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愛心,衆人傳遞。新加坡的客工(外籍勞工)社群成爲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重災區,當地衆多企業、團體和個人在了解到他們的處境後,紛紛自發地爲客工送暖打氣。他們有的出錢出力,四處張羅籌集更多援助,有的則盡己之力默默貢獻。
《聯合早報》記錄了五個這樣的小故事。
一名在宿舍隔離的客工透過護欄望往外望。新加坡的客工社群日前成爲冠病疫情重災區。(梁偉康攝)
1. 助護士爲入院客工 收集手機充電設備
一人號召,多人響應。輾轉得知有醫院護士爲客工籌集手機充電設備,陳水心(45歲,社會服務)立即通過社交媒體幫忙廣發消息,還公布聯系方式和住家地址,成爲物資收集站。
“這名在黃廷方綜合醫院工作的護士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女兒。我聽說這些客工在匆忙之間被送到醫院等不同地方接受治療,又因爲手機沒電無法和家鄉親人聯系而緊張又害怕,于是決定幫忙。”
陳水心感慨:“沒想到的是,人們的善心遠超想象。有人要出資上網訂購一批新設備,有朋友義務到不同地方收集,還有素不相識的公衆趕來我家,就是爲了捐贈物資。光是我這邊,一天之內就收到20多個插頭、充電線和充電寶。”
這批充電設備已在昨晚(18日)統一交給負責籌集的護士。
2. 家中自制防護面罩 送給客工與醫療人員
神秘熱心人聯系企業捐物資,號召公衆在家趕制5000個防護面罩,捐給客工團體和前線醫療人員。
其中一名響應號召的志願者劉韻冰(48歲,藝術工作者)告訴《聯合早報》,這名不願曝光的女性善心人主動接洽企業,得到本地激光切割器材制造商LionsForge免費提供能以簡單方法剪裁出防護面罩的模具,另一家機構則慷慨捐出防護面罩材料。
劉韻冰說,只要將透明塑膠片放在模具上,根據指示裁剪和打洞,就能做出簡易的防護面罩。(受訪者提供)
任何有能力在家使用剪刀和螺絲起子,根據簡單指示作出150個防護面罩的公衆,都能免費獲得模具和原料。目前已有10多人正制作防護面罩。
成品會捐給客工援助組織康侍(HealthServe)及ItsRainingRaincoats,及其他有需要的團體。
在家辦公的劉韻冰每天抽出約三小時,就能制作40至50個面罩。“這次疫情突顯出一些在社會深藏已久的問題,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更容易落在後頭。我站出來幫忙並宣傳,也只是略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罷了。”
3. 公衆匿名送禮包 感謝清潔客工
爲阻斷病毒傳播,人們得留在家中,但身爲必要服務的一些客工還是必須在外執行職務。比如保持組屋四周幹淨的清潔工,在冠病疫情開始後,工作量大增,每天爲公共場所消毒的次數比以往多出幾倍。
他們的努力並沒有被新加坡人遺忘。
新加坡東部的淡濱尼市鎮理事會旗下的幾名清潔客工就好幾次收到公衆匿名留下的禮包,感謝與鼓勵他們的付出。
淡濱尼市鎮會前天在Facebook上發貼文,講述不同居民在組屋電梯內留下禮包和禮券答謝清潔客工的溫馨故事。
清潔工是幕後英雄和抗疫的第一道防線,貼文呼籲新加坡人多多關懷和支持他們。
清潔客工拉克蔔在每天都要清潔和消毒的組屋電梯內收到居民留下的禮包,答謝他的努力。(受訪者提供)
收到禮包的清潔客工拉克蔔(Bepari Rakib,30歲)受訪時透露,他看到禮包時非常驚喜。他說:“居民們贈送禮包讓我很開心,我會更努力維持組屋區的清潔與衛生。”
4. 餐飲業協會新慈善項目爲客工提供膳食
新加坡實施病毒阻斷措施這段期間,一些客工無工可開,無飯可吃。新加坡餐飲業協會將旗下的新慈善項目“Project Belanja!”改爲客工社群提供膳食。
他們透過客工援助組織ItsRainingRaincoats的推薦,讓會員爲有需要的客工提供膳食,比如寬意餐飲管理有限公司(Creative Eateries)會提供28名客工每日兩餐,爲期30天。
這項計劃透過協會會員的捐款和向公衆募款,而從4月起所湊的款項會全部用于幫助客工社群。
餐飲業協會管理層成員和此項目的領導人謝秉輝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盡管目前餐飲業面臨著巨大挑戰,但我們許多成員還是敞開心扉,慷慨解囊,爲這個項目做出了貢獻,表達對客工社群的感謝。”
他也指出,項目截至5月4日時,會爲不同客工提供總數6675份膳食。
5. 准實習醫生與家人 連夜設孟加拉語翻譯網站
蘇迪娜(右)連夜和家人收集和錄制醫療用語和指示,並上載到網站。(受訪者提供)
感染冠病的外籍客工人數連日激增,爲幫助醫護人員跨越語言障礙,與不谙英語的病患溝通,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應屆畢業生蘇迪娜(24歲)連夜創設孟加拉語(Bengali)翻譯網站,提供治療中可能用到的英孟雙語詞句,以及孟加拉語音頻,上線四天已有2萬5000名獨立用戶訪問。
即將開啓實習醫生生涯的蘇迪娜接受《聯合早報》電訪時說,她的父母約30年前從孟加拉移居本地,三姐妹從小修讀孟加拉語,讀醫時就常幫醫生朋友當翻譯。
“周二,我在家聽到當急診科醫生的姐姐又在給同事錄孟加拉語音頻,加上那天創新高的386個病例中大部分是客工,我就意識到不能再拖,一定要讓醫患有更直接准確的交流方式。”
當天淩晨,蘇迪娜邊靠谷歌自學設置網頁,邊在家人與朋友協助下收錄相關詞彙與音頻,涉及症狀、出行史和醫囑等,大約八小時後正式上線,立即在新加坡醫療圈中廣泛傳閱。
“我們目前已有75名孟加拉語志願者,還有很多人正把這些內容翻譯成淡米爾語、越南語,以及福建話和潮州話等華族方言。我還在聯系不同機構做更多嘗試,希望幫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