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8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早晨,王陽明將弟子周積叫到床前,告訴他他要走了。
周積悲痛地問老師有何遺言,王陽明用他人生中最後一點力氣向周積微笑道: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說完,慢慢閉上眼睛,就此離開人世。
讀到此處時,我的內心極爲震撼。
遺言之于我,一直以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如果我即將死去,讓我留下遺言,我定會如影視劇裏的主人公一般悔恨當年如何如何,希望來生如是如是。
可是王陽明一句“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像一道光一樣打在我的心上,令人不寒而栗:
我能夠在死的時候,也用這句話作爲自己的遺言嗎?
如果不能,爲何不在有生之年,光明自己的內心呢?
其實只要心是光明的,我們的很多行爲模式都會因此而改變。
從前,早上出門前,我會留著拉起來的廚房的窗簾,因爲我想讓室外的光照進來,這樣老婆能早點醒來,不會一直睡懶覺。現在,我會拉下窗簾,讓老婆不受光線的影響,繼續睡覺。
從前,老婆說要抱抱,我抱著抱著就想歪心思。現在,老婆說抱,就是抱。
從前,老婆叫我,我總是不願意動,覺得自己被打擾了。現在,老婆叫我,我基本上是隨叫隨到。
因爲我的行爲模式變了,老婆也跟著變了。從前,老婆動不動就對我凶巴巴的。現在,老婆異常溫柔,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因爲心光明了,我的生活也充滿了小確幸……
慢著慢著,不要高興得太早。
如果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未免太簡單了。
我還是會因爲想要解釋自己的立場,而和老婆相持不下。
我還是會因爲不公平的待遇,而對別人耿耿于懷。
我還是會因爲擔心別人的目光,而在想做的事情面前,畏首畏尾。
我還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在掙紮的人。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這句話確實照亮了我,可照的不夠遠。
遠不遠,全在我們自己,全在我們能不能堅持。
度陰山先生說,王陽明的心學難,
難就難在我們很多人都不能持之以恒地致良知,如果真能堅持到底,那超然的心態和超人的智慧就會不請自來。
只有堅持“致良知”,把“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像一句口頭禅一樣挂在心口,你才能不斷警醒自己,要做一個大寫的人。
再說回王陽明。
王陽明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從龍場悟道開始,王陽明就一直在用良知指引自己行事,並由此創建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我不敢奢望成爲像王陽明一樣的聖人,但求能像他一樣,臨死的時候,“此心光明,亦複何言?”,此生便足矣。
*文中史料及引用均出自度陰山先生的《知行合一王陽明》,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