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很久沒有推薦教育紀錄片了,最近米粒媽看了一部叫《了不起的媽媽》的紀錄片,一共12集,正在更新中,講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的中國媽媽,對教育的思考、執著、迷茫和堅持。
很真實也很精彩。
米粒媽之所以喜歡看紀錄片,是因爲紀錄片更像一面鏡子,看的是別人的故事,讀出的卻是自己的困惑和掙紮,有借鑒、有醒悟、有思考……
洛杉矶:學霸媽媽的“冠軍”養成計劃
紀錄片第一集,講的是生活在洛杉矶的華人媽媽,堅持走體育雞娃路線——花樣滑冰。
這一集的小主人公是6歲的女孩茉莉,爸爸是華人二代,耶魯畢業,現在是一名律所合夥人。
茉莉的媽媽來自吉林長春,先後在UCLA和牛津讀了兩個教育碩士。
妥妥的學霸父母+中産家庭。
茉莉小時候,媽媽就決定了讓她走體育這條路,但事實上,他們家都是“學習的料”,沒有一個搞體育的,她說如果憑借一己之力把茉莉培養成一名出色的運動員,送上奧運會,將會是她最大的驕傲。
茉莉在學習花滑之前,媽媽在洛杉矶一所非常有名的私立中學做全職中文老師,隨著女兒開始花滑訓練,她發現完全沒有辦法兼顧工作,于是辭職,開始全職陪娃訓練。
6歲的茉莉,一周訓練6天,每天媽媽開車往返200公裏接送她去冰場,要和教練溝通各項計劃,教練不在時,就由媽媽全程督促和指導茉莉訓練。
茉莉的主教練叫陳婷婷,是1985年全美花滑錦標賽冠軍。
陳婷婷完全按照培養專業運動員的要求去給茉莉制定訓練計劃、搭建團隊。教練劃分非常細致,有教轉體的,有教滑行的,有專門編舞的,有教冰上力量的,還有教冰下訓練的……
所有的教練都是按分鍾收費,一分鍾2美金,一天120分鍾,一周6天,如果出去打比賽,教練的指導費用另算,而且還要承擔教練的所有吃住行開銷,整個花費非常巨大,茉莉的媽媽粗算了一下,花滑的花銷差不多是體操的近10倍。
即便是這麽大的投入,茉莉的媽媽仍然堅持,滑冰不能成爲茉莉人生的全部,她對茉莉沒有這方面的限制,但同時她和爸爸還是會傾盡他們所能爲女兒提供一切條件。
去年9月,茉莉上學了,每天上午上學,下午訓練,而媽媽也回到自己當初工作過的學校做起了兼職老師,上午上班,下午帶茉莉訓練。
對于6歲的孩子來說,茉莉的日程表的確排得滿滿的。
除了花滑,媽媽還給她報了體操課,注冊了好萊塢童星經紀公司,茉莉經常會有出演廣告和電視劇的機會。
同時線上報了國內的編程課以及其它一些課程,在學校裏,茉莉的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即便茉莉的媽媽已經做得足夠好了,她依然會焦慮,會迷茫。
紀錄片一開始,茉莉參加比賽,在同級別選手中,茉莉的年齡和體型都是最小的一個,而媽媽也承認,茉莉其實並沒有准備好。
結果可想而知,茉莉表現得並不好,動作沒有完成,得到了最後一名。
媽媽嚴肅地批評了茉莉不夠努力。這在我們局外人看來,可能過于嚴苛了。
但茉莉的媽媽後來面對鏡頭,哽咽著說,她其實沒有准備好讓茉莉面對失望,她害怕因爲她的決策失誤,讓一個努力的孩子喪失信心。
畢竟花滑這條路是媽媽代替茉莉做出的選擇,而不是茉莉自己的選擇。
所有的體育運動,進入到競技狀態之後,就沒有快樂體育而言了。
茉莉的媽媽說,不打不罵,但每一天都在熬,熬孩子,更是在熬家長。
既然如此,爲什麽一定要讓孩子去拼體育呢?做個普通人不好麽?
米粒媽想說,每對父母的教育觀都源于自己的教育經曆和自己所處的階層。
在美國,全民雞體育,它是名校的敲門磚,又因爲亞洲人自身的身材條件比較適合花滑、體操,所以花滑屆,華人孩子占了半壁江山。
茉莉的媽媽說,讓孩子從小從事體育運動,能磨練他們的韌性,學會吃苦,接受輸贏,練就大心髒。
競技體育,有比賽就有輸贏,每一次上場,都是一次鍛煉。平日裏的訓練,一個動作可能就要試成百上千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不能堅持下來,不放棄。
美國崇尚鼓勵式教育,無論孩子做成什麽樣,都極盡贊美,但如果有一天,他們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麽好的時候,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
茉莉在比賽中拿到最後一名,“沒關系”誰都會說,難的是,說完“沒關系”之後,媽媽要陪著孩子爬起來繼續戰鬥。
在日複一日的訓練中,茉莉時常累得、疼得直哭,但她咬牙堅持下來了,在一個月後的另一場比賽中,茉莉拿到了第二名,用銀牌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站在領獎台上的茉莉笑得非常開心。換做是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孩子拿到最後一名時的失落?還是拿到第一名第二名時的自信和滿足?
茉莉的媽媽在這一集結尾,面對鏡頭對茉莉說:
希望你成爲一個努力的人,不努力的人連輸的資格都沒有。你不需要完美,沒有人是完美的,希望你努力地做夢,成爲任何想成爲的人。
上海:魔都媽媽的“菜小”雞娃日常
《了不起的媽媽》第二集講的是魔都媽媽雞娃日常。
小田是上海一所普通公立學校的小學生,搖號進入的。
他是當年第一批被搖號的小學生。
小田所住的小區,在之前,家家都琢磨著讓孩子考民辦,沒有人想在家門口讀書,因爲這所公立小學正是上海人口中的“菜小”。
搖進這所學校,小田的媽媽在辦公室直接哭了。
爲了考一所好的民辦小學,她和小田整整准備了3年,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輾轉于各種輔導班,但最後卻是這樣的結果。
雖然覺得“不值”,但更堅定了小田媽媽雞娃的決心。
他要讓小田一直保持優勢,同時委托中介幫忙盯著轉學的事。
小田的媽媽是外企白領,她在家不做飯,不做家務,核心任務就是陪小田讀書、學習、上興趣班。
一大早,背著沉重的書包,小田的媽媽一邊送兒子去上學,一邊碎碎念放學後的安排。
放學後,跳繩、背單詞、下樓玩、做作業、上課後班、練大提琴……
好在晚上回到家,爺爺已經提前過來把他們一家三口的晚餐做好了。
晚上,小田和媽媽一起學習,爸爸負責後勤工作,准備酸奶、水果給他們充電。
不得不說,雞娃,是需要全家人共同努力的,有人統籌,親自上陣輔導,有人接送,有人做飯做家務,這樣的家庭才能運轉起來。
每天晚上,輔導數學、英語、陪練琴……日常全套雞娃流程走完,差不多就10點鍾了。
家裏老人覺得他們太雞血了,按照老一套培養孩子的方式,一樣能養得好好的。
就像米粒姥爺,總覺得當年他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就從最最窮困的大別山裏考出來,學習是自己的事,是學校的事,家長跟著瞎操什麽心呢。
但時代不同了。
現在的父母,尤其是中産父母,拼命托舉孩子,其實並沒有想讓他們跨越階層。
再往上跨越階層太難了,我們所求不過是希望孩子未來多一些選擇,不用特別爲生計奔波。
沒錯,我們就是普通的父母,我們的孩子也就是個普通的孩子,我們沒有說一定要讓孩子未來有多成功、多成才,但即便是當個普通人,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每對父母都有自己的執念,自己曾經放棄了夢想,走了一條看似穩妥的路,就希望孩子能過上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這樣的生活絕不是父母拱手遞到他們面前的,而是陪著他們一起創造的。
陪小田學這、學那,小田媽媽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多辛苦。
她會把日常帶小田學習當成一個項目去做,看著孩子一點一點成長起來,她反而覺得很有樂趣,很滿足。
時不時地,她還要去刷刷名校的考題,雖然上外附中很遙遠
而爲了孩子讀書,小田的媽媽也覺得可以犧牲一些東西,比如賣房子,搬家,或者在學校附近租一個房子。
小田的周末依然滿滿當當。
上樂高課,爲以後學編程打基礎。
踢足球。這是小田很喜歡的運動。
然後一家人穿越半個上海,去上大提琴課。
車上,小田會小睡一會兒,現在的孩子,真的是睡眠自由都快沒有了
大提琴課上,小田學琴,媽媽就在一旁記筆記,不然回家怎麽輔導?怎麽督促練琴?
每天晚上在家陪著兒子練琴,也是一場修行。
哪怕最後就差10分鍾了,小田也坐不住,這癢那疼,米粒媽覺得就像在我家安了攝像頭
中介最終沒有幫小田拿到轉學的名額,不過小田也已經適應了公立學校的生活,媽媽決定不折騰轉學的事兒了。
但雞娃依舊,因爲她希望小田能在學校裏一直保持自己的優勢,不掉隊。
上小學搖號,不等于上高中、上大學也搖號,一二年級取消考試,不意味著永遠不考試。
機會是留給有准備的人的。
小田的努力沒有白費,去年底,他拿到了英皇杯上海賽區一等獎。
其實小孩子就是這樣,有的孩子什麽都想學,有的孩子什麽都不想學。
作爲家長,我們可以不要求孩子學那麽多,但至少要有一兩樣堅持下來不放棄的。
讓他們感受到,通過努力獲得成就的快樂,這種快樂要比打遊戲、刷視頻更長久,也更根植于內心。
這一集結尾,小田的媽媽說:
把孩子抱在懷裏,聽他軟糯地叫你媽媽,不管你怎麽凶他,他永遠說最愛的是你。
每天回家不管你多累,看到他撲到你懷裏,毛茸茸的腦袋,抱在手裏,抱在心裏,聞到他身上那股味道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無往不勝,一定可以堅持下去的。
新加坡:換個賽道,依然擺脫不了“卷”
關于新加坡教育,米粒媽之前寫過一篇《移民新加坡的閨蜜突然回國:國外內卷更瘋狂》,很多人是從這篇文章才意識到新加坡的“卷”
說實話,在新加坡、在中國香港面前,海澱媽媽、魔都媽媽都不值得一提
《了不起的媽媽》中有一集,就是講華人媽媽秀玮在新加坡雞娃的故事。
學鋼琴、學二胡,想換個賽道?結果依然是“卷”出天際。
秀玮是福建人,從小學鋼琴,20歲時考到新加坡的藝術學院,但因爲經濟壓力,後來轉修了其它專業。
畢業後她做過三份工作,其中在新加坡華樂團是她最喜歡的一份工作,但由于有了孩子,需要一份更穩定的工作照顧家庭,她選擇去一家科技公司做一名普通的文員。
秀玮的老公是新加坡本地人,兩個人努力很多年才買下了新加坡政府的一套房子。
女兒Sasa三年級,兒子在讀幼兒園,家裏分工明確,媽媽做學業規劃、陪練琴,爸爸輔導作業,姥姥照顧日常,姥爺負責帶娃出去玩以及接送上下學。
米粒媽之前在文章裏寫過,新加坡一直推行精英教育,他們會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優先匹配給最頂尖的學生。
所以他們是從小學開始,一路讀書一路分流。
Sasa剛上三年級,馬上面對的就是GEP考試,也就是天才班選拔。
這一次選拔,會有1%的孩子脫穎而出。
而到六年級會考,又會把剩下的孩子分出三四個梯隊。
其中有5%的孩子可以登上直通高中的直通車。
這兩次選拔不亞于咱們國內的高考,對于新加坡的孩子和家長來說,壓力可想而知。
秀玮之所以堅持讓Sasa學二胡,是希望她在小六分流的時候,能以特長生的身份考入藝術與學業並重的IB體系名校SOTA,在以後的升學競爭中占據主動。
日常,Sasa大部分時間在練琴,鋼琴+二胡,鋼琴爲培養音樂素養,主攻方向仍舊是二胡。
Sasa每天上半天課,下午就是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武術、舞蹈、作文等等……
媽媽還爲Sasa制定了兼顧音樂和學業的雙路線,並請了GEP英文家教老師上門補習。
但是,新加坡孩子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每個家庭都在全力以赴。
秀玮一家每個月的教育支出占了很大比重,花在Sasa身上就有2000新幣。
所以秀玮只有更努力地工作、賺錢。
她跟朋友一起開辦了鋼琴班,周末時間排得滿滿的,45分鍾一節課,中間沒有任何喘息,基本上是一個孩子下課,另一個孩子緊接著上課,吃飯都靠擠時間。
秀玮一個人就有70個學生,但她這份鋼琴老師的收入比自己本職工作的收入多出了4倍多。她無法放棄。
對于秀玮來說,努力賺錢和陪伴女兒無法做到兼顧,平日裏唯一陪伴女兒的時間,只剩下晚上練琴了。
甚至她在開車還沒回到家的時候,也要視頻指導女兒練琴。
練完鋼琴、練二胡,有時候秀玮太累了,難免心情煩躁,就會在陪練琴的時候,控制不好情緒。
Sasa說,媽媽希望她考進好學校,因爲好學校,都是好學生。
她還說:那是媽媽的夢想,不是我的。
秀玮很清楚地知道,孩子並不理解她的苦心。因爲她小時候練琴的時候,也不明白。
彈幕上,很多人覺得秀玮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應該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
怎麽說呢,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面臨的困境。
我們沒有在新加坡那樣大環境下,我們也沒有跟秀玮一樣的個人經曆。
她能夠給到孩子的幫助,除了經濟上的支撐,就是在音樂上鋪路。
Sasa說,雖然每天都看到媽媽,但一見到還是會第一時間沖上去抱她,因爲她愛媽媽。
看到這裏,米粒媽有點淚目。
成年人的世界,兼顧不了那麽多,沒有既要還要的選項。每對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對于秀玮來說,其實是用陪伴,換孩子升學的更多機會。
大概,她不希望Sasa長大後要因爲經濟壓力,放棄夢想,也不希望她因爲要兼顧家庭,去做不喜歡的工作。
米粒媽覺得,教育,就是一場開卷考試,就算有參考答案,你也抄不成滿分。
畢竟,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教育起點、教育目標、教育方式。
看了幾集紀錄片,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華人媽媽,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都會把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1、無論上海、洛杉矶還是新加坡,這些媽媽們都沒有躺在床上對孩子指手畫腳,要求孩子做到什麽,自己一定都會做到。
2、她們在教育上,有規劃、有目標。
身在美國的茉莉媽媽堅持讓孩子走體育路線;新加坡的Sasa媽媽爲女兒制定了藝術與學業兼顧的升學路線;魔都媽媽雖然沒能讓孩子轉去好學校,但也在拼盡全力讓孩子保持優勢,等待時機。
3、有了清晰的規劃,她們會制定詳細的方案,一步一個腳印推著孩子往前走,也許會慢下來,但一定不會停下來。
4、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焦慮,但沒有一個媽媽因爲焦慮,而放棄孩子、否定孩子。
就像《了不起的媽媽》海報上寫得那句話: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愛你的媽媽。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啓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