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起,30個新加坡本地藝術團體和表演者將隔空呈獻多場演出,讓公衆在阻斷措施期間也能同一家大小在家觀賞表演。
藝起宅家樂
新加坡本地藝術家線上大展才華,讓觀衆宅家也能領略藝術之美。爲響應“#SGCultureAnywhere”活動,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特別推出名爲“藝起宅家樂”(From The Living Room)的網絡系列演出,每天都會呈獻不同演出,包括古典音樂、舞蹈等。本地30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將各自在家展現才藝,通過網絡爲新加坡人呈獻精彩表演。
系列藝術表演將從5月11日起,每逢星期一至五晚上8時,通過國家藝術理事會官方Facebook播出。
首周參與演出的藝術家包括Sufri Juwahir、The Lorong Boys、Li Ruimin、Sai Vigneshwar、Sai Akilesh、Sughosh Pavan及CLARQuinet。他們分別會帶來現代舞、古典音樂、華族舞及民族音樂表演。
新加坡單簧管樂隊CLARQuinet本周五將在半小時內呈獻八首適合各年齡層欣賞的動聽曲目。
截圖自Facebook
南華潮劇社
專注于傳承潮劇潮樂的南華潮劇社自今年2月就開始討論要如何加強加速數字化,將南華的劇目、音樂、培訓、研究項目、跨種族音樂、跨劇種節目等上傳到社交平台,改變傳統“看戲”方式。
南華在3月3日開始推出潮語版的“抗疫三字經”,自新加坡政府推行阻斷措施以來,南華天天在面簿網頁推出新視頻,當中包括團隊制作的視頻如《買米買菜會夠用就好》《南華少兒戲曲運動教程》《抗疫歌》等,也上載舊演出視頻如《三家福》《姐妹易嫁》《畫皮》,有時則發文介紹潮州歌冊、出花園等潮州民間文化。
想觀賞南華上傳的視頻,可浏覽:
www.facebook.com/namhwaoperasg
湘靈音樂社
近年備受肯定的南音團體湘靈音樂社,積極制作新視頻或加工剪輯舊演出錄像,上傳至各社交平台如面簿、Instagram和YouTube。在阻斷措施開始後,湘靈音樂社上傳去年感官別宴《X宴》的演出片段,之後再把2018年《啓程·十年》的演出片段,包括“萌”“觀”和“心”等章節上傳到湘靈的Facebook、YouTube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
新藝劇坊
粵劇愛好者如果在YouTube搜索“新藝劇坊”,就會發現這個以落力推動廣東粵劇爲主的本地團體,已把去年的重頭戲《夢斷香銷四十年》和2013年的《尊師敬藝六十載》選段上載到這一平台供大家免費觀賞。
《夢斷香銷四十年》的男主角是中國國家一級演員黃偉坤和其徒弟蘇小惠,女主角則是新藝劇坊的當家花旦陳泠孜和陳綠漪。
新冠肺炎疫情和阻斷措施讓各種藝術活動停擺,但新加坡傳統藝術團體沒有因此懈怠,抓緊機會探索數字平台,掌握新數字技能和溝通管道,努力開拓新觀衆群,爲藝術傳承開辟新渠道。
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說,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文社青部已在推動文化藝術領域發展數字內容。這包括與新加坡教育部合作,配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興趣,逐步將曆史文物資料上載網絡,借此激發學生探索本地文化遺産的興趣。
疫情加快新加坡藝術領域數字化
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新加坡文化藝術領域的數字化步伐。藝術工作者和團體如今對制作數字作品的興趣提高,“數字作品展示資金”開放申請三周以來,國家藝術理事會收到超過100份提案,逾40份已獲批。
此前因人力不足等因素,新加坡文化藝術內容數字化的速度顯得較爲緩慢。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促使新加坡藝術工作者進一步思考各種方案,更有系統地安排數字化的提升工作。病毒阻斷措施可說是提升了文化藝術領域的適應能力,讓相關業者更意識到加強數字工具應用能力的緊迫性。
鑒于疫情嚴重影響了藝術工作者及團體的生計,新加坡政府日前透過“堅韌團結配套”追加預算案,撥出5500萬新元援助本地藝術與文化行業,包括資助培訓和作品數字化。“數字化提升基金”(Digitalisation Fund)是配套下的重要部分。
“數字作品展示資金”(Digital Presentation Grant)則是“數字化提升基金”所支持的一項津貼計劃。藝術工作者和團體可申請高達2萬元的資助,發展數字作品。獲該計劃資助的作品包括上周由新加坡青年指揮家黃佳俊,率領多國音樂家在線上演奏貝多芬《歡樂頌》。津貼的申請將在6月30日截止。
新加坡人對藝術活動的熱情越來越高
根據新加坡文社青部今年年初發布的《新加坡文化統計報告2019》(Singapore Cultural Statistics),2018年出席文化藝術活動的總人數達1360萬人次,刷新2017年的1320萬人次紀錄。文社青部長傅海燕表示,文社青部會繼續確保社會各個群體,包括不同年齡和需求的人士,都有機會參與文藝活動及演出:
1、2018年出席文化藝術活動的總人數達1360萬人次,刷新2017年的1320萬人次紀錄;
2、免費的文藝活動觀看及參與人數前年達1140萬人次,這比2017年的1130萬人次多,也創下曆年來新高;
3、出席售票演出及活動的人次則達220萬,比2017年的190萬人次略增,這也是2012年以來最高。
根據文社青部昨天公布的《文化遺産意識調查2019》(Heritage Awareness Survey),參與同文化遺産有關的活動,已成爲越來越多國人的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更多年輕人。
如今新公民自2011年起在領取公民證書前,須參加一項名爲“新加坡公民之旅”(Singapore Citizenship Journey)的活動,包括上網了解新加坡曆史與政策,參觀本地古迹,以及參與分享會等。
于2019年進行的“探測社會脈搏”(Social Pulse Survey)調查發現,八成新加坡人無論面對什麽挑戰都願意與新加坡同進退,比2017年增加了12個百分點。
超過六成新加坡人認爲有足夠機會參與打造關愛社會,逾七成認爲有足夠機會與不同背景與信仰的人交流。
2019年透過Giving.sg平台報名志願服務的人達2萬8000名,比2018年增加6000人;該平台2019年籌募的善款超過3500萬元,比2018年增加6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