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德國在軍事方面的黑科技可謂是層出不窮,V-2導彈、噴氣式戰鬥機、突擊步槍等先進武器裝備更是影響了戰後各軍事大國在武器方面研制方向。還有諸如飛碟、納粹鍾等“外星武器”,不知是後人異想天開在圖紙上亂畫一通還是在曆史上確有其物。不過今天我們的主角絕非“等閑之輩”,真正的想他人不敢想,爲他人不敢爲。
Ho-229戰鬥轟炸機
是德國在二戰末期研制的一款戰鬥轟炸機,它也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架無尾飛翼布局飛翼式飛機,它的外形和各項性能即使放在今天也相當前衛。Ho-229機體是由金屬和木材混合制造的,其由霍頓兄弟設計,戈達公司負責制造和試驗(注:該機通常會因生産商(戈達公司)的原因被誤稱爲Go-229,但是德國空軍編號確定爲Ho-229)。該型機共生産三架原型機,其中第一架爲無動力滑翔機,用于氣動實驗和參數驗證,德國戰敗後被焚毀,第二架也是唯一一架曾飛上藍天的有動力試驗機在第三次試飛過程中發動機的高溫點燃了2號原型機木質機翼根部,造成發動機熄火,迫降時無法控制飛機的穩定性,最終機毀人亡(實際上霍頓兄弟並沒有真正解決飛翼無尾翼布局橫向穩定性的問題,才是造成這一慘劇的真正原因),未完成的三號原型機如今被保存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展出。
霍頓兄弟
說到Ho-229就不得不提它的締造者霍頓兄弟,飛翼布局的先驅——瑞瑪·霍顿和瓦尔特·霍顿,他们从小就对飞翼布局情有独钟,他們認爲只有飛翼布局這種單純以機翼容納乘員和動力系統,取消機身、水平尾翼和垂直操縱面的布局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空氣阻力,至于飛行中方向性和穩定性控制,則可以通過副翼、襟翼和擾流片等部件的組合作用來實現。1943年,早已加入德國空軍的霍頓兄弟開始了大型軍用飛翼機的研制工作,此時面臨來自美、英空軍越來越大的壓力,已經焦頭爛額的德國空軍最高指揮官戈林對霍頓兄弟的飛翼機給予了全力支持。1944年接觸了比較成熟的德國噴氣式發動機技術的霍頓兄弟立刻意識到這種革命性動力裝置對于飛翼機的重要性,隨即便開始了軍用噴氣式飛翼機的研制工作,計劃被命名爲“Ho Ⅸ”。
技術特點
作爲曆史上第一架實用型噴氣式飛翼機,“Ho-IX”的安全使用過載爲7G,兩側各裝有一台容克Jumo—004渦噴發動機,尾噴管則被放置在了機翼的後表面上,翼身中部采用傳統的鋼管焊接結構,整機以多層膠合板作爲蒙皮,機翼外段部分則是全木結構,其重要邊緣用由薄木片與樹脂壓合而成的特殊強化材料制成,只有翼尖是全金屬的。
“Ho-IX”項目與當時德國的飛碟項目比起來要現實多了,因此在原型機僅僅試飛了一次的情況下,德國空軍就迫不及待的訂購了40架,“Ho-IX”計劃的正式生産型號便被命名爲Ho-229。爲了適應戰場的需要,廠家也對原型機進行了適當的改動:設計了全新的座艙;增大了發動機室的空間;加裝了新型電子設備;同時爲即將加裝的新型機載雷達預留了空間;調整進氣口幾何形狀和加強起落架結構強度等。
由于Ho-229的實用升限達到了驚人的16000米,而德國無力制造可靠的座艙增壓系統,于是專門研制了一種專用飛行服,這種專用飛行服乍看起來非常像後來的太空服,不過因爲該機試驗中從未飛行超過千米高度,所以這種飛行服也沒有上過飛機,試飛中飛行員僅穿著普通飛行服。
性能參數
Ho-229屬于單座噴氣式戰鬥轟炸機,固定武器計劃爲4門Mk108或者2門MK103型30毫米機關炮。可攜帶兩枚500公斤SD500炸彈或者55mm R4M火箭,德國空軍訂購的Ho-229中還包括加裝雷達的夜戰型和雙座教練型以及無武裝的偵查型。
預計生産型號機長7.47米,高2.8米,翼展16.75米,空重4.6噸,全重9噸,動力裝置采用兩台容克JUMO—004B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900公斤;設計最大航程3170公裏,作戰半徑1900公裏,最大速度997公裏/小時,這些理論上的參數不僅超越了當時戰場上任何一種盟軍的活塞螺旋槳式飛機,甚至比自家的Me-262性能還要好,然而這些只是設計師們紙上談兵,所有的試飛試驗都只是驗證了飛機能否飛起來,而能否達到上述的設計參數就不得而知了。
如上文所說,由于Ho-229采用了獨特的飛翼布局,同時其采用的蒙皮和木質機身使得其雷達發射信號出奇的低,在試飛時其就經常在地面雷達顯示屏上消失,然而飛翼布局的這一特性卻並沒有引起德國空軍的特別關注,反而是戰後得到Ho-229技術資料和實機的美國軍方和專家對其産生了極大的興趣,以至于在繳獲Ho-229後,美國仿制了一款它的模型,又展開了新一輪電磁信號的秘密測試。也許此時人們才發現,隱身是飛翼最大的特點。
與B-2的不解淵源
僅從外形上看,美國B-2轟炸機和Ho-229十分相似,很多人也認爲Ho-229就是B-2的前身,其實這樣的想法是比較片面的,首先飛翼布局並不是什麽特別新銳的東西,這個理論于1910年就被提出,各大軍事強國都在嘗試將它實用化。如蘇聯的鮑裏斯·I·切拉诺夫斯基、美国的约翰·K·诺斯罗普等人,前者于1924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飛翼機,1926年成功試飛了БИЧ-3型,1930年後又陸續有БИЧ-7/7A/1 等型號面世,後者也于1929年將“1929 飛翼”(X-216H)首次送上藍天。
其實美國人的飛翼機是有自己的路線的,早在二戰後不久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諾斯羅普公司就爲美軍設計並制造了兩款飛翼機:諾斯羅普XB-35和YB-49,其中XB-35是螺旋槳動力,已經進入了預生産階段,而YB-49只有在原型機階段。然而飛翼布局飛機在那個年代太過超前了,很多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最終美軍還是選擇了技術成熟的B-36和B-47轟炸機。
隨著現代化飛控計算機和線傳控制的成熟,飛翼布局技術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實際上,在現代化的飛控計算機和線傳系統成熟前,飛翼根本不具備實用價值——飛翼過于特殊的氣動布局導致在二戰時期的技術條件下連平穩飛行都很難維持,這其中就包括霍頓兄弟的Ho-229和諾斯羅普的XB35、YB49)。諾斯羅普公司孕育了數十年之久的飛翼布局隱身轟炸機計劃應運而生(其實諾斯羅普本人也是個飛翼迷,對于飛翼布局也頗有研究,B-2的誕生可以說是諾斯羅普一生的心血以及幾代設計師的智慧結晶)。
但是要說Ho-229與B-2一點關系也沒有這我是不信的,1945年4月14日美軍第9裝甲師攻占戈達公司位于弗雷德裏奇斯洛達的工廠,20架還沒有來得及完工的Ho229A和它的最新改進型“霍頓Ⅸ”V3.V4.V6一起落入美國人手裏。同時落入美國人手裏的還有整條生産線和“霍頓Ⅸ”計劃的全部技術資料。戰後美國和英國對繳獲的有關“Ho-IX”的技術資料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可以說對于Ho-229的技術,美國人已經完全掌握。
以現代人的視角,但凡第一次看到 Ho-229 的設計都會大吃一驚,這款具備明顯隱身特征的飛機無論是從翼身融合的飛翼外形、爲波形反射優化的邊緣輪廓、進氣道和噴口的屏蔽,還有吸波結構應用(碳質材料)和弱電介質蒙皮(木質)的一整套設計思路和技術應用,與後世的 B-2 都存在著驚人的相似點。
總結來說
直到今天,美國空軍的驕傲B-2隱身戰略轟炸機仍然無處不閃爍著的霍頓兄弟傑作Ho-229的光輝,飛翼黑科技Ho-229戰鬥轟炸機已經成了博物館的珍藏品,它見證了納粹末期德國的科學家們所爆發出不可思議的創造力,也見證了人類航空史上曾經的輝煌,其航空技術的豐碩成果得以傳承,其先進的設計理念最終開花結果,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