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慈善事業論壇
瑞信(Credit Suisse)第七屆慈善事業論壇本月16日圓滿結束,主題爲“對亞洲保健的奉獻”。
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部主管兼東南亞地區首席執行長範思高致辭時指出:“慈善領域必須有更創新以及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爲大衆提供保健服務。”
東南亞多國正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伴隨而來的是長期照護與保健的社會需求日益擴大。除了依靠政府,慈善機構與捐贈者必須集思廣益,確保資源得以永續,以應付長期需求。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本月16日舉辦第七屆慈善事業論壇,主題是“對亞洲保健的奉獻”。10名演講者來自全球各地保健領域、商業和非盈利組織的頂尖慈善家,出席嘉賓超過200名。
主賓衛生部長顔金勇在致辭時指出,慈善機構與慈善家向來是新加坡保健領域的重要貢獻者,彌補了政府在這方面的資源不足,尤其是在我國獨立初期。經過50年的發展,我國公共衛生水平已相當進步,不過,慈善事業在協助政府提供更可負擔、更易取得,以及更有品質的保健領域,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爲此,衛生部于2011年設立社區樂齡基金(Community Silver Trust),以一元對一元的方式,鼓勵更多慈善家投入保健領域。公益機構(Institutions of Public Character,簡稱IPC)捐贈者也可獲得減稅優惠。衛生部甚至與新加坡賽馬博彩管理局合作,設立“博彩管理局社區保健基金”(Tote Board Community Healthcare Fund),希望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鼓勵社區主動參與長期照護。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顔金勇說:“如今慈善業者對保健領域的貢獻處于健康水平。”根據慈善總監(Commissioner of Charities)2016年常年報告,共有138家慈善組織和83家公益機構參與保健領域。2015年的捐款達3億3400萬元,比2011年多38%。
顔金勇強調,和社區與慈善家進一步合作,“能夠讓我們爲年長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部主管兼東南亞地區首席執行長範思高(Francesco de Ferrari)致辭時指出,今日的美國社會,八成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約75%的保健支出用在老年人身上,“這樣的趨勢可能陸續在世界各地出現。”
範思高認爲,單靠政府不足以應付這方面的需求,“私人領域必須有更創新以及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爲大衆提供保健服務。”
主辦方因此在本屆慈善事業論壇邀請我國、香港和菲律賓的慈善業者分享個別在保健領域所做出的努力和仍面對的挑戰,希望抛磚引玉,引起更多慈善業者關注這方面的需求並投入。
新菲港慈善業者分享經驗
對談在巡回大使許通美主持之下,資深社會工作者、國家福利理事會(NCSS)副主席範秀平率先分享我國雅西西慈懷病院(Assisi Hospice)在臨終關懷照護方面的努力。
原是律師的範秀平透露,首次接觸臨終照護是在2002年左右。她的家翁與家婆相繼于三個月內去世,在臨終的那段時間,“他們在雅西西獲得了很好的照護,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範秀平說,父親于2014年底過世前,同樣在雅西西得到照料。
雅西西慈懷病院主席分享募款思路
目前擔任雅西西慈懷病院主席,範秀平表示,她是雅西西的受益者,自然希望能回饋並發揚雅西西的精神,讓更多人獲益。
由原本37個床位擴大至現今85個床位,每年可爲超過2000名臨終病患提供住院、居家護理和日間護理等服務。除了癌症及因其他疾病走入臨終階段的病人,雅西西也有失智和兒童病房。
“我們的規模擴大,在我看來不見得是好事。”範秀平指出,一方面,這凸顯了社會相關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則因醫院的資源確實有限。
規模擴大之後,醫院每年的營運預算估計2700萬元左右,範秀平必須負責募集約1700萬元。所幸有了政府的社區樂齡基金,範秀平的重擔減輕一半,“但每年要募集850萬元,仍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每年舉辦慈善活動募款,除了一般捐贈者,範秀平指出,很多時候她是寄望曾是雅西西的受益者家屬慷慨解囊,“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方式。”據範秀平透露,她已成立一個特別工作小組,探討如何改善。
菲律賓綜合醫院院長“以小補大”
與會的菲律賓綜合醫院院長樂伽斯比(Gerardo Legaspi)指出,該醫院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醫院,可容納1500個床位。樂伽斯比透露,由于醫院隸屬國家,受到許多行政上的限制,導致醫院無法提供與私人醫院同等品質的醫療服務,“這一直是我們的挑戰。”
他甚至說,因行政需求,“醫院采購10顆電燈泡,可能就得耗時兩個月。”因此,院方不得不想方設法減少依賴政府資源,提振服務效率,爲廣大民衆提供可負擔的醫療。
在菲律賓綜合醫院之下有一家小型私人醫院,樂伽斯比說,通過收費更高的私人醫療服務,創造更多收入來源,院方再將這筆收入注入到綜合醫院。
佐利格家族基金會鼓勵社群領袖參與計劃
同樣來自菲律賓,佐利格家族基金會(Zuellig Family Foundation)致力于提升當地鄉村地區的公共衛生情況。基金會信托者大衛·佐利格(David Zuellig)在論壇上分享,基金會于20年前成立時,曾猶豫是否要與藥劑事業挂鈎。裕利藥劑(Zuellig Pharma)是知名藥劑分銷公司。
“我們認爲,基金會應該維持獨立。如今回頭看,這是一項正確的決定。”佐利格指出,盡管基金會很清楚保健是他們所要耕耘的領域,“但保健是一個很複雜又很廣泛的議題。”他說,基金會一共花了10年才找出真正應該專注的方向。
堅持不捐贈藥品,不與家族的盈利事業挂鈎,佐利格透露,基金會提出一套集結訓練、實習與引導的領袖培訓架構,要求當地社群領袖提呈如何改善或彌補保健需求的建議。這些社群領袖可能是市長或社區的衛生醫療人員。基金會也要求各社群領袖邀請相關利益者一同參與計劃。這麽做的用意是希望當地社群,不要將基金會的資源視爲理所當然,鼓勵社群把改善整體的公共衛生視爲己任。
香港東華三院提供免費中醫治療
已有將近150年曆史的東華三院是香港第一家慈善機構。該機構第五副主席馬清揚在論壇上指出,早年香港屬英殖民地時代,不谙英語的市民傾向中醫尋求醫療,東華三院因此以提供免費中醫治療爲主。延續至今,東華三院正評估,在香港成立第一所結合中西醫療服務的醫院。
範秀平成立特別小組檢討募款
慈善機構和捐贈者都需要重新檢視如何經營和幫助慈善事業。
國家福利理事會副主席,同時在雅西西慈懷病院擔任主席的範秀平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透露,她已成立一個特別工作小組,目的是檢討目前和未來的募款需求。
評估更可持續的資金來源
除了傳統的募款活動,範秀平說,小組正在評估各種更可持續的資金來源。她舉美國社會捐贈者爲例說,他們特別喜歡捐贈給捐贈基金(endowment fund)。這種捐款方式的好處是,資本得以保留,因基金會僅可挪用利息。但是,成立捐贈基金的最大困難是必須一次過提撥巨額資金,“可能是數千萬元,甚至是上億元。”
小組會同時評估,是否比照我國政府的社區樂齡基金(Community Silver Trust),以一元對一元的方式,鼓勵更多捐贈者投入保健領域。範秀平認爲,這麽做將能爲捐贈者帶來滿足感,“因爲他們每投入一元,就有私人基金願意付出一元,等于效益擴大了。”
由于規模不同,範秀平指出,捐贈基金可能對雅西西慈懷病院可行,但一元對一元的方式則適用于全國性的組織,如國家福利理事會。
此外,會否改變雅西西的收費模式,也是小組的評估事項。範秀平說,一直以來,院方提供免費的居家護理,“隨著需求不斷增加,我們是否可向那些負擔得起的病患家屬酌量收費?”
除了慈善機構,範秀平認爲,捐贈者在捐款時,可事先評估怎麽做才是最好的。假設捐贈者心有余力,與其一次過捐出大筆款項,不如按照分期付款的方式給予,並深入參與,以了解該機構到底怎麽從事慈善事業。
更重要的是,捐贈者必須明白,所有的慈善機構都有大筆的行政和人事支出,範秀平說:“我們得有足夠的資源去聘用最好的醫生、護士和輔導人員,才能爲病患提供最好的服務。”
香港東華三院免費醫療上百年
經營慈善機構也講求公司治理,才能長期獲得社會信任。
香港東華三院第五副主席馬清揚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成立于1870年,東華三院由一家東華醫院開始,如今已有五家醫院、29個中西醫療衛生服務單位及219個社會服務單位。
盡管醫療成本不斷上升,加上香港居民的壽命日漸延長,估計已是最長壽的人口,男性平均壽命是81歲,女性是87歲。社會對醫療需求增加,馬清揚說,董事會仍希望維持東華三院上百年的傳統,提供免費醫療。
維持透明才能取信于人
目前,東華三院經常性總開支超過80億港元(約14億新元),員工超過1萬4800人。馬清揚指出,所有開支,包括員工薪資及募款活動開銷,均由董事會負擔。董事會成員共20人。
“我們這麽做是希望所有民衆捐款皆能百分之百用在受益者。”據馬清揚透露,爲了讓民衆清楚捐款用途,東華三院每年發布年報,就像一般挂牌上市的企業。馬清揚認爲,“維持透明,才能取信于民衆。”
對于這次前來新加坡出席瑞信的慈善事業論壇,馬清揚說,從論壇交流獲益良多,尤其是他驚訝于本地醫療機構能爲病患提供居家護理,“這是我們(指東華三院)一直想做,但礙于法令條規而做不到的。”他認爲,也許這是香港可以向新加坡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