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慈善事業論壇
瑞信(Credit Suisse)第七屆慈善事業論壇周四(16日)圓滿舉行,主題爲“對亞洲保健的奉獻”;
10名演講者來自全球各地保健領域、商業和非盈利組織的頂尖慈善家,出席盛會嘉賓超過200名。
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部主管兼東南亞地區首席執行長範思高致辭時表示:
“護老計劃需求提高,但面對籌集資金的挑戰,
瑞信鼓勵慈善家通過論壇和研究,配合政府資助的護老計劃探討機會,盡可能爲這個領域帶來最好的影響。”
本屆論壇另設兩個討論會,邀來海內外嘉賓針對保健和老齡化課題,分享觀點看法。
東南亞的慈善事業(philanthropy)過去一直被忽略,但這個問題已擴大至無法視而不見,尤其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三個國家未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劇,有許多相關需要還未能滿足,因此慈善家有許多機會爲這個領域帶來深遠影響。
老齡化是一場“銀色海嘯”,但也爲高影響力慈善帶來契機,因爲創新的護理模式是本區域許多國家所追求的。
瑞信(Credit Suisse)周四(16日)舉辦第七屆慈善事業論壇,主題是“對亞洲保健的奉獻”。10名演講者來自全球各地的保健領域、商業和非盈利組織的頂尖慈善家,出席嘉賓超過200名。
主賓衛生部長顔金勇致辭時表示:“慈善事業和志願服務在運用社區資源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如協調護理服務、擴大預防活動、善用科技、確認有抑郁或精神需求人士。政府會爲老化和年長護理做出更多努力,但也需要慈善領域的支持,共同滿足年長者的需要。”
瑞信舉辦的這項慈善事業論壇,七屆共邀請了超過120名主講人,與近千名客戶分享他們在慈善事業方面的經驗和心得。
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部主管兼東南亞地區首席執行長範思高(Francesco de Ferrari)表示:“關于護老計劃的需求提高,但這個領域面對籌集資金的挑戰。通過論壇和研究,我們鼓勵慈善家探討這個領域的機會,配合政府資助的護老計劃,盡可能爲這個領域帶來最好的影響。”
另一方面,瑞信主導的“亞洲影響力投資基金”(Asia Impact Investment Fund)由大華銀行負責創投管理,基金截至去年籌集超過5000萬美元(約6800萬新元),明年會進行另一輪集資。
基金已投資在中國和亞細安國家的七個中小企業。這些企業針對農業、保健 、衛生、住房、教育、水質和清潔能源,改善年收入在3000美元以下人士的生活,同時取得正面財務回報。
就地養老多方面建議
本屆論壇共有兩個討論會,分別是針對保健和老齡化。
關于“老化和護理慈善契機”的討論會邀請了海內外四名嘉賓,他們是亞洲交響慈善基金會(SymAsia Foundation)董事會成員楚其菲(Zulkifli Bin Baharudin)、國大醫院心理醫療科高級顧問柯以煜教授、樟宜綜合醫院老人科社區部總管連宗謙醫生、澳大利亞非盈利組織St Vincent’s Health Australia主席保羅·羅伯遜(Paul Robertson)。
連宗謙醫生提出:“舊病患一再回頭是可避免或無可避免的?如果無可避免,很可能是因爲負擔不起。”
老齡化是必然現象,問題是如何面對挑戰。連宗謙醫生認爲創造“有溝通的社區”很重要,討論有哪些現有資源,以及還有哪些可能性。除了基金到位,要鼓勵更多人參與和啓動社區的引擎。
談到許多人面對的挑戰,楚其菲表示,現代人生育較少,孩子要負擔父母的養老費用更大。與此同時,養老院無法提供完善的醫療照料,醫院的床位也有限。
他也說,新加坡有優秀的房屋政策,四房式一般已很適合就地養老。然而,有一群居住在租賃、一房和兩房式組屋的人,那裏多不適合就地養老,這是需要關注的。更負擔得起的房子,可以大大提高就地養老的能力。
在談到慈善基金可提供的支持時,柯以煜分享了一項在裕廊進行的研究。通過保健教育、心靈輔導和中醫等多元方式,可改善25%失智症患者的病情。目前這套方案已在裕廊等多個地點推展;但如果要讓更多社區受惠,就需要更多資金的援助。
羅伯遜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也分享他在澳大利亞從事非盈利組織工作的經驗。他表示,慈善家能夠做出的貢獻不僅限于資金,他們也能夠提供意見、跟政府對話、提高公衆意識和感召志願人士。
就地養老方面,澳大利亞的社區表現出互助精神。羅伯遜說:“鄰居會幫忙隔壁家的女兒照顧母親一個小時,讓女兒出去透透氣、喝個茶。”
本地方面,柯以煜正在研究美國的一項做法,那就是記錄家人爲社區貢獻多少時間,有需要時可按所貢獻的時間提出要求。他說:“假設已幫助照顧鄰居10小時,社區會做記錄,今天有事需要人幫忙照顧家人一小時,之後就剩下九小時可索取。”
老齡化六主題
瑞信配合本屆論壇,委托獨立非營利顧問公司Just Cause,從今年5月至9月進行一項研究,並整理出《金見銀絲: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慈善事業和老齡化》報告 。接受訪問的30多名頂尖專家來自政策決策、教育、臨床醫療和慈善界。
報告針對三個國家歸納出六大主題:活躍樂齡、財務保障、精神健康、失智症、長期護理、臨終規劃和護理。
活躍樂齡的概念受到許多政策決策者和公共健康專家歡迎,它強調預防勝于治療。人們提早行動,爲自己老去時的健康、財務保障和精神福利做最好准備。
新加坡雖有許多活躍樂齡的活動,但還是有可努力的空間,如嘗試接觸與外界隔絕或不願意親近他人的長者、爲長者制造更多適合的就業機會、提高公衆意識和強調年長者重返社會的價值。
隨著保健護理成本升高,許多人把財務保障列爲首要關注事項。新加坡大多數人能負擔住宿、食物和保健基本需求,但希望年老時可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相較于貧窮和長期護理,無形的精神健康很容易被忽略,不過新加坡在這方面的意識已提高。三個國家都需要更積極接觸孤立的個人、更容易爭取專業輔導、提供更多社會支持和交流。
我國失智患者有4萬5000名,馬來西亞有12萬名,印尼有100萬人。數字會逐年提高,帶來的挑戰不只是患者本身,還有家人和照料者的負擔。專家認爲滿足這方面需要的主流服務不足,病人和照料者百上加斤。
長期護理可源自生理或心理素質下降,相關成本和需求不斷攀升是一大挑戰。新加坡最底層的20%會獲得照料,但之上的20%至40%因有家人照料而被忽略,關于精神方面的問題其實會讓全家陷入危機。
至今仍有很多人對生命走到盡頭時的規劃視爲忌諱,專家提出,沒有及早安排只會在最艱難時期帶來更大壓力。
臨終護理可讓病患和家人擁有更好品質的生活,但這方面的好處沒被廣泛發覺。根據2015年一項針對“死亡品質”的調查 ,新加坡在80個國家當中排行12,馬來西亞排行38,印尼排行53。
(本版由瑞信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