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全球幾次重大疫情的共同之處:
一、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爆發的重大疫情無論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持續時間均在一年半以內。
二、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全球主要經濟金融機構包括主要疫情國家的官方報告對疫情産生的經濟影響判斷並不多。事後可查數據同樣顯示疫情並非經濟波動的主要影響,甚至“微不足道”(非洲國家除外)。
三、主要疫情國家在應對疫情時,多提出專款撥付等經濟措施,鮮有因疫情爆發而加碼財政或貨幣政策。
四、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從標普500指數觀察,幾次疫情在爆發階段導致標普500負向波動持續時間平均在一個月左右。影響最大的是“寨卡病毒”爆發期間,標普500指數66個工作日內下跌12.9%。
綜上並結合對“非典”時期各經濟細分項數據的拆解分析,我們認爲從全年經濟總量增長來看,要保證經濟平穩運行,可通過加大重點加大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産業的投資與産出,適當穩定建築業、金融業及房地産業來完成。
短期我們認爲談影響還“爲時過早”。從2月9日開始以周爲時長,都將是一個觀察的時間節點。一旦疫情在2月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引發市場對3月乃至一季度經濟預期的整體上修。1季度並不是板上釘釘,仍有想象的空間。
後續政策預期,我們認爲全年政策空間大不如2003年,短期影響難改全年政策節奏。2月央行大概率繼續調降MLF利率,並最終引導LPR利率下調。財政政策可能在“兩會”後,迎來對所得稅、部分增值稅的調整。且可能在保證赤字率不破3的前提下,發行特別國債。
風險提示:疫情較快結束,政策不及預期。
目 錄
一、疫情對全年經濟的影響較小,短期影響尚有回旋空間
疫情突發打亂了年初對2020年經濟走勢的預判。市場多與2003年“非典”相比較,對後續經濟及政策應對做出預期。我們試圖擴大比較樣本,回顧曆史上被列入PHEIC的幾次全球性疫情。觀察疫情結束後對主要疫情國家經濟的確定性影響,並總結政府當局的政策應對,爲後續的判斷提供多一些參考。雖然曆史上重大疫情的爆發環境、主要疫情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情況、國際環境等均有所不同,但相同之處亦值得關注:
一、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爆發的重大疫情無論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持續時間均在一年半以內。
二、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全球主要經濟金融機構包括主要疫情國家的官方報告對疫情産生的經濟影響判斷並不多。事後可查數據同樣顯示疫情並非經濟波動的主要影響,甚至“微不足道”(非洲國家除外)。
三、主要疫情國家在應對疫情時,多提出專款撥付等經濟措施,鮮有因疫情爆發而加碼財政或貨幣政策。
四、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從標普500指數觀察,幾次疫情在爆發階段導致標普500負向波動持續時間平均在一個月左右。影響最大的是“寨卡病毒”爆發期間,標普500指數66個工作日內下跌12.9%。
再與2003年“非典”時期對比,首先2003年經濟總量似乎並沒有因“非典”而出現滑坡,反而高于2002年增速0.9個百分點。其次,從經濟結構看,“三駕馬車”對GDP的同比拉動顯示,2003年經濟總量增長並不是因爲“入市”帶來的淨出口拉動,淨出口累計同比拉動反而在2003年出現了階段性低點。消費拉動亦平穩。而投資同比拉動卻異常走高至7個百分點。高于2002年及2004年3個百分點以上。我們再將投資細分來看,計入GDP的房地産投資增速持平與2002年,而制造業及基建投資因2003年科目重新劃分,沒有相應同比增速統計。但查詢統計年鑒,按照原始的劃分我們發現,2003年煤炭開采、有色金屬開采加工、冶金、木材加工、電力、紡織、輕工、商業飲食供應倉儲、文教科衛、科研綜合以及其他工業同比增速較2002年均出現了大幅增長。受影響較大的是農林牧漁、建築業及金融業。較2002年出現了負增長。如此看來,制造業投資對2003年經濟平穩運行貢獻較大。而傳統産業投資以及與疫情相關的制造業投資貢獻尤其突出。
綜合以上結論,我們來看2020年。與2003年不同的是,首先,作爲2003年“非典”時期經濟有利支撐的工業,2019年對經濟的貢獻占比下降20個百分點。其次,2003年拉動經濟向上的建築業、批發零售與房地産業,在2019年的GDP構成中占比變化不大。第三,與工業貢獻下降不同的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異軍突起。也就是說,雖然工業對2020年的經濟拉動可能不及2003年,但高新技術産業的拉動可以做相應對沖。另外,也要適當維持建築業、金融業以及房地産業的正向拉動作用。如此看來,從全年經濟總量增長來看,要保證經濟平穩運行,應重點加大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産業的投資與産出,適當穩定建築業、金融業及房地産業。
全年經濟增長暫時無憂,短期我們認爲談影響還“爲時過早”。首先,此次疫情的防治管控較2003年已有所升級,政府當局的“過度”反應,根本上是想在短時間內(如2月內)結束疫情的影響,即所謂“長痛不如短痛”。並不想如“非典”般拖至2季度。那麽3月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疫情確實影響餐飲娛樂、交通旅遊等行業,但對比“非典”時期來看,其他分項完全可以做有效對沖。且從月均有效産出看,停工一段時間(兩周左右)對全年影響十分有限。其次,雖然春節黃金周影響了餐飲旅遊,但因疫情發生的物資囤積、防疫用具生産、醫院建設等是我們無法計算的對沖部分。正如2003年的紡織、輕工、商業飲食供應倉儲以及文教科衛的産出。第三,以工增觀察的産出,從2017年開始已經出現了“季度沖單月”的情況,2019年每個季度皆是如此。因此,若2月疫情得到了完好的控制,3月可能出現爆發性增長。因此,2月能否有效控制疫情是1季度經濟增長預期的關鍵。雖然目前我們很難拍出一個能說服自己的數字,但對于資本市場來講,從2月9日開始以周爲時長,都將是一個觀察的時間節點。一旦疫情在2月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引發市場對3月乃至一季度經濟預期的整體上修。1季度並不是板上釘釘,仍有想象的空間。
二、政策預判
我們對比了“非典”時期與現階段已實施的貨幣及財政政策。截至目前,兩次疫情實施的政策基本相同。財政給予了補貼、貼息等措施,央行則圍繞信貸穩定,重點幫扶受疫情影響的企業短期脫困。所不同的是,相較于2003年,一方面現階段央行還有維穩資本市場,穩定金融業的考量。且央行如今可運用手段較多,結構性調整較2003年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宏觀經濟政策運用空間確實不如2003年。如2月3日央行通過逆回購投放1.2萬億,但對沖到期逆回購量後,僅淨投放了1500億。且逆回購多采用7天,政策相當謹慎。逆回購降息10bp確實出乎意料,央行明顯有意維穩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短期穩定我們認爲有兩層意義:一是防止出現2015年的金融攻擊。二是正在構建直接融資市場作爲實體尤其是創新産業的重要融資渠道,若短期內市場信心難以提振,恐出現長期低迷。且上文我們提到金融業目前在GDP中的貢獻有了明顯提高,要對沖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金融業的穩定不容忽視。
後續政策預期。總體上,我們堅持認爲,目前的政策空間不大,財政與央行現階段仍較謹慎。與2003年推出的政策沒有質的區別,甚至部分2003年減免稅費的財政政策目前還沒有相應跟進。目前來看,疫情撼動年初既定全年政策空間的可能性不大。節奏上,首先,結合我們疫情對經濟影響的分析,此次疫情對全年經濟增長影響可能十分有限,但1季度的3月可能成爲對沖疫情不利影響的大月,如此政策需提前儲備。其次,從央行關注的PPI指標觀察,1月PPI可能並不受疫情影響而順利轉正。疫情影響可能短期改變2月的PPI回升節奏。這種影響同樣可支撐央行實施MLF降息。第三,從商業銀行的角度講,目前對于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已經實施了定向不斷貸不抽貸,並調降利率的措施。在被動資産荒的情況下,疫情同樣會導致商業銀行年初早放貸早積累收益的節奏被打亂,預期利潤下滑加劇。如此情形下,依靠商業銀行自行調降利率恐難達成,仍需要央行先行降息。綜上,預期央行可能將在2月繼續調降MLF利率,並引導LPR調降。降准則在二季度更爲合理,且全年僅還有一次。此處對LPR的調降做一個警示,LPR調降的長期利好的邏輯在于實體融資成本下降,進而擴大企業利潤。但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可多調研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深入的了解,降成本的“最後一公裏”還有多遠。
財政政策我們在以往的報告中已多次討論,目前認爲還無需改變政策節奏。預期在“兩會”後可能會對所得稅、部分增值稅等進行調整,以踐行3年減稅降費的承諾。另外,在赤字率不破“3”的前提下,疫情可能構成特別國債的發行條件。我們再次強調,目前各職能部門的寬松政策已不再是“一人發力,全家開心”的狀態,反而可能是“吾之蜜糖,彼之砒霜”。
三、全球過往重大疫情回顧
1.SARS(2003年)
(1)爆發經過:
•該病第一例報告病例(世界首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發現。
•截止到2003年2月9日,廣州市已經有一百多例病人,在廣州市發現的該類病例中共有2例死亡。
•2003年3月6日,北京接報第一例輸入性非典病例。
•2003年3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出了全球警告,緊接著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也發布了健康警告。
•2003年3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該病命名爲SARS。
•2003年3月15日後,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嚴重呼吸系統困難症(SARS)”的報道,從東南亞傳播到澳大利亞、歐洲和北美。印尼、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都陸續出現了多起非典型肺炎案例。
•2003年4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加坡、中國台灣地區、加拿大多倫多、越南河內及疫情始爆發地區的中國廣東省、山西省及香港列爲疫區。
•2003年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SARS的致病原爲一種新的冠狀病毒,並命名爲SARS病毒。
•2003年4月20日,北京市公布的非典確診病例數從前一天的37例增至339例。北京新增病例超過100例,疑似病例增至600人以上。
•截至4月23日全世界非典型肺炎患者累計爲4288人,全球2032名“非典”或疑似“非典”患者已治愈出院,251名患者死亡,累計死亡率爲5.85%。全球發現“非典”患者的國家和地區仍是27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和加拿大等都報告了新增患者。
•2003年7月13日,全球非典患者人數、疑似病例人數均不再增長,本次非典過程基本結束。
(2)疫情結果
•患病人數 8069(截至2003.07.11)
•死亡人數774(截至2003.07.11)
•日期:2002年11月16日-2003年9月2日(高峰期:2002年11月16日-2003年7月16日)
(3)疫情病毒
•SARS是一種起病急、傳播快、病死率高的傳染病,被傳染的病人多數都與患者直接或間接接觸,或生活在流行區內。我國SARS病毒起源研究結果表明:SARS病毒來自野生動物,專家們從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數種野生動物體內檢測到冠狀病毒基因。
•症狀
臨床上表現爲缺氧、紫绀、38℃以上高熱、呼吸加速或呼吸窘迫綜合征、氣促等,X片表現爲肺部不同程度改變。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及密切接觸傳播。其他可能傳播方式:SARS患者的糞便、尿液、血液中曾檢出病毒,因此其他傳播方式.如糞口傳播等尚不能排除。
•疫情對GDP的影響:
中國香港:2003年GDP損失2.63%,其中服務業因成本的上升首創最爲嚴重,風險溢價暫時性上升導致0.2%GDP損失。
中國大陸:0.33%
中國台灣:0.49%
新加坡:0.47%
估計疫情對2003年的全球經濟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
中國大陸、香港短期內資本淨流出約爲GDP的0.3%,長期沖擊造成香港資本淨流爲GDP的1.4%,中國大陸0.8%。
2.甲型H1N1(2009年)
(1)爆發經過
•2009年3月17日,該流感首先在墨西哥確診,並于4月12日在墨西哥發生小範圍群聚感染。
•4月15日美國確診首例病患,疫情于德克薩斯州爆發,其後出現在其他國家。
•4月28日,流感肆虐亞太地區,如韓國、泰國發現疑似病例。
•4月20日,美國發現人傳人及第一例死亡案例。
•5月1日,香港確診亞洲第一例。
•5月11日起,中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出現病例並人數上升。
•2009年5月底,流感在墨西哥死亡率達2%,在墨西哥以外死亡率僅0.1%。
•2010年8月10日WHO宣布H1N1甲型流感大流行結束。
(2)疫情結果
•確診人數:1211522
•死亡人數:14142
•確診感染國家(地區)數:186
•有死亡國家(地區)數:72
•持續時間:2009年3月17日- 2010年8月10日
(3)疫情病毒
•H1N1新型流感原是一種于豬只中感染的疾病,屬于甲型流感病毒。此次爆發在人類身上的新流感即時透過基因重新分配組合並加入了人類流感病毒基因及一段禽流感基因的豬流感病毒。
•症狀:
高燒、頭痛、全身性肌肉酸痛、關節疼痛、明顯疲勞、咳嗽、喉嚨痛、鼻塞。25%的患者有腹瀉、嘔吐和像痢疾的症狀。
•主要途徑:飛沫傳染,接觸傳染。
(4)經濟影響
•此次流感對墨西哥經濟造成一定影響。測算疫情造成墨西哥旅遊業損失約28億美金,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疫情期間航空旅行減少80%,旅遊業收入下降43%。由于甲型H1N1流感是豬的一種高度傳染性急性呼吸道疾病,墨西哥境內的豬肉産量和豬肉出口都受到影響。豬肉産量在2009年4月至6月比以往的趨勢減少6723噸,但損失並沒有影響收入。2009年第二季度墨西哥的農業GDP較上季度增長了3.12%。
•多項研究認爲,疫情對墨西哥的經濟只存在短期的影響。2009年底,多數旅遊景點的收入恢複,整體經濟情況也已經好轉。最初關閉餐館,劇院和運動場之後,墨西哥當局下令關閉所有企業五天。然而,由于最後一項措施是長周末假期進行的,因此其經濟影響比平常要小得多。墨西哥財政部就這次疫情撥款170萬美元作爲財政支持。
3.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2012年至今)(未列入PHEIC)
(1)爆發經過
•2012年在沙特阿拉伯報告了第一例確診病例。埃及病毒學家阿裏·穆罕默德·扎基博士从该人的肺部分离并鉴定出先前未知的冠状病毒。
•2012年11月,類似的案件在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相繼出現,其中出現病例死亡,因此開始了對該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研究和監測。研究表明,這種病毒是在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之間的某個時間出現的,大約有7種獨立的人畜共患病傳播。
•到2013年5月,死亡的22人中10人以及報告的44個病例中22人發生在沙特阿拉伯,其中80%以上是男性。截至2013年6月19日,中東呼吸綜合征已感染至少60人,這些病例發生阿拉伯半島以及歐洲部分國家,死亡人數達38人。
•2014年6月3日,沙特阿拉伯在重新檢查數據後將該國的MERS總數修訂爲688例,全世界共有282人死于中東呼吸綜合征。
•韓國于2015年5月20日報告了第一例中東呼吸綜合征病例。一名從中東返回的68歲男子在開始救治的9天後被診斷出患有中東呼吸綜合征。
•2015年5月韓國爆發了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該病毒是導致中東呼吸綜合症的一種新出現的beta冠狀病毒,與2012年4月在沙特阿拉伯的第一名患者中發現的病毒相同。
•2015年6月7日,韓國在隔離2361人後,確診64例患者,其中5例死亡。2015年6月13日,韓國首次發現第三代人傳人中東呼吸綜合征病例,並有兒童疑似感染,確診患者增至138人。
•從爆發起至2015年7月,韓國境內總共感染186例,死亡人數達36例。
•2018年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再次爆發。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了沙特阿拉伯75例確診的綜合征病例。
•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報告了確認的中東呼吸綜合征病例2506例,其中862例死亡(病死率:34.4%);大多數病例來自沙特阿拉伯(2102例,其中780例死亡,病死率爲37.1%)。
(2)疫情結果
•持續時間:2012年4月至今
•確診病例:2506
•死亡人數:862
•確診國家(地區)數:全球27個國家,包括東地中海國家12個
(3)疫情病毒
•這是一種新出現的β冠状病毒,于2012年4月在沙特阿拉伯的一名患者中首次發現。該病毒會引起中東呼吸綜合征,症狀通常在接觸後2至14天出現。2013年11月,一名男子因生病的駱駝而患上了中東呼吸綜合征。通過比對,最終確定此人的病毒與患病的駱駝身上提取的DNA樣本是相同的,驗證了駱駝將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可能性。目前的科學證據表明,單峰駱駝是MERS的主要宿主,也是人類MERS感染的動物來源。研究證明,除非密切接觸,否則病毒似乎很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症狀
MERS感染的臨床範圍從無症狀或輕度呼吸道症狀到嚴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 MERS疾病的典型表現是發燒,咳嗽和呼吸急促。肺炎,胃腸道症狀,包括腹瀉爲常見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該病毒似乎在老年人,免疫系統較弱的人以及患有慢性病(例如腎病,癌症,慢性肺病和糖尿病)的人中引起更嚴重的疾病。
(4)對經濟的影響
•根據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的統計數據,MERS疫情導致2015年度韓國國家GDP比預期值下降0.2~0.3%。
•韓國財政部下調了2015年的增長前景,從先前的3.8%下調至3.1%。
•2015年6月11日,韓國中央銀行宣布降息,利率降低了0.25個百分點,以遏制爆發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 彭博社報道,爲避免因中東呼吸綜合征爆發而引起恐慌而造成的經濟麻煩,韓國央行將其7天回購利率降至前所未有的1.5%,這是10個月以來的第四次降息,原因是包括商店,飯店和電影院在內的企業銷售下滑。
•韓國政府宣布15萬億韓元(約合140億美元)的刺激計劃以對抗中東呼吸綜合征的影響。
4.西非埃博拉疫情(2014年)
(1)爆發經過
•2014年2月,第一次爆發于幾內亞境內發生。
•2014年5月23日,疫情蔓延至幾內亞人口兩百萬的首都科納克裏。非政府組織幾內亞計劃的國家主任易蔔拉希馬·图雷表示:“科纳克里大部分利比里亚政府已关闭所有学校以减缓疫情蔓延地区生活设施简陋,缺乏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给疫情升级为危机带去严重风险。人们不够水喝而不忍心洗手。”
•2014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通報稱,截至8月6日,幾內亞、利比裏亞、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亞共計報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計病例數達1779例,其中961例死亡;並宣布埃博拉疫情爲“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將對其它國家造成風險,需要做出“非常規”反應,所有報告埃博拉疫情的國家都應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2014年9月30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宣布,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一位成年男性病患被確診帶有致命埃博拉病毒,這是美國本土發現的首例埃博拉感染病例,也是非洲以外確診的第一例。
•2014年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發布聲明,正式宣布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的埃博拉疫情結束。世衛組織指出,盡管塞內加爾埃博拉疫情結束,但因爲該國鄰近受埃博拉疫情影響最爲嚴重的利比裏亞、塞拉利昂和幾內亞等國,該國仍應對任何可能發現的疑似病例保持高度警惕。截至10月14日,幾內亞、塞拉利昂、利比裏亞、尼日利亞、塞內加爾、西班牙、美國七國共有確診、可能感染和疑似病例9216例,其中4555人死亡。
•2014年11月15日,剛果(金)衛生部長卡邦格宣布,截至15日,剛果(金)已有42天未出現埃博拉新增病例。意味著該國境內的此次埃博拉疫情結束。
•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研究成果顯示,此輪在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源于一名生活在幾內亞,已經去世的2歲“小病人”,其生前曾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果蝠叮咬。
(2)疫情結果
•時間: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
•感染案例:28646
•死亡人數:11323
(3)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産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紮伊爾(剛果(金)的舊稱)的埃博拉河地區首次被發現,因其極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爲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在常溫下較穩定,對熱有中等抵抗力,60攝氏度下30分鍾方能破壞其感染性;紫外線照射兩分鍾可使之完全滅活;對化學品敏感,乙醚、福爾馬林等消毒劑可以完全滅活病毒及其感染性。
•埃博拉病毒通常通過血液和其他體液等途徑傳播,迄今尚未有確認的通過空氣傳播的情形,感染潛伏期從2天到21天不等。患者的最初症狀是突然發燒、頭痛,隨後是嘔吐、腹瀉和腎功能障礙,最後是體內外大出血,死亡。
(4)對經濟的影響:
•利比裏亞GDP增長:實際GDP增長從2013年的8.7%降至2014年的0.7%,反映了埃博拉病毒和商品價格下跌的雙重沖擊。
•幾內亞GDP增長:2015年實際GDP增長爲0.1%,而埃博拉之前的預測爲4.0%。
•塞拉利昂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由于鐵礦石産量的增加,2014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了4.6%,由于埃博拉疫情爆發,2014年非鐵礦石GDP增長從上一年的5.3%大幅放緩至0.8%。
•財政壓力加大:埃博拉病毒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這三個國家産生了不利的財政影響,導致收入下降,埃博拉相關支出增加和赤字擴大。估計2015年赤字占利比裏亞GDP的8.5%,幾內亞9.4%,塞拉利昂4.8%。在這三個國家中,政府收入全面下降,包括對公司的直接稅,增值稅收入和間接稅,反映出總體上較低的經濟活動水平和合規水平。私人和外國投資的減少迫使政府介入。經常轉移增加了,特別是爲衛生保健工作者和經常性支出提供資金。投資者信心的下降給所有埃博拉國家的預算短缺帶來了壓力。三個核心國家在兩年內的資金缺口超過6億美元。 2015年,赤字占幾內亞的比例爲9.4%,利比裏亞爲8.5%,塞拉利昂爲4.8%。財政壓力加大最終導致財政緊縮政策的實施。
•塞拉利昂出台的埃博拉複興計劃書中提到了多項恢複經濟的策略,例如推動金融服務的發展:向新成立的中小企業局提供資金,以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改善獲得銀行信貸機會;鼓勵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等。貿易和私營部門方面的戰略包括進行國家投資規劃,增加金融服務,援助中小企業的發展等。
•總體上來看,疫情導致幾內亞,利比裏亞和塞拉利昂在2015年損失了22億美元的GDP。損失最大的是私營部門,農業生産和貿易。
5.寨卡病毒(2015年)
(1)爆發經過
•2015年4月,由寨卡病毒引發的茲卡熱在巴西大規模流行,並傳播到美洲、多個太平洋島嶼和東南亞。
•2016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到該年底,病毒傳播很可能遍及美國大部分地區。
•2016年11月,世衛組織宣布寨卡疫情結束。
(2)疫情結果
•持續時間:2015年4—2016年11月
•感染人數:150萬人以上
•涉及至少43個國家/地區
(3)病毒
•寨卡病毒是一種蚊媒黃病毒,1947年首次在烏幹達的猴子中發現。之後于1952年在烏幹達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的人類中間得到確認。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估計爲3-14天。多數寨卡病毒感染者沒有症狀。疾病症狀通常較爲輕微,包括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疼痛、不適和頭痛。症狀通常持續2-7天。寨卡病毒主要通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受感染的伊蚊屬蚊蟲(主要是埃及伊蚊)叮咬傳播。伊蚊一般在白天叮咬人,叮咬高峰爲清晨和傍晚/晚間。這種蚊子還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黃熱病。寨卡病毒也可在懷孕期間通過性接觸、輸血和輸入血液制品以及器官移植從母親傳給胎兒。
(4)對經濟的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商学院估计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在2015至2017年因疫情受到的經濟損失爲70億至180億美元約爲GDP的0.05-0.12%。
•防疫、診斷、治療成本:根據三種感染率程度分別預計達到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GDP的0.001%至0.017%。
•生産力下降:導致4350萬美元損失,或GDP的0.001%-0.012%
•旅遊業:2015-2017年間估計損失60-90億美元,加勒比海地區最嚴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