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Luna 編丨Travis
1955年,世界上第一座迪士尼樂園首次在公衆面前亮相,聲勢浩大的開幕儀式吸引了7000萬人觀看電視直播。
但這場首演卻從頭到尾都處在失敗的陰雲之下:主題項目因尚未完工不能開放,瀝青路面因高溫融化,飲水機水量不足,餐廳食物售罄……
美聯社毫不客氣地評價道,“迪士尼讓成千上萬的孩子們失望了”,就連迪士尼自己的員工也把開幕日稱爲“黑色星期五”。
但是,即便有個糟糕的開頭,迪士尼樂園卻仍然蒸蒸日上。錯誤,在這裏並不可恥,而成爲了一種常態。
華特·迪士尼曾說:“幹大事就會犯大錯。(If you do big things, you make big mistakes)”
在迪士尼的元老級員工Van Arsdale France 的回憶中,迪士尼是一個創造力和錯誤並存的地方,華特·迪士尼總會鼓勵他的造夢師們去天馬行空地思考,打破常規。“我印象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爲犯錯或者想法太蠢而被解雇。”
如今,全世界已經有6座迪士尼樂園,迪士尼在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150位,是當之無愧的成功企業。
但和迪士尼這種開放環境不同的是,在課堂上,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卻總是處于一種恐懼犯錯的壓力環境。更嚴重的是,孩子們因此陷入犯錯的尴尬,將錯誤視爲自己的恥辱,給自己造成了許多心理負擔。
這種“恥辱”與壓力造成的悲劇並不鮮見,輕則孩子在學業上不願意挑戰有難度的作業,不願意開口說外語,老師也無法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重則孩子不堪不完美的成績與家長的唠叨,離家出走,甚至想不開。
與其承擔這種後果,不如換個思路,看看犯錯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意味著什麽。真的有那麽嚴重嗎?
諸多研究已經表明,錯誤對孩子的學習發展來說並不是洪水猛獸,相反,還能起到促進作用。
那如何才能消除犯錯的羞恥感?並將犯錯從劣勢轉爲優勢呢?
大腦天性對犯錯敏感但犯錯也在促進大腦發育
其實不止是學生,成人也會害怕在工作中犯錯。2018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做了一項研究,結果更是表明了,人腦對于錯誤是非常敏感的。
在實驗中,受試者要說出字體的顔色,而排除字義帶來的影響。當字義和字體顔色一致時,受試者不容易發生錯誤;而當兩者不一致時,受試者不僅反應時間變長了,而且錯誤率也更高。
相關實驗
實驗結果和常識經驗並無不同,但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大腦在這個過程中的工作狀態後發現,和說出正確答案相比,受試者在犯錯時,他們的大腦更爲迅速地對犯錯這個情況做出了反應。
甚至,在受試者自己意識到犯錯之前,大腦就已經産生了“偵察到錯誤”的腦電波。
許多腦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在犯錯時,人腦幾乎立刻會出現一個帶負電的腦電波,被稱爲ERN。而且在犯了一個錯誤之後,人們的下一輪反應會更加緩慢。
這可能是因爲大腦試圖給自己更多的時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科學研究還發現,錯誤發生後ERN越強,下一輪響應就越慢。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兩位教授雅各布·赫希和邁克爾·英茲利赫特的研究還證實:ERN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成正相關。也就是說,更容易犯錯的學生,反而更容易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正如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的形象解釋那樣:“學生每一次犯錯……他們的大腦就會長出一個新突觸。”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兩個影響人從錯誤中學習的因素。
一個是孩子的年齡,兒童對錯誤相對來說更加不敏感。研究表明,大腦ERN的強度在不同年齡是不同的,和兒童比起來,青少年和成人的ERN信號更強。
因此,青少年和成人對錯誤更加敏感,也更容易從錯誤中反思學習。兒童的能力則相對弱一些。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科學家推測,可能與大腦發育的方式有關。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速度並不一致,一些區域在兒童後期就已經完全成熟,而另一些則要等到成年才能發育成熟。
産生ERN的區域就是這樣,一直要到接近30歲才完成發育。換句話說,與大腦的其他許多部分相比,這個能讓人從錯誤中學習的關鍵區域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完全。
因此,如果孩子年齡很小,不能很好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也許並不是他的主觀想法。
友好地對待犯錯行爲能讓孩子學得更好
除了年齡,另一個影響因素是人們對于犯錯者的態度。
密蘇裏西部州立大學的曆史老師Dominic DeBrinca就觀察到一種對學生非常不利的情況:在美國,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太注重隱私,反而加重了學生犯錯時的羞恥感。
在他的觀察中,初入大學的大學生們對犯錯的擔憂顯得更加強烈。他們正處于一個學業拓展和身份轉化的交彙時期,既帶著青春期“無所不知”的自信,又覺得自己有成年人智慧,對于自己要做什麽,怎麽獲取知識有自己的想法。而犯錯則影響到了他們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過度保護隱私的傳統。即使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人們仍然對于個人空間有著執著的防範。這種觀念延續到課堂上,就造成了這樣一番場景:
即使是優秀作品,學生也不願意拿出來讓它公開曝光;而即便自己在課上的發言出現了錯誤,也不願意公開被教授指正。
所以,每當教授希望學生進行交流,發表看法與觀點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他們的心態:
他們會不會准備得不充分?
會不會因此說出什麽錯誤的表達?
要是學生說錯了,自己該怎麽指正呢?
因此,在大學階段,很多時候教授和老師爲了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反而先花了數倍的精力來解決學生犯錯的尴尬與羞恥感,簡直是事倍功半。
在K12教育階段,美國一些學校的課堂同樣有著對錯誤的不友好態度。
2007年,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槟分校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三位研究者在中美兩國錄制了一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共計44節數學課,以此研究教師們對于學生犯錯的不同態度。
結果表明,中美兩國的學生犯錯頻率大致相當,但老師們的做法卻不盡相同。比如在關于分數的課上:
美國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是錯誤的,或給出正確答案的頻率明顯高于中國老師。
相比之下,中國老師則更多的,會重新敘述問題或者讓學生給出自己的解釋,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發現自己錯在哪裏。
此外,一位中國老師還爲一位改正了錯誤答案的同學頒發了代表“表現出色”的星星獎勵。
老師表示:“我要告訴學生應該互相理解,允許別人改正錯誤。你看有些學生一開始說錯了,後來又改正了。我應該在我們的日常課程中盡一切可能在他們身上發展這些想法。”
在課堂上,老師們不僅把錯誤當作一種資源,而且還提醒學生自己可以隨意犯錯,也應該允許別人犯錯。
研究也表明,在一個對錯誤更友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也更樂于挑戰更有難度的問題。因爲他們不僅知道犯錯是沒關系的,也相信自己下次能夠做得更好。
以身作則,犯點小錯幫助孩子更上一層樓
孩子們在學習中犯的錯誤,總是有原因的,與其先一步責備孩子不用心,不如對錯誤安之若素,甚至反過來利用錯誤,幫助孩子從中成長。
1. 先溝通,再改錯
不論哪一種教養方法都把“溝通”作爲解決矛盾的第一步。在對待孩子犯錯這件事上,也是如此。
而且,學習中有許多錯誤其實並不是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而是對問題的理解有不同。
在網絡上傳播甚廣的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短視頻中,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
看圖寫話,把洗衣服的圖畫看成和面;
數學題答案2×2=4,孩子寫了2+2=4;
寫出物品長度,孩子量了物品圖片的長度……
孩子答錯了,或許是知識點沒有掌握好,或許是對問題的理解有偏差,又或許僅僅是沒有答出出題人想要的答案。如果我們不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又怎麽知道他們該如何改正呢?
就像美國研究者對中美教師的研究裏那樣,許多老師對于孩子給出的錯誤答案,不會直接否認,而是會要求孩子給出自己的理由。
在孩子自己慢慢將理由闡述出來的過程中,可能自己就會發現邏輯的矛盾之處,從而找到正確的推理。
2. 自己犯點小錯,讓孩子更安心
對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家長和老師可能就是他們生活中的權威,凡事都向這兩者看齊。而嚴格的學術要求和行爲典範,就可能會讓他們對犯錯非常抵觸,甚至覺得羞愧。
而要打造一個對錯誤包容的環境,家長和老師或許可以做一回“破冰者”,先“以身作則”犯個小錯。
比如在講解問題時,可以故意寫錯一個易錯字,或者是給一個錯誤答案,鼓勵學生來指正自己的錯誤。讓他們知道,即便是老師或者家長,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而且,犯錯之後都有改正的機會。
Readicide的作者,著名寫作老師Kelly Gallagher認爲,寫作老師應該定期在課堂前寫作。“老師是教室裏最好的作家。因此,非常重要的是要讓這個最好的作家來模擬寫作時的困惑、混亂、停頓、落筆,以及修改潤色時的猶豫,”
Gallagher這樣寫道:“我不會隱藏這點。相反,我希望學生也看到我努力把文字寫下來的過程。”
這種“無風險”的犯錯環境能夠爲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壓力較小的學習氛圍。這有助于學生形成“草稿思維”。
數學教授阿曼達·詹森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告訴學生,這只是你現在的粗略想法。允許他們提出問題,犯錯,然後進行改正,而不會扼殺失敗的前景。”
3. 指責要對事不對人
要想讓孩子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而不是被錯誤打倒,除了一個友好的環境,還需要培養他們對自己的認知。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認爲智力具有可延展性的人,與認爲智力是固定的人們之間的最大區別,是他們對錯誤的反應方式。
講明白些,一個認爲自己有能力變得更強更好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會這樣想,“下次我會付出更多的努力”或是“如果我犯了一個錯誤,我會嘗試學習並弄清楚它”;而一個認爲自己不會變得更聰明的學生可能就不會抓住機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會覺得再次嘗試是沒用的。
這簡直印證了企業家亨利·福特的那句話——“不管你覺得自己可以做到,還是不能做到,你都是對的。”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積極心理學方面頗有研究,她曾表示,幾乎每個著名的心理學系都有人在研究失敗這個主題,沒有人喜歡犯錯誤,因爲人們害怕失敗。
但是,如果我們看看大學畢業典禮上成功人士的演講,就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其中很多人都學會了如何接受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
Angela Duckworth從認知療法的角度講道,當遇到恐懼、焦慮或沮喪的人時,必須確定那些情緒狀態背後的想法。
當學生在犯錯時感到尴尬,他們腦中閃過的想法可能是“我很蠢”。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想在別人面前犯蠢,這種想法的壓力是極大的,同時也損害了孩子對自我的認知。
一個扭轉這種想法的方法是,換一個評價,評價事情,而不是人。當學生犯錯了,只不過是“做了一件蠢事”而不是“他是個笨蛋”。
所以,犯錯不是什麽可恥的事情,每個人都會犯錯。而且,犯錯反而還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學會找到正確答案的方法。
與其責備孩子,倒不如讓錯誤爲我們所用,發揮它的最大價值。
☆ END ☆掃描小編芝士奶蓋的二維碼手動拉你進同齡育兒群抱團育兒,一起遛娃備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