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疫情格局下,亞洲逐漸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新興驅動力。成都、香港、新加坡,是以創新促發展最具代表性的三座城市。那麽,這三座城市是如何建立合作的?又是如何推動創新發展的?
9月28日,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在成都西部國際博覽城召開。成都爲主會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爲分會場,圍繞“科技創新:新經濟•競爭力•全球化”主題,會議在三地同時連線舉行。
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在成都西部國際博覽城舉行,圖爲成都主會場
新動能加速成勢
成都1-8月新增新經濟企業6.99萬戶
“縱觀人類發展曆史,科技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是全球各民族各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今天,在成都主會場視頻連線上,外交部原部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李肇星指出,“今天,全球科技創新論壇的舉行也是這個曆史進步過程中的重要一站。”
去年,數字經濟在全國的GDP比重占到了35%。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新經濟無疑是重要的主題之一。
2017年,成都率先將“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爲提升城市能級、樹立城市核心競爭力、把握曆史機遇的城市戰略。三年時間裏,成都在新經濟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疫情期間,成都新經濟的增長已經成爲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記者在會上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底,成都全市新經濟企業注冊數達到了42.67萬戶,注冊資金達到了4.39萬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1.5%和18.5%。其中,1-8月新增新經濟企業注冊數6.99萬戶,新增注冊資金4272億元,已有7家企業成長爲獨角獸,122家企業達到了准獨角獸的標准。成都新經濟活力人數、新職業人群規模位列全國第三,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品牌效應也日益凸顯。
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在成都西部國際博覽城舉辦,圖爲成都主會場
科技創新恰逢其時
專家建言成都新經濟發展
“全球工業革命風起雲湧,科技革命風雷激蕩,而數字經濟正形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在中國,有一億一千萬人在從事數字經濟方面的研發、創新和實施工作。”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在演講中指出,當下討論科技創新恰逢其時,三座城市的調性也十分契合。
自2017年起,成都成立專門的政府機構——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首推“城市機會清單”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成都不斷將新經濟發展推向縱深。
香港作爲一個高度開放型的經濟體,與內地發展和世界經濟深度融合。2018年港交所推進上市制度改革後,生物醫藥類公司等創新企業反應熱烈。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多,港股融資額有一半是新經濟公司貢獻的,這也意味著新經濟公司在香港市場已占半壁江山。
而新加坡當下也將更多的資源投向新經濟領域,如資訊通信、金融、生物醫藥以及精密工程等。近日,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指出:“數碼化不僅能讓新加坡突破小國的局限,讓全世界都成爲新加坡的腹地和市場,還能讓新加坡在疫情或未來的其他危機中,繼續爲全球市場服務。”
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在成都西部國際博覽城舉辦,圖爲成都主會場
後疫情背景下,如何讓新機遇釋放新能量,成爲科技、金融領袖共同關注的話題。這場新經濟的“亞洲共振”,成功在成都與亞太主要地區、東西方投資者、科技企業領袖之間建立了有意義的聯系,探索了本地市場、本國市場、國際市場的相互依存和企業全球化戰略。
專家及企業屆人士積極爲成都新經濟發展建言獻策。周漢民的觀點是,成都和上海兩個城市的新區要更加精准地對標。他表示,天府新區是成都乃至四川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天府新區是國家的第11個新區。中國的第一個新區誕生在1990年,第11個新區誕生在2014年,爲什麽需要繼續前行?“就是要用更大的開放倒逼更深入的改革。”他認爲,成都和上海的新區,在對標和對表上應該更加直接和精准。
此外,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爲重要的國家戰略,對此,周漢民認爲,要重視“三新”,産業要新,制度要新,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融合方式要新。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實習記者 王培哲
編輯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