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公衆號米粒媽頻道)
很多人都說中國家長實在太焦慮了。
很多家長都在追問國外教育好不好?各個國家的教育都有什麽優勢?孩子多大留學合適……
看來,海澱家長真的是逼急了不少老母親,都想著“另辟蹊徑”、“逃離戰場”了。
在大家詢問的頻率中,小學生家長們,問得最多的還是新加坡。
這是情理之中的:
首先,新加坡的教育一直號稱世界第一。
在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策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中,新加坡常年占據前三名。
2015年更是取得了閱讀、數學、科學三門全部第一名的好成績,一時風光無限。
新加坡也非常受世界名校的認可,哈佛大學在中國錄取率不足0.5%,但是在新加坡的錄取率卻高達14%。
即便上不了藤校,孩子還能上家門口的世界名校: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
(別看新加坡在世界地圖上小到只是一個小紅點,可是人家這兩所學校的世界排名可是比咱們清華北大還要高的。)
QS排名甚至把國大和南大排到了世界第11和第13名。
這樣的成績對于人口不到600萬的小國來說,真的非常出色了。
其次,新加坡的環境、治安都不錯。
大家把新加坡列爲第一首選,米粒媽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就在上周,米粒媽一個移民新加坡五年的閨蜜,在二寶上小學前,拖著倆娃回國上學來了!
跌破大家眼鏡之余,我反倒覺得是意料之外但又合情合理。
我在寫英國頂級貴族名校時,就提到過:
越是發達國家、越是世界級私校,就越把成績、成績、成績挂在嘴邊,內卷程度一點都不輸海澱。
所以,今天米粒媽決定把閨蜜的這段新加坡上學記完完整整寫出來,用親曆者的現身說法來告訴老母親們,一個更真實的新加坡。
01
▼
所謂的精英教育
不過是層層分流
坦白說,去新加坡之前,米粒媽閨蜜也是被它號稱世界第一的教育吸引了,想著國內雞娃那麽累,不如換個輕松點的地方。
可是到了新加坡,等到孩子開始上學了,她才發現“天真”了,這裏根本一點都不輕松。
它的教育制度太殘酷了,海澱跟它比起來,都算“人性”了。
在中國,咱們是高考一考定終生,可在新加坡從小學開始,就要面臨不斷的分流,而每一次分流都會對孩子的人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新加坡,幼升小想要上名校,也要拼關系、拼學區房、拼運氣。
拼進小學後,孩子們還要面臨不停的分班。
首先,小學一年級升二年級時,會根據母語水平(中文、馬來語、淡米爾語)來分班。
華人的孩子會根據中文成績分成高級中文班和普通中文班,中文成績會直接影響到六年級的會考。
到了二年級升三年級時,會分快、慢班。
最要命的是,三年級下學期還有全國統一的天才班選拔(GEP programme)。
經過兩輪考試,最終選出1%的孩子進入天才班。
新加坡大概共有180多所小學,只有9所小學開設天才班。
(海澱是六小強,這是三年級之九小強)
雖新加坡總理說每一所學校都是好學校,但當真就輸了。
米粒媽閨蜜也是等老大上了小學後,她才知道:名校和普通小學的差距大了去了。
天才班配備最頂級的師資力量,課程設置也和普通班不同,ZF全程跟蹤天才班孩子的成長情況。
而普通學校的普通班,就真的很普通。
閨蜜家老大就近就讀普通小學,成績不錯,全校只有兩個孩子順利通過了GEP的第一輪考試,她家娃就在其中。
可參加第二輪考試時,她直接傻眼了。
人家名校都是包車送孩子來參加考試的,因爲通過第一輪考試的孩子太多了。
米粒媽閨蜜說,在新加坡,你永遠都在分流、永遠都在競爭。
四年級還有全國統考,根據成績將學生分成EM1、EM2、EM3。
成績差的就打入EM3,成績非常優秀的進入EM1,其余中等生EM2。
這種殘酷的分流制度過早給孩子貼上了標簽,也引發了新加坡國內的不滿。
2002年,新加坡出了一部電影叫《小孩不笨》,通過講述三個EM3學生的故事諷刺了分流制度,影片播出後引發了巨大反響。
2008年,五年級分流制度終于取消了。
可米粒媽閨蜜也沒多高興,六年級會考(PSLE),依然是套在孩子和家長頭上的緊箍咒。
大家都知道國內的高考很殘酷,可是米粒媽要說,新加坡的六年級會考比咱們的高考還要殘酷。
考得最好的進入直通車學校,六年後直接考大學,考得最差的進普通班,其余的進快捷班。
這幾種班差別有多大?米粒媽給看下面這張圖,就清楚了。
(點擊圖片可以放大看)
簡單總結就是:
小六會考結束,有的孩子一只腳已經踏進了大學;
有的孩子還在爲考上初院(相當于國內的高中)奮鬥;
還有的孩子就等著進入技校早早出來工作。
(米粒媽有點哭笑不得,咱們是中考,人家直接提前到了小學。)
這才六年級的孩子啊,要不要這麽狠。
可能有的米粉覺得沒什麽,條條大路通羅馬,是金子總會發光,只是時間問題。
米粒媽閨蜜說,還真不是這樣。
分流後不同的班,配備的師資力量是完全不一樣的,選拔機制也不一樣。
孩子一次沒考好,後面就很難逆襲。
閨蜜說,她鄰居的孩子在一所普通學校讀書,學校一共300個人,最終考上高中的只有6個。
(咱們是50%的孩子上不了高中,米粒媽沒想到新加坡更生猛,普通學校居然98%的孩子上不了高中)
普通學校的最高分比好學校平均分還要低。
米粉們感受一下這個差距有多大。
新加坡的精英制度,如此提前,說白了就是犧牲了一些開竅晚的孩子。
這也是爲什麽新加披教育在廣受外部贊譽的同時,卻飽受本國人的诟病的原因。
2019年新加坡宣布,中學分流制度也將在2024年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按科目成績編班,並且成績提升了可以升班。
新制度將會産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還不好說。
但米粒媽閨蜜卻直言不諱:身處其中的人都知道,其實不管哪種制度都沒有停止給學生貼標簽。
換湯不換藥而已。
在新加坡,有部紀錄片很火,叫《不分階級》。
用普通班孩子的現實說法,來紮中無數老母親的心髒。
一個新加坡女生說:“他們(指快捷班的同學)認爲我們非常愚蠢,所以很少跟我們講話。”
一個馬來男生說:“在我的學校,快捷班的學生認爲自己很閃光,他們認爲我們一無是處。”
這就是在新加坡。
新加坡媽媽
一點不輸海澱媽媽
這幾年,米粒媽閨蜜在新加坡的壓力,比海澱老母親多得多,內卷得多。
一方面新加坡小學教育的分流制度太頻繁、太殘忍;另一方面這裏又是一個毫無資源的非福利型國家。
每一個新加坡媽媽,尤其是華人家庭太怕輸掉任何資源,他們雞起娃來,宇宙都顫抖。
新加坡有個很火的本地論壇叫“ Kiasu parents”(怕輸家長),裏面聚集了各路雞娃老母親。
米粒媽閨蜜推薦我看了一部短片:《新加坡南洋小學生的一天》。
說這是最最典型的代表了,特別真實記錄了新加坡雞娃的一天:
南洋小學是新加坡數一數二的超級名校,視頻中的一家人,爸爸是律師,媽媽是全職媽媽,精英家庭。
早上6:40天還沒亮媽媽就開車送兩個孩子上學。
孩子在車上看書補覺。
下午1:30孩子放學。
媽媽接上孩子後就讓孩子在車裏吃飯,然後立即帶他們去補課。
連媽媽都感慨孩子都沒有時間休息了。
但,心疼只有一秒。
新加坡媽媽們在小學分級考試前,只有拼命把孩子的時間全填滿,才能安心。
在新加坡,幾乎全島都遍布了各種各樣的課外班,它也“順理成章”成爲名副其實的課外班大國。
數據顯示,2018年僅在孩子私人的補課費用上,新加坡家庭花費高達14億新元(70億人民幣)。
米粒媽閨蜜說,新加坡的課外市場中,高學曆、經驗豐富的老師,收入相當可觀(年薪大幾百萬、時薪大幾千的比比皆是)。
讓米粒爸的學霸同學們都望塵莫及。
米粒媽閨蜜是跟著老公技移民過去的,後來,機緣巧合做了私人中文私教。
新加坡普通的私人老師一般一節課一個半小時,一個小時至少250元,還有額外交通補貼。
她教的孩子基本上是全科一對一私教。
甚至有的媽媽,還會請兩個老師教中文:一個教基礎知識和閱讀、另一個教作文。
由于米粒媽閨蜜的作文教得非常好(自家孩子成績也給力),不斷接到精英家庭的私人老師邀請。
最誇張的是,有一個家庭,三個孩子全請了她。
米粒媽閨蜜每次去,都會單獨去教三個孩子,一個星期去兩次。
光這一家,她一個月就要賺1w+。
不到2年時間,她的月收入就超過老公,月薪5w+。
要不是因爲還要帶娃,她妥妥地百萬年薪。
而,米粒媽閨蜜每次上課的目的地都差不多,要麽是名校雲集的武吉知馬,要麽是烏節路住獨棟別墅的富人區。
身處其中,她最大的感受是,新加坡老母親雞娃來也是毫不手軟,花錢的速度也是。
所以,大家別看新加坡的孩子只上半天學,其實他們一點不輕松。
下午,放學了要參加學校的CCA(課外活動),參加完學校的CCA,還得趕去上課外班。
米粒媽閨蜜說,她的一個學生在作文裏寫:希望不要再在車裏吃飯了,很難受,好想每頓飯都能坐下來好好地吃完。
米粒媽聽了也是格外心酸。
03
▼
此心安處是吾鄉
一年前,米粒媽閨蜜還親身經曆過極端事件。
有天,她帶著老大在小區的花園散步。
突然,小區最裏面的樓邊,傳來一聲巨大悶響,沒多久,看警察、救護車都來了,才知道同小區的一個男孩自殺墜樓了。
後來,聽小區鄰居說,這個男孩壓力太大了,最可惜的是,他就讀的居然是新加坡超級名校萊佛士書院。
萊佛士書院到底有多牛?
大家知道英國的伊頓公學吧(最有名一句話:“滑鐵盧戰役是在伊頓公學的操場上打贏的。”)。
可萊佛士書院每年被牛津劍橋錄取的學生數量比伊頓公學還要多。
而這個男孩又是萊佛士的學霸,經常代表新加坡出國比賽。
就是這麽優秀的孩子,最終因爲壓力太大,和父母發生了爭吵,想不開跳樓了。
米粒媽閨蜜每每想起,都忍不住手直發抖。
在極度扼腕痛惜之余,她也是第一次萌生了強烈的回國的沖動。
隨著孩子越大,她發現身邊的朋友很容易陷入拉扯和焦灼中。
她在新加坡的好友,原本在上海和老公都是公司高管,妥妥的中産階級。
爲了孩子,他們來了新加坡。
結果,夫妻倆工作待遇和發展前景不如國內就算了,關鍵孩子的教育讓他們操碎了心。
一邊是爸爸要努力掙錢維持一家人不菲的日常支出;
另一邊媽媽既要管工作又要管孩子,根本就力不從心,感覺每天都被焦慮推著走。
還有一個朋友,原本在北京的事業單位工作,後來爲了孩子辭掉工作一個人帶孩子去新加坡留學。
第一年陪讀准證不能工作,老公和家人又在國內,孩子在學校各種跟不上,她一度患上抑郁症。
後來,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她費盡全力也只是把孩子送進了普通中學的普通班,等待孩子的是讀個技校早早出來工作。
心酸之余,這樣的故事,新加坡有很多。
所以,米粒媽閨蜜反複跟國內的朋友說:覺得國內雞娃壓力太大、去新加坡就能母慈子孝的媽媽們,你們真的要想好了才出發。
在她看來,新加坡的競爭比中國殘酷得多,指望換個地方就能輕輕松松上名校的事,真的不存在。
其實,咱們想想也能明白,新加坡教育能沖到第一,靠的是不就是成績、不就是牛娃嗎?
後來,在經過一年的掙紮後,在老二准備上小學的前一年,米粒媽的閨蜜果斷回國。
我和閨蜜,說出這個故事,並不說新加坡教育差勁,只是想盡量客觀地呈現真實的新加坡教育,不妖魔化、也不帶任何的濾鏡。
5年時間,米粒媽閨蜜從滿心期待,到義無反顧帶著兩個孩子回國。
她走得非常堅定,從不活在別人的嘴裏,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樣的生活。
對于她的這個這段經曆,征得本人同意後,我決定寫出來分享給更多的媽媽。
既不是給大家打雞血、更不是松筋骨,只是打開一扇窗,讓我們看到更真實的世界。
畢竟看下來,咱們海澱媽媽真的不算最狠、最難的,大環境也沒有那麽令人絕望,我們需全力以赴才能面對的中考、高考,新加坡孩子從小學就開始一直、一直在經曆。
不過,也再次印證了:雞娃的故事裏,從來就沒有躺贏。
☆ END ☆掃描小編芝士奶蓋的二維碼
手動拉你進同齡育兒群抱團育兒
備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0
近 期 好 文
點個“在看” 一定要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