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電子垃圾再循環大環境尚未成形,政府正積極探討制定一套監管系統,更好地促進相關行業發展,提高公衆參與度。
國家環境局下個月將就這一課題展開咨詢活動,征求公衆意見。
電子産品不斷推陳出新,新加坡人平均每人每年丟棄約11公斤電子垃圾,等同約73部手機的重量。他們對妥善處理電子垃圾的意識也較欠缺,約六成公衆不知道或不清楚如何做到電子垃圾再循環。
環境局最新調查發現,公衆在處理較高價值的電子垃圾,如手機時,通常會選擇轉賣,並把其余的電子垃圾混在一般垃圾中扔掉。
至于洗衣機和電冰箱等大型電子垃圾,大部分都是在新貨送上門時,由送貨員搬走。但調查發現,有時這些垃圾並未獲妥善處理,而是棄置在組屋底層等鄰裏公共空間;一些舊貨商回收電子垃圾後,由于缺乏條件,只選取部分較有價值的零件再循環,無法提高資源回收率。
環境局因此認爲,如果能管制電子垃圾再循環,將能爲公衆開辟更方便的電子垃圾回收途徑,同時讓回收後的電子垃圾,能送到正統的再循環設施處理,確保流程符合安全和環境標准。
調查于2016年4月至去年10月之間進行,約1600人參與。環境局希望借此了解我國在電子垃圾管理方面的挑戰,進而制定一個全面管理框架來解決問題。
本地每年“制造”的電子垃圾約六萬噸,其中有半數屬家電和家用資訊科技産品,另一半則是商業和工業廠商丟棄的資訊通信科技設備。
目前,未能再循環的電子垃圾會經焚燒處理。不過,環境局指出,這麽做會導致資源流失,並增加碳排放量,加速氣候變化。一些電子垃圾焚燒後的殘余物也含有重金屬成分,進而汙染我國唯一的垃圾埋置場實馬高島。
據了解,中日韓三國、德國、瑞典和美國紐約等地均已落實不同的電子垃圾管理系統。接下來,環境及水源部將聯手環境局,共同研究其他國家的電子垃圾管理系統,探討最適用于本地的作業方式。
有業者認爲,監管系統出台後,對廢鐵買賣商和舊貨商這類非正規業者會造成較大影響。
不過,舊貨環保商聯誼會會長許亞坤(77歲)受訪時說,本地舊貨商回收的物品中,電子産品僅占兩三成,因此並不擔心監管制度影響生計。
他說:“現在科技先進,商家每年都會推出新款式,電子産品很容易淘汰,常當成普通垃圾丟。我們回收舊電器,修理一下轉賣出去也沒賺什麽錢。如果政府要管制,我們以後就不做這一塊,不擔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