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可以消除失敗感的藥。你必須帶領員工走過整個曆程,並直接面對阻力。
問:當中小企業因擔心失敗而停滯不前時該怎麽辦?
答:新加坡人很清楚,我們更傾向于穩定的環境。很多人認爲,從社會的角度,我們需要經曆更多的失敗,但很少有人願意成爲失敗的例子。
對中小企業來說,風險在于利潤率可能較低,資金周轉緊張。爲了管理風險,許多中小企業選擇走阻力最小、比較安全的路線。這個策略雖然沒有錯,但卻無法促進創新和建立韌性。充其量,公司不會虧損,賺取微薄的利潤。而最差的情況則是公司無法生存下去,因爲在面對不斷革新的技術當中,你並沒有選擇投資。要具備韌性,就要冒一些風險,面對一些失敗,積蓄力量後重新再來。
舉個例子,本地有一家中小企業曾有機會在美國分銷其産品,可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拿出一些資金改變包裝設計,以提高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啓動總成本不到1萬新元。然而,總裁一直糾結于1萬新元的“損失”,以及無法獲得投資回報的保證。
正如新加坡人所熟知的那樣——雖然無法保證成功,也得先買彩票,不然哪能中獎? 新加坡的曆史和社會環境助長了這種害怕失敗的風氣。雖然很多人可能認爲這是謹慎的做法,但這卻會使惰性和缺乏創造力的問題長存。一些中小企業或許能夠以低廉的價格作爲競爭優勢維持生計。但這往往是場零和博弈。在許多産品和服務中,創新和創造力才是更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學者安吉拉·達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的研究讓人們常常把韌性和“毅力”聯系在一起。然而,“頑強”這個诠釋韌性另一層面的概念卻往往被遺忘。毅力指的是長期不斷地積極追求一個目標,但頑強則包含三個要素——對一項工作的投入(相較于疏離感);手握掌控權的感覺(相較于無力感);視挑戰爲學習的機會(相較于避免威脅)。
在應對具有挑戰性和危險性的情況時,常聽人們說:“算了吧,太難了”(疏離感);“做這麽多幹嘛?也改變不了什麽,沒有用”(無能爲力); “最好安全起見,快跑,逃避”(避免威脅)。評論者往往以一種毫不費力的姿態發出這種言論來展示自己的經驗和智慧。
然而,這樣的說法反映了一種失敗的思維。對人類和動物所進行的研究都一再顯示,失敗是一個學習而産生的反應,一個培養起來的反應。我們學會失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表明失敗也可以被 “抛卻”。 這就是頑強的三個要素如此重要的原因。
當面對挑戰或意識到失敗時,請牢記啓動這個項目的初衷是什麽,以及自己的承諾。接下來,對可控的因素要全面掌控。多個小勝利將帶來更大的成功。最後,把挑戰和失敗看作是公司發展的學習機會,這將在未來帶給公司收益。
這些可行的步驟能幫助你開啓通向韌性的旅程,而不至于感到失敗。問題在于與失敗對抗需要時間,而且結果並非立竿見影。
世上沒有可以消除失敗感的藥。你必須帶領員工走過整個曆程,並直接面對阻力。但只要你堅持執行計劃,掌控可控因素,把挑戰看作是對公司未來有益的,那麽你正在努力與失敗作鬥爭,而且將從中建立韌性,創新和成功。畢竟,你必須先買彩票,否則如何能贏?
(作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組織行爲學和人力資源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