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內疫情已經漸漸過去,但是國外仍舊處在“下半場”,疫情何時結束仍未可知。一直以來周末都是頭疼時間不夠,沒辦法調節好休息和打球之間的矛盾的我,史無前例地感到了周末帶來的極大空虛和寂寞。
百無聊賴之中甚至都翻出來了珍藏許久的小黃書,做出努力學習的樣子,經過一番努力理解和動手實操,最後還是成功的放棄掉了。不是說你看雅思托福什麽詞彙書,第一個詞就告訴你這本書的使用方法,那就是abandon。
有這麽一條亘古不變的真理:還是打球有意思。只能打開手機翻下照片,緬懷一下之前有球打的日子,這麽一看過去,仿佛感到前塵舊事紛紛湧上心頭。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個人來說呢,我每去一個新的地方,不管是出差也好,旅遊也罷,總是要查一下當地的羽毛球俱樂部,搜索一下球局,以增添一下生活的豐富性,遇到打的好的,聊的來的球友們也總要合照留念。不過我旅遊不是很在行,畢竟大家去玩的時間我都跑去打球了。在此借著這個機會跟大家聊聊各地的打球吧。我在過去的幾年中除了新加坡之外,還去了中國香港和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藉以此文來記錄一下這三個地方的羽毛球生活。
一、新加坡打球記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一樣,大多數球場都是由政府修建的綜合體育館,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基本上一個片區都有一個,場地來說六片到十二片不等。不過在這裏面也有所不同,我們先從我的大本營——新加坡聊起。
新加坡場地預定是提前15天,在政府的網站或者app上面預定場地。當然,也有很多例外的,例如民衆聯絡所(Community Centre)的場地, Singapore Badminton Hall(通過電話預定)和部分酒店(例如烏節路上的Grand Hyatt),大學體育館公司或者公寓內部的場地。
鑒于大部分朋友去新加坡都不太可能自己去預定場地打球,所以我也只是大概介紹一下就好,也不用把具體規則一條條講清楚。
不過有一點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中學和小學內部的體育館,在周六下午和周日全天是對民衆開放的,這個是新加坡政府鼓勵民衆鍛煉的一個措施。
不過進入這些學校體育館是不能通過學校正門進入的。這些體育館的入口基本上都是一個校門,一般來說是在學校正門的後面,也有的在學校正門側面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小門上會寫著(Dual Use Scheme,DUS)。看到這樣的小門走進去,經過一條彎曲的小路,基本上都能走到學校體育館了。
圖:DUS scheme
圖0:新加坡學校體育館
剩下的政府修建的政府體育館和Singapore Badminton Hall比較好找,Google Map就可以找到。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Singapore Badminton Hall現在有兩個地址,一個在Geylang,(地鐵綠線EW9 Aljunied附近),另一個則在新加坡西部EW29Joon Koon附近,(更多被叫做Singapore Badminton Hall Arena, 或者Arena Country Club)。
圖1:Singapore Badminton Hall
圖2:Singapore Badminton Hall 內部,不過最近翻修了,場地變成了紅色
接下來就是聊聊新加坡這邊打球場地的地板了。
大多數政府體育館和中小學都是木地板,畢竟這些體育館設計的目的都是多功能體育場。中國香港和日本其實也是這樣。不過新加坡也有塑膠地的場館,有些學校場館也是塑膠的,不過不是那種專業比賽塑膠,只是在水泥地上塗上薄薄的一層。
專業羽毛球的塑膠地也是有的,比如像兩個Singapore Badminton Hall就是塑膠地,OCBC Arena(就是新加坡公開賽旁邊的體育館,福島小姐姐和康榮雅用勺子打球的地方)也是塑膠地。
不過不像國內場地,很多都是龍骨加塑膠,我沒記錯的話好像只有OCBC Arena和一部分Singapore Badminton Hall的場地是龍骨加塑膠。
圖3:福島和康榮雅用勺子打球
同時,新加坡球場還是有膝蓋殺手瓷磚地的,這個常見于民衆聯絡所(Community Centre)的場地。
之前愛羽客蔡師兄的文章裏面用了一個新加坡前國青隊的小夥Gerald的步法教學,其中一部分教你魚躍的球場就是在這樣的場地上面拍攝的。出現這樣場地的原因我想是以爲畢竟新加坡這邊羽毛球運動發展的早,在之前客觀環境條件跟不上的時候,其實瓷磚地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無論怎麽說它還是室內的場地。而我小時候能在平整的水泥地上畫出的羽毛球場地打打球就很開心了。
圖4:Community Centre的瓷磚地
然後就是聊聊這邊的球局了,不像國內有愛羽客這樣的APP,基本上可以按地點搜索球局來打。新加坡這邊更多還是通過聊天軟件例如微信,whasapp的群組和bbs來組織球局的。
均價來說,一場球兩到三個小時,差不多是10塊到12塊新幣(兌換人民幣是50-60塊),和深圳廣州這邊價格差不多。用球相對來說會比國內北方好一些,打的球用RSL Classics(綠球),Supreme(黑桶)和Ultimate(金桶,國內不太常見,差不多和A+600和Master ACE, AS50一個等級)居多,我也見過有的群打尤尼克斯 AS40/50,或者李甯A300的(這些球大概都要200元+一桶)。基本上都是打鵝毛全園的球,打鴨毛的比較少。
可能是因爲這邊人比較有錢,或者是因爲氣候潮濕,不容易斷毛。其實我算過,如果場地上沒有打毛黨的話,並且氣候不是很幹燥不容易掉毛,其實用好球反而更加省錢一些。畢竟一個好球差不多能撐兩局雙打,而三四個亞5差不多才能撐下來一局激烈的球局。
圖5:RSL Classics
圖6:RSL Supreme
圖7: RSL ultimate
這邊球友的水平,按照我的體驗來說,可能和廣州或者深圳水平差不多。畢竟這邊運動氛圍還是可以,請教練的球友也有不少,也能看到很多教練教球。
高手群也是有,不過和各個地方一樣,也是有門檻的,其實這個高手圈子到哪裏都差不多,基本上得要圈子裏的人帶才能進去。不過總體來說,新加坡的業余水平還是可以的。裏面業余比賽也經常能見到各路國家隊,馬來西亞退下來的前州隊(等同于國內的省隊)選手來與民同樂,教大家做人。
球場文化來說呢,業余場地裏面,和國內一樣,以雙打爲主,一般都是一場21分,有的群裏面是輸的人下,有的群裏面是輸贏都下(具體看安排)。一般來說群主會控制人數,差不多八個人一片場地,所以基本上是打一休一,強度如果上去了,這麽打下來感覺還是不錯的。場地旁邊肯定會有飲水機,因爲新加坡的水可以直接飲用,所以比較推薦帶一個水壺去(當然,在新加坡買一個1L的無BPA飲水壺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和國內不太一樣的是,一般來說場館只提供冰水,沒有熱水提供。所以喜歡喝熱水的球友們可能需要調整一下。運動飲料以100plus,寶礦力以及佳得樂爲主,口味來說沒有紅色尖叫那種雷區。不過剛來新加坡建議嘗試一下100plus,畢竟是新馬兩國標志性飲料,拿督比賽的時候喝的基本上就是這個。
圖8:新加坡球場常見water cooler(飲水器)
圖9:100 Plus,新馬兩地備受歡迎的運動飲料,中間的是原味,不過味道對于喝慣國內運動飲料的球友可能稍微有點怪,類似于寶礦力的味道。
來新加坡打球其實不用太擔心語言問題,普通話,或者廣義一點說華語,在新加坡還是非常行得通的。畢竟新加坡打球的以華族居多。
另外我想鑒于文化差異以及某些其他原因,可能大家也不太想去印度人堆裏面混(不過認真的,我有好幾個打球的朋友都是印度裔,我對他們沒偏見,大家也在一起玩),只是對于國內來的朋友們,不太建議一個人和一堆印度朋友們一起打球,畢竟語言交流都是問題。
不要覺得你四六級過了英語就很厲害,帶口音的英語真的需要一點能力才能聽懂(其實對于新加坡人說的英語亦如此,不過我來了很久了,練就了一口純正的新加坡腔,這個是後話)。
不過我想更多的說一下文化差異問題,在新加坡打球的華族球友,除了新加坡當地人,也有很多中國人以及大馬華人。
其實大馬華人和新加坡華人的差距,至少在我看起來,還是蠻大的。首先大馬華人的華語水平會比較好,不過大家用詞會不太一樣,很多說法也不是太統一,不過相互聽懂還是沒問題,聊點技戰術也不是事兒。
而很多新加坡人,尤其是90後年輕一代的,用華語點餐叫外賣可能還行,不過聊聊技戰術,吹牛打屁還是有點吃力的。
另外就是蠻多大馬華人球友其實性格比較內向,很容易給人有一種“不太歡迎你的”錯覺,這個只是時間問題。一般來說,球友們性格都還是不錯的,你多和他們聊聊天,基本上就沒太多問題了。
另外就是聊天的時候可能會涉及一些奇怪的問題,大馬華人經常把中國朋友分爲“廣東人”,“福建人”,“膠己人”(潮州人),“台灣人”和剩下的“中國人”,大家不要太過于敏感就好,很多人也沒什麽惡意,基本上都是一個習慣的稱呼。
畢竟很多大馬華人祖籍不是福建就是廣東,劃出這些地方也有利于他們用方言和你交流。(不得不說大馬華人真是語言天才,基本上福建話廣東話普通話馬來語英語日常交流都沒問題,這個也是挺厲害的。)
裝備購買來說,這個裏面水比較深,利益沖突也很多,我就不去碰了。建議如果大家來這邊打球帶上自己的習慣的球拍和裝備來,不用帶球。畢竟即使你在新加坡買到了便宜的球拍,也不一定能有時間拉線,而這邊拉線水平普遍來說比起國內要差,並且手工費還貴,也不一定能及時拿到(爲了找一個合適的拉線師傅我可是花了好多精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