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你老公怎麽樣?
嗯,他很體貼。
孩子乖嗎?
她們非常可愛。
家庭美滿嗎?
挺幸福的。
工作順利嗎?
充實忙碌。
經濟寬裕嗎?
上升狀態。
你的生日,還有什麽物質願望嗎?
好像沒有。家裏也沒地方了。
那你想要什麽禮物?
我就想有幾天時間,離它們都遠遠的,愛咋咋地,我就自己一個人待著。
上個月我生日的時候,老R問我有什麽心願。 我內心跟自己進行了上述對話後,回答他:“我想一個人去登山,但我哪兒也不認識,你給我制定路線,給我買火車票吧。” 老R點點頭,他明白我在說什麽。如果他也能許願,那必定也是“想要一個人待著”,這是中年人最奢侈的禮物。 但他對我的找路能力毫無信心,怕我自己坐火車和登山會走丟,于是他趁孩子們十月期中假的時候,在山腳下訂了一個大篷車,全家都到這裏待一周,以此爲基地。然後他給我制定了幾個登山路線,白天我可以自己去暴走。 第一天登山,我聽著音樂在泥濘裏走了五個小時,腿肚子都快抽筋了。沒有房屋道路、沒有話語人煙、沒有微信短信,只有我自己、山路、溪流和滿眼紅綠金色的樹葉。 路很不好找,要看著地圖仔細辨認,我好幾次跨越小溪、穿越羊群、鑽過窄窄的樹間小道。它們都不像是正經的路,讓人走得心裏沒底,擔心迷失方向,但最後都豁然開朗。 登頂了,風景也就還好。英國連綿的田園風光是一絕,地球獨一份。但是大風快要把我吹飛了,也沒法坐下來好好欣賞。 于是我尋找下山的路,走過了一個個深嵌在林中的湖泊。我在雲下的一個深色湖邊坐下,有幾只羊陪著,吃了頓野餐。
我累得快要走不動了,鞋上都是泥,眼看要下雨。這樣一個人有意思嗎?我問自己。一路的風景,豈不是該和心愛的人一起欣賞? 但這真的有意思。 迷路特別有意思。孤獨最有意思。 一個人都沒有,只有自己,這份清淨,是中年人最不敢奢望的。 沒有路線和目標,走到哪裏是哪裏,這份迷途,是中年人最不敢挑戰的。 人到中年,我們被太多人需要著:愛人、孩子、父母、朋友、同事、客戶、和無形勝有形的社交圈。他們用愛和責任的名義,霸占著你的每一分鍾,你都不好意思說一句“請勿打擾”,被打擾本來就是你的使命。 人到中年,我們要走的路已被定死:家庭、事業、存款、房子、孩子教育、父母養老,每條路再艱辛你也要死磕著走到底。開個小差、迷個路,早已不再是選項,你沒那個時間去耽誤。
我們就好像被封在了一個個齒輪上,必須竭盡全力、無時無刻不在蹬著,才能讓這一大套齒輪系統看似順滑地轉起來。你容不起那個停歇的時間,尤其經不起“掉鏈子”,哪個齒輪不轉了,你都會備受良心譴責。 所以從何時開始,你就成了這套齒輪系統的既定“動力提供者”?這無休止的付出,就是你童年時的夢想嗎? 誠然,當生活的齒輪運轉順滑的時候,你會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與成就感。但有時,你是不是只想從那個蹬輪的座椅上走下來,漫無目的地一個人待著,再當一次孩子?
只有中年人,才懂得心疼中年人自己。 我走在樹林裏,看到十月已經是滿世界金黃。松鼠搬運著松果,兔子尋找著洞穴,地面上有婆娑樹影,葉子上有細微紋路。 天上的雲和地上的羊群,是一朵朵呼應的白色。那一瞬間,我好像閃回了童年。 “童年”就是那樣一種不慌不忙的心情,目光都沉浸在“靜止的畫面”裏,它靜止到:你就簡單地在這兒,哪兒也不用去,你就和天地時光一起凝固著、融化著。 而中年人是沒有“靜止”的。你總是想要奔到下一個時間單元裏去。你渴望著盡快把這個時間單元的任務完成,就可以開始下一個時間單元的任務。 當然,下一個任務之後還有下下個、下下下個。時間飛逝,是因爲你總在奔跑,你從來沒法安心地,就在此時此刻的這個時間單元裏待著。 不相信的話,就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時間是多麽緩慢?你的中年,時間卻快到模糊。
每當有讀者稱我是“時間管理大師”,我就會無地自容。 我還不是和你們每個人一樣,想要在24小時裏塞進100件事來做?每天睡前都會覺得不滿足:好像還有幾件事沒完成,如果能更有效率些就好了。 我的一天和你的一樣,是一個典型的生活齒輪系統: 早起、照顧孩子早餐、送孩子上學、處理公衆號事務、絞盡腦汁寫作、中午有時忘了吃飯、擠時間運動一下、下午接孩子回家。
孩子放學後的時間更加緊張:陪倆孩子寫作業、陪老大練兩個樂器、陪老二練一個樂器、陪孩子英文中文閱讀、陪玩、然後做飯吃飯、共讀哄睡,晚上我和老R休息片刻追個劇、沒完成的寫作再最後收尾。 只有每個環節都運轉正常的時候,我才能按照計劃完成這所有的事。 但誰又是天生不出差錯的“平衡大師”?掉鏈子、完不成,那是常態。
公衆號或寫作沒完成的話,我會焦急忙碌;
孩子作業、練琴或閱讀沒完成的話,我會有負罪感;
孩子的玩耍時間被擠壓的話,我會心疼她們;
我和老R的休息或運動時間被犧牲的話,我會心有怨言。 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有任何一片齒輪沒能理想運作的話,最後的代價都是自己內心的不安。 若想要心安理得,就得一刻不停地蹬輪子,以成爲“平衡大師”來要求自己,付出再付出,累得趴下,才終覺完美。
中年人,真是對自己的要求太多了。 我經常看著朋友群的聊天和讀者的留言,頓生心疼的感覺。 很多二胎媽媽,因爲要照顧小的而顧不上大的,就氣餒自責; 很多雙職工爸媽,因爲晚上時間太少來不及早教陪讀,就深感憂慮; 有些夫妻與老人同住,一邊要照顧老人情緒,一邊又要協調和老人不同的育兒理念,各種摩擦忍讓; 還有些媽媽爲了不耽誤孩子顯出的一點天賦,周末要開車來回三個小時就爲求個好老師上課。 都這樣了,大家都在拉扯著自己,做到盡了,卻還經常怪自己做得不夠好,各種糾結和羨慕他人。 還想要學習更完美的“時間平衡術”、“事業家庭平衡術”、“人際關系平衡術”,怎不讓人心疼? 我們這一代中年父母,也許是人類曆史上最認真最賣力的一代父母了。 但也許,我們太看重身邊所有的一切,卻太不夠善待自己。你其實已經做到了自己平衡的極限,不是嗎? 你缺的,是那一句問話:今天,有沒有擁抱自己一下? 你也許最需要的是十分鍾的獨處:不去想工作、家庭、愛人、孩子、父母,不看短信和新聞,就花十分鍾和自己相處,回想一下童年時最令人陶醉的那些“靜止的畫面”。
你的那份童年夢想還在嗎? 渴望起飛,渴望自由,渴望發現宇宙天地間的奧秘,渴望穿越到最遠的星系。那份心情,你還有嗎? 它們似乎成了今日生活裏最不重要的命題。 但其實,它也許才是“你是誰”的終極答案。
在登山的時候,我找到了久違的童年感動,一份可以握在手心的、清晰可見的“我自己”。 第二天,我登了更高的一座山。 山路很陡,但只有一條路,不會迷路,所以挑戰不大。 山頂上的視野很美,好像能看到地之邊、天之盡、時間的終點。似乎只有這樣的畫面,才能讓我十足充電、找回“自我”。 這或許證明了我是個內向的人:據說,外向型人在感到低能量的時候,需要走到人群裏充電;而內向型人,在人群中是耗電的狀態,要在獨處的時候才能充電。 所以對我來說,當我覺得“一切都好、只缺孤獨”的時候,就說明那個“內向型的自我意識”需要充電了。 你是什麽型的人呢?不管是什麽方式,別忘了時不時地,給“自我意識”補充關懷。
一周很快過去,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大篷車面對著開闊的草地,她倆每天都在追逐打鬧。 我們還帶孩子去了森林和農莊,發現了很多萬聖節的靈物。
孩子只要有大自然和奔跑時間,就能電力滿格。 但我還是覺得沒夠,“孤獨”還不夠徹底。 大篷車離婆婆家很近,婆婆這邊有些需要處理的事情。老R本想留下來,但我和他說:“你帶孩子們回家吧,我還沒待夠。我自己在酒店待幾天,然後幫婆婆處理事情。” 老R同意了,大雨之夜開車帶著倆孩子回倫敦。走時,他滿臉嫉妒,酸酸地說:“你好好享受獨處時間,下次該輪到我一個人待著了!”我撲哧笑了。
一個人在酒店過夜,爽就一個字。 中年人難得自由的時候,應該做點啥? 我考慮著,也許應該好好吃一頓、做面膜、讀書、寫作,像模像樣的精致。 然後我忽然對自己的想法很生氣:難道平時還不夠自律嗎?明明是“愛咋咋地”的時間,幹嘛還要嚴格要求自己!自由就是拿來“造”的。 于是我泡了一個小時的澡,直到手指泛起皺紋。 然後買了些垃圾食物,開始打遊戲。我一口氣玩了四個小時《紀念碑谷2》,直到打通關。 這樣就對了,“自由”就是像青春期那樣,對自己毫無要求、無所事事。有時,就是那種“毫無價值、不功利”的時間,才最治愈。 但我還是很沒用。 在玩《紀念碑谷2》的時候,看到小女孩和媽媽告別,乘著帆船遠離,我還不爭氣地哭了。我想著:等女兒們長大了,有天要和我告別,我該怎麽辦?我太傷心了,我要回到她們身邊去。 唉,瞧,這就是中年人的自由,都沒有辦法徹底享受。“不管不顧”只有那麽兩天,孤獨的需求很快就被填滿。你還是會很快回到自己既定的身份上去,心甘情願地再次被拉扯、被需要。 親愛的你們,今天我這份奇特的傾訴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 我只是想說:你已經做得足夠好。 一年裏,找那麽一點時間,給你的孤獨充充電吧。它奢侈且重要,它讓你不再那麽苛求自己。 獨處的時候,你會再次邂逅童年的自己,你握著她冰涼的小手,安心地說一句:我知道你還在這兒,我會時不時地回來看你。 安潇 2020年10月 于北英格蘭
寫出了你的心聲嗎?希望今後的每一天都有獅城辣媽的陪伴!掃碼小編,入辣媽群一起遛娃吧!記得備注孩子的出生年份喲比如:2015
近 期 好 文
點個“在看” 一定要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