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年間有一位叫做張應俞的浙江人,他以揭露騙術手法、原理爲主題,編寫了一部防止人上當受騙的《防騙經》。
《防騙經》開篇講述了一起假道滅虢,騙子“假裝買馬,實則騙綢緞”的案例:
1、
江西有一名叫做陳慶的販馬商人,他經常帶著馬前往南京承恩寺前三山街販賣。
當時一匹好馬“價約值四十金”,利潤相當可觀。
有一次,陳慶在賣馬時,遇見了一位身著錦衣華服,手擎好傘的客人,向他翩然走來。
陳慶眼前一亮,啧啧,這氣質,鐵定是哪家公子哥了,大主顧啊!
客人伫立瞻顧,不忍舍去,頗有想要買馬的意思,客人問陳慶:“此馬價賣幾許?”
陳慶熱情的招呼道:“四十兩。”
客人表情頗爲欣喜,卻又透著一絲緊張,他不好意思的對陳慶說:“我買,但要歸家作契對銀。”
陳慶看了看對方的打扮,不想放棄這到手的交易,便決心公子家離得近的話,便和對方到府上取錢去:“何住?”
“居洪武門。”客人答道。
陳慶一聽,挺近的。于是,兩人收拾一番,便一起騎馬往洪武門方向去。
2、
客人行到綢緞店前時,停了下來,他將傘放到店門前,對陳慶說:“代看住,等我買緞幾匹,少頃與你同歸。”
陳慶一看這公子哥,又買馬又買綢緞的,料想:“此人想是富翁,馬諒買得成矣。”
客人來到綢緞店,教店家來拿一匹好綢緞後,便與其爭論起價格來,店家覺得他要麽不識貨,要麽就是故意來搗亂的,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客人便對店家說:“我把與一相知者看,即來還價何如?”
店家也很幹脆,既然你自己不懂貨,讓你朋友看看也省得說我騙你:“有此好物,憑伊與人看,但不可遠去。”
客人連說:“我有馬與夥在,更何慮乎。”
店家往門前一看,便見到等在店門前的陳慶,他更加放心了。
這客人拿著綢緞出門後,哪裏是去見陳慶的,他趁著上午路上往來行人衆多,悄悄摸摸便逃走了。
陳慶等到晌午,還不見客人過來,便牽著馬,打算回客棧休息。
綢緞老板見陳慶要走,趕忙過來攔住他:“你夥拿吾緞去,你將焉往。”
陳慶懵逼了:“誰是我同夥?”
綢緞老板以爲他要故意坑騙自己,語氣頗爲憤怒:“剛才和你一起騎馬來的人不是你同夥嗎!你再這樣假裝不認識他,我們就去報官吧。”
陳慶知道,自己這是被那客人坑了,他解釋道:“那人不知何方鬼,只是問我買馬,令我同到他家接銀,故與之同來矣。他說在你店買緞,少頃與我同去,我待久不見來,故騎自馬回店。你何得妄纏我乎?”
綢緞老板正在氣頭上,哪裏相信他的解釋:“若不是你夥,何叫你看傘與馬?我因見你與馬在,始以緞與他。你何通同妝套,脫人緞去?”
行了,你別解釋了,見官吧。
3、
兩人爭鬧至應天府公堂,陳慶訴冤:“大人冤枉,我真的不認識那人,我只是在三山街翁春店買馬時,他說要回家取錢購買我的馬,我才和他同行。哪成想,他在綢緞店騙了綢緞就跑,我亦不知,怎說我是棍之夥?”
應天府尹:“不必言,拘店家來問,即見明白。”
待到店家被傳喚到公堂後,他爲陳慶做出了關鍵性的證明,這孩子是個老實人:“慶常販馬,安歇吾家,乃老實本分人也。”
“既是老實人,緣何代那棍看傘與馬?此我明白聽見,況他應諾。”綢緞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陳慶委屈地說道:“叫我看傘,多因爲他買馬故也,豈與之同夥。”
“那人去,傘亦拿去否?”
“未曾拿去。”
府尹聽到這兒,明白這兩人都被那位“公子哥”給騙了,他向兩人道出真相:“此真是棍了。欲脫你緞,故托買馬,以陳慶爲質,以他人之馬,賺你之緞,是假道滅虢術也。此你自遭騙,何可罪慶。”
文/腦洞趣味曆史
不知道您有什麽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爲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