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椰友 磨 投稿
這幾天,連續看到幾起學生自殺事件,作爲孩子媽媽的我,心疼不已。
昨天淩晨,在新加坡,一名12歲的女生跳樓身亡。
2月18日,在江蘇揚州,一名11歲女生,跳樓身亡。
回想起近幾個月出現的其他幾起類似事件。
2020年4月17日,上海17歲男孩跳橋身亡。
2020年5月15日,山東初中男孩跳樓身亡。
分析多起孩子自殺事件,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跟家長發生沖突,激烈的言辭之下,一時沖動,走上絕路。2)手機被沒收,一時間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意義感,放棄自我。3)遇到解決不了的事,又沒有人支持或依靠,一了百了。
即便是成年人也是有邁不過去的坎,有人選擇了自殺。
來源:NPR
何況孩子呢。青少年的大腦還未發育成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這一段時間之內要處理的信息量比幼年時增加了很多,就像一台電腦,在同時做很東西的話,就死機了。
所以生物體爲了要保證大腦正常的運行,就關閉了一部分功能。是哪部分功能呢?
就是負責我們的計劃、體驗、理解、因果關系,所有這些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那部分大腦功能。這個功能部分叫前額葉。
這就是爲什麽這個時期的孩子自認爲已經長大了,但是TA還沒有能力去深入地思考,理性地判斷和全面地處理事情。
這個時候,作爲家長,我們應該如何陪伴他們成長呢?
01
首先,我們需要端正一個態度:在孩子成年之前,所犯的任何錯誤都有家長至少一半的責任。
風靡全球的親子教育手冊《正面管教》,一直表達這樣一種信念:
爲人父母,當我們發現孩子存在某種不良行爲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該是憤怒、羞恥和絕望。
來源:網絡
而是要懂得,這裏面至少有一半責任,是家長的。
面對孩子撒謊、馬虎、磨蹭、沉迷遊戲、不能有效完成作業,我們如果能清醒地知道,有至少一半的責任,是屬于自己的,那麽就摁下沖動責罵的暫停鍵,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和孩子站在一起,去梳理問題。
02
要相信,人的一生很長,不要過于苛求自己和孩子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無瑕。
要相信,人就是不斷地在解決問題中成長至成熟的。
來源:cannypic
每一次遇到問題就是一個機會,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態度和方式都給了孩子一個表率作用,讓TA逐漸學會面對問題。
我們責罵,孩子就學會了暴躁。我們鎮定,孩子就學會了控制情緒。我們遷怒他人,孩子就學會了推卸責任。我們自我檢討,孩子就學會了承擔責任。
03
我們所作的一切,其實都是在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等到TA長大離開我們的時候,才能放心地讓TA去展翅翺翔。
而自我管理,是一項需要長期訓練的能力,包括了制定目標,制定並執行計劃,及時修正和補救等等等等很多方面,這裏我們暫不具體討論。
但是家長需要有意識地去刻意培養,把這個長期的任務融化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學會自我管理。
04
我們也需要跟孩子談一談生活的真相,生活並不總是美好的。
長大後孩子需要獨自面對生活中一切的美好和不美好。讓孩子有所准備,是家長的責任所在。
生活大多數不是非黑即白,我們需要教孩子學會選擇。在不如意中,如何做出對自己相對有利的選擇。
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生活中要有美好的願望,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沖向高空,如果做不到,就守好自己的井底。
尋找屬于自己的位置,打好堅實的基礎,然後拓展人生。要知道,人生有無數可能性。
我們向著最好的方向走,但也要做出最壞的打算。人生是顆洋蔥,每一層都有讓人難過的地方。
在最黑暗的時刻,保持清醒和勇氣堅持做自己認爲正確的事,相信自己的價值。
05
記住,家,是一個人永遠的港灣,躲風避雨的地方。
我們也許做不到任何事情都不發火,但至少記住一點,孩子在外面受委屈了,哪怕是TA的錯,回到家也要先安慰,等情緒平複之後再一起分析,教育,補救。
不要讓“面對父母”成爲孩子思想的負擔,這很有可能就是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解決問題,除了溫柔的態度,堅定的原則之外,我們有時也需要給孩子一些助力,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比如說向對方道歉,跟老師溝通。讓孩子在羞于面對時,永遠有堅實的依靠。
06
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知心好友。
青春期的孩子,有些事不願意跟家長分享了,TA必須有分享的途徑。在家裏受委屈了,也需要有個發泄情緒的地方。
而家長也有多一個了解自己孩子的渠道。
07
培養孩子從小有一些自己的愛好,藝術也好,體育也好。通過自己的愛好,讓TA有一個自我排解和自我修複的方式。
無論何時,讓TA知道,人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