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加快了新加坡的數碼轉型,趁著這個勢頭,政府昨天(5月31日)成立新的辦事處,並宣布將在月底前招募1000名“數碼大使”,加大力度重點協助10萬名年長國人掌握新技能,確保他們不在數碼世界中被遺落。
同時,這些大使將走入全國的小販中心、咖啡店與濕巴刹,向攤販和年長顧客推廣電子付款,目標是一年內讓至少1萬8000名攤販,即近乎所有攤販,開通讓顧客以QR碼付款的選項。
巴刹跟上數碼化步伐,除了提供免費WiFi,濕巴刹內的多個攤位也張貼QR碼,讓顧客用手機支付。(潘豐源攝)
負擔不起手機或其他數碼工具費用的低收入年長者,將可申請經濟援助。
改變新加坡人生活、學習與社交模式
病毒阻斷措施期間,許多新加坡人生活、學習與社交的模式有了巨大改變,而政府也希望疫情結束後,在小販中心和巴刹這些最接近草根民衆的場所,數碼普及化能夠加強。
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在宣布成立新的新加坡數碼轉型辦事處(SG Digital Office,簡稱SDO)時,透過視訊解釋“數碼大使”下來一年的工作重點。他指出,年長者要適應數碼世界更具挑戰,由志工和全職員工組成的團隊將深入社區,直接到全國112個小販中心和巴刹,實地解決大家面對的問題。
“數碼大使”將深入社區,到全新加坡112個小販中心和巴刹,實地解決年長者面對的問題。(檔案照)
他們下個月也會到咖啡店和工業區餐廳,鼓勵攤販使用全國統一的SGQR電子付款平台。
到了明年3月,這些數碼大使將能協助10萬名年長國人掌握數碼技能,這個數目是原來年均目標的10倍。
易華仁說:“一些年長者可能不敢求助,有疑問時又害怕自己提的問題‘太笨’。這時候數碼大使要像他們身邊的親人一樣,親切地提供援助,幫他們克服恐懼。”
到小販中心和巴刹仍能用現金
不過,易華仁也澄清,政府鎖定小販中心和巴刹推廣數碼普及化,不表示國人下來到這些地方買東西,都一律要使用電子付款。
小販中心和巴刹雖然推廣數碼普及化,但仍能用現金付款。(潘豐源攝)
“現在是疫情時期,國人開始接觸更多數碼工具,我們想趁這個機會讓年長者看到電子付款的好處。交易量增加,也更容易說服攤販采納這種收款模式。一些人也認爲現金交易有病毒傳播風險,電子付款將能帶給大家更多便利。”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上周二(26日)發表的第四個抗疫財政預算案,重點之一是加強力度推動零售業和餐飲業的數碼化進程。下來五個月,選擇開通電子付款的攤販將每月獲額外300新元,作爲獎勵。
在文禮坊熟食中心經營蝦面攤的盧韋宏(43歲)估計,每200名顧客中,目前只有約一人詢問可否掃碼付款,使用率不高。他說:“對上了年紀的顧客來說,說到底就是‘怕’。熟食中心人潮多,老人家如果遇到困難,還會怕妨礙到其他人,所以索性不用。”
在宏茂橋第628座巴刹與小販中心的攤販中,還有約四成沒使用SGQR電子付款平台。水果攤販何聯發(55歲)說,兩年前開通電子付款時,他最擔心顧客的付款沒有順利過帳。“有個攤販的兒子在銀行工作,我還得找他幫我設網絡銀行賬戶,教我怎麽查看交易記錄。”
數碼大使月薪可達3000新元
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沒有透露數碼大使的薪酬,但根據人力資源公司最近在網上刊登的相關招聘,這些大使的月薪可達3000新元(約1萬5000元人民幣)。
數碼轉型辦事處將主要從高等教育學府的畢業生中招募數碼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