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宗鄉組織把文化活動搬上網絡,這些線上文化講座、導覽、方言講演會等,加強了公衆對宗鄉文化的認識,同時也搭建起跨地域性的人文紐帶。
宗鄉總會“文化之旅”導覽活動改爲線上模式,首次運用360度全景照片,讓參與者看到黃埔河畔一帶的立體景觀和曆史變遷。(宗鄉總會官方YouTube頻道)
線上平台提供宗鄉社團凝聚會員的新渠道,通過舉辦線上文化講座、線上導覽及方言講演會,社團得以加強人們對宗鄉文化的認識,也能搭建跨地域性的人文紐帶。
不少宗鄉組織正在把文化活動搬上網絡,其中包括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在10月31日舉辦的“黃埔河畔的多元文化印記”線上文化之旅導覽活動,通過Zoom視訊平台帶領58名參與者一探黃埔河畔的文化色彩。
“文化之旅”是宗鄉總會的常年活動之一,往年能吸引上百名人參加,跟隨五名導覽員分組走訪新加坡的文化曆史地標和街區。
今年“文化之旅”改爲線上模式,宗鄉總會首次運用360度全景照片,讓參與者可以看到黃埔河畔一帶的立體景觀,包括南生花園、蒙哥馬利橋、前新中國汽水廠、加冷河、宏文學校等,從中了解黃埔河畔的曆史變遷。
線上導覽穿插趣味問答有互動印象更深刻
宗鄉總會執行總秘書馬進強指出,舉辦“文化之旅”的初衷,是爲了讓會員和新移民進一步了解新加坡的文化曆史,這也是國民融合的重要部分。他建議,雖然許多會館活動仍受人數限制,但會館若能考慮以創意方式把活動轉到線上舉辦,將讓更多會員獲益。
導覽活動由新加坡文史研究工作者李國梁策劃,爲了這場導覽,他特意帶著360度相機到黃埔河畔拍攝,並學習後期制作。
李國梁指出,與實地導覽相比,人與人的互動是很難取代的,但線上導覽可以爲參與者呈現今昔街景的對比,提供更多背景資料,同時也能利用網絡互動增加趣味性。李國梁在導覽時就穿插了不少相關的趣味問答題,讓參與者通過作答加深對導覽的印象。
跨國文史講座回顧新馬社群互助往來
利用網絡的便利,李國梁也在上個月受邀在“新山廣肇文物館文物典藏計劃”線上工作坊擔任主講嘉賓,與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安煥然教授,爲觀衆講解新加坡和新山兩地廣肇族群的淵源,促進兩地宗鄉團體的交流。
新山廣肇會館成立于1878年,由開埠先賢黃亞福發起。多年來,該會館與新加坡的宗鄉團體保持著友好交流。李國梁透露,上世紀50年代,新山廣肇會館爲了發展舞獅團曾經到新加坡鶴山會館尋找舞獅教練,有趣的是,到了70年代,新加坡舞獅教練稀缺,鶴山會館轉而向新山廣肇會館找來舞獅教練,傳承這門技藝。
李國梁說:“兩地之間有很多這樣的民間互動,是我們一般看不到的。”
2018年廣惠肇碧山亭正在籌建文物館時,新山廣肇會館成員也到此學習文物館的設計概念,擔任文物館策展人的李國梁後來也受邀成爲新山廣肇文物館的策展顧問。
講演會傳承鄉情認識各地閩南文化異同
除了文化講座和導覽,學習方言也是傳承宗鄉文化的重要一環。
新加坡廈門公會今年7月在汪家裕會長的帶領下創立廈門公會閩南語講演會,第一場正式活動在10月19日展開,由于人數限制,活動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通過學習閩南語講演、閩南歌曲和諺語等,提高用閩南語交流的能力,傳承鄉土文化。
爲了幫助彼此學習,會員們也開設了聊天群組,隨時可以在群內請教閩南語詞彙,由其他會員幫忙解答,彼此學習、鼓勵。
廈門公會閩南語講演會目前有25名創會會員,由廈門公會理事、青年團副團長吳欣霞擔任文教副會長。吳欣霞原籍廈門,來新已有20多年,她受訪時說,鄉音的傳承帶有濃厚的文化感情,不同地方的閩南語也帶有不同口音,而廈門公會會員當中有的是新加坡廈門、福建人,有的則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通過學習不同地域的閩南語,會員們無形中豐富了對閩南文化的認識。
記者:卞和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