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尼國家扶貧小組發布報告稱,1%的印尼人控制著50%的國家資産,而90%的印尼人爭奪30%的國家資産。在這其中印尼華人在印尼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
在2018年福布斯公布的印尼十大富豪排行榜上,華人占了半壁江山,福建籍黃慧忠牢牢把控首富寶座,哥哥黃慧祥緊隨其後,其家族擁有的油棕榈土地是8個新加坡國土面積之和。
2019年3月5日,黃惠忠以186億美元財富在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中排名第54。
黃慧忠
2018福布斯印尼十大富豪
1、黃惠忠(77歲) 174億美元
2、黃惠祥(78歲) 167億美元
3、蔡道平(62歲) 92億美元
4、黃奕聰(95歲) 86億美元
5、Sri Prakash Lohia(66歲)75億美元
6、林逢生(69歲) 53億美元
7、翁俊民(66歲) 45億美元
8、凱魯·丹絨(56歲)35億美元
9、許立文(85歲) 32億美元
10、Jogi Hendra Atmadja(72歲)30億美元
印尼最富有的四大家族掌握了超過250億美元的總財富,其規模相當于印尼2.5億人口中40%貧窮者的財産總和,而這四大家族都是華人,並且全都出自福建省。
荷蘭殖民時期華人大發展
華人在印尼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華人與原住民一向和睦相處,對繁榮當地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荷蘭殖民時期出現了最早的華人移民潮,主要是到印尼尋找商機的商人。
當時荷蘭人的殖民政策偏愛華人,因爲華人被荷蘭人認爲聰明,勤奮,並且有能力,所以在荷蘭人當時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中,歐洲人是社會的最高層,而華人是第二級、印尼土著則是最底層。
荷蘭人運用這種策略,通過優待華人而達到其破壞印尼原有的社會體制,使華人成爲他們殖民統治中緩和印尼土著矛盾的緩沖器。
而華人也借此大力發展,來印尼發財的中國商人也不斷增多,從而在印尼建立了經濟上的主導地位。可以說在印尼經濟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間,華人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族觀念分歧
18世紀華人在印尼紮根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殖民時期環境因素的影響,印尼華人被分化爲三個分支,峇峇娘惹、Sia貴族僑生、新客,他們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觀。
一部分華人移民到印尼之後,被當時印尼對華人寬松的政策、舒適的生活所引誘,認爲是自己印尼人,與印尼原住民通婚,他們被稱爲峇峇娘惹。
一部分華人不再承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被西化認爲自己是荷蘭人,信仰天主教,在印尼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有較高社會地位,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認爲自己更優等,享有Sia稱號的貴族家庭,可以說比荷蘭人更荷蘭人,他們被叫做僑生。
還有一部分與中國大陸有著緊密聯系的華人,信奉儒家思想,對中國仍有著強烈的回家意識,他們被叫做新客。
這三個印尼華人群體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觀。
高壓政權下的融合發展
但後期隨著反殖民運動的興起以及荷蘭對華人政策的改變,Sia貴族衰敗,新客成爲印尼經濟力量最大的華人群體。同時華人也積極參與印尼獨立運動,在起草1945年印尼憲法的BPUPKI成員中,就有六個是印尼華人。
但在蘇哈托政權時期的高壓政策下,峇峇娘惹、僑生和新客的界限被模糊,他們被全部要求改爲印尼姓。
同時因爲政治因素,印尼華人在政治、學術和軍事領域被限制,只能從事、發展經濟和産業方面,結果反而使得印尼華人在貿易、制造和銀行等領域取得極大成功,使得在印尼2.6億人口中占比僅有3%的印尼華人掌握了印尼經濟命脈。
華人掌握印尼經濟的過程,也是印尼華人漫長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