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街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蘇州街是後湖兩岸仿江南水鄉——蘇州而建的買賣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遊幸時開始“營業”。後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于鹹豐十年(1860年)被列強焚毀,1986年重建 [9] 。
萬壽山
四大部州
四大部州在萬壽山後山中部,是漢藏式的建築群。占地2萬平方米,因山順勢,就地起閣。前有須彌靈境(現爲平台),兩側有3米高的經幢,後有寺廟群主體建築香岩宗印之閣。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層環狀“相輪”,表示佛經“十三天”。塔型別致,造型端莊美觀。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間有兩個凹凸不平的台殿,一個代表月台,一個代表日台,象征著日月環繞佛身 。
智慧海
佛香閣
佛香閣位于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複雜,爲古典建築精品。原閣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裏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
寶雲閣
排雲殿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爲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爲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缭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爲壯觀的建築群體 。
長廊
昆明湖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爲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裏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闼而來,被收攝作爲園景的組成部分。
昆明湖
聽鹂館
聽鹂館原是乾隆皇帝爲其母所建,內有兩層的戲台,因古人常借黃鹂鳥的叫聲比喻音樂的優美動聽,故名之爲“聽鹂館”。在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前,慈禧經常在這裏看戲,宴飲。鹹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改建。聽鹂館飯莊是著名的宮廷菜系飯莊 。
諧趣園
樂壽堂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鹹豐十年(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遊樂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爲光緒手書。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爲“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 。
宜芸館
大戲樓
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裏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爲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于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 。
玉瀾堂
仁壽殿
仁壽殿(清漪園時名勤政殿),在乾隆與光緒兩個曆史時期均爲皇帝臨朝理政之所,其陳設主體布局大致相同,均爲皇家宮殿特定的陳設形式。但陳設的物品各異,頤和園時期較清漪園時期陳設豪華很多。現殿內陳設中心部分沿續了光緒時期的原樣,其余陳設略有變化,原殿內的文物、圖書、家具,除在殿內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庫房保存 。
東宮門
清晏舫
清晏舫俗稱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園時,改台爲船,更名爲“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爲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 。
文昌院
文昌閣
頤和園內六座城關(紫氣東來城關、宿雲檐城關、寅輝城關、通雲城關、千峰彩翠城關、文昌閣城關)建築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重建。主閣兩層,內供銅鑄文昌帝君和仙童、銅特。文昌閣與昆明湖西供武聖的宿雲檐象征“文武輔弼” 。
銅牛
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爲園中最大石橋。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只 [9] 。
文物收藏
清漪園時期,乾隆皇帝對文玩多有搜羅,商周銅器、唐宋元明瓷玉及書畫很多,當時著錄的陳設達四萬余件,清廷內務府專門設立《陳設清冊》,建檔管理。
鴉片戰爭後,由于清朝國力轉衰,清漪園陳設有所裁撤,至鹹豐五年(1855年)時實有陳設三萬七千五百八十三件。鹹豐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園在內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園林,皆遭英法聯軍野蠻焚掠。據英法聯軍劫掠後的清冊載,清漪園各處陳設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殘破不整。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浩劫,園藏文物又被毀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複頤和園並大力充實園內陳設。
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園藏文物計有四萬余件,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書畫、古籍、琺琅、鍾表、竹器、樂器、根雕、雜項等,幾乎涵蓋了中國傳世文物的所有門類,並有不少外國文物;從價值上看,國家級文物有二萬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犧尊、缂絲長軸佛像圖等國寶級珍品 。
二、天壇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占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爲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
公園東門
公園東門
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天壇有垣牆兩重,分爲內壇、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集中于內壇。天壇主要建築在內壇的南北中軸線上,圜丘壇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壇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中間有牆相隔。兩壇由一座長360米、寬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橋(也稱海墁大道或神道)相連。丹陛橋兩側爲大面積古柏林。內壇西牆內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外壇西牆內有神樂署、犧牲所等。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迹。
圜丘壇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皇穹宇由環轉16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檐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鬥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龍鳳和玺彩畫,天花圖案爲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爲金龍藻井。皇穹宇殿內的鬥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頂,藍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階六級,飾旋子彩畫,造型精巧。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鬥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皇穹宇殿前甬路從北面數,前三塊石板即爲“三音石”。當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只能聽見一聲回音;當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就可以聽見兩聲回音;當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下掌便聽到連續不斷的三聲回音。這就是爲什麽把這三塊石板稱爲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專門把第三塊石板稱爲“三音石”。
祈谷壇
祈谷壇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附屬建築有內外壝牆、具服台、丹陛橋,內壇牆上東南西北各設天門,西外壇牆設祈谷壇門,內壇東部有七星石。祈谷壇的祭壇爲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爲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殿爲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 [3]
皇乾殿
天壇祈年殿
天壇祈年殿
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致的圖案;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玺彩畫。祈年殿中間4根“龍井柱”,象征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爲金柱,象征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征24節氣。 [3] [8]
丹陛橋
無梁殿
無梁殿(齋宮正殿)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位于祈谷壇內壇西南隅。宮內建有無梁殿、寢殿、鍾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衛專用建築,均采用綠色琉璃瓦,以兩重宮牆、兩道禦溝圍護。齋宮布局嚴謹,環境典雅,是中國古代祭祀齋戒建築的代表作。無梁殿即齋宮正殿,綠琉璃瓦庑殿頂,殿內爲磚券拱頂,殿前月台崇基石欄,三出陛,正階13級,左右各15級。無梁殿是皇帝白天齋戒場所,殿內陳設樸素,明間所懸“欽若昊天”匾爲乾隆皇帝禦筆,表達了天子對皇天上帝的虔誠之心。 [3]
南神廚院
天壇公園神樂署全景示意圖
天壇公園神樂署全景示意圖
是天壇建築之一,位于天壇西外壇,爲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被譽爲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神樂署始見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神樂觀,觀中殿宇衆多,環境優美,開有茶肆、藥鋪,又稱天壇道觀。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樂觀名爲爲神樂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爲神樂署。天壇神樂署的正殿,原爲明清兩朝演習祭祀禮樂的殿宇,爲歇山頂單檐古建築,坐西向東,六楹五開間,東西向設穿堂門,殿內面積達600平方米。現開辟爲“中和韶樂”展演區,舉辦古代祭祀樂舞展演,同時作爲中和韶樂樂器鍾、磬的主要展館。
原天壇公園內有一土山位于祈谷壇內壇西南,丹陛橋西側,對天壇的總體景觀造成了極大破壞。1990年市政府組織搬走土山,恢複了齋宮與丹陛橋之間的景觀聯系。植物配置是天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壇壇域寬廣,氣勢宏大,建築集中,在主體建築周圍密植松柏,使中心祭壇蒼翠環繞,形成一種莊重、肅穆、甯靜、純潔的祭壇氛圍。祈年殿西柏樹林西側,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種有丁香240叢,樹齡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見。天壇菊花以品種多、養護水平高聞名遐迩,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