”,稱疾乞假;同治三年(1864),曾國藩調李鶴章(39歲)赴湖北,授甘肅甘涼兵備道;同治四年(1865),李鶴章(40歲)乞假回籍養病,侍奉老母,從此不出,同年授通議大夫,返鄉後置業經營、頗有財富;光緒五年(1879年),山西大旱,李鶴章(54歲)捐巨金,清廷賞加二品銜;光緒六年(1880年),李鶴章病逝,卒年55歲。有三子。
李鶴章長子李經羲(1860-1925),光緒五年(1879),李經羲(19歲)以優貢生捐獎道員;1887年6月,李經羲(27歲)任四川永甯道,後任湖南鹽糧道、按察使、福建布政使、雲南布政使等職;光緒二十七年(1901),李經羲(41歲)升廣西巡撫,旋調雲南巡撫;光緒二十八年(1902),李經羲(42歲)署貴州巡撫;光緒三十年(1904),李經羲(44歲)調任廣西巡撫;光緒三十一年(1905),李經羲(45歲)任安徽鐵路礦務總理;光緒三十三年(1907),李經羲(47歲)因病免職;宣統元年(1909),李經羲(49歲)升任雲貴總督,開辦雲南講武堂,曾破格錄取朱德,提拔蔡锷;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時,李經羲(51歲)被協統蔡锷禮送出境;1913年,李經羲(53歲)任爲政治會議議長;1914年,李經羲(54歲)任參政院參政、審計院院長;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封徐世昌、趙爾巺、李經羲(55歲)、張謇爲“嵩山四友”;1916年,袁世凱死,李經羲(56歲)避居天津;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罷免國務總理段祺瑞,任命李經羲(57歲)爲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就任不足一周張勳複辟去職;1925年病逝于上海,卒年65歲,有一子。
(4)李蘊章支
李文安四子李蘊章(1829-1886),12歲得眼疾、盲一目,遂廢舉子業,後隨長兄李瀚章管理糧饷,精于理財。太平軍平,歸家置業千畝。六弟昭慶、三哥鶴章死後,照顧諸侄如己出。曾修家譜、創家廟、修郡志。光緒十二年(1886)卒,年57歲,有五子。
(5)李鳳章支
李文安五子李鳳章(1833-1890),國子監生,充國史館謄錄;鹹豐三年(1853),李鳳章(20歲)隨父李文安回皖督辦團練。後入湘軍,協助總兵鮑超管理營務。光緒十六年(1890)卒,年57歲,無子絕嗣,過繼兄弟二子爲嗣。
(6)李昭慶支
李文安六子李昭慶(1835-1872),國子監生,以員外郎從戎,入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統領武毅軍萬余人,膽識過人,匹馬沖鋒,屢立戰功。同治八年(1869),舊疾複發,回皖就醫,不久,協助兩江總督馬新贻辦理營務。同治十一年(1872),赴天津治病,病重逝世,卒年37歲,有四子四女。曾孫李家昶、李家景、李家曙俱爲美國億萬富翁。
三、袁世凱家族
1.袁世凱先人事迹
項城袁氏是汝南郡(今屬河南駐馬店市)袁氏一支,明朝初年袁持衡(袁世凱十三世祖)從陳州府(今河南周口市)商水縣西南袁家村遷至40裏外的陳州府項城縣老城鄉年灣村。
袁持衡孫子袁步月(袁世凱十一世祖)在項城縣老城鄉秦波村(距年灣村20余裏)開荒種地,秦波村一代人煙稀少、地勢低窪、野草叢生。袁步月有二子袁學詩、袁學禮。
袁學詩(袁世凱十世祖)病逝後,家人擡棺回年灣村祖墳安莽,但剛走四五裏繩子斷裂、棺材落地,于是就地埋葬,子孫就在附近定居,此處現爲項城高寺鎮袁閣村。
袁學詩五世孫袁志恭,是袁世凱的五世祖,勤儉持家,家境殷富,有一子袁九芝。
袁世凱高祖袁九芝,袁志恭獨子,是鄉間私塾教師,爲人謙和忍讓,開荒拓田300畝,有四子。
袁世凱曾祖袁耀東,袁九芝四子,考中秀才(邑庠生),爲鄉間私塾教師,有田80余畝,娶附近淮甯縣(今周口淮陽區)大地主郭如珽女兒郭氏爲妻,生四子一女,但袁耀東患肺結核,年未四十而殁。
袁世凱祖父袁樹三(1802-1843),袁耀東長子,有田30余畝,嘉慶二十四年(1827),17歲中秀才(邑庠生),初爲鄉間私塾教師,以廪貢生入國子監讀書,授開封府陳留縣訓導(從八品,曾代理教谕事),道光二十三年(1843),41歲主持修複被黃河沖毀的開封城牆,因積勞成疾,殉職在修複工程任上。袁樹三在項城縣城買有宅地,今爲袁張營村(袁閣村北40裏,今項城火車站附近)。卒年41歲,有二子袁保中、袁保慶。
袁世凱父親袁保中(1823-1874),袁樹三長子,以附貢生捐同知,一生未仕,留居鄉裏主持家務,照顧祖母郭氏、母親王氏甚孝,在項城石腰莊築寨堡(今袁寨村,袁張營村東南20裏、袁閣村東北24裏)、練鄉團,保護鄉裏,編《項城袁氏家譜》並刻鑄于鐵牌。卒年51歲,葬袁寨村,有六子。
袁世凱叔叔兼嗣父袁保慶(1825-1873),袁樹三次子,鹹豐三年(1853),袁保慶(28歲)隨叔父袁甲三剿撚。鹹豐八年(1858),袁保慶(33歲)中舉人,仍隨叔父剿撚,因收複六安有功封光祿寺署正(正六品)。鹹豐十年(1860年),袁保慶(35歲)隨叔父在豫東剿撚,率軍攻破夏邑、睢州等地,賞四品銜。同治二年(1863年),袁保慶(38歲)在項城斬俘撚軍三千余人,加封鹽運使銜。同治四年(1865),袁保慶(40歲)授濟南府知府(從四品)。同治九年(1870),經兩江總督馬新贻舉薦,袁保慶(45歲)封江甯鹽法道(正四品),掌江蘇省食鹽産銷。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慶(48歲)病故于鹽法道任所,卒年48歲。無子,過繼兄袁保中四子袁世凱爲嗣子。
2.袁甲三事迹
袁甲三(1806-1863),袁耀東次子,袁世凱的二祖父。
道光六年(1826),袁甲三(20歲)長子袁保恒(1826-1878)出生。
道光七年(1827),袁甲三(21歲)中秀才(邑庠生、廪生),後在項城望族高崃雲(1793-1843,高崃雲及二子高欽中、高钊中均中進士)家館任教。
道光十四年(1834),袁甲三(28歲)中舉人。
道光十五年(1835),袁甲三(29歲)中進士,朝考未中,任職禮部主事。後曆任軍機章京、禮部郎中(正五品)。
道光二十一年(1841),袁甲三(35歲)次子袁保齡(1841-1889)出生。
道光三十年(1850),袁甲三(44歲)任江南道監察禦史(從五品)、掌兵科給事中印,廣西巡撫鄭祖琛、江西巡撫陳阡、定郡王載铨被其彈劾免職,刑部侍郎書元、刑部尚書恒春被其彈劾降職,戶部提出恢複捐官制度遭其否決,震動朝野。
鹹豐三年(1853),工部侍郎呂賢基任安徽團練大臣,袁甲三(47歲)幫辦軍務;9月,兵部侍郎、安徽巡撫周天爵(1775-1853)病逝亳州軍營,诏命袁甲三繼任統帥軍隊,加三品銜,署安徽布政使,當月擊退撚軍;10月,在亳州雉河集(1852年十八撚聚義,撚軍起義發源地)打敗撚軍,太平軍占桐城、舒城,呂賢基投水自盡;12月,太平軍占廬州(今合肥),巡撫江忠源投水自殺,袁甲三彈劾陝甘總督舒興阿“擁兵坐視”,舒興阿後被免職。
鹹豐四年(1854),袁甲三(48歲)將皖北撚軍各個擊破,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正三品),但在淮北官員任用上與江南提督和春、安徽巡撫福濟不和,被舉劾“堅執己見,無從會銜”、“株守臨淮、粉飾軍情、擅截饷銀,冒銷肥己”,诏回京議處。
鹹豐五年(1855),5月,袁甲三(49歲)到京即被革職,其向督察院申訴,鹹豐帝命兩江總督怡良秉公查辦。8月,袁甲三離開後皖北撚軍複起,各路撚軍道領再次會盟于亳州雉河集,建大漢國,以尹家溝(今屬安徽亳州渦陽縣)爲首都,雉河集(今屬安徽亳州渦陽縣,距尹家溝約12裏)爲陪都,公推張樂行爲盟主,稱大漢明王,建立五旗軍制,頒布《行軍條例》,西攻歸德,南圍亳州。兩江總督怡良、江蘇巡撫吉爾杭阿、浙江巡撫何桂清及禦史均上奏請求“仍起甲三視師”,又查證和春、福濟系誣告。
注:①撚軍五旗:A.黃旗總旗主爲大漢明王張樂行(1810-1863),安徽亳州渦陽人,張姓爲當地大姓,有18個張姓村莊,出身大地主,有田500余畝,捐監生,開過糟坊、糧行、賭局,又結黨販運私鹽做鹽趟主,1863年僧格林沁攻陷撚軍首都尹家溝、陪都雉河集,張樂行及子張憙被淩遲處死;B.白旗總旗主龔得樹(?-1861),安徽亳州渦陽人,龔姓爲當地大姓,有13個龔姓村莊,其出生中農,有16畝地,1861年隨太平軍陳玉成與湘軍作戰中炮而死;C.紅旗總旗主侯士維(?-?),安徽亳州渦陽人,侯姓爲當地大姓,有13個侯姓村莊,其出身地主,有田100余畝,起義後戰死;D.藍旗總旗主爲韓萬峰(?-?),安徽亳州渦陽人,張樂行戚侄,出生地主,有田180畝,聲音很大但囊鼻子,1866年隨梁王張宗禹入陝勾連陝甘回亂,1867年攻打直隸聲援東撚軍,1868年西撚軍被圍在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殲滅,韓突圍隱居河北滄州黃骅縣,七十余歲去世;E.黑旗總旗主蘇天福(?-1863),河南商丘永城人,蘇姓爲當地大姓,有48個蘇姓村莊,其出生貧農,僅有一分宅地,做過販羊、賣油生意,開過粉坊,1863年僧格林沁攻陷撚軍首都尹家溝、陪都雉河集,蘇天福被俘被殺。
②東撚與西撚:1863年張樂行被殺,撚軍覆滅。1864年8月天京失陷,太平天國滅亡。1864年11月,太平軍遵王賴文光(洪秀全發妻賴蓮英的堂弟)、撚軍梁王張宗禹(張樂行族侄)在豫鄂邊境合並整編,組成一支集中統一的新撚軍,共推賴文光爲領袖。1865年,將僧格林沁部圍殲,震驚朝野。1866年,撚軍分裂,賴文光留河南、山東,爲東撚軍,張宗禹入陝西聯絡回軍,爲西撚軍。1868年東撚軍被圍覆滅,賴文光被俘被殺,同年西撚軍被圍覆滅,張宗禹在徒駭河凫水浮海而逃,隱居河北滄州黃骅縣孔莊,20余年後病死。
鹹豐六年(1856),3月,撚軍占夏邑,圍河南巡撫英桂于歸德城;袁甲三(50歲)受命協助河南巡撫英桂剿撚,在歸德(今商丘)與撚軍三戰三捷,瓦解撚軍對亳州的包圍,殲滅撚軍幾萬人,撚軍盟主、大漢明王、黃旗總旗主張樂行(1810-1863)率數騎逃走,朝廷特诏嘉獎,命袁甲三以三品京堂候補。同年,安徽鳳台縣秀才苗沛霖提出“築寨、積粟、治兵”,受鄉紳支持組建團練,與撚軍作戰。
鹹豐七年(1857),袁甲三(51歲)率軍消滅王鄧宋姚幾股撚軍,殺死撚軍首領李寅等100多人,升任爲太仆寺卿(從三品),又敗張樂行于淮南正陽關。欽差大臣勝保奏封苗沛霖爲五品花翎官、補知府銜,操辦淮北團練。
鹹豐八年(1858),袁甲三(52歲)與欽差大臣勝保一起解河南固始之圍,收複安徽六安。7月,受命代勝保督辦三省剿匪事宜。袁甲三令子袁保恒、總兵傅振邦大破撚軍于安徽太和縣李興集,殲斃數千,逐撚軍出河南境。
鹹豐九年(1859),1月,袁甲三(53歲)與欽差大臣勝保意見不合,屢被上疏參奏,故被召回京面陳軍事。4月,勝保因母亡回籍丁憂,袁甲三升任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實授漕運總督(正二品,年薪180兩、養廉銀9520兩,共9700兩白銀)。同年,苗沛霖授布政使銜(從二品,苗自認功大于袁甲三,心生不滿),其擁兵十幾萬,稱雄皖北。
鹹豐十年(1860),袁甲三(54歲)進軍安徽鳳陽,屢戰屢捷,朝廷嘉獎調度有方、賜黃馬褂。10月,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鹹豐帝攜王公貴族逃熱河。11月,苗沛霖暗投太平軍,割據安徽。
鹹豐十一年(1861),2月,苗沛霖舉兵反清,聯合撚軍張樂行圍安徽巡撫翁同書于壽州,並聯絡廬州陳玉成,被太平天囯封爲奏王。10月,苗沛霖攻陷壽州,清廷將安徽巡撫翁同書押京下獄候斬。11月,袁甲三(55歲)收複安徽定遠,慈禧、慈安兩太後聯合恭親王奕䜣發動政變掌權,勝保因政變中支持慈禧升兵部侍郎。
同治元年(1862),1月,苗沛霖聯合撚軍、太平軍圍代理巡撫賈臻于安徽颍州(今阜陽)。3月,兵部侍郎勝保率軍進安徽。4月,苗沛霖投降勝保,裏應外合大敗撚軍,張樂行突圍,但清廷懷疑苗故意放張。5月,湘軍攻陷廬州,英王陳玉成突圍,苗沛霖爲立功贖罪誘陳玉成至壽州,將其獻于清軍。8月,勝保奉旨入陝剿滅回亂。同年,袁甲三(56歲)開缺回籍(河南陳州)養病,撚軍兩攻陳州未下。
同治二年(1863),2月勝保兵敗陝西,袁甲三(57歲)接連彈劾苗沛霖,僧格林沁令苗練解散。5月,苗沛霖再次舉兵反清,攻占了鳳台、懷遠、颍上,重圍壽州、蒙城。6月,袁甲三病故,同治帝賜谥“端敏”並撫恤,享年57歲,葬陳州淮陽(今周口淮陽區),有二子袁保恒、袁保齡。12月,僧格林沁部在安徽蒙城殲滅苗軍,苗沛霖(1798-1863)突圍時戰死。
3.袁世凱生平錄
鹹豐九年(1859),袁世凱出生于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袁張營村(袁閣村北40裏,今項城火車站附近),是袁保中第四子。
同治三年(1864),袁世凱(5歲)過繼給叔父袁保慶(1825-1873),隨袁保慶宦居濟南、揚州、南京諸地,從小學習四書五經、騎射,喜愛兵法,立志學“萬人敵”。
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慶卒于南京鹽法道任上,袁世凱(14歲)扶柩回籍安葬,其後居陳州府淮陽縣(袁保慶、袁甲三均在此購宅地定居,淮陽與項城爲鄰縣)。
同治十三年(1874),戶部左侍郎(從二品)袁保恒(袁世凱二祖父袁甲三長子)回籍省親,袁世凱(15歲)隨其赴京,經舉薦在國子監讀書。同年,慈禧太後四十壽典,恩賜袁保恒的祖母郭氏(98歲)匾額、如意、文绮。
光緒二年(1876),袁世凱(17歲)回河南參加鄉試,但落第。同年,與沈丘于氏結婚。
光緒三年(1877),袁世凱(18歲)回京讀書。同年,曾祖母郭氏壽終(享年101歲),隨刑部左侍郎(從二品)袁保恒回籍奔喪,時河南大旱,巡撫李慶翔因赈災遲延被革職,袁保恒奉旨協助河東河道總督兼河南巡撫李鶴年赈災。
光緒四年(1878),袁保恒赈災染霍亂(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病逝,袁世凱(19歲)回居陳州府淮陽縣,長子袁克定(1878-1955)出生。同年,與在陳州私塾教師徐世昌(1855-1935)結拜兄弟。
光緒五年(1879),袁世凱(20歲)以袁保恒的捐赈款得中書科中書銜(從七品)。同年,袁世凱參加鄉試再次落第,徐世昌、徐世光兄弟均中舉人(徐世昌曾祖、祖父曾在河南爲官,其時已沒落,袁資助二人白銀百兩以作路費)。
光緒七年(1881),袁世凱(22歲)投奔嗣父袁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時任廣東水師提督,赴山東幫辦軍務並節制四鎮總兵)處參軍,任幫辦營務處。
光緒八年(1882),朝鮮發生壬午軍亂(國王李熙生父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嘩變奪權,王妃闵氏請清廷出兵平亂),水師提督丁汝昌、山東幫辦軍務吳長慶率軍入朝迅速平亂,並押大院君李昰應于保定軟禁,清廷以吳長慶功最,賞三等輕車都尉,留鎮漢城。同年,袁世凱(23歲)本欲回籍參加鄉試,壬午軍亂隨吳長慶入朝,並率軍沖鋒殺死數十名兵變參與者,吳長慶爲袁請功。
光緒十年(1884),吳長慶奉命回國,移防金州(今遼東大連),袁世凱(25歲)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留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同年,朝鮮發生甲申政變,袁世凱協助駐朝總兵(正二品)吳兆有平定政變,受到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重視。同年,吳長慶病逝。
光緒十一年(1885),駐朝總兵(正二品)吳兆有舉劾袁世凱(26歲)“妄開邊釁、擅挪軍款”,遂免職歸國。4月,李鴻章(62歲)與日本簽訂《天津條約》(中日同時從朝鮮撤兵;若朝鮮變亂,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照會)。10月,李鴻章命袁世凱護送大院君回朝鮮。11月,任命袁世凱爲駐朝總理交涉通商事宜,位同三品道員。
光緒十四年(1888),袁世凱(29歲)爲強化宗藩關系,多次幹涉朝鮮政務,且策劃廢黜國王李熙,李熙請清廷撤換袁世凱,國內禦史亦攻擊袁世凱“侈然自大,虛驕尚氣,久留朝鮮,于大局無益”,李鴻章力排衆議讓袁繼續留朝任職,期間遏制了日俄對朝鮮滲透。
光緒十六年(1890),袁世凱(31歲)次子袁克文(1890-1931)出生。
光緒十八年(1892),袁世凱(33歲)三子袁克良(1892-1948)出生,其後諸子陸續降生,袁世凱一生共1妻9妾、17子、15女。
光緒二十年(1894),2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6月,起義軍占領全州,擁兵十余萬,逼近首都漢城,國王李熙急請宗主國清朝出兵助剿,清廷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率軍2000人入朝,日本以保護日僑爲名派兵一萬余人入朝。7月,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挾持高宗、闵妃,扶植以大院君李昰應爲首的親日政府,並偷襲清軍運兵船,不宣而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袁世凱(35歲)化成平民逃至天津。8月,袁世凱奉命前往遼東,協助直隸按察使周馥轉運糧械、收集潰卒,期間主張募兵並編練新軍,但未被采納。9月,清軍敗退國內,日本占領朝鮮。11月,東學軍進攻漢城,日軍進攻遼東半島;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合衆政府”的主張。12月,十余萬東學軍與日軍、朝鮮官軍激戰,東學軍損失大半、向南撤退。
光緒二十一年(1895),2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孫中山建立香港興中會。3月,日本占領整個遼東。4月,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割讓台灣及附屬島嶼,割讓遼東半島,賠償2億兩白銀),東學軍被殲滅。5月,袁世凱(36歲)請假回籍省親。6月,劉坤一(時任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節制山海關諸軍)、李鴻章(時任文華殿大學士)、王文韶(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聯名上奏折保薦袁世凱。8月,光緒帝召見袁世凱,其後袁進呈萬言改革條陳(儲才九條、理財九條、西法練兵十二條、交涉四條);康有爲發起強學會,袁世凱參加。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山亡命海外。12月,軍機大臣奕訢、步軍統領榮祿聯名奏請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同日光緒帝批准,袁世凱在天津小站開始用西法編練中國首支新式陸軍,在魯蘇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騎兵,加上4750名定武軍,共7300余人,聘德國軍官十余人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余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锟、張勳等)。
光緒二十三年(1897),袁世凱(38歲)升直隸按察使(正三品),仍主持小站練兵。
光緒二十四年(1898),6月,光緒帝召見康有爲,任其爲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折奏事,籌備變法事宜,開始戊戌變法。7月,康有爲派人去小站聯絡袁世凱,經試探康認爲袁“爲我所動”,乃舉薦袁世凱爲侍郎。9月,4日,袁世凱(39歲)奉旨乘火車入京陛見,租寓法華寺,光緒帝暫住頤和園谕擇日召見;同日,光緒帝罷黜六部堂官,慈禧太後以爲過重,對帝頻繁罷黜舊臣頗不滿。15日,光緒帝召見軍機章京楊銳,賜密诏“皇太後不願將法盡變,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黜,若朕一旦痛切降旨,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兩全良策,又不致有拂聖意,爾其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志等妥速籌商”。16日,光緒帝在紫禁城召見袁世凱,垂詢軍事甚詳;中午傳旨升袁爲工部右侍郎(從二品)、四日後請訓;午後拜見禮親王軍機大臣世铎不遇,拜見軍機大臣剛毅、兵部尚書裕德、王尚書得晤。17日,袁世凱入宮謝恩,光緒帝谕袁此後可與榮祿各辦各事;宮門外候見慶親王奕劻,匆匆數語即回寓;同日,上谕康有爲離京赴滬督辦官報局,口谕“速往上海,以待他日再用”。18日,早晨去賢良寺拜見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久談兵事;中午拜見慶親王奕劻在客廳候見,突接營電“英兵船多只遊弋大沽海口、榮相傳令饬各營整備聽調”,即回寓作複電;下午接榮祿電報“英船遊弋已調聶士成帶兵十營來津駐紮陳家溝,盼即日回防”,回電“請訓奉旨有期,未便擅行”;夜晚,軍機章京譚嗣訪袁,要袁“殺直隸總督榮祿控制武衛軍,率軍入京,派一半圍頤和園,一半守皇宮”,請訓時光緒帝會發朱谕,並告知“已雇好漢數十人,到時入園捕殺太後”,袁見勢假意迎合,告知“率軍入京圍園難成功,下月上及太後赴天津檢閱新軍,再起事,可成”;同日,禦史楊崇伊(受榮祿指示)上折請太後訓政。19日,聽聞光緒帝將接見日本下野首相伊藤博文,並聘爲顧問、付以事權,甚至“中美英日合邦”,慈禧太後從頤和園回紫禁城。20日,早上袁世凱受到光緒帝召見,上奏變法非易不可操之太急,中午乘火車到天津,抵津日已落,立即拜見榮祿略述詳情,時有賓客未詳談;下午,光緒帝在西苑接見日本下野首相伊藤博文;夜晚,康有爲乘火車至天津塘沽(次日晨乘英輪船赴滬)。21日,慈禧太後宣布臨朝訓政,康有爲結黨營私、莠言亂政而下令抓捕,康有爲已逃遂抓捕其弟康廣仁;梁啓超到日英使館尋求營救光緒帝、康有爲,並躲進日使館;同時,榮祿在天津訪袁,袁告知詳情;晚上,榮祿向衆僚出示太後訓政之電。22日,榮祿、袁世凱奉旨進京,上奏“圍園捕後”之事;譚嗣同赴日使館,將自己的書信文稿交梁,其後回家。24日,軍機四章京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和監察禦史楊深秀被捕;同日,康有爲所乘英輪船到達上海外海,被英國駁船接至商船。25日,梁啓超在日本使館人員協助下潛逃天津,然後乘船去日本。28日,戊戌六君子被殺于宣武門外菜市口。29日,康有爲乘英國商船到香港(其後流亡日美歐十五年)。
注:武衛軍爲首都衛戍軍,共五個軍、八萬余人,榮祿新募部隊爲武衛中軍駐北京大興,聶士成的武毅軍爲武衛前軍駐天津甯河,董福祥的甘軍爲武衛後軍駐天津薊縣,袁世凱新建陸軍爲武衛右軍駐天津小站,宋慶的毅軍爲武衛左軍駐山海關。
光緒二十五年(1899),山東巡撫毓賢剿義和團不力免職,調袁世凱(40歲)任山東巡撫(從二品),袁世凱率武衛右軍(即小站新軍)入魯大力清剿義和團,義和團轉戰直隸。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華,袁世凱(41歲)加入東南互保,使山東免遭戰亂,諸多京師王公大臣赴濟南避亂。同年,興中會在廣東惠州三洲田起義。
光緒二十七年(1901),11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病逝,袁世凱(42歲)受命署理。同年,創建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
光緒二十八年(1902),袁世凱(43歲)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從一品),並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
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廷設立練兵處,袁世凱(44歲)任會辦大臣,並創辦武備學堂,聘請大批日本軍官任教。同年,直隸總督袁世凱、署兩江總督張之洞上疏請漸行罷廢科舉。
光緒三十年(1904),袁世凱(45歲)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期間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1905),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1.25萬人,共約8萬人,除第一鎮由鐵良統率外,其余五鎮都在袁世凱(46歲)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系軍官。同年,清廷廢止科舉。8月,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在日本東京合並爲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爲總理。
光緒三十二年(1906),受禦史參劾,袁世凱(47歲)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12月,同盟會在江西湖南發動萍浏醴起義。
光緒三十三年(1907),慈禧太後升袁世凱(48歲)爲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楊士骧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5月,同盟會發動湖北黃岡起義。6月,同盟會發動廣東惠州七女湖起義。9月,同盟會發動廣西欽廉防城起義。12月,同盟會發動廣西鎮南關起義。
光緒三十四年(1908),1月,載沣(光緒帝異母弟)任軍機大臣。3月,同盟會發動廣西欽廉上思起義。4月,同盟會發動雲南河口起義。11月,光緒帝、慈禧太後相繼死去,不足三歲的溥儀繼位,年號宣統,生父載沣爲攝政王,光緒帝皇後靜芬爲隆裕皇太後。12月,攝政王載沣欲以光緒帝手書遺稿誅殺袁世凱(49歲),被慶親王奕劻、軍機大臣張之洞勸阻。
宣統元年(1909),1月,上谕“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疴”,袁世凱(50歲)返回河南,先隱居河南新鄉輝縣,後轉至河南安陽。
宣統二年(1910),2月,同盟會發動廣東廣州新軍起義。
宣統三年(1911),4月,同盟會發動廣東廣州黃花崗起義。6月,四川爆發保護運動。9月,保路同志軍起義,圍攻省城,隊伍發展到20多萬,清廷調1/3湖北新軍入川鎮壓。10月,同盟會發動湖北武昌起義,月余十五省獨立,內地十八省只剩甘肅、河南、直隸三省效忠朝廷。11月,清廷任命袁世凱(52歲)爲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抵京撤銷皇族內閣、重新組閣。12月,南方十七省臨時代表開會,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出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民國元年(1912),1月,袁世凱(53歲)回家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世凱幸免于難;當月,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清帝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下诏袁世凱組建中華民國,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當月,南京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爲臨時大總統。3月,南京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爲內閣制,當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民國二年(1913),2月,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根據開票結果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國民黨成爲國會第一大黨負責組閣。3月,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4月,查出宋教仁遇刺系國務總理趙秉鈞指使;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簽訂《中國政府善後借款合同》,以關稅鹽稅做抵押借款2500萬英鎊。7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54歲)。9月,張勳率武衛軍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獨立,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黃興逃亡日本。10月,國會選出袁世凱爲第一任正式大總統。11月,袁世凱以叛亂罪解散國民黨,並驅逐國會內國民黨籍議員,國會由于不足法定人數而無法運作。
民國三年(1914),1月,袁世凱(55歲)解散國會。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爲總統制。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日本對德宣戰,攻打德國租借地青島和德屬膠濟鐵路。11月,山東德軍投降,日本占領山東。12月,公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以連選連任。
民國四年(1915),1月,袁世凱(56歲)政府向日本交涉,要求日軍撤出山東。2月,日本趁歐戰正酣、列強無暇東顧,提出企圖把中國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並要求中國不得外泄。5月,日本發出最後通牒,軍艦遊弋渤海,增兵山東、奉天,爲避免開戰,袁世凱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同意21條中的14條)。9月,代行立法權的參政院開幕。10月,參政院通過《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11月,全國選出國民代表1993人。12月,11日,國民代表大會以全票通過同意君主立憲制,並擁戴袁世凱爲皇帝;12日,袁世凱同意就任皇帝,預定國號爲中華帝國、年號爲洪憲,總統府改爲新華宮,擬定《新皇室規範》。25日,雲南原都督蔡锷、現都督唐繼堯宣布雲南獨立,通電發對帝制,組織討袁護國軍約2萬人北伐。
民國五年(1916),1月,貴州獨立加入護國軍,護國軍占領湖南大部。2月,護國軍占領廣西。3月,護國軍占領四川大部,袁世凱(57歲)取消帝制,仍擔任大總統。5月,護國軍占領廣東、四川、湖南,陝西獨立。6月,袁世凱因尿毒症加重而病死,副總統黎元洪任大總統,段祺瑞出任總理,宣布恢複《臨時約法》和國會。7月,蔡锷任四川督軍,南北議和。8月,袁世凱歸葬河南安陽。
4.袁世凱家譜
5.袁世凱家族
(1)袁樹三支
袁耀東長子袁樹三(1802-1843),中秀才(邑庠生),官至開封府陳留縣訓導(從八品,曾代理教谕事),有二子袁保中、袁保慶。
袁樹三長子袁保中(1823-1874),以附貢生捐同知,一生未仕,有六子袁世昌、袁世敦、袁世廉、袁世凱、袁世輔、袁世彤,
袁樹三次子袁保慶(1825-1873),隨叔父袁甲三剿撚,官至江甯鹽法道(正四品),無子,過繼袁世凱爲嗣子。
袁保中長子袁世昌、五子袁世輔、六子袁世彤未出仕,一生經商務農。
袁保中次子袁世敦(?—1909),是袁保中正妻唯一嫡子,捐鹽大使銜(正八品)。光緒二十三年(1897),任候補知府管代營務處兼巡河工。光緒二十五年(1899),山東平原縣拳民、教民沖突導致部分拳民被捕,義和拳首領朱紅燈率三百人劫獄,袁世敦受命率兵彈壓,清軍傷亡慘重,後雖誘捕朱紅燈,但仍因縱勇擾民而除職。光緒二十八年(1902),張之洞奏請爲袁世敦平反,朝旨准袁世敦開複原官。宣統元年(1909),袁世敦逝世于濟南。
袁保中三子袁世廉,生卒不詳,光緒十一年(1885),袁世凱任“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後,讓袁世廉到朝鮮協助。光緒二十一年(1895),袁世廉投效聶士成軍,總理蘆防營務處。光緒二十六年(1900),袁世廉去濟南投奔山東巡撫袁世凱,負責減成捐局,爲剿撫義和拳籌集資金。光緒二十七年(1901),袁世廉在河南駐軍中任翼長,開封災民抗租,成功調解。後辦理武昌淮鹽總局督銷事務、出任徐州府兵備道,不久因患風痹病,請辭回安陽洹上村養病,病死于洹上村。
袁保中四子袁世凱(1859-1916),捐監生,官至民國大總統,一生共1妻9妾、17子、15女。
(2)袁甲三支
袁耀東次子袁甲三(1806-1863),進士出身,官至漕運總督(正二品),有二子袁保恒、袁保齡。
袁甲三長子袁保恒(1826-1878),道光六年(1826),出生于河南陳州府項城袁張營,早年讀書習劍。道光二十六年(1846),20歲中舉人。道光三十年(1850),24歲中進士,朝考中庶吉士。鹹豐三年(1853),27歲任翰林院編修,投父親軍中效力。鹹豐七年(1857),31歲因戰功升侍講銜(從四品)。鹹豐八年(1858),32歲因剿撚勇猛賞“伊勒圖巴圖魯”(勇士)名號。鹹豐九年(1859),33歲充文淵閣校理、順天鄉試官。鹹豐十年(1860),袁保恒(34歲)隨父剿撚。鹹豐十一年(1861),苗沛霖起兵反清攻占定遠、懷遠,袁保恒(35歲)率兵五千收複懷遠。同治元年(1862),袁保恒(36歲)任翰林院侍講、侍讀,袁甲三病重,請假回淮陽侍奉父親。同治二年(1863),袁甲三病逝,袁保恒(37歲)升翰林院侍講學士(從四品),提出“置軍屯田”未被采納,江蘇巡撫李鴻章奏請法國軍隊幫助剿撚,袁保恒上折反對,被采納。同治三年(1864),袁保恒(38歲)再次上奏“置軍屯田”,不經督撫反複奏請,被吏部降級處分,由翰林院侍講學士(從四品)降爲鴻胪寺少卿候補(從五品)。同治七年(1868),撚軍再起,朝廷命湖廣總督李鴻章率部剿滅,袁保恒(42歲)上折請纓出戰,因戰功升翰林院侍講學士補用,授三品銜;同年,在陝甘總督左宗棠部管理西征糧務,並得專折奏事。同治十一年(1872),袁保恒(46歲)升爲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左軍收複肅州,袁保恒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從二品)。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恒(47歲)任戶部左侍郎(從二品)兼管三庫事務。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恒(48歲)回籍省親,協同堂兄袁保中編修《袁氏家譜》,帶堂侄袁世凱(15歲)進京讀書;同年,慈禧太後四旬壽典,恩賜袁保恒的祖母郭氏(98歲)匾額、如意、文绮。光緒元年(1875),3月,袁保恒(49歲)奉召從左軍回京,8月,署吏部右侍郎(從二品)。光緒二年(1876),袁保恒(50歲)任刑部左侍郎(從二品)。光緒三年(1877),祖母郭氏壽終(享年101歲),袁保恒(51歲)回籍奔喪,時河南大旱,巡撫李慶翔因赈災遲延被革職,奉旨協助河東河道總督兼河南巡撫李鶴年赈災。光緒四年(1878),袁保恒(52歲)赈災染霍亂(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病逝,朝廷谥文誠,長子袁世勳賜封員外郎(從五品)。袁保恒卒年52歲,有一子袁世勳。
袁甲三次子袁保齡(1841-1889),鹹豐四年(1854),13歲中秀才。同治元年(1862),21歲中舉人。同治五年(1866),袁保齡(25歲)會試再次落第,以父蔭恩賞內閣中書(從七品),此後任內閣中書十三年。光緒三年(1877),袁保齡(36歲)編纂《穆宗毅皇帝實錄》有功,賞戴花翎,官銜升爲四品。光緒四年(1878),袁保齡(37歲)因赈災有功升道員,加三品銜。光緒五年(1879),《穆宗毅皇帝實錄》全書告成,袁保齡(38歲)賞二品頂戴。光緒七年(1881),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以“北洋佐理需才”爲由,奏請調袁保齡(40歲)到天津負責北洋海防營務。光緒八年(1882),袁保齡(41歲)出任旅順港塢工程總辦,身兼軍政二職。光緒十年(1884),李鴻章巡閱旅順口,看到海防營務建設成果,贊賞袁保齡(43歲)“旅順炮台營壘堅固可守,全賴保齡督饬之力”。光緒十二年(1886),醇親王奕譞(光緒帝生父)親閱旅順口,贊賞袁保齡(45歲)“旅順口海防布置合宜,保齡尤爲得力,奏聞下部優敘”。光緒十五年(1889),袁保齡(48歲)病卒于旅順防地,朝廷優撫,卒年48歲,有七子。
(3)袁鳳三支
袁耀東三子袁鳳三,生卒不詳,中秀才(邑庠生)後屢試不第,二哥袁甲三幫其捐官河南禹州縣訓導(從八品,年薪40兩白銀),任職二十余年,撚亂時率軍守城,禹州未被攻破,加四品候選同知銜。卒于禹州訓導任上,有一子袁保頤。
袁保頤,袁鳳三獨子,生卒不詳,十四歲父亡,隨堂兄袁保恒在京師讀書,因袁甲三余蔭,授戶部陝西司主事。光緒十一年(1885),隨巡撫劉銘傳來台,辦理滬尾(今台灣新北市淡水區)海關稅務,征得稅銀數十萬兩。光緒十七年(1891年),台灣發生“漳蕃之亂”,袁保頤戡亂有功,敘爲道員,加三品銜。合肥人龔仰渫擔任駐英公使,奏調袁保頤當參贊,袁保頤剛到天津計病故。有二子袁世斌(官至湖北知府)、袁世恪(官至直隸邢台南和縣知事)。
(4)袁重三支
袁耀東四子袁重三,生卒不詳,中秀才(邑庠生),留居陳州項城縣袁閣村主持家務,孝養老母,課讀子侄,撚亂率鄉團助剿,封資政大夫銜。有四子袁保晉、袁保純、袁保恬、袁保皖。
長子袁保晉、三子袁保晉留居鄉裏,未出仕。
袁保純,袁重三次子,生卒不詳,中秀才(邑庠生),跟隨袁甲三剿撚,曆任山東益都知縣、德州知州,卒于德州任上。有一子袁世漠,四品銜,補東河同知。
袁保皖,袁重三四子,生卒不詳,中秀才(邑庠生),跟隨袁甲三剿撚,官至四品道員。
四、孫中山家族
1.孫中山先人事迹
元朝末年,孫常德(孫中山十七世祖)由浙江杭州遷居廣東南雄縣,任何真(曆任元朝廣東分省右丞、江西福建行中書省左丞,元末嶺南統治者,歸順明朝後封東莞伯)家族塾師,遂定居何真家鄉東莞縣員頭山鄉(今東莞茶山鎮)。孫常德有四子孫貴榮、孫貴華、孫貴紹、孫貴武。
孫常德次子孫貴華(孫中山十六世祖)遷居東莞縣長安鎮上沙村(在珠江口東岸,距離員頭山鄉70余裏),有三子孫禮和、孫禮忠、孫禮儀。
孫貴華三子孫禮儀(孫中山十五世祖)居上沙村,有三子孫受、孫廣、孫晟。
孫禮儀長子孫受(孫中山十四世祖)居上沙村,有三子孫能、孫通、孫玄。
孫受三子孫玄(孫中山十三世祖)在明成化年間(1465-1487)遷香山縣南朗鎮湧口村(今中山市南朗鎮湧口村,在珠江口西岸,與上沙村水上距離約100裏),有二子孫樂千、孫樂南。
孫玄次子孫樂南(孫中山十二世祖)居南朗鎮湧口村,有四子孫桂廷、孫日昌、孫耕隱、孫容窩。孫玄長子孫樂千分居左埠頭(今中山市南朗鎮左步村,居湧口村約1裏)。
孫樂南三子孫耕隱(孫中山十一世祖)居南朗鎮湧口村,有一子孫懷堂。
孫耕隱獨子孫懷堂(孫中山十世祖)居南朗鎮湧口村,有二子孫派清、孫派源。
孫懷堂次子孫派源(孫中山九世祖)居南朗鎮湧口村,有二子孫直吾、孫直尚。
孫派源次子孫直尚(孫中山八世祖)居南朗鎮湧口村,有一子孫瑞英。
孫直尚獨子孫瑞英(孫中山七世祖)在順治年間(1644-1661)遷居南朗鎮迳仔蓢開荒種田(湧口村南約20裏),有三子孫連富、孫連德、孫連昌。
孫瑞英三子孫連昌(孫中山六世祖)居南朗鎮迳仔蓢,有一子孫迥千。
孫連昌獨子孫迥千(孫中山五世祖)回遷南朗鎮湧口村,有二子孫殿侯、孫殿朝。
孫迥千次子孫殿朝(孫中山高祖)遷居南朗鎮翠亨村(迳仔蓢鄰村,兩村相距300米),有一子孫恒輝。
孫殿朝獨子孫恒輝(孫中山曾祖,生卒?-1800)居南朗鎮翠亨村,有一子孫敬賢。
孫恒輝獨子孫敬賢(孫中山祖父,生卒1789-1850)居南朗鎮翠亨村,有田10余畝,早年讀書,11歲喪父,22歲娶妻黃氏,有三子孫達成、孫學成、孫觀成。孫敬賢迷信堪輿、常登山察看地形,與風水先生鍾盛揚(來自惠州龍川,爲翠亨村地主楊啓文供養)常相往來,28歲將父親孫恒輝遷葬村西南“黃草岡馬眼地”。39歲,翠亨村北極殿重修時捐銀1兩。59歲,租耕翠亨孫氏祖嘗(即祖墳祭田)。61歲病逝,葬村西南犁頭尖山東北陽坡“黃帝田”。妻子黃氏(1792-1869),晚年曾照看年幼的孫中山,享年77歲。
孫敬賢長子孫達成(孫中山父親,生卒1813-1888),嘉慶十八年(1813) 出生于南朗鎮翠亨村。清道光八年(1828),孫達成(15歲)赴澳門鞋店當學徒三年。道光十一年(1831),孫達成(18歲)澳門板樟堂街一間葡萄牙人開設的鞋店當鞋匠,月工資四元。道光二十五年(1845),孫達成(32歲)回村成婚務農,有田四余畝,妻子爲崖口鄉隔田村(今崖口村,在翠亨村北約5裏)楊氏(時年17歲,生卒1828-1910)。道光三十年(1850),孫達成(37歲)父親去世,來自嘉應州的鍾姓風水先生爲其覓得風水寶地,遂供養其十八年,後破産失地,遂租田6.5畝(祖嘗地2.5畝、弟媳程氏田地4畝)種水稻及雜糧,夜晚兼做村中更夫(年俸二百斤谷),農閑替人補鞋以幫補家計。鹹豐四年(1854),孫達成(41歲)長子孫眉出生。同治五年(1866),孫達成(53歲)次子孫中山出生(孫眉、孫中山之間尚有一男,但早夭)。光緒六年(1880),孫達成(67歲)年邁不再做村中更夫。光緒十四年(1888),孫達成病逝于翠亨村,享年75歲。有二子孫眉、孫中山。
注:翠亨村六七十戶中,5%爲地主(占地80%),25%爲自耕農(占地15%),70%爲佃戶(無地,遊賈打工于四方),還有3戶賣身奴隸。孫達成在村裏爲人和氣怕惹事,常給孩童講故事,挑糞路過地主楊寶門口被罵而默默躲開,地主楊啓煥妻誣蔑孫達成夫妻偷其雞而忍受(後發現雞是跌下糞坑淹死了)。
2.孫眉事迹
孫眉,譜名孫德彰,是孫達成長子、孫中山長兄,鹹豐四年(1854)出生于南朗鎮翠亨村。
同治十年(1871),孫眉(17歲)隨同鄉赴夏威夷王國首都檀香山打工,後在茂宜島(夏威夷群島第二大島,面積1890平方公裏)墾荒,經營牧場和商店,數年後成爲當地首富,被稱爲“茂宜島王”。
光緒四年(1878),孫眉(24歲)接母親楊氏(50歲)、弟孫中山(12歲)到檀香山幫工。
光緒十四年(1888),孫眉(34歲)父親在翠亨村去世,享年75歲。
光緒二十年(1894),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孫眉(40歲)是初創會員,並遊說在檀香山的親戚朋友二三十人參加興中會。
光緒二十一年(1895),孫中山策劃廣州起義,孫眉(41歲)賤價售牛以捐軍饷,廣州起義流産孫中山流亡海外。同年,聯絡同鄉接母親楊氏、弟媳盧慕貞、侄子孫科、侄女孫娫等逃往檀香山。
光緒二十二年(1896),孫中山經歐洲轉往檀香山,孫眉勉勵孫中山說“這不算一回事,還應該幹下去!”。
光緒二十四年(1898),夏威夷王國並入美國,孫眉(44歲)繼續經營農場。
光緒三十年(1904),夏威夷政府改訂租地年限條例,按新章對原租地者極爲不利,孫眉(50歲)延請律師上訴失敗。同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發行革命債券,孫眉將一千多頭牛變賣認購革命債券。母親楊氏勸孫中山說“革命目的在救人,行醫目的也在救人,何必東奔西跑”,孫眉聞知答曰“行醫只能救少數人,革命則能救多數人,吾弟奔走革命多年,應始終一貫,豈可輕易變更,前功盡棄”。
光緒三十三年(1907),孫眉(53歲)退出茂宜島農場,攜母親楊氏、妻子譚氏、兒子孫昌遷居香港九龍。
光緒三十四年(1908),孫眉(54歲)前往廣東湛江經商,期間建立湛江同盟會機關,培養會員骨幹,建立基層分會,籌集大量經費支援防城、欽廉、上思等地起義。
宣統元年(1909),孫眉(54歲)籌備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回香港聯絡會黨。
宣統二年(1910),7月,孫眉(56歲)母親楊氏在香港去世,享年82歲。9月,孫眉被香港政府驅逐出境,赴英占馬來西亞槟城。
宣統三年(1911),10月,武昌起義爆發。11月,孫眉(57歲,任同盟會南方支部副部長)回湛江組織民軍收複雷州半島各地。12月,離開湛江赴廣州。
民國元年(1912),廣東同盟會提議孫眉(58歲)任廣東都督,被孫中山否決;同年,孫眉在澳門風順堂4號購買住宅。
民國二年(1913),3月,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刺殺。7月,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9月,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逃亡日本。10月,孫眉(59歲)攜家人移居澳門。
民國四年(1915),孫眉病逝于澳門,享年61歲,有一子孫昌(1881-1917)和二孫孫滿(1906-2001)、孫乾(1908-1999)。
3.孫中山生平錄
同治五年(1866),孫中山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南朗鎮翠亨村,父親老邁(53歲),家境貧寒(無田地,靠租地6.5畝爲生)。孫中山,譜名德明,學名孫文,自號孫逸仙,流亡日本後改名孫中山。
同治十年(1871),孫中山(5歲)長兄孫眉(17歲)隨同鄉赴夏威夷王國首都檀香山打工,其後家境好轉。
光緒元年(1875),孫中山(9歲)入村塾,學習四書五經。
光緒四年(1878),孫眉(24歲)接母親楊氏(時年50歲,生卒1828-1910)、弟孫中山(12歲)到檀香山幫工。
光緒五年(1879),孫中山(13歲)在檀香山就讀于英國國教會開辦的意奧蘭尼學校(小學),學會了流利的英文。
光緒七年(1881),孫中山(15歲)在檀香山就讀于美國新教開辦的奧阿胡學院(初中),志向獻身宗教事業。
光緒九年(1883),孫中山(17歲)回到翠亨村,與同村陸皓東(父親陸曉帆在上海經商,家境富裕,與鄭觀應是好友,生卒1968-1895)一起砸毀村廟北極殿內神像,被村中地主責難。同年,與陸皓東一起就讀于香港拔萃書院(香港基督教聖公會開辦的中學),期間經老師喜嘉理(美國牧師)洗禮入基督教,並陪喜嘉理到香山縣傳教。
光緒十年(1884),孫中山(18歲)轉學入香港中央書院(香港公立中學)。同年,與同縣外坣村(今珠海市香洲區金鼎鎮外沙村,在翠亨村西南約60裏)盧慕貞(1867-1952)結婚。
光緒十二年(1886),孫中山(20歲)從香港中央書院畢業,經老師喜嘉理介紹,入廣州博濟醫院南華醫學堂(美國基督教長老會開辦的專科學校,1930年並入嶺南大學)學習行醫。同年,陸皓東入上海電報學堂學習(1891年在上海電報局任譯報員,不久升任蕪湖電報局領班)。
光緒十三年(1887),孫中山(21歲)考入香港雅麗士西醫書院(1887年成立的醫學專科學校,1913年並入香港大學醫學系)。期間與陳少白(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的同學,生卒1869-1934)、楊鶴齡(孫中山同村朋友,父親在香港開楊耀記店鋪,生卒1868-1934)、尤列(楊鶴齡在廣州算學館同學,生卒1866-1936)結拜爲兄弟,大談反清逐滿及太平天國遺事,時人稱爲“四大寇”。
光緒十四年(1888),父親孫達成(1813-1888)病重,孫中山(22歲)、孫眉(34歲)回鄉照顧,孫中山妻子盧慕貞親奉湯藥、侍公婆甚孝,同年,孫達成在翠亨村去世,享年75歲。
光緒十六年(1890),香港雅麗士西醫書院學生孫中山(24歲)致信退休官員鄭藻如(香山縣人,舉人,內閣侍讀學士、鴻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光祿寺卿,時已退休還鄉,生卒1824-1894),提出“興農會以倡革農桑業”“立會設局以禁絕鴉片”“興學會設學校以普及教育”。
光緒十七年(1891),孫中山(25歲)寫《農功》一文。10月,長子孫科出生于南朗鎮翠亨村。
光緒十八年(1892),7月,孫中山(26歲)從香港雅麗士西醫書院畢業,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8月,經同學陳少白介紹認識陳粹芬(時年19歲,祖籍福建,父母在南洋打工,生卒1873-1960)。9月,在澳門鏡湖醫院擔任實習醫師。12月,孫中山向兄長孫眉借錢在澳門開辦中西藥店賣藥兼行醫。同年,鄭觀應(香山縣人,曆任上海電報局總辦和輪船招商局幫辦、總辦,中法戰爭後隱居澳門近六年撰成《盛世危言》,生卒1842-1922)在澳門創立的少年中國黨(英文名Young China Party,興中會的前身),該黨致力于漸進改良而在清朝行憲政。
光緒十九年(1893),6月,孫中山(27歲)經同村陸皓東介紹結識鄭觀應(時在澳門處理父親喪事)。7月,孫中山加入鄭觀應創立的少年中國黨。9月,由于未能在澳門辦成行醫執照,中西藥店難以營業,孫中山遂回廣州與朋友合股開辦冼基東西藥房繼續行醫。12月,陸皓東、孫中山、尤列、鄭士良、程奎光、魏友琴等人在廣州廣雅書局南園抗鳳軒開會,籌劃創設革命組織,決定以“驅除鞑虜,恢複華夏”爲宗旨。同年,孫中山與陳粹芬同居,納其爲側室。
光緒二十年(1894),1月,孫中山(28歲)寫就《上李傅相書》(提出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圖中國富強的革新建議,並謀求從事農業改革的工作)。4月,與陸皓東一起赴上海拜訪鄭觀應,並結識王韬(上海格致書院院長,《萬國公報》特約寫稿人,生卒1828-1897)、宋耀如、陳廷威,王韬爲孫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書》。3月,長女孫娫(1894-1913)出生。6月,鄭觀應致函盛宣懷高度評價孫中山之才,希望盛宣懷安排其面見李鴻章,孫中山、陸皓東由上海到天津,由于李鴻章忙于中日朝鮮沖突而無暇接見。7月,孫中山、陸皓東去北京遊玩後回上海,經王韬推薦《上李傅相書》在《萬國公報》發表。8月,孫中山赴檀香山。11月,二十多個進步華僑,在檀香山聚義成立興中會,通過了孫中山草擬的《興中會章程》,會議選舉劉祥(時爲商店司理)、何寬(時爲銀行經理)爲正副主席(不久劉祥退出興中會),以“驅除鞑虜,恢複中國,創立合衆政府”爲誓詞。
光緒二十一年(1895),1月,孫中山(29歲)回到香港,經好友尤列(輔仁文社成員)介紹結識輔仁文社(楊衢雲在1892年建立)社長楊衢雲(時年34歲,是香港沙宣洋行副經理,生卒1861-1901)。2月,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通過了修訂的《興中會章程》,楊衢雲任會長,孫中山任秘書長,輔仁文社並入興中會,對外以香港乾亨行商號作掩飾。3月,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戰敗求和,民情激憤,興中會決定發動武裝起義,襲取廣州作爲革命根據地,采取“分道攻城”之策,召各地民團會黨分順德、香山、北江三路會集廣州舉事,陸皓東設計出了青天白日旗(即後來的國民黨黨旗),並赴廣州建立起義指揮機關,對外稱農學會。4月,清政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5月,江蘇布政使鄧華熙將鄭觀應所著《盛世危言》(全書貫穿著“富強救國”的主題,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主張建立議會式的立憲政體)上呈給光緒帝,光緒帝嘉許並下旨“饬總署刷印二千部,分送臣工閱看”,鄭觀應看到改良希望不再聯絡興中會。10月,興中會發起廣州起義(第一次反清起義),楊衢雲在香港任總指揮,孫中山、陸皓東在廣州發動,但事泄失敗,陸皓東等七十多人被捕,楊衢雲、孫中山被通緝,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壓力迫令二人離境且五年內不准入境,楊衢雲逃亡新加坡,孫中山、陳少白、鄭士良逃亡日本橫濱(距離首都東京約40裏)。11月,陸皓東(27歲)等人被殺;孫中山母親楊氏、妻子盧慕貞、兒子孫科、女兒孫娫等逃往檀香山,投奔孫眉。
光緒二十二年(1896),1月,孫中山(30歲)回到檀香山與家人團聚。3月,去美國舊金山拜訪了美洲洪門總部。9月,孫中山抵達英國倫敦。10月,孫中山被清駐英公使誘捕,囚于駐英使館,經康德黎先生(孫中山在香港雅麗士西醫書院的老師)等營救旋獲釋,撰寫《倫敦蒙難記》登報,使孫中山獲得巨大國際聲譽。11月,孫中山遊曆法國、比利時等國,次女孫婉(1896-1979)出生。12月,孫中山抵達檀香山與家人團聚。同年,楊衢雲赴南非並創立興中會南非分會,又赴日本。
光緒二十三年(1897),3月,鄭士良、馮自由創立興中會橫濱分會,陳少白創立興中會台灣分會。4月,日本衆議員犬養毅(1855-1932,1898年任內閣文部大臣,1931年任日本首相)受日本外務省委托,派平山周(1870-1940)、宮崎寅藏(外號宮崎滔天,生卒1871-1922)、可兒長一前往中國,秘密調查反清會黨,並尋訪孫中山行蹤。8月,孫中山(31歲)赴日本,與陳少白住在一起,經陳介紹認識日本外務省職員宮崎寅藏、平山周,並到東京拜見日本衆議員犬養毅,犬養毅讓下屬平山周(1870-1940)雇傭孫中山,孫中山遂得以留日。9月,孫中山租住在橫浜華僑溫炳臣(廣東在日茶商,生卒1866-1955)的房子中,日籍女子淺田春(時年15歲,懂得中文、英文,實爲日本外務省雇傭的間諜)被聘爲孫中山生活秘書,其後兩人成爲情侶而同居。10月,經宮崎寅藏引見結識黑龍會創始人內田良平(1874-1937,黑龍會主張日本占領滿蒙,與中國劃長城而治)。同年,孫中山在日本宣揚大亞洲主義(主張黃種人聯合起來,避免被白種人滅亡),主張將滿洲委托給日本治理,換取日本支持漢人推翻滿族統治。
光緒二十四年(1898),4月,經犬養毅引見,日本首相大隈重信(1898、1914兩次任首相,生卒1838-1922)接見孫中山(32歲)。9月,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爲、梁啓超流亡日本,孫中山(32歲)予以幫助並商談合作,但因康有爲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10月,日籍女子大月薰(時年10歲,爲橫濱初一學生,生卒1888-1970)因家宅失火,全家租住在孫中山寓所二樓(孫中山住一樓),隨後邂逅孫中山。
光緒二十六年(1900),1月,楊衢雲辭去興中會會長,興中會和三合會、哥老會在香港開會,共推孫中山(34歲)爲總會長。8月,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維新派唐才常(1867-1900)率自立軍起義,計劃奪取武漢三鎮,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鎮壓,唐才常被殺。9月,孫中山由日本來香港被拒登岸,折返台灣(日占),亦未能在福建登岸。10月,楊衢雲、鄭士良到廣東惠州歸善縣三洲田村(今屬深圳鹽田區)發動起義(第二次反清起義),率三洲田山寨的三合會衆(600余人、300余槍)連敗清軍,直逼新安縣城(今深圳),義軍奮戰半月,隊伍發展至2萬余人,後因饷械不繼而解散。11月,楊衢雲在香港設私塾輔仁文社教授英文以養妻兒。期間,經香港總督斡旋,興中會欲與兩廣總督李鴻章聯手,在兩廣建立革命政府,推舉李鴻章爲總統,終因李鴻章不允而作罷。同年,側室陳粹芬赴日本橫濱與孫中山團聚,此後跟隨左右十余年。
光緒二十七年(1901),1月,楊衢雲被清廷刺客槍殺于香港寓所,終年40歲,有三女一子(其子早夭)。
光緒二十八年(1902),孫中山(36歲)在日本同居情人淺田春(1882-1992)病逝,卒年20歲。孫中山通過房東溫炳臣向租戶大月素堂(大月薰之父)提親,大月素堂以女兒年幼而拒絕。
光緒二十九年(1903),3月,日本宮崎寅藏出版《三十三年落花夢》,記敘宮崎寅藏33年的人生經曆,詳述了自己參與孫中山革命的事迹,及協助康有爲逃亡日本經過,使孫中山在日本留學生中聲望大漲。7月,孫中山(37歲)在日本橫濱與日籍女子大月薰(時年15歲,爲橫濱高中高三學生,生卒1888-1970)結婚,納其爲妾。11月,黃興(1896年中秀才,1901年畢業于武漢兩湖書院,1902年留日,1903年在日參加拒俄義勇隊、軍國民教育會,生卒1874-1916)邀陳天華、張繼、劉揆一、宋教仁(1901年中秀才,1902年考入美國聖公會文華書院武昌普通中學堂,生卒1882-1913)、章士钊等人在上海秘密集會,籌劃組建反清革命團體,取名華興會,宗旨爲“驅除鞑虜,複興中華”,方略爲湖南發難,各省響應,直搗幽燕。12月,孫中山回檀香山。
光緒三十年(1904),1月,孫中山(38歲)經孫眉介紹結識美洲洪門首領黃三德,隨後加入洪門,任檀香山洪門致公堂洪棍。2月,華興會在湖南長沙正式成立,會長爲黃興,副會長爲宋教仁、劉揆一、秦毓鎏。3月,黃興、劉揆一拜見湖南哥老會首領馬福益(1865-1905),並與之結爲兄弟。4月,孫中山由檀香山來到美國舊金山,清廷駐舊金山領事向美國政府舉報,美國海關遂以“中國亂黨”罪名將孫中山拘禁(准備遣返回國),經洪門首領黃三德營救被保釋,並被法院判准許入境;隨後孫中山在美國30多個城市進行革命募捐,曆時半年。8月,華興會、湖南哥老會商訂長沙起義計劃,公推黃興爲主帥,劉揆一爲總指揮,馬福益爲副總指揮。11月,華興會起義事泄未遂,黃興、宋教仁流亡日本,馬福益逃廣西。當月,蔡元培(翰林院庶吉士,時任南洋公學經濟特科班總教習,生卒1868-1940)、龔寶铨(留日學生,軍國民教育會長,1886-1922)、陶成章(留日學生,1878-1912)創建光複會,主張以暗殺和暴動爲手段光複漢族王朝,積極聯絡會黨、策反新軍。
光緒三十一年(1905),4月,湖南哥老會首領馬福益被捕被殺。7月,孫中山(39歲)去日本橫濱看望妻子大月薰,其後隨宮崎寅藏去東京黑龍會總部。8月,經黑龍會(日本軍國主義組織,謀求占領清朝東北三省)斡旋,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在日本東京黑龍會總部合並爲中國同盟會,推舉孫中山爲總理、黃興爲執行部庶務長(即副總理),確立“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內田良平、宮崎寅藏、北一輝亦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光緒三十二年(1906),2月,同盟會派劉道一(1884-1906)、蔡紹南(1875-1910)整合長江中遊哥老會,組建洪江會,會員很快增加到十多萬人。5月,孫中山(40歲)三女宮川富美子(大月薰所生,1906-1990)出生。12月,洪江會在江西萍鄉和湖南浏陽、醴陵發動起義,義軍攻占萍鄉上栗鎮、浏陽文家市鎮,隊伍三萬余人,向浏陽縣城進發,清軍集結近五萬人方平息。
光緒三十三年(1907),2月,孫中山(41歲)與黃興(33歲)因爲國旗樣式發生爭執(孫主張用興中會的青天白日旗,黃主張用井字棋代表平均地權,認爲青天白日旗是效法日本不妥),最後黃興屈服。3月,宋教仁不滿孫中山獨斷而辭去庶務幹事,後劉揆一(1878-1950)代理庶務幹事。因同盟會萍浏醴起義,日本受清政府壓力將孫中山驅逐出境,但給其1.5萬元資助,其後孫中山帶領胡漢民、汪精衛經新加坡去越南,同盟會由黃興主持,留兩千元給章太炎負責的民報社(章嫌太少,應留一萬元)。4月,孫中山在越南河內建立同盟會分會,設立粵桂滇三省武裝起義機關,並在旅越華僑中募集起義經費。5月,同盟會在廣東潮州饒平縣黃岡鎮發動起義(第三次反清起義),同盟會成員陳湧波(黃岡鎮人,生卒1882-1912)、余既成(黃岡鎮三合會首領,生卒1874-1912)率會黨七百余人攻占黃岡鎮,遭清軍圍攻,堅持戰鬥數天,終因死傷過重而告失敗。6月,同盟會在廣東惠州汝湖鎮七女湖(今屬惠州市惠城區)發動起義(第四次反清起義),同盟會成員鄧子瑜(1878-1925)在惠州城外七女湖截獲清軍水師槍械,攻占附近村鎮,義軍與清軍戰鬥十余日而敗散。7月,光複會成員徐錫麟(湖南巡撫俞廉三表侄,時任安徽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監督,生卒1873-1907)在巡警學堂畢業典禮時舉義,殺死安徽巡撫恩銘,並率學生軍攻占軍械所,激戰四小時後失敗,徐錫麟被殺,其弟徐偉(1876-1943)供詞牽涉紹興大通師範學堂(校董爲秋瑾,當年2月與徐錫麟約定皖浙同時舉行反清起義),秋瑾(在大通師範學堂大力發展光複會成員,使會員由四五十人增至六七百人,1875-1907)被捕被殺。8月,黃興離開東京去河內協助孫中山開展珠江流域起義,讓劉揆一在東京代行總理職務,東京同盟會總部日益渙散。同盟會成員張百祥、劉公、孫武、焦達峰等認爲同盟會行動舒緩、不重視在長江流域起義,另建共進會,張百祥爲會長,結納會黨,謀劃長江流域起義。9月,同盟會在廣東欽州(今屬廣西欽州市)發動起義(第五次反清起義),同盟會成員王和順(1868-1934)聯合欽州抗捐群衆兩百余人占領防城縣城、殺知縣,並率義軍五百余人攻打欽州府,黃興潛入欽州策反守軍未果,轉攻廉州靈山縣城未下,占領橫州、永淳兩縣城,隊伍發展到3000多人,奮戰半月,遭清軍圍攻而敗。12月,同盟會在廣西憑祥縣鎮南關發動起義(第六次反清起義),同盟會成員黃明堂(欽州洪門首領,生卒1866-1938)、關仁甫(廣西十萬山洪門首領,生卒1873-1958,1902年曾率兩千人反清起義,失敗後逃亡越南)率廣西遊勇80多人聯和清軍內應,攻打鎮南關,占領右輔山三個炮台,孫中山、黃興親赴前線督戰,後因槍械彈藥不足,又遭清軍四千人反攻而失敗。當月,孫中山赴美國籌款。
光緒三十四年(1908),1月,美洲洪門變賣加拿大多處房産籌款數十萬美金,供孫中山(42歲)作革命活動經費。3月,同盟會在廣東欽州馬笃山發動起義(第七次反清起義),同盟會副總理黃興率越南華僑兩百余人攻打廣東欽州,遭清軍(600余人)阻擊,退守馬笃山而擊潰清軍,又轉戰廉州、上思縣數十村鎮,隊伍發展六百余人,清軍增兵三千人窮追不舍,義軍退守越南。4月,同盟會在雲南河口縣發動起義(第八次反清起義),同盟會成員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率三百余人占領河口縣城。5月,雲南起義軍連克新街、南溪、壩灑,直迫蠻耗、蒙自,部隊發展到三千余人,孫中山(42歲)命黃興爲雲南國民軍總司令並趕到河口指揮各軍,但黃明堂、王和順及投誠清軍均不聽調遣,黃興折返河內遭法警截留而驅逐出境,清軍增兵擊敗義軍,義軍600余人退守越南被法軍繳械解散。6月,日本政府查封同盟會機關報《民報》。11月,安徽安慶新軍起義,光複會成員熊成基(江南炮兵學堂畢業,加入安徽嶽王會、江浙光複會,時任馬炮營隊官,1887-1910)等率領駐守安慶城外騎兵營、炮兵營奪取菱湖嘴彈藥庫,圍攻安慶城,因城內內應未能及時打開城門,巡撫朱家寶迅速加強城防,義軍苦戰一晝夜後退至合肥而失敗。
宣統元年(1909),安慶新軍起義極大鼓舞了同盟會,孫中山(43歲)總結教訓認爲“軍事鬥爭不能僅靠會黨,還應策反清軍”,遂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胡漢民爲支部長,負責策反廣東新軍。8月,因經費問題,陶成章、李燮和等發表“七省同盟會中匿名書”,列舉罪名攻擊孫中山。
宣統二年(1910),2月,廣州新軍與巡警發生沖突,同盟會成員倪映典(時任新軍炮隊見習排長,生卒1885-1910)趁機率三千新軍起義(第九次反清起義),被廣州水師突襲失敗,倪映典被殺。當月,陶成章(1878-1912)在日本東京重建光複會,正式脫離同盟會,舉章太炎(1869-1936)爲會長,陶成章爲副會長,在南洋建立執行總部。7月,孫中山(44歲)母親楊氏(生卒1828-1910)在香港去世,享年82歲。8月,孫中山(44歲)赴日被驅逐出境。9月,孫眉被香港政府驅逐出境,赴英占馬來西亞槟城。11月,孫中山召集同盟會在馬來亞槟榔嶼開會,決定再次策動廣州新軍起義,建立廣東根據地,然後由黃興率軍入湖南,趙聲率軍出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響應,然後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同年,孫中山之妾陳粹芬回香港治療肺病。
宣統三年(1911),1月,孫中山(45歲)來到舊金山,建議美洲同盟會和致公堂聯合,共同爲革命籌款,美洲同盟總會會長李是男和美洲致公堂大佬黃三德議定全體同盟會員加入致公堂。4月,同盟會副總理黃興率130余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毀總督署,在東轅門外與清軍血戰,死難86人,其中72人遺骸由潘達微(同盟會成員,時爲廣州《平民日報》老板)等出面收葬于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把紅花崗改名爲黃花崗,這次起義遂稱“黃花崗起義”(第十次反清起義)。當月,美洲洪門籌款10萬港幣,救濟黃花崗起義逃亡者、撫恤死難者家屬。5月,孫中山去美國、加拿大籌款,黃興去香港養傷。6月,四川爆發保護運動;孫中山在舊金山設立美洲洪門籌饷局(成立一年籌得40余萬美元)。7月,鑒于珠江流域起義屢遭失敗,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譚人鳳爲總務會議長,譚人鳳、宋教仁、陳其美、潘祖彜、楊譜笙五人爲總務會幹事),策動長江中下遊新軍起義,“奉東京本會爲主體,認南部分會爲友邦”,同盟會陷入分裂。9月,保路同志軍起義,圍攻省城,隊伍發展到20多萬,清廷調1/3湖北新軍入川鎮壓。10月,同盟會發動湖北武昌起義,月余十五省獨立,內地十八省只剩甘肅、河南、直隸三省效忠朝廷。11月,清廷任命袁世凱(52歲)爲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抵京撤銷皇族內閣、重新組閣;當月廣東獨立,胡漢民任廣東軍政府大都督、陳炯明任副都督。12月,孫中山從美國經英國回國,並與英美銀行協商借款,均遭婉拒;南方十七省臨時代表開會,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出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同年,大月薰將富美子(5歲)送給的宮川梅吉(橫濱酒商)爲養女,改嫁三輪秀司(芳川銀行副行長三輪新五郎之弟),婚後育有一女三輪壽子。
民國元年(1912),1月,孫中山(46歲)在南京宣布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就職臨時大總統,黃興任陸軍總長;美洲洪門籌饷局彙出20余萬美元,並購買6架飛機供臨時政府組建空軍;孫中山委托江蘇鐵路公司向日本借款300萬元(50萬留江蘇都督府,250萬給南京臨時政府),委托漢冶萍公司向日本借款500萬元(實際未付款);同盟會元老兼金主宋耀如(1864-1918)推薦長女宋霭齡(此時23歲,1889-1973)擔任孫中山秘書;滬軍都督陳其美派蔣介石將光複會領袖、光複軍總司令陶成章暗殺。2月,孫中山委托上海輪船招商局向日本借款1000萬元(實際僅付100萬),孫中山表明若陰曆年底日本不能將1500萬元借款到賬,軍隊將缺饷渙散,只能將政權交給袁世凱;孫中山欲將滿洲委托日本治理換取日本軍援,但日本鑒于國際形勢沒有同意;當月,南北和議簽訂,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南京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爲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妻子盧慕貞(此時45歲,生卒1867-1952)帶孩子從南洋來到南京與孫中山團聚。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4月,袁世凱任命段祺瑞爲陸軍總長、黃興爲參謀總長,黃興辭不就任,改命爲南京留守府留守;美洲洪門籌饷局彙出30余萬美元犒賞起義軍官兵。7月,宋教仁當選爲同盟會總務部主任幹事,主持同盟會8月,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孫中山任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爲理事,孫中山委托宋教仁爲代理事長、主持國民黨工作。9月,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赴京,受到臨時大總統熱烈招待。10月,孫中山之妾陳粹芬赴澳門,與孫眉一家居住在澳門風順堂4號。12月,袁世凱委任孫中山爲全國鐵路督辦、黃興爲川漢鐵路督辦。
民國二年(1913),2月,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參議院議員名額245人、任期6年、兩年一選,衆議院議員名額596人、任期3年、三年一選),登記選民共四千萬以上(占全國人口9.98%),根據開票結果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占國會議員的45%),國民黨成爲國會第一大黨負責組閣。3月,孫中山(47歲)攜夫人盧慕貞(46歲)訪問日本,在東京受到日本政府熱烈款待,派人去橫濱找大月薰未得見(已嫁三輪秀司,後又離婚,遠嫁東光寺主持實方元心,生一子);國民黨代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4月,查出宋教仁遇刺系國務總理趙秉鈞指使;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簽訂《中國政府善後借款合同》,以關稅鹽稅做抵押借款2500萬英鎊。7月,孫中山(47歲)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54歲)。9月,張勳率武衛軍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獨立,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黃興逃亡日本。10月,國會選出袁世凱爲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孫中山妻盧慕貞、妾陳粹芬及孩子跟隨孫眉赴澳門定居。11月,袁世凱以叛亂罪解散國民黨,並驅逐國會內國民黨籍議員,國會由于不足法定人數而無法運作。
民國三年(1914),1月,袁世凱(55歲)解散國會。2月,解散各省議會。5月,成立參政院行使立法職能,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爲總統制。6月,孫中山(48歲)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入黨時按指印,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黃興拒絕加入而去美國,蔣介石積極加入;美洲洪門想在國內注冊成合法政團,不願加入中華革命黨,遂與孫中山疏遠。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日本對德宣戰,攻打德國租借地青島和德屬膠濟鐵路。9月,孫中山秘書宋霭齡(1889-1973)與孔祥熙(1880-1967)在日本橫濱結婚,並介紹妹妹宋慶齡(此時21歲,1893-1981)接替自己的秘書工作。11月,山東德軍投降,日本占領山東。12月,公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以連選連任。同年,孫中山之妾陳粹芬離開澳門赴馬來西亞槟榔嶼定居,後抱養一位蘇姓華僑的女兒,取名孫容(後嫁給孫眉次孫、孫昌次子孫乾,恢複原名蘇仲英,生卒1909-1956),陳粹芬晚年與孫乾一家生活。
民國四年(1915),1月,袁世凱(56歲)政府向日本交涉,要求日軍撤出山東;日本趁歐戰正酣、列強無暇東顧,駐華公使日置益觐見大總統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將中國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並要求中國不得外泄。2月,孫中山、陳其美在東京與日本人犬冢信太郎(前滿鐵株式會社理事)和山田純三郎(滿鐵社員)簽訂《中日盟約》,內容與“二十一條”類似,但《中日盟約》真僞一直存疑,且簽字方均非在職政府人員故不具有法律效力;孫中山(49歲)長兄孫眉(1854-1915)病逝于澳門。5月,孫中山回到上海旋被驅逐出境,返回日本;日本發出最後通牒,軍艦遊弋渤海,增兵山東、奉天,爲避免開戰,袁世凱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同意21條中的14條)。9月,孫中山召妻子盧慕貞從澳門來東京商談離婚事宜,同盟會元老紛紛反對孫中山與盧慕貞離婚(宋慶齡不願做妾,表示只有孫中山離婚才同意嫁給他),盧慕貞當著大家的面慨然表示“孫先生爲革命奔走海外,到處流浪,身心爲之交瘁,既然現有人願意照料他的生活,我願意成全其美,與先生離婚”;代行立法權的參政院開幕;蔡锷密信黃興(在美國)在西南起事反對帝制,受到黃興大力支持。10月,孫中山(49歲)在東京與宋慶齡(24歲)結婚;參政院通過《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11月,蔡锷擺脫監視離京,以赴日治病爲名經台灣、香港、越南到達雲南昆明;全國選出國民代表1993人。12月,國民代表大會以全票通過同意君主立憲制,並擁戴袁世凱爲皇帝,袁世凱同意就任皇帝,預定國號爲中華帝國、年號爲洪憲。當月,雲南原都督蔡锷、現都督唐繼堯宣布雲南獨立,通電發對帝制,組織討袁護國軍約2萬人北伐。
民國五年(1916),1月,貴州獨立加入護國軍,護國軍占領湖南大部。2月,護國軍占領廣西。3月,護國軍占領四川大部,袁世凱(57歲)取消帝制,仍擔任大總統;孫中山(50歲)、黃興(42歲)電商籌款500萬元支持護國軍。5月,護國軍占領廣東、四川、湖南,陝西獨立;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從東京回到上海。6月,袁世凱因尿毒症加重而病死,副總統黎元洪任大總統,段祺瑞出任總理,宣布廢除《中華民國約法》(1914年制定),恢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制定)和國會(1913年選出,任期1913-1919)。7月,蔡锷任四川督軍,南北議和;孫中山、黃興相聚上海。8月,第一屆國會正式複會;當月,袁世凱歸葬河南安陽。9月,總統黎元洪任命曹锟爲直隸督軍、張作霖爲奉天督軍。10月,黃興因肝硬化胃出血入院,月底病逝,享年42歲,有二妻五子三女。當月,江蘇督軍馮國璋被選爲副總統。11月,孫中山爲黃興治喪;當月,馮國璋在南京就任副總統,仍兼江蘇督軍。
民國六年(1917),5月,大總統黎元洪罷免總理段祺瑞(黎段因人事、對德宣戰而爆發府院之爭)。6月,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張勳借調停府院之爭而進京複辟帝制,廢除《臨時約法》、解散國會,又被段祺瑞打敗。7月,黎元洪辭去大總統,副總統馮國璋在南京任大總統,段祺瑞任總理,但北洋政府拒絕恢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制定)和國會(1913年選出,任期1913-1919),准備建立臨時參議院;孫中山(51歲)攜夫人宋慶齡離滬赴廣州發起護法運動,陳炯明(1912年曾任廣東代都督)任援閩粵軍總司令出兵占領福建南部。8月,馮國璋任命部下李純爲江蘇督軍、陳光遠爲江西督軍,赴北京就職;當月,130多名國會議員南下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爲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唐繼堯(滇黔督軍,1883-1927)、陸榮廷(兩廣巡閱使,1859-1928)爲元帥,唐繼堯、陸榮廷主張軍政府實行合議制而非元首制,不就職。10月,護法戰爭開打。11月,護法軍占領湖南,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江蘇督軍李純聯名通電主張南北雙方休戰和平解決南北問題;馮國璋免去國務總理段祺瑞(馮段因和平還是武力解決西南獨立問題爆發府院之爭),任王士珍爲國務總理,並頒布南北停戰令;由各省選派代表115人在北京組成臨時參議院;孫中山堅持護法反對南北調和;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列甯建立蘇維埃政權。12月,護法軍占領四川;段祺瑞策動十三省督軍反對和談、強烈要求討伐西南。
民國七年(1918),1月,總統馮國璋下達對整個西南的討伐令;孫中山(52歲)憤而登上“同安”“豫章”兩艦,炮擊廣東都督署,懲誡桂系(陸榮廷)議和。2月,北洋軍挺近湖南邊界;當月,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修正國會組織法》。3月,北洋軍“後起之秀”、署理第三師師長吳佩孚(1874-1939,山東蓬萊人)率部攻占湖南嶽陽;馮國璋被迫重任段祺瑞爲國務總理;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4月,北洋軍占領湖南,段祺瑞任命親信張敬堯爲湖南督軍,引起曹锟、吳佩孚不滿。5月,孫中山被迫辭去大元帥,非常國會決定軍政府改行總裁合議制,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陸榮廷、岑春煊七人爲政務總裁,以岑春煊爲主席總裁;孫中山不予就職,攜夫人宋慶齡離開廣州前往上海。6月,南北簽訂停戰協定。8月,吳佩孚通電主和,公開攻擊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實爲亡國之政策,直系將領紛紛響應,段祺瑞被迫命令前線各軍暫取守勢;根據《修正國會組織法》選出第二屆國會(該國會選舉時的選民更少,且議員爲間接選舉,由于574個國會議員席位中皖系操控的安福系占90%,史稱安福國會)。9月,中華民國第二屆總統選舉,徐世昌被國會選舉爲總統(段祺瑞、馮國璋相持不下,遂推徐世昌爲候選人),馮國璋、段祺瑞同時下台,總統徐世昌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召開議和會議;段祺瑞通過安福國會幕後操縱北京政府;總統徐世昌升奉天督軍張作霖爲東三省巡閱使。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戰敗,協約國戰勝。
民國八年(1919),1月,協約國在巴黎召開的戰後會議,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馮國璋回故鄉河北河間(今屬河北滄州)養病。2月,廣州軍政府與北京政府在上海舉行南北和議。5月,南北和議破裂;北京爆發五四運動,抗議巴黎和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6月,各戰勝國在巴黎簽訂《對德和約》,由于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北洋政府拒絕簽字。8月,孫中山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志,宣傳民主革命理論。10月,孫中山在上海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爲中國國民黨;馮國璋從故鄉回北京,直隸督軍曹锟聯合蘇鄂贛奉結成結成反皖同盟。11月,直系吳佩孚與滇黔桂粵湘川等西南軍閥簽署“救國同盟草約”,達成聯合對抗皖系(段祺瑞)的協議。12月,孫中山(53歲)率領國民黨確定聯皖(段祺瑞)討桂(陸榮廷)策略;馮國璋(1859-1919)病逝于北京,卒年60歲,有五子馮家遂、馮家迪、馮家遇、馮家邁、馮家周;曹锟成了直系首領。
民國九年(1920),1月,直系將領吳佩孚通電北京要求罷戰北撤;桂系(陸榮廷)與滇系(唐繼堯)因爭奪駐粵滇軍指揮權而公開內讧。3月,安福國會在在段祺瑞授意下選舉曹锟爲副總統。4月,直奉兩系結成反段聯盟;大部分國會議員因不滿桂系專制而離粵出走。5月,吳佩孚率軍全部北撤至湖北;段祺瑞調徐樹铮的西北邊防軍在北京附近布防;6月,吳佩孚率軍進占河南,並通電反皖的八省督軍,建議召開國民大會解決一切問題;孫中山(54歲)、唐紹儀、伍廷芳、唐繼堯四總裁(剩余三總裁爲陸榮廷、岑春煊、林葆怿)聯名通電,揭露桂系(陸榮廷)假護法行徑,否認其把持的廣州軍政府和國會非常會議。6月,直隸督軍曹锟、將領吳佩孚在河北保定舉行軍事會議,布署武力伐段;皖系成立定國軍防守北京,段祺瑞任總司令,徐樹铮任參謀長,段芝貴爲前敵總司令。7月,曹锟在天津組織討逆軍,以吳佩孚爲前敵總司令,直皖兩軍在北京東西兩面開戰,奉系亦入關討伐段祺瑞,直皖戰爭曆時五天皖系潰敗,段祺瑞通電辭職,直奉軍隊進駐北京郊區。8月,總統徐世昌解散安福國會,任命曹锟爲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爲直魯豫巡閱副使。10月,援閩粵軍(總司令爲陳炯明)攻占廣州;總統徐世昌宣布重新進行國會選舉(此次選舉僅在12省進行,雖得奉系支持,卻遭直系反對,最終選舉作廢)。11月,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離滬抵達廣州,孫中山、伍廷芳、唐紹儀聯名通電,宣布恢複軍政府,重開政務會議,任命陳炯明爲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
民國十年(1921),4月,廣州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55歲)爲中華民國大總統;直魯豫巡閱使曹锟、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直魯豫巡閱副使吳佩孚等北洋將領聯名通電反對廣州選舉總統。5月,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大總統,並成立正式政府;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爲中華民國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陳反對北伐,主張聯省自治)。6月,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爲援桂軍總司令,率領粵軍西征討桂(陸榮廷)。7月,中國共産黨在上海成立;馮玉祥任陝西督軍;湖北督軍王占元遭遇兵變,湘川督軍趁亂進占湖北,吳佩孚派兵援鄂。9月,粵軍攻占廣西,兩廣巡閱使陸榮廷逃往越南,後避居上海,舊桂系軍閥瓦解。11月,美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商討限制海軍軍備和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利益沖突;吳佩孚經過一年多擴軍練兵,擁兵十余萬,總統徐世昌任命吳佩孚爲兩湖巡閱使,率軍南下平息兩湖戰爭。12月,孫中山抵達桂林,組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整軍北伐,並會見共産國際代表馬林,討論建立革命黨和革命武裝問題;華盛頓會議上,美英日法四國簽訂《關于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劃分太平洋島嶼,並規定英日同盟條約終止。
民國十一年(1922),2月,華盛頓會議結束,美英法意日五國簽訂《五國關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美英法意日比荷葡中簽訂《九國關于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維護中國主權完整,中日在華盛頓簽訂《中日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中國收回山東主權及膠濟鐵路。4月,陳炯明(此時44歲,生卒1878-1933)拒絕前往廣西梧州與孫中山(56歲)面商北伐問題,並以辭職要挾,遂被免去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總長,陳炯明率軍回廣東惠州,孫中山督師回廣州,並會見蘇俄的全權代表;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率軍12萬進攻京津,吳佩孚率軍10萬迎戰,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5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曆時七天奉系潰敗,張作霖退回關外;陝西督軍馮玉祥改任河南督軍。6月,總統徐世昌通電辭職,曹锟、吳佩孚複立黎元洪爲總統;陳炯明派兵占領廣州,炮轟總統府,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逃亡珠江口。7月,中國共産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8月,曹锟、吳佩孚恢複國會(1913年選出,任期1913-1919),廣州大部分國會議員回北京就職;陳炯明在廣州自任粵軍總司令,孫中山去上海並與李大钊會晤。9月,孫中山在上海積極與蘇聯、中國共産黨及皖奉直等國內各派勢力聯絡。10月,馮玉祥受吳佩孚排擠改任陸軍檢閱使。
民國十二年(1923),1月,孫中山(57歲)在《申報》五十周年紀念專刊上發表《中國革命史》一文,總結民國革命經驗教訓,提出革命分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孫中山會見蘇聯代表越飛,商討蘇俄援助中國革命、創設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隊及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等問題,並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共四點:蘇俄同意共産主義不適合中國、中國最迫切問題是國家統一和獨立,蘇俄願提供援助;蘇俄尊重中國在外蒙古、東北的主權;中國尊重蘇俄在東北的鐵路權益;中國認同蘇俄在外蒙古駐軍),奠定了聯俄政策的基礎,隨即派廖仲恺赴日與越飛談判;滇(總指揮楊希闵)、桂(總司令劉震寰、沈鴻英)、粵(東路討賊軍司令許崇智)討賊聯軍攻占廣州,陳炯明退守惠州。2月,京漢鐵路各站工會代表在鄭州召開總工會成立大會,被直魯豫巡閱副使吳佩孚關閉,隨後總工會組織全站2萬工人罷工,遭吳佩孚鎮壓,工人被殺40多人、傷200多人、被捕60多人、遭開除1000多人,史稱“二七慘案”。3月,孫中山(57歲)在廣州重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桂系沈鴻英與吳佩孚聯絡,被北京政府任命爲廣東督理。4月,桂系沈鴻英率軍進攻廣州,被楊希闵部、劉震寰部擊退。5月,孫中山平定桂系沈鴻英叛亂,隨即討伐陳炯明叛軍。6月,曹锟逼迫總統黎元洪辭職,引起吳佩孚不滿;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8月,孫中山派蔣介石等到蘇俄考察政治、黨務和軍事。10月,孫中山聘請蘇聯派來的鮑羅廷爲顧問,並委任廖仲恺、譚平山等組成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籌備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國會選舉曹锟爲總統,總統曹锟任命吳佩孚爲直魯豫巡閱使、王承斌爲直魯豫巡閱副使;國會制定並通過《中華民國憲法》(1923年制定),總統曹锟頒布實施,這部憲法是中國第一部正式頒行的憲法。
民國十三年(1924),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4月,孫中山(58歲)手書《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詳述五權憲法和軍政、訓政、憲政路線圖。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立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任命蔣介石爲校長、戴季陶爲政治部主任。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浙江戰爭,廣東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與盧永祥、張作霖結成反直系聯盟;當月,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以援浙爲名率軍15萬入關,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率軍20萬迎戰,馮玉祥任直系第三軍總司令(已被蘇聯策反,同意聯合孫中山反直系)。10月,馮玉祥在熱河與奉軍停戰(約定事成後,請孫中山北來,奉軍不得入關),率軍占領北京,軟禁總統曹锟,將軍隊改稱中華民國國民軍,吳佩孚急率軍7000余人回救北京。11月,直軍主力全部覆沒,吳佩孚登艦逃跑,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勝利,奉軍進占北京郊區;馮玉祥、張作霖推舉段祺瑞爲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並電邀孫中山進京共商國是;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離開廣州北上,經上海、東京抵達天津;中國共産黨派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12月,孫中山扶病到達北京;奉軍占領山東、江蘇、上海;孫傳芳率閩軍攻入浙江。
民國十四年(1925),1月,臨時執政段祺瑞任命馮玉祥爲西北邊防督辦,國民軍改稱中華民國西北邊防軍;中國共産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2月,馮玉祥結識中國共産黨創始人李大钊,並會見蘇聯駐華大使。3月,馮玉祥赴張家口就職,並邀請蘇聯軍事顧問指導西北邊防軍;孫中山(59歲)因癌症在北京去世,留下《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娶兩妻(盧慕貞、宋慶齡)三妾(陳粹芬、淺田春、大月薰),生一子(孫科)三女(孫娫、孫婉、宮川富美子);臨時執政段祺瑞任命孫傳芳爲浙江督軍、張宗昌爲山東督軍。4月,臨時執政段祺瑞廢除《中華民國憲法》(1923年制定),制定《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未被立法機關通過)。7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組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采取委員制,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主席,設置軍事委員會,汪精衛、譚延闿、蔣介石爲常務委員,汪精衛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8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校軍爲第一軍(軍長蔣中正),建國湘軍爲第二軍(軍長譚延闿),建國滇軍爲第三軍(軍長朱培德),建國粵軍爲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福軍爲第五軍(軍長李福林)。9月,臨時執政段祺瑞任命奉系楊宇霆爲江蘇督軍、姜登選爲安徽督軍。10月,孫傳芳反奉,占領上海、江蘇、安徽,孫傳芳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11月,孫傳芳進攻山東督軍張宗昌,互有勝負;當月,奉系將領郭松齡在河北唐山反奉,率軍7萬回攻山海關,占領錦州。12月,郭松齡率軍打到沈陽郊縣新民縣,經張作霖求援,日本駐東北關東軍(此時駐軍2萬余人)參戰,郭松齡敗亡。
民國十八年(1929),孫中山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4.孫中山家譜
5.孫中山家族
(1)孫眉支
孫眉,譜名孫德彰,是孫達成長子、孫中山長兄,鹹豐四年(1854)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南朗鎮翠亨村,民國四年(1915)病逝于澳門住宅,享年61歲。有獨子孫昌。
孫昌,孫眉獨子,光緒七年(1881)出生于檀香山,曾在檀香山、澳門、日本讀書,梁啓超流亡期間曾教授孫昌國文。
光緒二十二年(1896),孫昌(15歲)在美國加州學醫,後因學費不足而肄業,轉而在美國售賣藥物爲生。
光緒三十三年(1907),父親孫眉退出檀香山茂宜島農場,孫昌(23歲)與父親及家人遷居香港九龍。同年,孫昌參加廣西鎮南關起義,攻打督師衙門。
光緒三十一年(1905),孫昌(24歲)娶妻王金順(1888-1915)。
光緒三十二年(1906),孫昌(25歲)長子孫滿(1906-2001)在美國加州出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孫昌(27歲)次子孫乾(1908-1999)在美國加州出生。
宣統二年(1910),孫昌(29歲)在美國加州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祖母楊氏(82歲)在香港去世,與妻子王金順、母親譚氏及孩子回國。
民國元年(1912),孫昌(31歲)在廣州警察廳任職。
民國二年(1913),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孫昌(32歲)與家人移居澳門。
民國三年(1914),孫昌(33歲)加入中華革命黨。
民國四年(1915),孫昌(34歲)父親孫眉(61歲)、妻子王金順(27歲)在澳門去世。
民國五年(1916),孫昌(35歲)娶妻梁旺(孫昌死後改嫁)。
民國六年(1917),孫昌(36歲)參加護法運動,任陸海軍大元帥府別動隊司令,奉命乘船押送軍饷赴廣州黃埔慰勞衛士隊,由于事先未同海軍聯系,誤入海圻艦警戒線遭炮擊,墜入江中溺水犧牲,年僅36歲。孫昌有二子孫滿(1906-2001)、孫乾(1908-1999)。
孫滿,孫昌長子、孫眉長孫,光緒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美國加州,因父母早亡,由孫中山、宋慶齡撫養。在廣州培正學校完成小學、初中、高中學業,後考入並畢業于上海複旦大學。民國時期任中央信托局專員、全國工商聯合會理事、廣東省工業會常務理事、全國經濟委員會專員等職。1949年遷居香港,1965年遷往台灣,1987移居美國加州,1989、1995年兩次回鄉探親谒祖,2001年病逝于美國加州,葬于洛杉矶市郊,享年95歲,編有《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
孫滿有二子孫元、孫傑,四女孫紹如、孫麗賢、孫愛娜、孫雅麗。
孫乾,孫昌次子、孫眉次孫,光緒三十四年(1908)出生于美國加州,因父母早亡,由孫中山、宋慶齡撫養。在廣州培正學校完成小學、初中、高中學業,身高1.85米,擅長排球、籃球。民國十三年(1924),中華民國第三屆全運會在武昌舉行,孫乾(16歲)帶領培正中學排球隊參賽奪冠,其後孫乾選入國家排球隊。民國十六年(1927),在上海舉行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孫乾(19歲)參加國家排球隊戰勝日本隊和菲律賓隊奪得冠軍,同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政治系。民國十七年(1928),孫乾(20歲)去日本士官學校攻讀工兵科。民國二十年(1931),孫乾(23歲)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擔任廣州燕塘軍校教官,又被中山縣長唐紹儀聘任縣一區公安分局長,不久到南京任參謀部上校參謀,後被派往意大利陸軍大學深造,歸國後出任中央陸軍大學工兵教官。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全面侵華,孫乾(29歲)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高級參謀,後升任十二集團軍通信兵團少將團長、一八七師少將副師長,率師轉戰粵北、湘贛,參與了數十個戰役。民國三十五年(1946),孫乾(38歲)任中山縣縣長。民國三十八年(1949),孫乾(41歲)隨國民黨敗退台灣。1956年,妻子蘇仲英(孫中山妾陳粹芬養女,取名孫容,嫁孫乾後恢複原名蘇仲英,生卒1909-1956)患癌去世,其後孫乾及家人旅居美國。改革開放後,孫乾多次回鄉探親谒祖。1999年,病逝于美國,享年91歲。
孫乾有五子孫必勝、孫必興、孫必達、孫必成、孫必立,一女孫嘉穗。
(2)孫中山支
孫中山,譜名孫德明,學名孫文,自號孫逸仙,後流亡日本改名孫中山,是孫達成次子,同治五年(1866)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南朗鎮翠亨村,民國十四年(1925)病逝于北京,享年59歲。娶兩妻(盧慕貞、宋慶齡)三妾(陳粹芬、淺田春、大月薰),生一子(孫科)三女(孫娫、孫婉、宮川富美子)。
孫科,孫中山獨子,光緒十七年(1891)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南朗鎮翠亨村。
光緒二十一年(1895),孫中山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孫科(4歲)隨家人逃亡檀香山,其後在檀香山完成小學、中學、高中學業,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光緒三十三年(1907),孫科(16歲)在檀香山加入同盟會。
宣統二年(1910),孫科(19歲)考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擔任《自由新報》《大聲周刊》編輯。
民國元年(1912),孫科(21歲)與陳淑英(孫中山三叔孫觀成的外孫女,生卒1893-1990)在檀香山成親,婚後繼續讀大學,陳淑英相伴而行。
民國二年(1913),孫科(22歲)長子孫治平(1913-2005)在美國加州出生。
民國三年(1914),孫科(23歲)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並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
民國四年(1915),孫科(24歲)次子孫治強(1915-2001)在美國出生。
民國六年(1917),孫科(26歲)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在廣州擔任大元帥府秘書。
民國七年(1918),孫科(27歲)擔任非常國會參議院秘書兼廣州時報編輯。
民國十年(1921),孫科(30歲)擔任廣州市市長。
民國十一年(1922),孫科(31歲)長女孫穗英(1922-)出生。
民國十二年(1923),2月,孫科(32歲)再任廣州市市長。10月,參與中國國民黨改組,任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黨綱章程。
民國十三年(1924),孫科(33歲)主持國民黨廣州特別黨部,與黃季陸合作提出《彈劾共産黨案》。
民國十四年(1925),孫科(34歲)父親孫中山病逝于北京,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任政府委員。同年,次女孫穗華(1925-2016)出生。
民國十五年(1926),1月,孫科(35歲)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5月,第三次就任廣州市長。
民國十六年(1927),3月,孫科(36歲)任國民黨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7月,隨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清共。
民國十七年(1928),1月,孫科(37歲)與胡漢民、伍朝樞赴英德等地考察,起草《中國國民黨訓政大綱》,協助制定《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10月,任鐵道部長與考試院副院長。11月,兼任交通大學校長。
民國二十年(1931),3月,孫科(40歲)升任行政院長,任職不足一月因財政危機辭職。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與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對抗。
民國二十一年(1932),孫科(41歲)回南京任立法院長,曾鼓吹實行立憲制度,但遭蔣介石冷遇,其間連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民國二十七年(1938),孫科(47歲)代表中國政府與蘇聯談判,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中蘇商務條約》,爭取蘇聯援助中國抗日戰爭。
民國三十年(1941),孫科(50歲)在《紐約時報》撰文,暢談在中國實現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
民國三十四年(1945),孫科(54歲)出任國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長,國民黨中常委。
民國三十五年(1946),孫科(55歲)支持蔣介石的內戰政策。
民國三十六年(1947),孫科(56歲)勝任國民黨副主席。
民國三十七年(1948),4月,蔣介石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李宗仁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孫科(57歲)票數低于李宗仁落選副總統。5月,蔣介石、李宗仁就任中華民國正副總統。11月,總統蔣介石任命孫科爲行政院長。12月,李宗仁、白崇禧要求蔣介石下野和談。
民國三十八年(1949),1月,行政院長孫科(58歲)贊成和談,亦要求蔣介石下野;蔣介石面對黨內外壓力而辭去中華民國總統,由李宗仁代理。3月,由于同時得罪蔣介石、李宗仁,遂辭去行政院長;當月,代總統李宗仁任命何應欽爲行政院長。6月,何應欽辭去行政院長,由閻錫山接任。12月,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孫科去香港。
1951年,孫科(60歲)去法國。1952年,孫科(61歲)去美國,擔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長。1954年,孫科(63歲)次子孫治強從香港舉家遷居美國加州,孫科及妻子陳淑英與次子同住,照料孫輩及家務。
1965年,孫科(74歲)從美國回台灣,任總統辦公室高級咨議。
1966年,孫科(75歲)任考試院院長。
1973年,孫科(82歲)病逝于考試院院長任上,有二子孫治平、孫治強,四女孫穗英(1922-)、孫穗華(1925-2016)、孫穗芳(1936-)、孫穗芬(1938-2011)。
孫治平,孫中山長孫、孫科長子,1913年出生,就讀于北京海外補習學校、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1949年後長期寓居美國,1965年孫治平隨父親孫科返台,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總統辦公室國策顧問、台灣電視公司副董事長、聯合發展企業公司董事長等職,2005年在香港病逝,享年92歲。有一子孫國雄(1943-)。
孫治強,孫中山次孫、孫科次子,1915年出生,美國加州大學畢業,1965年孫治強隨父親孫科返台,曾任中央信托局顧問、台北故宮博物院顧問等職,2001年在美國洛杉矶病逝,享年86歲。有兩女孫嘉霖、孫嘉瑜,兩子孫國元、孫國升。
五、蔣介石家族
1.蔣介石先人事迹
蔣橫,東漢開國將領,東漢光武帝劉秀封其爲逡遒侯,官拜大將軍,任九江郡太尉,後被誣告謀反被殺,有九子,父死後,第七子蔣稔守靈,其余八子逃散江南。蔣橫冤案平反後,光武帝追封其爲九江侯,並將其九個兒子就地封侯,長子蔣穎爲金華侯(今屬浙江金華),次子蔣鄭爲會稽侯(今屬浙江紹興),三子蔣川爲臨川侯(今屬江蘇鎮江),四子蔣耀爲鎮湖侯(今屬浙江湖州),五子蔣漸爲臨蘇侯(今屬江蘇蘇州),六子蔣巡爲蔔亭侯(今屬浙江杭州),七子蔣稔爲平河侯(今屬江西九江),八子蔣默爲雲陽侯(今屬江蘇宜興),九子蔣澄爲瓯亭侯(今屬江蘇宜興)。
蔣樞,蔣橫11代孫、蔣澄10代孫,東晉人,任吳郡太守,後遷居臨海郡(今浙江台州),蔣樞是台州蔣姓始祖。
蔣顯,蔣橫31代孫、蔣樞20代孫,唐朝後期人,原籍浙江道台州,任浙江道明州(今甯波)監鹽官。有一子蔣光。
蔣光,蔣橫32代孫、蔣顯之子,唐朝後期人,落居明州鄞縣采蓮橋蔣家帶(今屬甯波鄞縣),是甯波蔣氏始祖,有二子蔣宗祥、蔣宗霸。
蔣宗霸,蔣橫33代孫、蔣光次子,五代人,曾任兩浙路明州(今甯波)評事(從八品),因評議不當被罷官,寓居明州應家山村(今屬甯波甯海縣桃源街道),後周顯德年間(954-960)信佛,拜布袋和尚爲師,人稱摩诃居士,隨布袋和尚雲遊三年,死後葬明州鄞縣(今甯波鄞縣)彌陀寺。有一子蔣浚明。
蔣浚明,蔣橫34代孫、蔣光之孫、蔣宗霸之子,北宋人,曆任溧陽縣主簿(從九品)、大理寺評事(正八品)、戶部員外郎(正七品),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貶谪無爲軍(今屬安徽巢縣)司戶(從九品),死後因子貴贈金紫光祿大夫(正二品)。北宋神宗年間(1048-1085),蔣浚明遷居兩浙路望縣(即清朝浙江省甯波府奉化縣)禽孝鄉山嶺村(在鄞縣采蓮橋蔣家帶西南約80裏),爲山嶺村蔣氏始祖。蔣浚明有七子,次子蔣璇在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中進士,官至中奉大夫(正四品),三子蔣琉在北宋徽宗崇甯五年(1106年)中進士,官至宣奉大夫(正三品)。兩宋年間,蔣浚明出了11位進士,山嶺村號稱進士村。
蔣仕傑,蔣橫44代孫、蔣光12代孫、蔣浚明10代孫,元朝人,由甯波府奉化縣禽孝鄉山嶺村遷居禽孝鄉溪口村(山嶺村西約25裏,村北有山曰武嶺,村南有河曰剡溪),蔣仕傑是溪口村蔣氏始祖,是蔣介石的16世祖。
蔣介石五世祖蔣鳳星(生卒1695-1759),蔣橫55代孫、蔣光23代孫、蔣浚明21代孫,生于清朝康熙年間,卒年64歲,有二子蔣繼某、蔣繼全。
蔣介石高祖父蔣繼全(生卒1745-1791),蔣橫56代孫、蔣光24代孫、蔣浚明22代孫,蔣鳳星次子,生于清朝乾隆年間,配竺氏(1753-1802),卒年46歲,有一子蔣祁増。
蔣介石曾祖父蔣祁增(生卒1784-1824),蔣橫57代孫、蔣光25代孫、蔣浚明23代孫,蔣繼全獨子,生于清朝乾隆年間,國子監監生,配毛氏(1783-1809,卒年26歲)、張氏(1788-1867,卒年79歲),卒年40歲,有三子蔣斯生(1803-1834,母毛氏)、蔣斯水(1808-1842,母毛氏)、蔣斯千(1814-1894,母張氏),有二女長女(母張氏)嫁榆林陳姓、次女(母張氏)嫁公棠唐姓。
蔣介石大祖父蔣斯生(生卒1803-1834),蔣橫58代孫、蔣光26代孫、蔣浚明24代孫,蔣祁增長子,生于清朝嘉慶年間,卒年31歲,有一子蔣肇余(1825-1884)、一女蔣賽鳳。蔣肇余生于清朝道光年間,無子,過繼堂弟蔣肇聰長子蔣介卿(蔣介石長兄,生卒1875-1936)爲嗣,卒年59歲。蔣賽鳳嫁溪口鎮岩頭村(在溪口村南20余裏)毛鳳揚,毛鳳揚因病早逝,遺有一女毛阿春(與蔣介石青梅竹馬,兩人早戀)。
蔣介石二祖父蔣斯水(生卒1808-1842),蔣橫58代孫、蔣光26代孫、蔣浚明24代孫,蔣祁增次子,生于清朝嘉慶年間,卒年34歲,無子,過繼弟弟蔣斯千長子蔣肇海(蔣介石伯父,生卒1835-1883)爲嗣。
蔣介石祖父蔣斯千(生卒1814-1894),蔣橫58代孫、蔣光26代孫、蔣浚明24代孫,蔣祁增三子,生于清朝嘉慶年間,早年辛勤耕田,晚年在奉化縣溪口鎮(清末禽孝鄉改爲溪口鎮,集鎮設在溪口村)街上開設玉泰鹽鋪,主要賣鹽、釀酒、大米等,家境逐漸富裕。配徐氏(1814-1885,卒年71歲),卒年80歲,有二子蔣肇海、蔣肇聰。
蔣介石伯父蔣肇海(生卒1835-1883),蔣橫59代孫、蔣光27代孫、蔣浚明25代孫,蔣斯千長子,生于清朝道光年間,入繼二伯蔣斯水。配夏氏(1839-1862,卒年23歲)、王氏(1838-1927,卒年89歲),卒年48歲,有二子蔣周良(1857-1901,卒年44歲,母夏氏)、蔣周清(1865-1900,卒年35歲,母夏氏),有一女(母王氏)嫁奉化縣蕭王廟鎮孫秉圭。
蔣介石父親蔣肇聰(生卒1842-1895),蔣橫59代孫、蔣光27代孫、蔣浚明25代孫,蔣斯千次子,生于清朝道光年間,國子監監生,工于心計、精明幹練,人稱“埠頭黃鳝”。同治元年(1862)太平軍退出奉化,玉泰鹽鋪重新開業,蔣肇聰子承父業,除鹽、米、酒外,又兼賣菜餅、石灰等,並開錢莊辦理存貸款,還曾與溪口鎮毛穎甫(太昌鹽酒鋪店主)、蕭王廟鎮孫昭水(永興行鹽酒鋪店主)、亭下鄉孫惠祥(永利米鋪店主)等合夥租船運貨,成爲溪口鎮十甲富戶之一。配徐氏(1846-1882,卒年36歲)、孫氏(1855-1886,卒年31歲)、王氏(1864-1921,卒年57歲),有三子蔣周康(即蔣介卿,母徐氏,出繼堂伯父蔣肇余,生卒1875-1936)、蔣周泰(即蔣介石,母王氏,生卒1887-1975)、蔣周傳(又名蔣瑞青,母王氏,3歲夭折,生卒1894-1897),有二女蔣瑞春(母徐氏,嫁溪口鎮任宋村宋周運,生卒1874-1946)、蔣瑞蓮(母王氏,嫁中國農民銀行董事長竺芝珊,生卒1890-1937)。
2.蔣介石生平錄
清光緒十三年(1887),蔣介石出生于浙江省甯波府奉化縣溪口鎮溪口村,父親蔣肇聰(時年45歲,生卒1842-1895)、母親王采玉(時年23歲,生卒1864-1921)、祖父蔣斯千(時年73歲,生卒1814-1894)健在,祖母徐氏(1814-1885,卒年71歲)、伯父蔣肇海(1835-1883,卒年48歲)已去世,大姐蔣瑞春(母徐氏,生卒1874-1946)、大哥蔣介卿(母徐氏,生卒1875-1936)一出生,另有兩堂兄蔣周良(1857-1901)、蔣周清(1865-1900)。
清光緒十五年(1889),蔣介石(2歲)長姐蔣瑞春(15歲)嫁奉化縣溪口鎮任宋村(距溪口村約3裏)宋周運(粗通文墨,一生勤儉)。
清光緒十六年(1890),蔣介石(3歲)同母妹蔣瑞蓮(1890-1937)出生。同年,長兄蔣介卿(15歲)結婚。
清光緒十八年(1892),蔣介石(5歲)同母妹蔣瑞菊(1892-1992)出生,但蔣瑞菊當年夭折。
清光緒十九年(1893),蔣介石(6歲)入村塾讀書。同年,長兄蔣介卿(18歲)中秀才(郡庠生)。
清光緒二十年(1894),蔣介石(7歲)同母弟蔣瑞青(1894-1897)出生。同年,祖父蔣斯千(1814-1894)去世,享年80歲。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蔣介石(8歲)父親蔣肇聰(1842-1895)去世,享年53歲。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蔣介石(9歲)長兄蔣介卿(21歲)主持分家,蔣介卿分得玉泰鹽鋪等産業,王采玉(32歲)及子女分得老宅房屋、24畝稻田、幾百畝竹山和部分銀號存款、商號投資,但王采玉(有兩子蔣介石、蔣瑞青)對家産分配方案並不滿意。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蔣介石(10歲)同母弟蔣瑞青(1894-1897)三歲病亡。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蔣介石(14歲)與溪口鎮岩頭村毛阿春(蔣介石父親蔣肇聰堂妹蔣賽鳳的女兒,蔣賽鳳早年守寡,常帶女兒住娘家)早戀,王采玉向蔣賽鳳提親被拒絕。同年,經溪口鎮榆林村陳春泉(蔣肇聰大姑媽之子)說媒,蔣介石娶溪口鎮岩頭村毛福梅(時年19歲,1882-1939)爲妻,毛福梅父親毛鼎和(有二子毛怡卿、毛懋卿,二女毛英梅、毛福梅)開有祥豐米行、南貨行。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蔣介石(15歲)正月初二去嶽父家走親戚,路上串玩花燈下午才到,被嶽父毛鼎和怒斥。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8月,蔣介石(16歲)考秀才落第。9月,蔣介石去奉化縣城新式學堂鳳麓學堂讀小學,妻子毛福梅亦就讀于縣城女校。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蔣介石(18歲)因在鳳麓學堂鬧事,轉至甯波府箭金學堂(顧清廉1905年創辦)讀高小,妻子毛福梅從奉化縣城女校辍學而去甯波陪讀;顧清廉鼓勵學生習知兵事,並說“青年欲大成求新,當出洋留學異邦”,對蔣介石觸動很深。同年,蔣介石升入奉化縣龍津中學堂。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4月,蔣介石(19歲)從龍津中學堂辍學,與同學一起赴日本就讀清華學校(駐日公使蔡均1902年改辦)。10月,蔣介石從清華學校辍學回國,在日期間結識陳其美(浙江湖州人,1906年考入東京警監學校,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生卒1878-1916)。11月,村裏將無主欠繳田賦攤派到富戶,蔣介石(19歲)家中24畝水田攤派尤多,蔣介石參與抗糧被捕,後經嶽父毛鼎和保釋出獄。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蔣介石(20歲)考入全國陸軍速成學堂(校址在直隸保定),習炮兵。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4月,蔣介石(21歲)在全國陸軍速成學堂被選撥赴日留學,入讀東京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參謀部專爲中國陸軍留學生開辦的預科軍事學校,1900年開辦,1914年停辦),中國陸軍留學生在東京振武學校三年畢業後,可先下部隊見習,再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日本海軍兵學校、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並稱爲日本國培養軍官的三大名校),期間與同鄉戴季陶(就讀于東京振武學校,生卒1891-1949)結爲兄弟,並經陳其美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2月,蔣介石寒假回鄉,與妻子毛福梅(26歲,時懷孕約八個月)吵架,將其踢流産,遭到母親王采玉(45歲)怒斥。
清宣統二年(1910),4月,蔣介石(23歲)長子蔣經國(1910-1988)出生于溪口鎮。12月,蔣介石(23歲)從東京振武學校畢業,在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擔任士官候補生,負責餵馬等。
清宣統三年(1911),7月,鑒于珠江流域起義屢遭失敗,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譚人鳳爲總務會議長,譚人鳳、宋教仁、陳其美、潘祖彜、楊譜笙五人爲總務會幹事),策動長江中下遊新軍起義,“奉東京本會爲主體,認南部分會爲友邦”,同盟會陷入分裂。10月,武昌起義爆發;蔣介石(24歲)放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機會,受陳其美(時爲上海青幫首領)電邀回到上海,並加入青幫。11月,同盟會在上海起義成功,陳其美被推舉爲滬軍都督;同盟會光複浙江,湯壽潛(原浙江咨議局議長,1856-1917)被推舉爲浙江都督,蔣介石在光複浙江之役中率先鋒隊百余人攻打杭州;蔣介石在上海妓院與姚冶誠(時年24歲,蘇州人,爲妓女,因丈夫吸鴉片且家暴而離異,生卒1887-1966)相識。12月,同盟會在江蘇起義成功,程德全(原江蘇巡撫,1860-1930)被推舉爲江蘇都督;蔣介石被滬軍都督陳其美任命爲滬軍第五團團長,並與陳其美(滬軍都督)、黃郛(滬軍第二師師長,與蔣介石爲東京振武學校同學)結拜爲“盟兄弟”;八世哲布尊丹巴宣布外蒙古獨立,建立大蒙古國,稱博克達汗。
民國元年(1912),1月,蔣介石(25歲)受滬軍都督陳其美(34歲)指使,暗殺光複會領袖陶成章(1878-1912)。2月,蔣介石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志,發表《征蒙作戰謅議》《蒙藏問題之根本解決》等文章。
民國二年(1913),1月,蔣介石(26歲)回到浙江甯波奉化縣溪口鎮。4月,蔣介石去上海,納姚冶誠爲側室。7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蔣介石隨上海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攻打江南制造局,事敗後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隨陳其美流亡日本。12月,陳其美建議在北洋勢力薄弱的東三省發展革命勢力,南北起義推翻袁世凱政權,受到孫中山嘉許。
民國三年(1914),1月,陳其美(36歲)、戴季陶(時年23歲,1891-1949)到達大連組織東北起義,蔣介石(27歲)到達上海組織籌款。2月,東北起義失敗,陳其美、戴季陶、蔣介石逃亡日本。5月,蔣介石回上海組織起義。6月,蔣介石上海起義失敗赴日。7月,中華革命黨在東京正式成立,設總務、黨務、軍務、政治、財政五部,由陳其美、居正、許崇智、胡漢民、張靜江分任部長;蔣介石回國組織革命活動。8月,蔣介石再次赴日,孫中山面授機宜。9月,蔣介石回國組織革命活動。
民國四年(1915),2月,陳其美(37歲)、蔣介石(28歲)潛往上海組織反袁活動,許崇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辛亥革命時任福建北伐軍總司令,生卒1886-1965)潛往廣東建立中華革命黨廣東支部;張靜江(38歲)、許崇智(29歲)、蔣介石(28歲)結爲兄弟。6月,中俄蒙在恰克圖簽定《恰克圖協約》,約定外蒙古承認中國宗主權,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俄承認外蒙古自治,中國不得在外蒙古派駐官員、軍隊和移民;當月,外蒙古宣布取消“大蒙古國”,袁世凱冊封八世哲布尊丹巴爲“呼圖克圖汗”,外蒙古實行自治。11月,陳其美派人將上海鎮守使(上海最高軍政首長)鄭汝成暗殺。12月,蔣介石擬寫《淞滬起義軍事計劃書》;陳其美、蔣介石在上海發動起義,被鎮壓;雲南原都督蔡锷、現都督唐繼堯宣布雲南獨立,通電發對帝制,組織討袁護國軍約2萬人北伐。
民國五年(1916),4月,蔣介石(29歲)參與江陰獨立戰鬥,陳其美組織浙江起義失敗;袁世凱派人給陳其美七十萬元,讓其出洋遊曆被拒。5月,孫中山回上海領導護國運動;袁世凱收買上海守軍張宗昌,誘殺陳其美(38歲),蔣介石(29歲)聞訊趕來撫屍痛哭。孫中山(50歲)趕來流淚不止、手書“失我長城”,隨後安葬陳其美;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爲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赴山東抗袁。6月,總統袁世凱(57歲)病死,副總統黎元洪任大總統,段祺瑞出任總理,宣布廢除《中華民國約法》(1914年制定),恢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制定)和國會(1913年選出,任期1913-1919)。7月,南北議和,孫中山宣布中華革命黨停止一切黨務;廣西督軍陸榮廷兼任廣東督軍。8月,第一屆國會正式複會。10月,戴季陶和蔣介石的共同情人津淵美智子(1894-1977)生下蔣緯國,被姚冶誠收養在上海。12月,中華革命軍解散,蔣介石閑居上海,結交上海青幫領袖黃金榮(1868-1953)、杜月笙(1888-1951)。
民國六年(1917),4月,黎元洪升陸榮廷爲兩廣巡閱使,陳炳焜爲廣東督軍,譚浩明爲廣西督軍。7月,孫中山(51歲)離滬赴廣州發起護法運動,廣東省長朱慶瀾將省防軍二十營(有5000支槍)交付孫中山,孫中山以此爲基礎成立援閩粵軍,任命陳炯明爲總司令、鄧铿爲參謀長,出兵占領福建南部。8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9月,蔣介石(30歲)擬寫《對北軍作戰計劃書》(提出以長江沿岸爲主作戰地,先克武昌,再下南京,以江南爲基地,直搗北京),上呈孫中山。10月,護法戰爭開打;蔣介石擬寫《滇粵兩軍對于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上呈孫中山。11月,蔣介石赴閩參加護法戰爭。
民國七年(1918),1月,總統馮國璋下達對整個西南的討伐令;孫中山(52歲)憤而登上“同安”“豫章”兩艦,炮擊廣東都督署,懲誡桂系(陸榮廷)議和。2月,北洋軍挺近湖南邊界。3月,蔣介石(31歲)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受到陳炯明贊賞。5月,孫中山被迫辭去大元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6月,南北簽訂停戰協定。9月,徐世昌被國會選舉爲總統,馮國璋、段祺瑞同時下台。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戰敗,協約國戰勝;蔣介石主動請戰,陳炯明任其爲粵軍第二支隊司令,攻打福建福州。
民國八年(1919),1月,協約國在巴黎召開的戰後會議。2月,蔣介石受粵軍排擠而辭職去上海。6月,蔣介石(32歲)參加黃金榮52歲壽辰。7月,蔣介石在張靜江家與陳潔如(時年14歲,就讀于上海愛國女子中學,與張靜江續弦妻子朱逸民是同學,生卒1905-1971)相識。10月,孫中山在上海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爲中國國民黨,設總務、黨務、財政三部,任命居正爲總務主任、謝持爲黨務主任、廖仲恺爲財政主任。11月,總統徐世昌派徐樹铮率軍進駐外蒙古,外蒙古取消自治歸順中央。
民國九年(1920),1月,直系將領吳佩孚通電北京要求罷戰北撤;桂系(陸榮廷)與滇系(唐繼堯)因爭奪駐粵滇軍指揮權而公開內讧。4月,直奉兩系結成反段聯盟;大部分國會議員因不滿桂系專制而離粵出走。7月,浙商虞洽卿等創辦上海恒泰號證券物品交易所(上海第一家華人證交所,以證券、棉花、紗布爲主要交易品種),張靜江、蔣介石在恒泰號擔任經紀人;徐樹铮留少量兵力駐外蒙古,率軍協助段祺瑞防守北京;直皖戰爭曆時五天皖系潰敗,段祺瑞通電辭職,直奉軍隊進駐北京郊區。8月,總統徐世昌解散安福國會,任命曹锟爲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爲直魯豫巡閱副使;蔣介石(33歲)安排兒子蔣經國、蔣緯國在上海萬竹小學讀書,由在上海經商的陳果夫(陳其美侄子)協助照料。9月,蔣介石擔任援閩粵軍前敵總指揮。10月,援閩粵軍(總司令爲陳炯明)攻占廣州。11月,孫中山離滬抵達廣州,宣布恢複軍政府,重開政務會議,將粵軍擴編爲兩個軍,任命陳炯明爲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粵軍第一軍軍長,任命鄧铿爲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任命許崇智爲粵軍第二軍軍長。
民國十年(1921),2月,蔣介石(34歲)擬寫《平桂作戰計劃書》,上呈孫中山。3月,蘇聯扶植組建蒙古人民黨,謀求建立獨立的蒙古國。4月,廣州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55歲)爲中華民國大總統。5月,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大總統,並成立正式政府;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爲中華民國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陳反對北伐,主張聯省自治,不參加大總統就職典禮);蔣介石檢查出梅毒並治療。6月,蔣介石母親王采玉(1863-1921)心髒病複發去逝,蔣介石回家治喪,孫中山親寫《祭蔣母文》和碑題;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爲援桂軍總司令,率領粵軍西征討桂(陸榮廷)。7月,中國共産黨在上海成立,共産國際代表馬林、尼科爾斯基參會,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焘爲組織主任,李達爲宣傳主任;陳炯明任命蔣介石爲討桂中路軍總指揮,蔣奔母喪丁憂在家未赴任;外蒙古獨立,建立君主立憲政府。9月,粵軍攻占廣西,兩廣巡閱使陸榮廷逃往越南,後避居上海,舊桂系軍閥瓦解。11月,蒙古人民黨廢除君主制,建立共産政權。12月,孫中山抵達桂林,組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整軍北伐,並會見共産國際代表馬林,討論建立革命黨和革命武裝問題;蔣介石(34歲)與陳潔如(16歲)在上海結婚,其後回奉化祭祖探親,拜見毛福梅(毛同意與蔣離婚);蔣介石接孫中山電要其速去廣州。
民國十一年(1922),1月,蔣介石(35歲)、陳潔如(17歲)去上海、蘇州度蜜月,陳潔如檢查出梅毒,爲蔣介石傳染,醫生告知蔣患附睾炎又染梅毒可能不育,後夫婦均治愈。2月,蔣介石去廣西見孫中山,上呈《北伐作戰計劃書》。3月,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鄧铿(1886-1922)遇刺身亡,年僅36歲。4月,被孫中山(56歲)免去陳炯明(44歲)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總長,任命李烈鈞爲北伐軍總司令、許崇智爲北伐軍總指揮;陳炯明率軍回廣東惠州,孫中山督師回廣州,並會見蘇俄的全權代表;蔣介石建議孫中山暫停北伐,出速兵解決陳炯明,未被采納遂負氣去滬。5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曆時七天奉系潰敗,張作霖退回關外;陝西督軍馮玉祥改任河南督軍;上海股災受損投資者追討經紀人,蔣介石逃回甯波溪口鎮。6月,總統徐世昌通電辭職,曹锟、吳佩孚複立黎元洪爲總統;陳炯明派兵占領廣州,炮轟總統府,孫中山乘永豐艦逃亡珠江口,許崇智亦被陳炯明打敗;蔣介石(35歲)接電從甯波回粵登永豐艦,被孫中山委任海上指揮權,貼身保護孫中山42天。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舉行,選舉陳獨秀、鄧中夏、張國焘、蔡和森、高君宇爲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陳獨秀爲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8月,曹锟、吳佩孚恢複國會(1913年選出,任期1913-1919),廣州大部分國會議員回北京就職;陳炯明在廣州自任粵軍總司令,孫中山去上海並與李大钊會晤;蔣介石拜青幫首領黃金榮爲師,炒股虧損者再不敢找經紀人蔣介石麻煩。9月,孫中山在上海積極與蘇聯、中國共産黨及皖奉直等國內各派勢力聯絡。10月,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爲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馮玉祥受吳佩孚排擠改任陸軍檢閱使。12月,蔣介石在上海孫中山寓所與宋美齡(孫中山夫人宋慶齡之妹)相識。
民國十二年(1923),1月,孫中山(57歲)會見蘇聯代表越飛,商討蘇俄援助中國革命、創設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隊及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等問題,並發表《孫文越飛宣言》;滇(總指揮楊希闵)、桂(總司令劉震寰、沈鴻英)、粵(東路討賊軍司令許崇智,參謀長蔣介石)討賊聯軍攻占廣州,陳炯明退守惠州。3月,孫中山(57歲)在廣州重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任命蔣介石(36歲)爲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大元帥大本營參謀長;桂系沈鴻英與吳佩孚聯絡,被北京政府任命爲廣東督理。4月,桂系沈鴻英率軍進攻廣州,被楊希闵部、劉震寰部擊退;蔣介石從奉化抵廣州就任。5月,孫中山平定桂系沈鴻英叛亂,隨即討伐陳炯明叛軍。6月,曹锟逼迫總統黎元洪辭職,引起吳佩孚不滿;中共三大在廣州舉行,共産國際代表馬林參會,選舉由陳獨秀、蔡和森、毛澤東、羅章龍、譚平山五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爲委員長,毛澤東爲秘書,羅章龍擔任會計。8月,孫中山派蔣介石等到蘇俄考察政治、黨務和軍事。9月,蔣介石到達莫斯科,會見了蘇聯軍事委員托洛茨基、外交委員齊采林、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裏甯等領導人,總結蘇聯革命成功原因爲“一是工人接受革命之煽動;二是農人亦然;三是准各族自治,組成聯邦制”。10月,蔣介石參觀蘇聯工廠、農莊、學校、軍隊、博物館,並會見越南流亡人士胡志明;孫中山聘請蘇聯派來的鮑羅廷爲顧問,並委任廖仲恺、譚平山等組成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籌備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國會選舉曹锟爲總統,總統曹锟任命吳佩孚爲直魯豫巡閱使、王承斌爲直魯豫巡閱副使;國會制定並通過《中華民國憲法》(1923年制定),總統曹锟頒布實施,這部憲法是中國第一部正式頒行的憲法。11月,蔣介石參加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出席了共産國際(第三國際)會議,拜見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一任主席季諾維也夫,與幫助籌建中國共産黨的維經斯基五次見面,維經斯基勸說蔣介石加入共産黨遭拒;列甯因病未接見蔣介石。12月,蔣介石歸國途中擬寫《遊俄報告書》寄呈廣州孫中山,抵達上海後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恺接船,其後回溪口辦理母親六十冥誕和墓地慈庵落成;孫中山電催蔣介石“兄此行責任至重,望速來粵報告一切,並詳籌中俄合作辦法”,廖仲恺、胡漢民、汪精衛、張人傑等人連發6封電報,催蔣介石速赴廣州。
民國十三年(1924),1月,蔣介石(37歲)赴廣州向孫中山彙報工作,向孫提出“蘇聯的政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俄共政權如一旦臻于強固時,其帝俄沙皇時代的政治野心之複活並非不可能,則其對于我們中華民國和國民革命的後患,將不堪設想”,孫中山認爲蔣顧慮過甚;蔣介石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任命許崇智爲國民黨中央軍事部長。2月,孫中山(58歲)任命許崇智(38歲)爲粵軍總司令兼粵軍第二軍軍長,任命梁鴻楷爲粵軍第一軍軍長,任命李福林爲粵軍第三軍軍長,任命蔣介石爲粵軍第二軍參謀長,並協助廣東省長廖仲恺籌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4月,孫中山手書《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詳述五權憲法和軍政、訓政、憲政路線圖。5月,北洋政府和蘇聯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及聲明書》,約定:廢除中俄間一切不平等條約,蘇聯放棄沙俄在中國的一切租界、租地,蘇聯放棄庚子賠款的俄國部分,蘇聯取消沙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中東鐵路同意由中國贖回,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中國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權;受許崇智推薦,孫中山升蔣介石爲粵軍參謀長;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在廣州黃埔長州島成立,蔣介石任校長,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浙江戰爭,廣東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與盧永祥、張作霖結成反直系聯盟;當月,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以援浙爲名率軍15萬入關,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率軍20萬迎戰,馮玉祥任直系第三軍總司令(已被蘇聯策反,同意聯合孫中山反直系)。10月,蔣介石率黃埔軍校生鎮壓廣州商團叛亂,沒收槍支9000余;馮玉祥在熱河與奉軍停戰(約定事成後,請孫中山北來,奉軍不得入關),率軍占領北京,軟禁總統曹锟,將軍隊改稱中華民國國民軍,吳佩孚急率軍7000余人回救北京。11月,直軍主力全部覆沒,吳佩孚登艦逃跑,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勝利,奉軍進占北京郊區;馮玉祥、張作霖推舉段祺瑞爲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並電邀孫中山進京共商國是;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離開廣州北上,經上海、東京抵達天津;中國共産黨派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12月,孫中山扶病到達北京;奉軍占領山東、江蘇、上海;孫傳芳率閩軍攻入浙江;陳炯明乘機率軍7萬進攻廣州。
民國十四年(1925),1月,中國國民黨成立東征軍5萬余人討伐陳炯明,滇軍將領楊希闵爲東征軍總司令兼左翼指揮,粵系將領許崇智爲右翼指揮,桂系劉震寰爲中路指揮;臨時執政段祺瑞任命馮玉祥爲西北邊防督辦,國民軍改稱中華民國西北邊防軍;中共四大在上海召開,共産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參會,由陳獨秀(組織部主任)、張國焘(工農部主任)、彭述之(宣傳部主任)、蔡和森(宣傳部委員)、瞿秋白(宣傳部委員)五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爲中央總書記。2月,蔣介石(38歲)、陳潔如(20歲)婚後未育,收養一女蔣瑤光;蔣介石率黃埔軍校學生軍參加東征;馮玉祥結識中國共産黨創始人李大钊,並會見蘇聯駐華大使。3月,東征軍擊潰陳炯明主力;馮玉祥赴張家口就職,並邀請蘇聯軍事顧問指導西北邊防軍;孫中山(59歲)因癌症在北京去世,留下《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臨時執政段祺瑞任命孫傳芳爲浙江督軍、張宗昌爲山東督軍。4月,臨時執政段祺瑞廢除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由臨時參政院替代之,廢除《中華民國憲法》(1923年制定),制定《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未被立法機關通過)。6月,楊希闵、劉震寰在廣州叛亂,密謀自立,許崇智、蔣介石率軍平息,蔣介石擔任廣州衛戍區司令。7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組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采取委員制,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爲汪精衛,政治顧問爲鮑羅廷(共産國際駐中國代表、蘇聯駐廣州政府全權代表,生卒1884-1951),常務委員爲汪精衛(兼任宣傳部長)、胡漢年(兼任外交部長)、廖仲恺(兼任財政部長)、譚延闿、林森,國民政府下設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爲汪精衛,軍事顧問爲加侖(1935年被授予蘇聯五大元帥之一,任遠東方面軍司令,生卒1890-1938),軍事委員爲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恺、譚延闿、許崇智(兼任軍事部長、廣東省主席)、蔣介石、伍朝樞、朱培德;李福林(粵軍第三軍軍長)、梁鴻楷(粵軍第一軍軍長)、魏邦平(粵軍總部高等顧問)、張國桢(第五師師長)、梁士鋒(旅長)、楊錦龍(旅長)在廣東番禺大塘村(李福林老家)聚會,對汪廖許蔣殲滅楊希闵、劉震寰並改組政府不滿,席間商議抓捕許崇智、蔣介石,重組政府。8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籌組國民革命軍;廖仲恺被刺殺,根據政治顧問鮑羅廷建議,由汪精衛、許崇智、蔣中正組成廖案檢查委員會,經李福林告發,將涉案人員梁鴻楷(粵軍第一軍軍長)、魏邦平(粵軍總部高等顧問)、張國桢(第五師師長,許崇智部下)、梁士鋒(旅長,許崇智部下)、楊錦龍(旅長,許崇智部下)誘捕,涉案人員胡毅生(胡漢民的堂弟)、朱卓文逃亡,重大嫌疑人胡漢民被軟禁于黃埔軍校。9月,經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政治顧問鮑羅廷要求,國民政府常委兼外交部長胡漢民去蘇聯考察,國民政府常委兼軍事委員、外交部長胡漢民去蘇聯考察,國民政府常委林森和國民黨中執委鄒魯去北京籌葬孫中山;蔣介石以廣州衛戍司令身份宣布全城戒嚴,包圍許崇智住宅,並去信“廖案發生,陰謀暴露,而害黨叛國者,均爲吾兄所部,而吾兄不引咎自責,幡然悔悟,知人之不明,用人之不當,竟釀成此巨變慘劇,豈不可痛”,許崇智打電話給汪精衛,汪亦贊同許卸職暫避,許崇智被迫避居上海英租界;張國桢、梁士鋒、楊錦龍被槍斃,梁鴻楷、魏邦平交錢保釋;臨時執政段祺瑞任命奉系楊宇霆爲江蘇督軍、姜登選爲安徽督軍。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校軍爲第一軍(軍長蔣中正),建國湘軍爲第二軍(軍長譚延闿),建國滇軍爲第三軍(軍長朱培德),建國粵軍爲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福軍爲第五軍(軍長李福林);孫傳芳反奉,占領上海、江蘇、安徽,孫傳芳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吳佩孚反奉,在武漢就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蔣介石長子蔣經國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11月,蔣介石、周恩來率軍平息陳炯明殘部,陳炯明逃亡香港,國民黨基本統一廣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林森、謝持、鄒魯、戴季陶等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會議通過了《取消共産黨員的國民黨黨籍宣言》《開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共産黨人李大钊等通電》《取消政治委員案》等決議,並呼籲如果不在國民黨內實行清黨,恐怕“再過一年,青天白日之旗,必化爲紅色矣”;孫傳芳進攻山東督軍張宗昌,互有勝負;當月,奉系將領郭松齡在河北唐山反奉,率軍7萬回攻山海關,占領錦州。12月,郭松齡率軍打到沈陽郊縣新民縣,經張作霖求援,日本駐東北關東軍(此時駐軍2萬余人)參戰,郭松齡敗亡。
民國十五年(1926),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否決了西山會議派的決議案,開除林森、鄒魯、謝持等人黨籍,選舉汪精衛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39歲)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鮑羅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最高顧問;西北邊防軍總司令馮玉祥被張作霖、吳佩孚進攻而下野,張之江任西北邊防軍總司令,鹿鍾麟任西北邊防軍東路總司令,宋哲元任西北邊防軍西路總司令。2月,蔣介石擔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3月,中山艦(艦長爲共産黨員李之龍)駛往黃埔,蔣介石以陰謀暴動爲由扣押中山艦、逮捕李之龍,包圍蘇聯顧問住所,宣布廣州戒嚴,驅逐了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中的共産黨員;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汪精衛指揮不動軍隊,憤而辭職,譚延闿代理國民政府主席。4月,汪精衛出洋去法國、蘇聯考察;臨時執政段祺瑞被西北邊防軍逼迫下台,馮玉祥去蘇聯考察。5月,中國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通過《整理黨務決議案》(蔣介石、譚延闿、朱培德、宋子文等提案,規定中國國民黨的中央和省級黨部執行委員會中共産黨員不得超過三分之一,中央各部部長不得由共産黨員擔任,加入中國國民黨的共産黨員名單須全部交出),選舉張靜江(1877-1950)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蔣介石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組織部長、軍人部長。6月,張作霖、吳佩孚在北京會晤,組建北京政府。7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率領八個軍、十萬人北伐,軍事總顧問爲加侖(主持制定北伐戰略方案),參謀長爲李濟深,參謀次長兼代理參謀長爲白崇禧,前敵總指揮爲唐生智,政治部主任爲鄧演達,國民革命軍一至八軍軍長分別爲何應欽、譚延闿、朱培德、李濟深、李福林、程潛、李宗仁、唐生智;蘇聯對國民革命軍援到位(兩年間,共收到步槍1.8萬余支、機槍140挺、大炮24門、炮彈1000發、子彈約1400萬發等)。8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湖南,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調兵10萬入江西;馮玉祥秘密回國,國民政府任命其爲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蘇聯對馮玉祥軍援全部到位(兩年間,共收到步槍5.5萬余支、機槍230挺、大炮78門、飛機10架、鐵甲機車8輛、手榴彈1萬多枚、子彈約5800萬發、軍刀5000把等)。9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湖北,並進攻江西,吳佩孚退兵河南;馮玉祥將西北邊防軍改爲國民軍聯軍,自任總司令,出兵陝西、甘肅。11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江西,馮玉祥占領陝西;張作霖、孫傳芳聯合組成安國軍,總司令爲張作霖,孫傳芳、張宗昌任副司令;蔣介石在南昌成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12月,國民革命軍占領福建,馮玉祥占領甘肅;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武漢。
民國十六年(1927),1月,蔣介石(40歲)在南昌會見日本海相代表、日本駐九江總領事、日本軍部代表,並派人拜會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駐滬總領事,向日美表達反共立場,並要求武漢國民政府將政治顧問鮑羅廷撤職。2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浙江。3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江蘇、上海,蔣介石派人聯絡江浙財閥虞洽卿、上海青幫首領黃金榮等。4月,汪精衛(44歲)回國,在武漢複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上海清共,逮捕殺害共産黨員數千人,武漢國民政府在鮑羅廷影響下將蔣介石開除黨籍、撤去一切職務;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胡漢民(48歲)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中央軍委主席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軍聯軍被武漢國民政府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馮玉祥任總司令,並與北伐軍唐生智會師鄭州,國民革命軍占領河南,吳佩孚率殘部逃亡四川托庇于楊森;中共五大在武漢召開,共産國際代表羅易、鮑羅廷、維經斯基參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維漢、瞿秋白、張國焘、譚平山、李立三、周恩來爲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兆征、張太雷等爲候補委員,選舉陳獨秀、張國焘、蔡和森爲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陳獨秀爲總書記。5月,南京國民政府占領山東南部;蘇聯將蔣經國扣押在西伯利亞從軍。6月,張作霖在北京組建安國軍政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組成第32屆內閣,也是北洋軍閥最後一屆內閣;武漢國民政府將政治顧問鮑羅廷和軍事顧問加侖、季山嘉撤職;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會師;山西督軍閻錫山投向國民政府,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7月,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公布《統一本黨政策案》,在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産黨人,正式與中國共産黨決裂;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爲軍事委員會委員。8月,中國共産黨在鮑羅廷組織下發動南昌起義,起義領導人爲周恩來(中共政治局常委)、賀龍(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葉挺(國民革命軍第11軍副軍長兼二十四師師長)、朱德(南昌公安局局長)、劉伯承(國民革命軍第15軍軍長);張宗昌、孫傳芳反攻,占領江蘇徐州,孫傳芳率軍6萬進攻南京;蔣介石親自指揮的徐州戰役失敗,南京國民政府將領李宗仁、白崇禧與武漢國民政府聯合要求蔣介石下台,第一路軍司令何應欽(蔣介石親信)亦同意蔣下台,蔣介石被迫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而下野,武漢國民政府宣布遷都南京;白崇禧、何應欽將孫傳芳打敗,孫傳芳僅帶十余衛兵北渡長江,從此淡出政壇;蔣介石哄騙陳潔如(22歲)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隨後登報聲明與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不再有婚姻關系。9月,國民政府從武漢遷南京,國民黨成立中央特別委員會,譚延闿任國民黨主席,並改組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譚延闿、胡漢民、蔡元培、李烈鈞、汪精衛爲國民政府常委,白崇禧、何應欽、朱培德等14人爲軍委常委,結束了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西山會議派分立的局面,史稱甯漢合流;汪精衛、唐生智不滿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率軍進攻南京,發起甯漢戰爭;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四軍、第十六軍軍長張發奎從江西剿共追至廣東;閻錫山進攻奉軍;毛澤東(34歲,中共政治局候補委員)在湖南發動秋收起義。10月,蔣介石去日本考察;汪精衛在廣州與李濟深、張發奎聯合另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反對李宗仁控制的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和南京國民政府;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潰敗隊伍逃亡江西,在江西吉安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11月,李宗仁打敗唐生智,占領湖北;蔣介石從日本返滬,召集國民黨中執委舉行國民黨四中全會的預備會,汪精衛、李濟深由粵抵滬;張發奎趁李濟深離粵占領廣州,自任廣州軍事委員會主席,推舉汪派人物顧孟余、陳公博分別出任廣州政治分會主席、廣東省長。12月,國民黨四中全會的預備會通過決議,敦請蔣介石複職;蔣介石(40歲)與宋美齡(29歲)在上海結婚,與宋子文(時任國民黨常委兼財政部長)、孔祥熙(時任實業部部長)成爲姻親;中共派張太雷、葉挺、葉劍英(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長兼軍官教導團團長)發動廣州起義,張發奎迅速撲滅廣州起義,包圍蘇聯駐廣州領事館,逮捕殺害領事人員;李宗仁、李濟深派兵圍攻張發奎,張發奎退亡粵北;汪精衛因另立中央和張發奎兵變事件受到各派指責,遂辭職出國。
民國十七年(1928),1月,蔣介石(41歲)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2月,國民黨召開二屆四中全會,選舉蔣介石爲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胡漢民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成立四個集團軍,總司令分別爲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何應欽被免職。4月,國民革命軍四個集團軍進攻奉軍,張宗昌、孫傳芳殘部投降;朱德、陳毅帶領南昌起義潰敗隊伍輾轉江西、廣東、湖南,最終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5月,日軍出兵濟南企圖阻止北伐,蔣介石命軍隊撤出濟南繞道進軍河北,並通過外交途徑要求日軍撤出濟南。6月,張作霖留張學良鎮守北京而乘火車返回沈陽,途經沈陽皇姑屯火車被炸,當日逝世;國民革命軍占領北京,張學良逃亡沈陽,並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蔣介石任命閻錫山爲京津衛戍總司令,引起馮玉祥不滿;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爲國民革命軍參謀長;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共産國際代表布哈林參會,選舉蘇兆征、項英、周恩來、向忠發、瞿秋白、蔡和森、張國焘爲中央政治局委員,關向應、李立三、羅登賢、彭湃、楊殷、盧福坦、徐錫根爲政治局候補委員;選舉蘇兆征、向忠發、項英、周恩來、蔡和森爲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委員,李立三、楊殷、徐錫根爲常委會候補委員,選舉向忠發爲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主席,周恩來爲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秘書長。7月,張學良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被國民政府任命爲陸海空軍副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賀龍任湘西前敵委員會書記,建立湘鄂邊根據地,軍隊整編爲紅四軍。8月,蔣介石(41歲)遇刺,妻子宋美齡(30歲)流産。10月,譚延闿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並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改組國民政府,宣布軍政時期結束,實行訓政(即由中國國民黨領導國民政府對國民素質進行訓教,逐步過渡到民選憲政);國民政府成立裁軍委員會實行裁軍(不含東北、四川、新疆、雲南等地部隊,國民革命軍已達84個軍、300個師,約220萬人),由何應欽主持裁軍工作。11月,國民政府實行財政統一和分稅制改革,分爲中央稅和地方稅。12月,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隊編遣會議預備會議,決議第一(蔣)、二(馮)集團軍各編10個師,第三(閻)、四(李)集團軍各編6至8個師,其余6至8個師由中央處理,閻錫山贊同,馮玉祥、李宗仁反對。
民國十八年(1929),3月,國民黨三大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確定以總理遺教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爲中華民國訓政時期最高根本大法,開會參加中共的國民黨黨員黨籍,恢複西山會議派林森、鄒魯、謝持等人黨籍,給汪精衛書面警告處分;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不滿國民政府裁軍方案,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扣押李濟深,升陳濟棠(李濟深部下)任第4軍軍長兼廣東綏靖委員,陳濟棠擁蔣;國民黨三屆一中全會,選舉蔣介石(42歲)、胡漢民、譚延闿、孫科、戴季陶、于右任、丁惟汾、陳果夫、葉楚伧九人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蔣介石兼任組織部長,葉楚伧兼任宣傳部長,戴季陶兼任訓練部長,陳立夫任秘書長,通過的軍隊編遣方案,開除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的國民黨籍並討伐桂系。4月,湖北(省主席何成濬)、湖南(省主席何健)、廣東(省主席陳濟棠)擁蔣討桂,桂系軍隊敗退廣西。5月,粵、湘軍隊占領廣西,白崇禧、黃紹竑逃亡越南;馮軍將領劉郁芬、宋哲元、孫良誠、韓複榘等通電促蔣下野,並擁護馮玉祥爲“護黨救國軍”西北軍總司令,統50萬大軍;國民政府五院院長譚延闿(行政院長)、胡漢民(立法院長)、王寵惠(司法院長)、戴季陶(考試院長)、陳果夫(監察院長)聯名通電擁蔣反馮,國民黨開除馮玉祥黨籍;韓複榘(河南省主席)、石友三(安徽省主席)被蔣收買通電擁蔣,馬鴻逵(第4軍軍長)、楊虎城(21師長)亦叛馮投蔣,馮玉祥通電下野,令宋哲元代理第二集團軍總司令。6月,李宗仁通電下野,逃亡香港;閻錫山邀馮玉祥至山西商討反蔣,卻將馮玉祥軟禁。7月,張學良出兵收回蘇聯管理的中東鐵路,蘇聯與中國斷交;宋哲元表示第二集團軍接受中央指揮。9月,蘇聯遠東軍進攻東北邊防軍。10月,蔣介石任命閻錫山爲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宋哲元領銜第二集團軍將領通電反蔣,推舉馮玉祥任國民軍總司令、閻錫山任國民軍副總司令,宋哲元任前方總司令,石敬亭任後方總司令,孫良誠爲前敵總指揮,率軍40萬進攻河南;席卷世界的經濟大蕭條在美國爆發。11月,由于孫良誠不聽宋哲元指揮,第二集團軍從河南敗退陝西;蘇聯遠東軍占領滿洲裏。12月,宋哲元通電推舉鹿鍾麟代理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唐生智、劉文輝反蔣;張學良與蘇聯簽訂《停戰議定書》,約定中東鐵路恢複中蘇合辦,蘇軍盡速退出滿洲裏,彼此釋放所俘軍民,重設領事館;中東路戰爭,蔣介石未有實際支持,且反對與蘇聯簽訂《停戰議定書》,令張學良不滿。
民國十九年(1930),1月,宋哲元准備率軍進攻山西,鹿鍾麟與韓複渠、石友三聯蔣倒閻;閻錫山前往鄭州參加軍事會議,並准備履行國民黨軍副總司令就職儀式,蔣介石(43歲)密令韓複渠(河南省主席)扣押閻錫山,閻錫山知情後連夜逃回太原。2月,閻錫山探望馮玉祥達成反蔣聯盟,並釋放馮玉祥回陝西。3月,馮玉祥任命鹿鍾麟爲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司令,任命宋哲元爲第二方面軍第四路總指揮,宋哲元辭去陝西省主席,由劉郁芬任陝西省主席;二三四集團軍57位將領聯名通電促蔣下野,推舉閻錫山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爲副總司令,武力討伐蔣介石;張學良通電中立。4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分別在山西太原、陝西潼關、廣西桂平就職,閻錫山由北京進攻河北,馮玉祥由陝西進攻河南,李宗仁由廣西進攻湖南;國民政府下令通緝閻錫山,國民黨開除閻錫山黨籍;周逸群在鄂西建立洪湖根據地,軍隊整編爲紅六軍。5月,中原大戰爆發,閻錫山占領河北,馮玉祥占領河南,閻馮會師于河南新鄉,河南省主席韓複渠率軍逃亡山東。6月,閻錫山攻克濟南,李宗仁占領湖南;蔣介石任命張學良爲陸海空軍副司令,許諾戰後河北、察哈爾、綏遠三省由張學良節制,張學良通電建議雙方撤軍停戰、設立緩沖區。7月,李宗仁從湖南敗退廣西;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陳公博、鄒魯、謝持等在北京另立國民黨中央;賀龍與周雲逸在鄂西洪湖會師,紅四軍、紅六軍合並爲紅二軍團,兵力一萬余人,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委,湘鄂邊、洪湖連成湘鄂西根據地。8月,蔣介石攻克濟南,閻錫山退回河北;蔣介石收買馬廷富(東北軍旅長)挾持于學忠(東北軍第一軍軍長)叛張入關旋被平息,引起張學良極大不滿,蔣介石許諾戰後河南、河北、山東由張學良節制;江西中央蘇區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兵力3萬余人,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彭德懷任副總司令。9月,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在北京成立國民政府,閻錫山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委員爲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汪精衛、唐紹儀、張學良、謝持,張學良拒絕就職;馮玉祥在河南戰敗,退向豫北;張學良通電“呼籲各方罷兵,解決政治爭端,聽候中央意見,各方人士也可各抒己見”,並舉兵入關,閻錫山退回山西,張學良占領河北、京津;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在上海召開,中央政治局委員爲向忠發、項英、周恩來、瞿秋白、李立三、關向應、張國焘,向忠發任總書記。10月,張學良在沈陽就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閻錫山下野將軍隊交給徐永昌,馮玉祥下野將軍隊交給鹿鍾麟;蔣介石任命楊虎城(馮玉祥部下但叛馮)爲陝西省主席。11月,閻錫山、馮玉祥通電取消太原的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司令部,服從中央,曆時7個月、參戰兵力110萬人、死傷30萬人、波及20多省的中原大戰結束;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取消國軍編遣委員會,所有軍隊整理事宜由陸海空軍司令部辦理。12月,閻錫山避居大連日租界,馮玉祥隱居山西;蔣介石派兵10萬圍剿鄂豫皖蘇區。
民國二十年(1931),1月,國民政府宣布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張學良節制東北、華北軍事,陸海空軍司令部公文由蔣介石簽署、張學良副署;鄂豫皖蘇區擊退圍剿;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由共産國際代表米夫主導,向忠發、周恩來、張國焘三人爲政治局常委,向忠發任總書記,撤銷了瞿秋白、李維漢、李立三3人的政治局委員職務;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蘇區中央局,由周恩來任書記,由項英代理蘇區中央局書記。2月,蔣介石(44歲)將立法院長胡漢民軟禁于南京小湯山;項英、毛澤東、任弼時、王稼祥、朱德、顧作霖和蘇區一人爲蘇區中央局委員,以項英、毛澤東、任弼時、王稼祥四人爲常委,項英爲代理書記,任弼時負責組織工作,王稼祥負責宣傳工作,毛澤東負責軍事工作。3月,蔣介石派兵13萬第二次圍剿鄂豫皖蘇區,鄂豫皖蘇區殲敵五千余人,擊退圍剿;國民黨東北四省黨務指導委員會成立,張學良、張作相、萬福麟、湯玉麟分任遼甯、吉林、黑龍江、熱河黨務主任;張國焘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書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夏曦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將紅二軍團改爲紅三軍,軍長爲賀龍,政治委員爲鄧中夏。4月,中共中央特科(秘密特務組織)負責人顧順章被捕,當月叛變。5月,陳濟棠不滿裁軍,與汪精衛等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周逸群(1896-1931)遭國軍伏擊戰死。6月,中共總書記向忠發在上海被捕,兩日後被殺。7月,蔣介石親任總司令,率軍30萬圍剿江西中央蘇區、鄂豫皖蘇區。9月,廣州國民政府出兵討蔣;日本關東軍炮轟沈陽北大營,由于張學良消極抵抗,日軍攻占沈陽、長春;蔣介石釋放胡漢民;毛澤東、朱德率第一方面軍誘敵深入,殲敵7個師、17個團、俘1.5萬余人,繳槍2萬余支。10月,日軍占領遼甯、吉林,國聯作出決議令日本撤軍,日本不予理會反而攻打黑龍江,張學良率軍逃亡錦州;汪精衛與胡漢民在上海會面,胡漢民去廣州被陳濟棠、李宗仁奉爲領袖;鄂豫皖蘇區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兵力近3萬人,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項英免職,毛澤東任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11月,鄂豫皖蘇區發起黃安戰役,殲敵1.5萬余人;日軍占領黑龍江齊齊哈爾,蔣介石請求國聯及英法美調停,並提議將錦州化爲中立區、兩軍停戰;12月,日軍攻打錦州;蔣介石辭去國民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行政院院長而下野,林森就任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陳濟棠取消廣州國民政府,胡漢民、李宗仁、陳濟棠成立西南政務委員會,胡漢民主持政務,管理粵桂滇貴閩五省,半獨立于南京國民政府;周恩來等離滬去贛,在江西建立中央蘇區,任蘇區中央局書記。
民國二十一年(1932),1月,國民政府取消陸海空軍司令部,重設軍事委員會,爲全國最高軍事機關;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任命汪精衛爲行政院長;日軍占領錦州,並攻打哈爾濱、上海,張學良撤軍至河北、熱河,上海守軍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锴)奮起抵抗;毛澤東辭去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周恩來任蘇區中央局書記;鄂豫皖蘇區發起商潢戰役,殲敵五千余人。2月,日軍攻陷哈爾濱,占領東三省;蔣介石(45歲)令五路軍(軍長張治中)支援上海;3月,日本扶立清遜帝溥儀在長春稱帝,以東北三省爲基礎建立滿州國;蔣介石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軍事委員爲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李宗仁、陳銘樞、李烈鈞、陳濟棠八人;蔣介石日軍在上海主動停戰;鄂豫皖蘇區包圍六安、圍點打援,殲敵3萬余人,蔣介石第三次圍剿失敗。5月,中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6月,日軍(7.7萬人)全部撤離上海,十九路軍調往福建剿共;蔣介石、朱培德、李宗仁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委。7月,蔣介石發動第四次圍剿,派兵30萬進攻鄂豫皖蘇區,派兵10萬進攻湘鄂西蘇區。10月,張國焘率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蘇區逃亡四川,夏曦率紅三軍離開湘鄂西蘇區逃亡湖北。12月,日軍進攻熱河省;蔣介石任命蔣光鼐爲福建省主席、蔡廷锴爲十九路軍總指揮;紅四方面軍在川陝邊界建立川陝蘇區;中蘇恢複外交關系。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日軍攻破山海關,蔣介石(46歲)派何應欽率五個師北上抗日;蔣介石派兵40萬對閩浙贛中央蘇區進行圍剿。2月,紅一方面軍殲敵兩個整師。3月,日軍攻破承德占領熱河省,並進軍察哈爾省;蔣介石承諾保持東北軍編制和將領職務原狀不動,一切可按張的要求善後,張學良通電辭職下野,然後去上海;紅一方面軍殲敵近3個師、俘敵1萬余人、繳槍萬余支,紅一方面軍發展到8萬余人。4月,蔣介石命黃郛主持華北政務;張學良在上海受到斧頭幫主王亞樵炸彈刺殺威脅,杜月笙、宋子文協助張學良戒毒十余天,戒毒成功後赴意大利考察。5月,中日在天津簽訂《塘沽停戰協定》,約定長城以南設置100公裏的非武裝地帶,兩軍以長城爲限停戰;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6月,十九路軍與中央蘇區簽訂停戰協議。7月,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將日軍逐出察哈爾省。8月,日軍占領察哈爾省,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被蔣介石收編、解散。9月,蔣介石調兵100萬發動第五次圍剿,其中50萬進攻中央蘇區。10月,十九路軍與中央蘇區簽訂《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11月,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锴率十九路軍在福建另立政府。12月,紅三軍建立湘鄂川黔根據地。
民國二十三年(1934),1月,蔣介石(47歲)占領福建,解散十九路軍,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锴逃往香港;中共六屆五中全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決定設立中央書記處(即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博古、張聞天、周恩來、項英爲書記處書記,博古任總書記。2月,張學良回到上海,蔣介石任其爲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司令。5月,紅三軍逃亡黔東。8月,川陝蘇區多次擊敗川軍圍剿,紅四方面軍發展到5萬余人。10月,中央紅軍8萬余人離開江西撤往湖南,項英、陳毅率1.6萬人留守中央蘇區;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在黔東會師,紅三軍恢複爲紅二軍團,軍團長爲賀龍,政治委員爲任弼時,紅六軍團長爲蕭克,政治委員爲王震,兩軍共8000余人,由賀龍統一指揮。11月,中央紅軍苦戰五晝夜終于渡到湘江西岸,兵力僅剩3萬余人;紅二、六軍團在湖南湘西州開會,夏曦因肅反擴大化被撤職。
民國二十四年(1935),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取消長征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的領導權,由周恩來擔任軍事負責人,朱德協助周恩來領導軍事,增選毛澤東爲政治局常委。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朱德、陳雲、毛澤東)重新分工,中央政治局負責人由博古改爲張聞天,毛澤東協助周恩來領導軍事。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軍事指揮小組,統一指揮全軍,周恩來爲軍事指揮小組負責人。4月,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蘇區,逃亡川西。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西康省阿壩州懋功縣會師;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去上海聯絡共産國際,後去蘇聯。7月,梅津美治郎(日本天津駐屯軍司令)與何應欽(國民黨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達成《何梅約定》(由《覺書》《梅津致何應欽備忘錄》)《何應欽複函》組成),約定國民黨中央軍和東北軍撤出河北省。8月,紅一、四方面軍混編北上甘肅,計劃在靠近新疆、外蒙古的地區建立根據地,以便接受蘇聯援助;共産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七大,主張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9月,張國焘率軍八萬南下西康;爲轉移國軍目標,紅一方面軍改稱紅軍陝甘支隊,兵力1萬余人,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留守鄂豫皖蘇區的紅25軍在程子華、徐海東率領下到達陝北,與劉志丹會師,組成第十五軍團,兵力7000余人,軍團長爲徐海東,政治委員爲程子華,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爲劉志丹。10月,張國焘在西康另立中央;蔣介石任張學良爲西北剿總副司令;十五軍團在陝西甘泉縣勞山伏擊東北軍,殲敵1000余人;紅軍陝甘支隊(兵力7000余人)到達陝北,與十五軍團會師。11月,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全國通行法幣,禁止白銀流通;在日本脅迫下國民政府取消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和行政院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管理河北、察哈爾、北京、天津,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爲委員長兼河北省主席,張自忠爲察哈爾省主席,冀察地區處于半獨立狀態;日本積極聯絡宋哲元(河北省主席)、張自忠(察哈爾省主席)、傅作義(綏遠省政府主席)、韓複渠(山東省主席)、閻錫山(山西省主席),謀劃華北五省自治;行政院長汪精衛被斧頭幫主王亞樵派人槍擊重傷;建立陝甘蘇區,恢複紅一方面軍下轄一軍團(紅軍陝甘支隊改編,林彪任軍團長,聶榮臻任政委)、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並在直羅鎮戰役中殲滅東北軍1000余人;紅二、六軍團逃亡湖南、貴州。12月,汪精衛辭去行政院長,蔣介石(48歲)任行政院長,閻錫山、馮玉祥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民國二十五年(1936),2月,紅一方面軍東征山西閻錫山;3月,紅二、六軍團逃亡雲南。4月,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密會周恩來。5月,西南政務委員會主持胡漢民去世,蔣介石借機請陳濟棠交權被拒;紅一方面軍東征殲俘五千余人,閻錫山不再進犯陝甘蘇區,其後回師西征二馬(甘肅軍閥馬鴻賓、甯夏軍閥馬鴻逵,清末回亂領袖馬占鳌降清、官至總兵,部下馬海宴、馬千齡亦授官,三人後代均在清軍任職,民國時馬海宴孫子馬步芳和馬千齡孫子馬鴻逵、馬鴻賓,統治青海、甘肅、甯夏,擁兵十余萬,憑槍騎兵稱雄西北);中美簽訂《中美白銀協定》,法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彙率,法幣1元等于0.2975美元。6月,陳濟棠、李宗仁等組成抗日救國軍事委員會,將兩廣軍隊改稱抗日救國軍,陳濟棠任委員長兼總司令,李宗仁任副委員長兼副總司令,擁兵30萬以北上抗日爲名進攻湖南,宋哲元(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韓複榘(山東省主席)發電呼籲各方停止軍事行動。7月,粵軍第一軍軍長余漢謀擁蔣反陳,廣東空軍司令黃光銳率72架飛機投蔣,陳濟棠被迫下野去香港;國民黨召開五屆二中全會,撤銷西南政務委員會,任命李宗仁、白崇禧分別爲廣西省正副綏靖主任,但蔣介石(49歲)改任李宗仁爲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白崇禧爲浙江省主席,任黃紹竑、李品仙爲廣西綏靖正副主任,並令50萬大軍進逼廣西;紅一方面軍西征殲俘3000余人,二馬退出陝西;紅二、六軍團北上與紅四方面軍在西康省甘孜州會師,紅二、六軍團組建爲紅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紅二、四方面軍合並北上甘肅。8月,李宗仁、白崇禧籌建獨立抗日政府,並堅決抵抗蔣軍入桂;共産國際致電中共,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9月,兩廣事變和平解決,李宗仁任廣西綏靖主任兼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白崇禧任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黃旭初任廣西省主席,黃紹竑回任浙江省主席;蔣介石、李宗仁在廣州會面、握手言和;中共與東北軍簽訂《抗日救國協定》,兩軍停戰。10月,德國和意大利結盟;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甯縣會師,紅四方面軍僅剩2.2萬余人,紅二方面軍剩1.3萬余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增加到23人,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張國焘爲副主席。11月,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産國際協定》;紅四方面軍改編爲西路軍(總指揮爲徐向前,政委爲陳昌浩),受命西征甘肅(省代主席馬鴻賓)、甯夏(省主席馬鴻逵),打通新疆(省主席盛世才受蘇聯支持)通道以便接受蘇聯援助。12月,蔣介石到西安督促剿共,任命蔣鼎文爲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爲晉陝綏甯四省邊區總指揮,命中央軍接替東北軍、西北軍的剿共任務;張學良(西北剿總副司令)、楊虎城(西安綏署主任兼17路軍總指揮)發動兵谏扣押蔣介石,經過各方協商蔣介石答應“停止剿共、共同抗日”後被釋放,張學良將東北軍交于學忠,乘飛機送蔣去南京,其後被軟禁一生;西路軍建立甘北根據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1月,國民政府將楊虎城撤職。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停止內戰、聯俄聯共、共同抗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取消主席制、恢複常務委員制;西路軍在甘肅張掖臨澤縣被馬步芳(青海省主席)圍攻。3月,西路軍全軍覆沒,西路軍2.2萬人中戰死7000余人、被俘1.2萬人(其中6000余人被殘忍殺害)、流散者1000多人,僅400多人在李先念帶領下到達新疆,陳雲(中共政治局常委)親去星星峽迎接。5月,蔣介石(50歲)長子蔣經國被蘇聯釋放回國,結束了十二年的留蘇生涯。6月,楊虎城出洋考察歐美。7月,日軍攻打北京,蔣介石號召全民抗戰,日軍占領北京、天津。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介石爲委員長,程潛爲參謀總長)劃分五大抗日戰區(第一戰區爲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爲蔣介石,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第二戰區爲晉察綏地區,司令爲閻錫山,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第三戰區爲京滬杭地區,司令爲馮玉祥,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第四戰區爲閩粵地區,司令爲何應欽,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五戰區爲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爲李宗仁,下轄第三、五集團軍;另將西南各省部隊編爲四個預備軍,隨時聽調);國軍攻打上海租界日軍,蔣介石、馮玉祥組織淞滬會戰;中國、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中蘇易貨協定》,蘇聯開始軍援中國;國民政府將紅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改組,毛澤東爲主席,朱德、周恩來爲副主席,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任弼時、賀龍、林彪、劉伯承、張浩、葉劍英、徐向前爲委員。9月,日本進攻山西,閻錫山組織太原會戰;國民政府將陝甘甯根據地改爲陝甘甯邊區政府,將第八路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下轄三個師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由紅一方面軍改建)、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由紅二方面軍改建)、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由紅四方面軍改建),兵力約4萬人,參加太原會戰。10月,日軍攻占綏遠省,傅作義退守山西參加太原會戰;國民政府將南方8省紅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兵力約1萬人,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11月,淞滬會戰(日軍參戰20萬余人、死傷4萬余人,中國參戰80余萬人、死傷30萬余人)失敗,日軍占領上海;太原會戰(日軍參戰14萬余人、死傷3萬余人,中國參戰28余萬人、死傷10萬余人)失敗,日軍占領山西;日軍占領河北,宋哲元退守河南(蔣介石任馮玉祥爲第六戰區司令來河北督戰,但指揮不動軍隊);蘇聯派空軍志願隊來華作戰(三年間共1000多架飛機、2000多名飛行員來華抗日,與中國空軍一起擊落日機1049架);意大利加入《反共産國際協定》;楊虎城回國旋被軟禁;聶榮臻(115師政委兼副師長)在山西忻州五台山開創晉察冀根據地,聶榮臻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2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日軍進攻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爲首都衛戍部隊司令組織南京保衛戰,曆時十三天的南京保衛戰(日軍參戰20萬余人、死傷1.2萬余人,中國參戰15萬人、死傷5萬余人)失敗,日軍占領南京,並屠殺軍警、平民30萬以上;日軍進攻山東,韓複渠率軍潰逃,黃河防線失守。
民國二十七年(1938),1月,日軍占領山東大部,並進攻蘇北,李宗仁組織徐州會戰,死守淮河防線;蔣介石在開封召開軍事會議,並將韓複渠(山東省主席)逮捕押武漢槍決;賀龍(120師長)、關向應(120師政委)開創晉西北根據地。2月,日軍占領江蘇南部。3月,國民黨在武昌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決定設總裁以代行黨章規定的總理權力,推舉蔣介石(51歲)任總裁、汪精衛任副總裁。4月,日軍占領河南北部;李宗仁在山東棗莊台兒莊戰役(日軍參戰5萬余人、死傷2萬余人,中國參戰29萬人、死傷約5萬人)重創日軍。5月,徐州會戰(日軍參戰24萬余人、死傷2.6萬余人,中國參戰60萬人、死傷約10萬人)失敗,蘇北、豫東、皖北淪陷;劉伯承(129師長)、鄧小平(129師政委)在河北邯鄲開創晉冀豫魯根據地。6月,蘭考戰役失敗,日軍占領河南省會開封,蔣介石命令在鄭州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黃河由北線入渤海改道南線入黃海,雖然阻緩日軍機械化部隊進攻,形成中日兩軍以新黃河對峙局面,但在豫皖蘇三省44個縣形成2.9萬平方公裏的黃泛區,受災人口1000萬以上,直接淹死和餓死者89萬人,390萬人背井離鄉;日軍占領安徽安慶,直逼武漢,蔣介石組織武漢會戰。7月,日軍攻占江西九江。10月,日軍攻占信陽、廣州,蔣介石遂放棄武漢,日軍占領武漢,武漢會戰(日軍參戰30萬余人、死傷25.7萬余人,中國參戰110萬人、死傷約40萬人)失敗,日軍由于戰線太長、傷亡過多、占領區反抗,不再發起大的進攻;汪精衛(國民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周佛海(國民黨宣傳部長)密會日本外交特務人員。11月,日軍攻占湖南北部,並轟炸長沙和衡陽;國軍實行焦土政策將長沙焚毀,長沙大火五天方熄,導致3萬多人喪生、90%房屋被燒毀;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閉幕,王稼祥傳達了共産國際的指示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見即認可毛澤東的中共領袖地位,會議決定撤銷長江局設立南方局和中原局,由周恩來任南方局書記、董必武任副書記,劉少奇任中原局書記,結束了王明對華中地區的錯誤領導。12月,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聲明企圖誘降國民政府,提倡日滿華三國應以建設東亞新秩序爲共同目標而聯合起來,共謀實現相互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汪精衛潛逃越南,發電響應近衛聲明。
民國二十八年(1939),3月,羅榮桓率軍創建山東根據地。5月,汪精衛赴日投降;德國、意大利簽署《德意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日軍進攻外蒙古,蘇日爆發諾門坎戰役。8月,汪精衛在上海召開國民黨六大,宣布反共睦鄰政策;9月,曆時四個月的諾門坎戰役(雙方參戰兵員20余萬人,大炮500余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亡6萬余人)結束,日本戰敗退出外蒙古,此後不敢入侵蘇聯;德國攻占波蘭(英法盟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日軍進攻長沙,蔣介石(52歲)組織長沙會戰。10月,日軍集中2萬余兵力對中共晉察冀根據地進行一個多月的掃蕩。12月,汪精衛與日本簽訂《日華新關系調整綱要》;閻錫山命中共山西新軍(共5萬人,司令兼政委爲薄一波)進攻日軍遭拒,遂率晉綏軍鎮壓但被打敗;日本飛機轟炸浙江奉化,蔣介石發妻毛福梅被炸死。
民國二十九年(1940),1月,國民黨將汪精衛開除黨籍、撤銷一切職務;胡宗南進犯陝甘甯邊區,蠶食五個縣。3月,日本扶持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最高國防會議主席。5月,德國占領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攻入法國;英法聯軍33.6萬人在敦刻爾克撤入英國。6月,意大利對法宣戰,法國投降;7月,德國空襲英國。8月,彭德懷在華北率105個團、約40萬人主動出擊日軍。9月,德國、意大利、日本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成立軸心國軍事集團。10月,蔣介石命八路軍、新四軍于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在英國反抗下,德國停止攻擊英國。11月,中共同意將新四軍開赴長江以北。12月,百團大戰結束,斃傷日軍2萬余人、僞軍5000余人,破壞鐵路474公裏、公路1502公裏、電線杆10.9萬余根、煤礦5座,八路軍傷亡1.7萬人、中毒2萬余人。
民國三十年(1941),1月,葉挺、項英率新四軍直屬部隊9000余人向北開移動,在皖南宣城泾縣遭國軍伏擊,被殲約7000人,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率軍突圍;中共重建新四軍,任命陳毅爲代理軍長、劉少奇爲政委,張雲逸爲副軍長。3月,項英被叛徒殺害。4月,蘇聯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蘇聯承認滿洲國,日本承認蒙古國,兩國在戰爭中相互保證中立。6月,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軍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進攻蘇聯;日軍出動24架飛機轟炸重慶5個小時,大量民衆擁入防空隧道,因窒息、踐踏死亡上萬人,大隧道慘案與花園口決堤、長沙大火並稱抗戰時期的中國三大慘案。8月,英美發表聯合宣言《大西洋憲章》,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英美開始對蘇聯提供援助。9月,德軍攻打莫斯科,斯大林組織莫斯科保衛戰。10月,英美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資産,增加對中國的援助。11月,德軍占領蘇聯15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控制了蘇聯約40%的人口及大部分的工業區。12月,日本海空軍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珍珠港(夏威夷州),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美國向日本宣戰,並呼籲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英國等也向日本宣戰;中國向日德意宣戰,此後美英通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從印緬向中國運送了大批作戰物資。
民國三十一年(1942),1月,英美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並決心共同打敗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國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蔣介石(55歲)任中國戰區(含中南半島)盟軍最高統帥;國軍取得長沙會戰(一年半時間裏共組織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參戰40萬人次、死傷11萬余人,中國參戰120萬人次、死傷9萬余人)勝利,日軍敗退;蘇軍取得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參戰170萬余人、死傷50萬余人,蘇聯參戰200萬人、死傷約100萬人)勝利,德軍敗退。2月,應英國要求,中國組建遠征軍入緬甸作戰;中共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整頓黨的作風的運動。6月,日軍進攻美軍中途島基地,在中途島海戰中日軍損失4艘航母、美國損失1艘航母,日軍被迫由進攻轉變爲防禦。7月,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10月,英國在埃及打敗德軍。
民國三十二年(1943),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參戰200萬余人、死傷150萬余人,蘇聯參戰300萬人、死傷約200萬人)勝利,德軍敗退。3月,毛澤東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4月,德意聯軍在北非向美英聯軍投降。7月,蘇德開啓庫爾斯克戰役;美英聯軍在意大利西西裏島登陸。8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車禍去世,蔣介石(56歲)接任國民政府主席;蘇軍取得庫爾斯克戰役(德軍參戰91萬余人、死傷50萬余人、損失坦克1500輛、損失戰機1000架,蘇聯參戰191萬人、死傷約80萬人、損失坦克6000輛、損失戰機1600架)勝利,德軍敗退。9月,意大利向美英聯軍投降。11月,美英中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會晤,發表《開羅宣言》,聲明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將堅持對日本作戰,直到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明確規定日本侵占的包括東北三省、台灣、澎湖列島在內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給中國;美英蘇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會晤,決議三國對德國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與僞滿洲國(首相張景惠)、汪僞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泰國(皇子瓦拉汪)、菲律賓(總統勞威爾)、緬甸(總理巴莫)、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席代表錢德拉)等在東京召開大東亞會議,發表《大東亞宣言》,主張建立以日本爲中心的大東亞共榮圈。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被迫收縮戰線,停止向抗日根據地進攻。
民國三十三年(1944),4月,日本在海上被美英封鎖,爲打通京桂交通線以便支援東南亞作戰,發起豫湘桂戰役。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收複了部分西南失地。6月,280萬美英等同盟國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7月,蔣介石(57歲)妻子宋美齡(46歲)去巴西治療荨麻疹皮膚病。8月,同盟國軍隊收複巴黎,法國光複。11月,國共進行津浦路西戰役,新四軍殲敵1900余人,沉重打擊國民黨第171師。12月,日本取得豫湘桂戰役(日軍參戰41萬余人、死傷12.4萬余人,中國參戰130萬人、死傷50余萬人)勝利,國軍失去豫湘粵桂閩大部和貴州一部,丟掉洛陽、長沙、福州、桂林4個省會城市和鄭州、許昌、寶慶、柳州、溫州等146個中小城市,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裏。
民國三十四年(1945),1月,中印公路打通,中英會師于緬甸撣邦芒友。2月,美英蘇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召開雅爾塔會議,決議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戰後民主化,戰後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三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3月,中國遠征軍解放緬甸領土8萬余平方公裏,收複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裏,斃傷日軍4.8萬余人;中日在豫西鄂北會戰。4月,中日在湘西會戰;美蘇軍隊在德國易北河會師;蘇軍出兵262萬攻打德國首都柏林;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突發腦溢血逝世,副總統杜魯門接位;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身亡;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延安整風勝利結束;中共在延安召開七大,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提出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國民黨召開六大,選舉蔣介石(58歲)爲國民黨總裁,拒絕接受聯合政府,並要消滅共産黨。5月,蘇軍攻占柏林(德軍參戰80萬余人、死傷40萬余人,蘇聯參戰262萬人、死傷約30萬人),德國向蘇軍投降,並向盟國簽訂投降書;國軍取得豫西鄂北會戰(日軍參戰7.2萬余人、死傷1.6萬余人,中國參戰7萬人、死傷1萬人)勝利。6月,國軍取得湘西會戰(日軍參戰10余萬人、死傷3.6萬余人,中國參戰10余萬人、死傷2萬人)勝利;中共七大通過新黨章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爲黨的指導思想,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爲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爲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主席。7月,美國在新墨西哥州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美英蘇首腦杜魯門、丘吉爾、斯大林在德國首都柏林會晤,發布對日最後通牒,隨後美國起草《波茨坦公告》經英中同意後發表,主要內容爲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政府必須尊重人權,保障宗教、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准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在上述目的達到、成立和平責任政府後,盟國占領軍立即撤退。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各投擲一枚原子彈,死傷39萬人;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並簽署《波茨坦公告》;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蘇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美國大使赫爾利以美國國格擔保毛澤東人身安全的情況下,毛澤東去重慶與蔣介石會面。9月,日本向盟國簽訂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閻錫山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發起上黨戰役。10月,聯合國在美國紐約成立,美蘇英中法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收複台灣;毛澤東回延安之前,雙方將曆次談判記錄整理成一個書面文件《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史稱《雙十協定》,雙方對和平建國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人民自由、黨派合法化、特務機關、釋放政治犯、地方自治、奸僞、受降10個方面基本一致,在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兩個問題上分歧較大),隨後毛澤東乘飛機回延安;閻錫山部隊與中共軍隊爭奪日本投降軍軍備,劉伯承率晉冀魯豫軍區贏得上黨戰役,殲滅了閻錫山11個師(閻軍共13個師)3.5萬人;爲阻止國民黨軍隊沿平漢鐵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劉伯承率晉冀魯豫軍區發起邯鄲戰役;傅作義部隊在綏遠接受日軍投降,爲打通華北東北交通,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發起綏遠戰役;羅榮桓從山東解放區率9萬人進東北;爲阻止國民黨軍隊沿津浦路北上受降,新四軍發起津浦戰役。11月,中共贏得邯鄲戰役,殲敵七個師共3萬余人;中共組建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中共在山海關伏擊國軍,阻止其開赴東北但未遂,國軍占領錦州。12月,綏遠戰役停戰,中共撤出對包頭、歸綏的包圍;新四軍贏得津浦戰役,山東華中兩解放區連成一片,陳毅率新四軍從華中開赴山東解放區;美國總統杜魯門派特使馬歇爾(美軍退役參謀長)來華調停國共內戰。
民國三十五年(1946),1月,國共簽訂停戰協定;山東軍區歸屬新四軍領導,新四軍軍長陳毅兼山東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饒漱石兼山東軍區政治委員,組建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委。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國軍占領錦州、沈陽、長春、吉林,控制松花江以南的東北地區;粟裕殲滅國軍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戰死);中共將抗戰以來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爲“耕者有其田”政策,開展土地改革。6月,國軍22萬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中原軍區放棄鄂豫皖,李先念、王樹聲率2.5萬人突圍。9月,大同集甯戰役,傅作義打敗共軍;薛嶽占領兩淮。10月,傅作義占領張家口;薛嶽占領魯南。11月,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調停失敗回國。
民國三十六年(1947),1月,馬歇爾出任美國國務卿。2月,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並成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和前委書記,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陳士榘任參謀長。3月,胡宗南率軍23萬占領陝甘甯邊區,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在陝北各地躲藏;曆時一年的花園口堵口工程完工,泛濫八年的黃河重回北線入渤海。4月,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林彪)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經過五個月戰鬥殲敵4萬余人。6月,國軍占領魯中;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強渡黃河。7月,陝甘甯解放區軍隊組建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習仲勳任副政治委員;陳赓、謝富治率軍黃河挺進豫西。8月,彭德懷收複陝甘甯邊區;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威脅南京、武漢。10月,國軍占領魯東。11月,共軍占領石家莊。12月,華東野戰軍攻入豫皖蘇。
民國三十七年(1948),1月,中共軍隊(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改爲東北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受白崇禧圍剿,劉鄧大軍減員過半撤出大別山。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東渡黃河,駐紮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5月,蔣介石(61歲)、李宗仁分別就任國民政府總統和副總統;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爲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共軍占領晉南。8月,東北野戰軍控制了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國民政府進行金圓券改革,限期以金圓券1比300萬的比價兌換法幣,但由于無節制發行金圓券迅速引起通貨膨脹和混亂。9月,華東野戰軍占領濟南,殲敵10余萬;東北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11月,中共取得遼沈戰役勝利(國軍參戰55萬人、傷亡被俘47萬人,共軍參戰70萬人、傷亡6.9萬人),中共完全占領東北地區;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發起平津戰役;蔣介石妻子宋美齡赴美求援未果。12月,蔣介石任命陳誠爲台灣省主席兼台灣警備總司令。
民國三十八年(1949),1月,中共取得平津戰役勝利(國軍參戰52萬人、傷亡2萬人、被俘50萬人,共軍參戰100萬人、傷亡3.9萬人),中共占領華北地區;中共取得淮海戰役勝利(國軍參戰80萬人、傷亡被俘55萬人,共軍參戰100萬人、傷亡10余萬人),中共占領淮河流域;蔣介石(62歲)辭去總統,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蔣介石仍擔任國民黨總裁。2月,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參謀長,張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華東野戰軍改編爲第三野戰軍(陳毅爲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爲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爲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爲參謀長,唐亮爲政治部主任)。3月,東北野戰軍改爲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4月,國共進行談判但旋即破裂,解放軍占領南京。5月,中共解放江蘇、上海、江西、陝西。8月,中共解放青海、甯夏、新疆;蘇聯第一個原子彈在哈薩克爆炸成功。9月,中共解放湖北、湖南、廣西;蔣介石命軍統特務將楊虎城(有三妻四子六女,幼子幼女與楊一起被殺)殺害。10月,毛澤東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蘇建交,蔣介石與蘇聯斷交;中共解放廣東;解放軍進攻金門失敗。11月,中共解放雲南、西康;代總統李宗仁經香港逃美國就醫。12月,中共解放四川,蔣介石乘飛機逃亡台灣;蔣介石任命吳國桢爲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1950年,3月,蔣介石(63歲)在台灣複任中華民國總統,任命陳誠爲行政院長、孫立人爲陸軍總司令。5月,中共解放海南島。6月,朝鮮戰爭爆發。8月,金日成攻占朝鮮半島90%領土。9月,美國率聯合國軍出兵朝鮮。10月,中國派兵朝作戰。
1951年,1月,蔣介石(64歲)將全省地主耕地進行重新丈量,登記造冊,並頒布《耕者有其田法條例》(地主可以保留水田43.5畝或者旱地87畝,超出耕地一律由政府征收後分給農民,征耕地價爲全年作物收獲量的2.5倍,用債券和股票的形式支付給地主)。5月,中共解放西藏。
1952年,4月,台日簽訂《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放棄日本戰爭賠款。10月,國民黨在台北召開七大,蔣介石(65歲)連任總裁。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卸任。3月,蘇聯主席斯大林去世;蔣介石(66歲)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不再承認外蒙古獨立。4月,蔣介石將台灣省主席吳國桢免職;台灣土改完成,實現了耕者有其田。7月,朝鮮戰爭結束。
1954年,3月,蔣介石(67歲)任中華民國總統,陳誠任副總統。12月,台美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6月,蔣介石(68歲)將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免職,此後一直軟禁。
1956年,12月,蔣介石(69歲)完成《蘇俄在中國–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曆紀要》並出版,檢討在大陸失敗的教訓。
1957年,10月,國民黨在台北召開八大,蔣介石(70歲)連任總裁,陳誠任副總裁(新增設)。
1958年,8月,國共在金門炮戰。10月,解放軍宣布解除封鎖,改爲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
1960年,5月,蔣介石(73歲)任中華民國總統,陳誠任副總統,美國部分制造業轉移日台韓,台灣經濟開始起飛。
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卸任。
1963年,11月,國民黨在台北召開九大,蔣介石(76歲)連任總裁,陳誠連任副總裁;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繼任總統。12月,陳誠因病辭去一切職務,蔣介石任命嚴家淦爲行政院長。
1964年,5月,陳誠複任副總統;行政院長嚴家淦提名蔣經國爲國防部副部長。10月,中國第一個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試爆成功。
1965年,1月,約翰遜就任美國總統。3月,國民黨副總裁陳誠因肝癌去世。
1966年,5月,蔣介石(79歲)連任中華民國總統,嚴家淦任副總統兼行政院長。7月,蔣介石側室姚冶誠(晚年隨蔣緯國一家生活)在台灣去世。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3月,國民黨在台北召開十大,蔣介石(82歲)連任總裁。
1971年,1月,蔣介石(84歲)前妻陳潔如(66歲)在香港病逝,陳潔如離婚後未嫁,獲得哥倫比亞碩士學位,有一養女蔣瑤光。10月,中國大陸恢複聯合國席位,台灣政府被驅逐出聯合國。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大陸。5月,蔣介石(85歲)連任中華民國總統,嚴家淦連任副總統;6月,蔣介石任命蔣經國爲行政院長。9月,中日恢複邦交,日本與台灣斷交。
1974年,1月,行政院長蔣經國開展十大建設(南北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回鐵路、桃園國際機場、台中港、蘇澳港、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核能發電站)。8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副總統福特就任總統。
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于台北士林官邸,享年88歲,靈柩暫厝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
1976年,11月,國民黨在台北召開十一大,爲蔣介石保留總裁職務,恢複國民黨主席職位,蔣經國當選國民黨主席。
1978年,5月,蔣經國任中華民國總統。
3.蔣經國生平錄
清宣統二年(1910),4月,蔣經國(1910-1988)出生于浙江省甯波府奉化縣溪口鎮溪口村,爲蔣介石(23歲)長子,其後隨母親毛福梅(時年28歲,生卒1882-1939)、奶奶王采玉(時年46歲,生卒1864-1921)在溪口鎮長大。12月,父親蔣介石從東京振武學校畢業,在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擔任士官候補生,負責餵馬等。
清宣統三年(1911),10月,武昌起義爆發,蔣介石(24歲)放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機會,回國參加革命。12月,蔣介石被滬軍都督陳其美任命爲滬軍第五團團長,並與陳其美、黃郛結拜爲“盟兄弟”。
民國元年(1912),1月,蔣介石(25歲)受滬軍都督陳其美(34歲)指使,暗殺光複會領袖陶成章(1878-1912)。2月,蔣介石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志,發表《征蒙作戰謅議》《蒙藏問題之根本解決》等文章。
民國二年(1913),4月,蔣介石(26歲)納姚冶誠(26歲)爲側室。
民國九年(1920),蔣經國(10歲)被父親蔣介石(33歲)安排在上海萬竹小學讀書,由在上海經商的陳果夫(陳其美侄子)協助照料。
民國十年(1921),6月,奶奶王采玉(57歲)心髒病複發去逝,蔣經國(11歲)隨父回鄉治喪。7月,中國共産黨在上海成立。12月,蔣介石與陳潔如在上海結婚,並與蔣經國母親毛福梅離婚。
民國十四年(1925),2月,蔣介石(38歲)、陳潔如(20歲)婚後未育,收養一女蔣瑤光;蔣介石率黃埔軍校學生軍參加東征。3月,東征軍擊潰陳炯明主力;孫中山(59歲)因癌症在北京去世。6月,楊希闵、劉震寰在廣州叛亂,密謀自立,許崇智、蔣介石率軍平息,蔣介石擔任廣州衛戍區司令。7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組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校軍爲第一軍,蔣介石任軍長;蔣經國(15歲)赴蘇聯留學,就讀于莫斯科中山大學,不久加入蘇聯共産黨。
民國十五年(1926),2月,蔣經國(16歲)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與馮弗能(14歲,馮玉祥長女)相戀並結婚。
民國十六年(1927),4月,父親蔣介石(40歲)在國內清共,蔣經國(17歲)被扣押。5月,蔣經國發表聲明討伐蔣介石背叛革命,其後到西伯利亞當列兵;馮弗能回國,蔣馮分手。8月,蔣介石哄騙陳潔如(22歲)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隨後登報聲明與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不再有婚姻關系。12月,蔣介石(40歲)與宋美齡(29歲)在上海結婚。
民國十七年(1928),1月,蔣介石(41歲)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2月,國民黨召開二屆四中全會,選舉蔣介石爲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共産國際代表布哈林參會,選舉蘇兆征、向忠發、項英、周恩來、蔡和森爲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委員,向忠發爲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主席,周恩來爲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秘書長。8月,蔣介石(41歲)遇刺,妻子宋美齡(30歲)流産。9月,蔣經國(18歲)被召回莫斯科,其後在列甯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校學習。10月,譚延闿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並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改組國民政府,宣布軍政時期結束,實行訓政。12月,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
民國二十一年(1932),蔣經國(22歲)從列甯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校畢業,分配在烏拉爾重型機械廠工作。
民國二十二年(1933),蔣經國(23歲)與車間女工芬娜(17歲,生卒1916-2004)相戀,芬娜出生于葉卡捷琳堡,十月革命後雙親(沙俄貴族)亡故,自幼隨姐姐安娜在西伯利亞流放中長大。
民國二十四年(1935),3月,蔣經國(25歲)與芬娜(19歲)在烏拉爾重型機械廠結婚。12月,蔣經國長子蔣孝文(1935-1989)出生。
民國二十五年(1936),1月,蔣經國(26歲)在蘇聯《真理報》發表譴責蔣介石的公開信。12月,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其後和平解決。
民國二十六年(1937),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停止內戰、聯俄聯共、共同抗日。4月,經斯大林批准,蔣經國(27歲)攜妻子回國;蔣介石爲自己的長孫賜名蔣孝文,蔣經國爲妻子芬娜改名蔣方良。5月,蔣經國攜妻子回奉化溪口與母親毛福梅團聚,並遵父命讀《孟子》《曾文正公家書》《總理全集》《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等書。7月,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蔣介石號召全民抗戰,日軍占領北京、天津。8月,國軍發起淞滬會戰;中蘇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中蘇易貨協定》,蘇聯開始軍援中國。11月,日軍占領上海、山西、河北。12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日軍占領南京,並屠殺軍警、平民30萬以上;日軍進攻山東,韓複渠率軍潰逃,黃河防線失守;蔣經國(27歲)去南昌從軍抗戰。
民國二十七年(1938),1月,日軍占領山東大部。2月,日軍占領江蘇南部。3月,國民黨在武昌推舉蔣介石(51歲)任總裁、汪精衛任副總裁。4月,日軍占領河南北部;李宗仁在山東棗莊台兒莊戰役重創日軍;蔣經國(28歲)任三青團江西支團主任。5月,日軍占領蘇北、豫東、皖北;蔣經國妻子蔣方良返回蘇聯。6月,日軍占領開封,蔣介石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日軍占領安徽安慶,直逼武漢,蔣介石組織武漢會戰。7月,日軍攻占江西九江。10月,日軍攻占信陽、廣州、武漢;日軍由于戰線太長、傷亡過多、占領區反抗,不再發起大的進攻;蔣經國長女蔣孝章(1938-)在蘇聯出生。11月,蔣經國任江西贛南行政督察專員兼贛縣縣長。
民國二十八年(1939),5月,章亞若(時年26歲,剛喪夫,1913-1942)擔任蔣經國秘書,章亞若畢業于江西南昌女中,13歲與表哥唐英剛(唐英剛任江西省監獄職員,章亞若後任江西省高等法院文書)結婚並育有兩子(唐遠波、唐遠輝),但在23歲時丈夫乘船溺水去世,章亞若避亂至贛州並進入贛南公署工作。9月,曆時四個月的諾門坎戰役結束,日本戰敗退出外蒙古,此後不敢入侵蘇聯;德國攻占波蘭(英法盟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日軍進攻長沙,蔣介石(52歲)組織長沙會戰。12月,日本飛機轟炸浙江奉化,母親毛福梅(57歲)被炸死,蔣經國(29歲)返鄉安葬。
民國二十九年(1940),蔣經國(30歲)任贛南地區專員兼保安司令,推行減免地租、耕者有其田,並查禁黃賭毒行業。
民國三十年(1941),4月,蘇聯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蘇聯承認滿洲國,日本承認蒙古國,兩國在戰爭中相互保證中立。6月,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攻蘇聯。7月,蔣經國(31歲)妻子蔣方良回國,蔣經國安排章亞若教授蔣方良漢語。
民國三十一年(1942),3月,蔣經國二子蔣孝嚴(母章亞若,生卒1942-)、三子蔣孝慈(母章亞若,生卒1942-1996)在廣西桂林雙胎出生。8月,蔣經國情人章亞若在廣西桂林醫院身亡,年僅29歲。
民國三十三年(1944),1月,蔣經國(34歲)任三青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10月,蔣介石發起十萬青年從軍運動,蔣經國任青年軍總政治部主任。
民國三十四年(1945),4月,蔣經國四子蔣孝武(母蔣方良,生卒1945-1991)在重慶出生。5月,德國投降。6月,蔣經國(34歲)隨行政院長宋子文赴蘇聯談判。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各投擲一枚原子彈,死傷39萬人;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日本投降。10月,蔣經國任東北行營外交特派員。
民國三十五年(1946),6月,國軍內戰全面爆發。11月,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
民國三十六年(1947),3月,胡宗南率軍23萬占領陝甘甯邊區,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在陝北各地躲藏。4月,東北民主聯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6月,國軍占領魯中;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強渡黃河。8月,彭德懷收複陝甘甯邊區。10月,國軍占領魯東。11月,共軍占領石家莊。12月,華東野戰軍攻入豫皖蘇。
民國三十七年(1948),5月,蔣介石(61歲)、李宗仁分別就任國民政府總統和副總統。8月,東北野戰軍控制了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國民政府進行金圓券改革,限期以金圓券1比300萬的比價兌換法幣,但由于無節制發行金圓券迅速引起通貨膨脹和混亂。9月,華東野戰軍占領濟南,殲敵10余萬;東北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10月,蔣經國五子蔣孝勇(母蔣方良,生卒1948-1996)在上海出生。11月,中共取得遼沈戰役勝利,占領東北地區,並發起淮海戰役、平津戰役;蔣介石妻子宋美齡赴美求援未果。12月,蔣介石任命陳誠爲台灣省主席兼台灣警備總司令。
民國三十八年(1949),1月,中共取得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勝利,占領華北地區、淮河流域;蔣介石(62歲)辭去總統,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蔣介石仍擔任國民黨總裁;蔣經國隨父親退居溪口。4月,國共進行談判但旋即破裂,解放軍占領南京。5月,中共解放江蘇、上海、江西、陝西。8月,中共解放青海、甯夏、新疆;蘇聯第一個原子彈在哈薩克爆炸成功。9月,中共解放湖北、湖南、廣西。10月,毛澤東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蘇建交,蔣介石與蘇聯斷交;中共解放廣東;解放軍進攻金門失敗。11月,中共解放雲南、西康;代總統李宗仁經香港逃美國就醫。12月,中共解放四川,蔣經國(39歲)隨父親乘飛機逃亡台灣;蔣介石任命吳國桢爲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1950年,3月,蔣介石(63歲)在台灣複任中華民國總統,任命陳誠爲行政院長、孫立人爲陸軍總司令。5月,中共解放海南島。6月,朝鮮戰爭爆發。8月,金日成攻占朝鮮半島90%領土。9月,美國率聯合國軍出兵朝鮮。10月,中國派兵朝作戰。11月,蔣經國(40歲)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1951年,1月,蔣介石(64歲)將全省地主耕地進行重新丈量,登記造冊,並頒布《耕者有其田法條例》(地主可以保留水田43.5畝或者旱地87畝,超出耕地一律由政府征收後分給農民,征耕地價爲全年作物收獲量的2.5倍,用債券和股票的形式支付給地主)。5月,中共解放西藏。
1952年,4月,台日簽訂《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放棄日本戰爭賠款。10月,國民黨在台北召開七大,蔣介石(65歲)連任總裁。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卸任。3月,蘇聯主席斯大林去世;蔣介石(66歲)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不再承認外蒙古獨立。4月,蔣介石將台灣省主席吳國桢免職;台灣土改完成,實現了耕者有其田。7月,朝鮮戰爭結束。
1954年,3月,蔣介石(67歲)任中華民國總統,陳誠任副總統。12月,台美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6月,蔣介石(68歲)將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免職,此後一直軟禁。
1960年,5月,蔣介石(73歲)任中華民國總統,陳誠任副總統,美國部分制造業轉移日台韓,台灣經濟開始起飛。
1963年,11月,國民黨在台北召開九大,蔣介石(76歲)連任總裁,陳誠連任副總裁;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繼任總統。12月,陳誠因病辭去一切職務,蔣介石任命嚴家淦爲行政院長。
1964年,5月,陳誠複任副總統;行政院長嚴家淦提名蔣經國(54歲)爲國防部副部長。10月,中國第一個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試爆成功。
1965年,1月,約翰遜就任美國總統。3月,國民黨副總裁陳誠因肝癌去世。
1966年,5月,蔣介石(79歲)連任中華民國總統,嚴家淦任副總統兼行政院長。7月,蔣介石側室姚冶誠(晚年隨蔣緯國一家生活)在台灣去世。
1971年,1月,蔣介石(84歲)前妻陳潔如(66歲)在香港病逝。10月,中國大陸恢複聯合國席位,台灣政府被驅逐出聯合國;台大教授兼農複會農業經濟組組長李登輝(48歲)加入國民黨。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大陸。5月,蔣介石(85歲)連任中華民國總統,嚴家淦連任副總統;6月,蔣介石任命蔣經國(62歲)爲行政院長。7月,行政院長蔣經國任命李登輝(49歲)擔任政務委員(主管農業)。9月,中日恢複邦交,日本與台灣斷交。
1974年,1月,行政院長蔣經國(64歲)開展十大建設(南北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回鐵路、桃園國際機場、台中港、蘇澳港、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核能發電站)。8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副總統福特就任總統。
1975年,4月,蔣介石(88歲)病逝于台北,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蔣經國(65歲)仍任行政院長。9月,繼母宋美齡(77歲)移居美國紐約。
1976年,11月,國民黨在台北召開十一大,爲蔣介石保留總裁職務,恢複國民黨主席職位,蔣經國(66歲)當選國民黨主席;李登輝(53歲)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
1978年,5月,蔣經國(68歲)任中華民國總統。6月,蔣經國任命李登輝(55歲)爲台北市長。
1979年,12月,李登輝(56歲)當選國民黨中常委。
1981年,5月,蔣經國(71歲)任命李登輝(58歲)爲台灣省主席。
1982年,3月,台灣省主席李登輝(59歲)獨子李憲文(1950-1982)患癌去世(僅有一歲女兒)。
1984年,5月,蔣經國(74歲)連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61歲)任副總統。
1986年,10月,蔣經國(75歲)爲蔣介石舉辦百年冥壽,繼母宋美齡(88歲)回國定居台北士林官邸。
1988年,1月,蔣經國(78歲)在台北病逝,副總統李登輝(65歲)繼任總統。2月,李登輝代理國民黨主席。7月,國民黨召開十三大,李登輝當選國民黨主席。
蔣經國娶二妻馮弗能、蔣方良,有一情人章亞若,生五子蔣孝文(母蔣方良)、蔣孝嚴(母章亞若)、蔣孝慈(母章亞若)、蔣孝武(母蔣方良)、蔣孝勇(母蔣方良),生一女蔣孝章(母蔣方良),收養一子蔣孝濱(孤兒)。有六孫蔣萬安、蔣勁松、蔣友松、蔣友柏、蔣友常和蔣友青。
4.蔣介石家譜
5.蔣介石家族
蔣介石高祖父蔣繼全有獨子蔣祁增,蔣祁增有三子蔣斯生、蔣斯水、蔣斯千,但僅蔣斯千傳嗣,蔣斯千有二子蔣肇海、蔣肇聰,蔣肇海有二子蔣周良、蔣周清,蔣肇聰有二子蔣介卿、蔣介石。
蔣繼全傳四世,玄孫僅蔣周良、蔣周清、蔣介卿、蔣介石四人。
(1)蔣周良支
蔣周良,蔣肇海長子,生于清鹹豐七年(1857),卒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卒年44歲,生平不詳、後代不詳。
(2)蔣周清支
蔣周清,蔣肇海次子,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卒年35歲,生平不詳、後代不詳。
(3)蔣介卿支
蔣介卿,譜名蔣周康,蔣肇聰長子,清光緒元年(1875)出生。
光緒十六年(1890),蔣介卿(15歲)結婚。
光緒十九年(1893),蔣介卿(18歲)中秀才(郡庠生)。
光緒二十一年(1895),蔣介卿(20歲)父親蔣肇聰(1842-1895)去世。
光緒二十二年(1896),蔣介卿(21歲)主持分家,自己分得玉泰鹽鋪等産業,繼母王采玉(32歲)及子女分得老宅房屋、24畝稻田。
光緒三十年(1904),蔣介卿(29歲)長子蔣國柄(1904-1982)出生。
其後蔣介卿在四明專科學校法政科畢業,曆任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廣州地方審判廳推事、英德縣縣長。
民國十七年(1928),蔣介石(41歲)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總司令,蔣介卿(53歲)任浙江海關監督、浙江省政府委員。幾年後辭職回到奉化溪口鎮經商,開設公裕錢莊等。
民國二十五年(1936),西安事變蔣介石被抓,蔣介卿(61歲)聞訊中風,三日後亡故。
民國二十六年(1937),蔣介石爲兄蔣介卿治喪出殡,國民黨要員(林森、馮玉祥、閻錫山、居正、何應欽等)均親往吊唁,奉化鄉間轟動一時。
蔣介卿有一子蔣國柄、一女蔣華秀。
蔣國柄,蔣介卿獨子,光緒三十年(1904)出生。早年就讀上海中山學校,1929年10月入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二期步兵科,1931年7月畢業。曆任中華民國陸軍八十八師參謀(少校軍銜)、團副(中校軍銜)、江西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參議。1949年移居台灣。1982年病逝世于台北。蔣國柄有一子四女。
蔣華秀,蔣介卿獨女,生卒不詳,嫁韋永成(白崇禧外甥)。
(4)蔣介石支
蔣介石,譜名蔣周泰,蔣肇聰次子,清光緒十三年(1887)出生,1975年卒,享年88歲。娶四妻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宋美齡,生一子蔣經國,收養一子蔣緯國、一女蔣瑤光。
蔣經國,蔣介石長子,清宣統二年(1910)出生,1988年卒,享年78歲。娶二妻馮弗能、蔣方良、有一情人章亞若,生五子蔣孝文(母蔣方良)、蔣孝嚴(母章亞若)、蔣孝慈(母章亞若)、蔣孝武(母蔣方良)、蔣孝勇(母蔣方良),生一女蔣孝章(母蔣方良),收養一子蔣孝濱(孤兒)。有六孫蔣萬安、蔣勁松、蔣友松、蔣友柏、蔣友常和蔣友青。
蔣孝濱(1933-),孤兒,因與蔣孝文年齡相仿,被蔣方良收養,成爲蔣孝文玩伴。入台後改名邱明山。後因經商招搖,被蔣經國圈進。有一子。
蔣孝文(1935-1989),1935年生于蘇聯,1937年回國,1949年到台灣。1955年在美國舊金山大學留學,1960年與徐乃錦在美國完婚,1961年女兒蔣友梅出生。其後任台灣電力公司桃園區管理處處長、國民黨桃園縣黨部主任委員。1970年,因遺傳糖尿病外加酗酒而突然昏迷,記憶力受損,之後臥病在19年。1989年因咽喉癌病逝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年54歲。有一女蔣友梅。
蔣孝嚴(1942-),1942年生于桂林,由舅舅撫養長大,1949年到台灣。畢業于東吳大學(本科)、喬治城大學(碩士)。1974年在駐美使館工作。1977年任外交部北美司第一科科長。1980年任北美司副司長。1982年任北美司司長。1986年任外交部常務次長。1990年任外交部政務次長。1996年任外交部長。1997年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國民黨中央秘書長。1998年任總統幕僚長。2000年民進黨執政,任台灣發展協會理事長、大華投資公司董事長。2008年任國民黨副主席。2014年任國民黨榮譽副主席。現在還擔任中國台商發展協會理事長。娶妻黃美倫,生一子蔣萬安,生二女蔣惠蘭、蔣惠筠。
蔣孝慈(1942-1996),1942年生于桂林,由舅舅撫養長大,1949年到台灣。獲東吳大學中文法律雙學士、美國杜蘭大學法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委員,1996年中風病逝,享年54歲。有一子蔣勁松、一女蔣友菊。
蔣孝武(1945-1991),1945年生于重慶,1949年到台灣。1966年畢業于台灣大學政治系。1969年德國慕尼黑政治學院畢業。1974年獲中國文化學院中美關系研究所法學碩士學位。1976年任中央廣播電台主任。1977年任台灣廣播電視事業協會理事長、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務顧問、新聞黨部常務委員。1979年進入國家安全會議。1980年任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1984年,派人將知名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暗殺于舊金山。1985年,蔣經國接受美國《時代》雜志專訪時表示未考慮由蔣家人士繼任總統。1986年外任台灣駐新加坡商務代表團副代表。1988年。蔣經國去世,蔣孝武升任台灣駐新加坡商務代表團代表。1990年改任亞東關系協會駐日代表。1991年卸職回台,不久因慢性胰腺炎去世,年僅46歲。娶三妻汪長詩、鄭綿綿、蔡惠媚,生一子蔣友松(母汪長詩)、一女蔣友蘭(母汪長詩)。
蔣孝勇(1948-1996),1948年生于上海,1949年到台灣。1964年考入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1970年因腳扭傷離開軍隊。1971年就讀台灣大學。1973年與方智怡結婚。1988年蔣經國病逝。1989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1990年,舉家移居加拿大,其後加入加拿大國籍。1996年,蔣孝勇因患癌症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去世,年僅48歲。娶妻方智怡,生三子蔣友柏、蔣友常和蔣友青。
蔣緯國,蔣介石次子,民國五年(1916)出生。1936年隨軍事顧問蔣百裏赴德考察軍事,任少尉侍從官。1937年就讀德國陸軍慕尼黑軍官學校。1939年從慕尼黑軍官學校畢業,並隨德軍閃擊波蘭。1940年德日同盟,回國參加抗戰,任少尉排長,駐守陝西潼關。1944年娶妻石靜宜(1918-1953)。1946年在裝甲部隊任職。1949年到台灣,其後任陸軍指揮參謀學院院長。1950年任裝甲兵司令。1953年妻子石靜宜難産而死。1957年在日本與邱愛倫結婚,戴安國(戴季陶之子)主持婚禮。1962年生子蔣孝剛。1964年裝甲部隊湖口兵變,蔣緯國受猜忌。1966年養母姚冶誠去世。1969年創設戰爭學院。1972年與邱愛倫分居。1975年蔣介石去世,蔣緯國授陸軍二級上將,任三軍大學校長;邱愛倫隨宋美齡定居美國。1980年任聯勤總司令,離異女演員陳麗麗因《江南遊》走紅,後成爲蔣緯國情人。1986年退役,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1988年蔣經國去世,蔣緯國聲明自己實爲戴季陶之子。1993年受聘爲總統府資政。 1997年因糖尿病並發症逝于台北榮民總醫院卒,享年81歲。娶二妻石靜宜、邱愛倫、有一情人陳麗麗,生一子蔣孝剛(母邱愛倫)。
蔣孝剛,蔣緯國獨子,1963年生于台灣。1984年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1987年與美籍華人王倚惠在紐約結婚,此後在美國從事律師行業。有一子蔣友捷、一女蔣友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