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由華人爲主體的國家,華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74.4%,在抗日戰爭時期,新加坡華人懷著對祖國的拳拳之心出錢出力,有效地支援了前線抗戰,爲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看看下圖這些感人至深的華僑華人,他們無愧爲炎黃子孫。
相信很多國人對于新加坡都抱有”血濃于水”的觀念,對新加坡有一種親近感,相信新加坡對中國應當會很友好,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然而,2015、2016年時期,美國以南海爲切口加緊施行”亞太在平衡戰略”遏制中國,菲律賓越南兩國更是在南海興風作浪。菲律賓更是發起了”南海仲裁”,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一時間很被動。就是在這關鍵時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卻屢次公開聲明支持南海仲裁,加深同美國合作,幫助其重返亞太。這讓很多國人大跌眼鏡,包括我自己才意識到新加坡人或許並沒有”血濃于水”的觀念。
這讓人很疑惑,到底是什麽原因讓當初懷有強烈愛國之心的新加坡華人變成現在對中國沒有太多感情甚至有時候還會反華呢?要解答這個疑惑我們就必須首先摒棄先入爲自主的”親戚”觀念,把新加坡作爲一個高無瓜葛的國家來分析,站到新加坡的角度上來分析。
一、新加坡的脆弱性:
要理解新加坡對華態度的轉變,首先要搞明白新加坡的”脆弱性”。
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扼守東亞國家海上“生命線”
新加坡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它處于馬來西亞半島的東南端, 東臨南中國海, 西經馬來西亞通往印度洋, 北與馬來西亞的柔佛洲隔著 1公裏左右的柔佛海峽, 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 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道——” 馬六甲海峽”的出海口。而”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生命線”,又由于”馬六甲海峽”成西北-東南走向且西北寬東南窄,達到位于海峽東南端的新加坡時僅僅只有37公裏,所以新加坡成爲扼守在這條”生命線”上的關鍵點。扼守東亞國家的”海上生命線”,這是新加坡經濟奇迹的基礎。據統計,馬六甲海峽占了世界海上貿易1/4 的份額,並且有1/4的運油船穿越海峽,這一數量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 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因此,馬六甲海峽運載著占世界航運油量一半的原油及占世界貿易量三分之一的商品。看看,家門口如此巨大的貿易和運輸量,光收過路費也餓不死啊,更何況新加坡發展的造船、服務、轉口貿易等産業了,這就很好理解新加坡經濟奇迹了,正所謂幹得好不如生的好啊!
繁華的新加坡
但是新加坡卻是一個彈丸小國,面積僅僅720平方公裏,人口只是百萬級別。占著世界上最好的地段卻無法守住,甚至自身的安全也無法保障,還提什麽收過路費啊!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且不論世界大國都想控制馬六甲海峽,就算是周圍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國對新加坡那也是龐然大物,他們動動手指,新加坡就得傷筋動骨。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還造成新加坡缺少經濟腹地。這個缺少經濟腹地怎麽講呢?一方面新加坡太小,根本沒有自然資源和生産原料,都需要進口,甚至連水都要進口。另一方面,新加坡人口少,國內市場小,生産的産品必須出口到國外。如果和其他國家鬧僵了,人家不進口,新加坡就嗝屁了。
天生挨揍的命
由于地理位置和國土狹小,造成了新加坡的脆弱性:時刻擔憂安全和缺乏經濟腹地。新加坡對這種脆弱性的擔憂從其獨立時期貫穿至今,所以如何確保國家”生存”是新加坡對外行爲的中心考慮和和首要前提。
二、疏離華族文化,打造國民認同
新加坡想要生存首先考慮的就是要保證鄰國對其友好。然而,新加坡是從馬來西亞獨立而出,其獨立之初與馬來西亞的關系無疑是很惡劣的。首先,馬來西亞認爲新 、馬分離的原因是由于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個人野心及其所鼓勵的種族歧視政策 。馬來西亞總理拉赫曼指責說 :“新加坡的離開是由于新加坡總理所鼓勵的種族分歧的危險。”其次,馬來西亞指責新加坡在馬來西亞制造種族矛盾 ,挑起馬來西亞內部動亂。1969 年 5 月, 馬來西亞發生大規模的種族沖突, 大批人員傷亡, 給馬來西亞國內局勢造成嚴重影響。馬來西亞借題發揮,拉赫曼甚至聲稱:這是”人民行動黨(新加坡執政黨)想要毀滅馬來西亞”, “這就是爲什麽人民行動黨要大花錢財來支持這裏的反對黨”的原因。印度尼西亞國內也有嚴重的民族矛盾,甚至先後出現了三次”排華”浪潮。因此,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的關系也很差。
在夾縫中瑟瑟發抖的新加坡
新加坡國內衆多的華人恰恰成爲了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攻擊新加坡的借口,指責新加坡是”第三中國”、”中國在東南亞的特洛伊木馬”。因爲根本無法和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對抗,新加坡必須要改變以上兩國的觀點,所以在上世紀60、70年代,新加坡避免和中國有政治接觸以求得打消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疑慮。但是這治標不治本。
同時,新加坡國內也有很多其他民族,新加坡甚至被稱爲“世界人種博物館”,其中馬來人和印度人最多。2019年新加坡馬來族占總人口的13.4%,印度族占總人口的9.0,其他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2%。鑒于此,新加坡也擔憂民族沖突在國內爆發,除了對少數民族采取了很多優惠政策,而且需要找到一個國內民族都接受的政策來防止民族矛盾。更爲重要的是,新加坡沒有統一的封建國家基礎,也沒有經曆過統一的資本主義國家,從最初的殖民國到獨立建國,新加坡國民缺乏對國家的歸屬感,向心力較低。因此新加坡迫切建立國民的身份認同,不僅讓本國人民在形式上隸屬于新加坡,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承認我是新加坡人,而不是華人、印度人、馬來人等。此外,新加坡軍事力量即使非常先進也不可能同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對抗,因此新加坡認爲謀取生存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經濟。新加坡選擇了融入西方來方便經濟發展。
鑒于以上考慮,新加坡把英語定爲官方語言之一,因爲這樣,所有民族都可以接受。另外,雖然保留了華語爲官方語言之一,但是卻在小學教育中取消了華文教育,這直接導致了華族文化在新加坡年輕人中的斷層。所以,目前很多新加坡3、40歲的中年人甚至50多歲的人也不甚了解華族文化,中國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普通國家,並沒有”血濃于水”的親近感。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西方文化在新加坡大行其道,在新加坡青年人中深深紮根,所以他們對待美國文化反倒比華族文化更加親近。
三、倒向美國,融入西方。
1967年,英國軍隊從新加坡撤退。缺少了英軍的保護,新加坡固有的脆弱性愈發敏感,急需要解決安全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因爲馬六甲海峽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大國必然想要控制。冷戰時期,新加坡面臨兩個選擇:以美國爲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和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世界。新加坡選擇了前者。
美蘇爭霸
新加坡要解決的問題是安全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如果倒向西方這兩個問題可以完美融合和解決。首先,國土面積如此狹小,新加坡無論如何發展軍事力量也不可能抵禦住其他國家的軍事進攻。因爲700平方公裏的土地,根本沒有戰略縱深,光是炮火就能覆蓋了。所以保障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保證不發生戰爭。其次,新加坡缺乏經濟腹地,需要廣闊的外國市場,而東南亞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購買力是不足的。因此,新加坡將自身定義爲全球經濟貿易、物流和金融中心,把世界作爲其經濟腹地。
要達到上述目標,倒向西方,求得美國的保護和支持就是最好選擇。因爲美國已經和泰國、菲律賓等國簽訂了安保條約,英國撤退後,美國填補了東南亞的戰略真空。美國可以保障區域秩序,防止戰爭的發生。這個秩序不僅包含政治秩序和軍事秩序,還包括經濟秩序。資本主義世界在美國組織建立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和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前身)構建起來的世界經濟秩序下,經濟活得迅猛發展,遠遠超出了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世界。隨著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複蘇,它們將是新加坡廣闊的市場。而且資本主義世界還能爲新加坡提供大量投資和先進技術,這是蘇聯所不能提供的。另外,美元是國際貨幣,能滿足新加坡建立金融中心的需求,這也是蘇聯所不能提供的。所以,新加坡倒向西方就很好理解了。
四、新加坡對美國感覺良好
我們認爲美國是霸權國家,還到處殺人放火賺利益,是徹底的”美帝”。但新加坡國民對美國的認知卻完全不同。
在新加坡人眼中,美國是“善意的霸權國家“,美國建立了世界經濟秩序,維持了東南亞的和平,對新加坡的安全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新加坡人認爲,美國在東亞地區不曾幹預過別國內政,對別國領土不感興趣,是一個值得信賴的良性霸權,是東南亞地區和平的維護者。
結語:
新加坡由于在冷戰時期選擇倒向西方,並在文化上疏遠中國,造成很多新加坡人已經對華族文化已經不了解了,也沒有了”血濃于水”的親近感,更沒有了對祖國的拳拳真意,中國對新加坡來說就是普通的”他國”,沒有什麽特殊。另外,新加坡的脆弱性導致其時刻擔憂自身的安全和經濟發展問題,美國雖然是霸權國家但是建立並維護了國際安全和經濟秩序,保障了新加坡在強敵環繞環境中的生存和經濟發展,所以美國是“善意的霸權”。
參考資料
《新加坡對華政策演變》
《新加坡對馬來西亞外交政策分析》
《新加坡獨立後華族文化面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