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又雙叒傳來喜報,蟬聯全球最智能城市榜首,也是全球唯一列爲AAA等級的智能城市。
9月17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昨天公布第二屆“智能城市指數”調查(Smart CityIndex)。新加坡蟬聯智能城市冠軍,第二名及第三名分別爲芬蘭的赫爾辛基和瑞士的蘇黎世。
這個消息是不是很多身在新加坡的人都沒想到?
新加坡爲什麽能夠蟬聯世界智能城市榜首,新加坡城市生活真的夠智能嗎?
01. 新加坡蟬聯智能城市
先來看看,新加坡爲什麽能蟬聯智能城市?
這個調查將“智能城市”定義爲能在政策和日常生活中有效采用科技的城市,不僅爲居民帶來許多益處,還減少城市化帶來的弊端。
研究人員針對健康與安全、流動性、活動、就業與教育機會和治理五大方面,向全球109個城市各120人收集對所在城市的基礎建設和科技應用的看法,並結合數據做出最終排名。
結果顯示,新加坡人最重視的五大課題分別爲:
1.確保住房價格負擔得起
2.有意義的工作
3.失業率
4.衛生服務
5.公共運輸
新加坡也在終身學習機會、基礎衛生以及治安等指標名列前茅,唯有在日常消費中使用無現金支付的比例和對環保回收服務,滿意度低于國際平均值。
調查也詢問受訪者對特定科技的看法。71.3%的受訪國人同意使用臉部認證科技以降低犯罪率,而65.6%的國人則同意提供個人資料來改善交通擁擠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調查正好碰上冠病疫情,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李光耀創新型城市中心主席陳慶珠教授說:“排名靠前的智能城市在應對疫情等意想不到的挑戰時,取得更好的結果。”
以新加坡爲例,在這個調查中,超過77%的受訪者指政策清晰和透明,而這有助于新加坡更及時和具韌性地應對疫情。
國際管理發展學院中心世界競爭力中心主管布裏斯教授(Arturo Bris)解釋,新加坡有明確的抗疫計劃,但也保持伸縮性,政府也會向人民分享最新情況,使他們對政策産生認同,願意接受自由受到限制。
除了新加坡,名列第八的台北是另一座擠進前10大的亞洲城市。首爾、東京、和北京則分別列第47、第79和第82。東南亞方面,吉隆坡列第54名,曼谷和胡志明市則分別列第71和第83名。
對于新加坡所獲得的佳績,主管智慧國計劃的外交部長維文醫生出席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和新科大的線上座談會時指出,智能城市不只是關乎單一的科技水平,而是體現在國家領導如何使用科技爲人民帶來福祉。
他舉例,新加坡雖有良好硬件設備,但科技鴻溝仍存在,例如推行居家學習時才發現不是所有學生都有電腦,政府因此馬上協助。
另外,在追求高科技時政府也以人爲本,與其從自身角度出發,更需考慮人民需求,提供他們所需的服務,如疫情的資料。
維文也分享新加坡在追蹤與新冠病患有接觸者的經驗,強調信任和保持行事透明的重要性。
“若人民不相信體系,他們就不會合作,我們就無法取得成功追蹤與冠病病患有接觸者的效果。信任須建立在透明度上,我們使用的追蹤軟件和硬件都采用開放源碼,讓專家分析說我們沒有安裝後門,只采集必要的數據。”
在這項調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滿意度是新加坡蟬聯智慧城市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在這項調查中,新加坡居民對在日常消費中使用無現金支付的比例和對環保回收服務,滿意度低于國際平均值。
這兩點可能也是新加坡城市是否智能存在爭議的兩大原因。在這兩點上,新加坡到底做得怎麽樣?
02. 新加坡爲什麽不做垃圾分類?
從國內來新加坡的朋友可能會特別好奇,在中國搞得如火如荼的垃圾分類運動,怎麽在新加坡似乎看不見?
可是新加坡又不是一個不重視環境的國家,相反新加坡是著名的花園城市,一直以環境優美著稱,甚至被稱爲“亞洲最幹淨國家”。
要知道,新加坡的垃圾分類超級簡單,只分爲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而已。與此同時,對于垃圾分類,新加坡沒有任何懲處措施,一切全靠自願。
那新加坡爲什麽沒有要求家家戶戶進行強制的垃圾分類呢?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給出的答案也非常簡單:不希望再通過垃圾分類增加居民的義務,希望大家能爲自己爲家園主動做環保。
原來是這樣,竟有點感動……
在新加坡,垃圾分類的主力軍其實是垃圾回收企業。雖然對于民衆的垃圾分類並無強制要求,但國家環境局針對垃圾回收企業做出了非常嚴格的規定。
比如,在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方面,就嚴格規定了收集垃圾的時間和頻率,如生活垃圾要求每天收集,並且在白天進行,工商業垃圾則需要在晚間進行等。
與此同時,並對回收企業送往焚化廠的垃圾數量和種類等也進行了規定,確保能盡量對收集的垃圾進行回收等。
新加坡對垃圾處理的要求也很嚴格,以“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爲核心,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産生,盡量對垃圾進行循環利用。
在産品包裝上,超市的大部分産品都是非常簡單的紙盒包裝,盡量使用再循環的材料。
在新加坡的焚化廠,盡管垃圾經過焚燒後,垃圾體積已經減少了90%,但還是不夠。之後,會有專門的機器進行分揀,將其中的金屬分離,送廠售賣;再分揀,適用的灰渣制作磚頭或用于鋪路……
一切目的,還是減少再減少。
03. 無現金支付爲什麽不行?
在新加坡生活的人都很清楚,無現金支付在新加坡人日常生活所占比例確實還不高。其實在2017年,李顯龍總理提出建設“智慧國”方針的時候,就強調新加坡也要成爲無現金城市。
但是跟中國國內的無現金城市,比如杭州相比,差距還非常之遠。
這是爲什麽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新加坡無現金支付不夠便捷,每家銀行和大型互聯網公司都有自己的支付碼不說,操作的步驟還比較繁瑣。
在小販中心吃飯可以說是新加坡人最常見的消費場景,在這個場景裏,用電子支付的人都很少。這一塊硬骨頭啃不下來,無現金支付永遠都成爲不了主流。
《新明日報》記者訪問小販中心商聯會代表,他們就指出要讓小販使用電子支付仍然面臨不少挑戰。
麥士威路熟食中心小販理事會會員黃國榮(65歲)表示,該小販中心約有50%的攤主仍未使用電子支付。他認爲,不少年長的攤主仍不願意數碼化是因爲已經習慣現金支付。
“他們並不覺得現金支付不方便,也覺得沒有必要學習。”
他也說,有時電子設備若出現故障,小販就需要找服務提供商來解決,盡管服務提供商有時很快回應,但小販們仍覺得不大方便。
再來,一些年長小販面臨語言障礙的問題。
“有些小販只會方言,而電子設備需要小販去閱讀英文等,這對他們來說很難。”
芳林苑小販商聯會主席林辰忠(63歲)則表示,該小販中心僅有不到20%的人使用電子支付。
他認爲,小販中心的顧客群多元化,很多也是年長者,連顧客都不使用電子支付,那麽攤販則更沒有動力改變。
他也認爲小販的攤位擁擠、人手不夠,而電子支付需要置放設備在攤位,而且輸入、收錢後有一定的時間差,若輸入錯誤,還要進行一番操作改變,小販們覺得不是很方便。
這些不便利的産生有很大一部原因是技術設備還不夠成熟和人性化。支付服務商還需要不斷完善産品,讓操作電子收付款更加方便快捷,更加用戶友好,多種語言版本,功能更加齊全,返現折扣能夠一步到位等等。
所以,只有支付應用做到真正的極致便捷,無處不在,才有可能讓民衆不再依賴現金。
其次,智慧生活方式覆蓋人群還遠遠不夠,無現金支付的宣傳也亟待加強。新加坡政府也深知這點,接下來要大力推動智慧生活的學習普及。
5月31日,新加坡政府成立數碼轉型辦事處辦事處,並宣布將在6月底前招募1000名“數碼大使”,狂砸1.8億新幣,加大力度重點協助10萬名年長國人掌握新技能,確保他們不在數碼世界中被遺落。
同時,這些大使將走入全國的小販中心、咖啡店與濕巴刹,向攤販和年長顧客推廣電子付款,目標是一年內讓至少1萬8000名攤販,即近乎所有攤販,開通讓顧客以QR碼付款的選項。
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沒有透露數碼大使的薪酬,但根據人力資源公司最近在網上刊登的相關招聘,這些大使的月薪可達3000元。
總體來說,新加坡在智能城市建設方面,還是可圈可點的,不足之處也在努力迎頭趕上。
但是每一個在新加坡居住的人一定都對這些生活的細節有自己的看法。
不知道你們對新加坡在這些維度的智能表現滿意度如何?
資料來源:
1. 早報:社論:無現金社會仍需加強宣導
2. 早報:交流站:無現金支付普及關鍵是化繁爲簡
3. 中國大使館:新加坡蟬聯全球智能城市榜首
4. 早報:新加坡蟬聯全球最智能城市
5. 新加坡新聞:垃圾分類難!在上海“拎不清”的你,在新加坡一定能“拎得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