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會館會長陳奕福說,鳳山寺基金承諾在下來三年,每年撥出2萬4000元資助學生到閩南地區考察華僑建築,除了讓學生認識本地先賢曆史,也希望引起當地政府對現存華僑建築的重視。
南安會館屬下鳳山寺管委會今年初贊助國立大學建築系一批學生到福建閩南考察當地的華僑建築與聚落。鳳山寺已決定和國大建築系簽署爲期三年的諒解備忘錄,每年撥款資助上述計劃。學生的實地考察成果則通過展覽來呈現。
“閩南僑鄉行·吾鄉吾厝”展定于5月5日至14日在國家古迹鳳山寺舉行,每天開放時間上午8時至下午5時。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兼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將爲展覽主持開幕儀式。
到晉江考察南音功臣丁馬成故居
南安會館會長陳奕福說,鳳山寺基金承諾在下來三年,每年撥出2萬4000元資助學生到閩南地區考察華僑建築,除了讓學生認識本地先賢曆史,也希望引起當地政府對現存華僑建築的重視,想辦法把這些老房子當古迹保留,可變成博物館或改建成現代民宿,讓更多人了解先賢的曆史貢獻。
國大建築系的13名學生,包括一名馬來學生,今年2月28日至3月5日在建築系助理教授陳煜帶領下,先到晉江考察我國南音功臣丁馬成的故居,再到南安樂峰視察著名詩人兼書法家潘受的祖厝,之後前往省新鎮滿山紅考察由99個房間組成的林路大厝。
林路是本地早期建築家,也是抗日英雄林謀盛的父親。
參與實地考察的國大建築系碩士生林德榮(26歲)說,當他們走進上述先賢的故居時,第一印象是房子破陋不堪,或是不怎麽適合現代人居住的老房子,覺得這一切與自己無關,直到了解老屋子背後的故事,才明白這些民宅與曾經爲新加坡做出顯著貢獻的先賢有著密切關系,這才窺見與我們有關的曆史。
讓家境不寬裕學生也能參加實地考察
建築學四年級學生、考察隊隊長梁麗彬(23歲)祖籍南安,但除了祖父母,她和父親都不曾到過南安。
她坦言自己這一代新加坡華人對祖籍地毫無概念,也不曾留意會館的存在。今年初的閩南行,讓她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隊員林芳敏(23歲)則指出,新加坡華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削弱,大家對文化根源,祖輩的遷徙,先賢的貢獻等都沒有太多認識。到福建時發現彼此的距離相當大,卻也意識到大家其實有著某種關聯和曆史淵源,此行提高了他們這方面的意識。
陳煜博士說,她開“華僑建築與聚落”課,並把華人廟宇、店屋、會館等納入其中,是要讓學生了解曆史,對傳統建築有一些認識。決定帶學生到閩南僑鄉做實地考察,是要他們對僑鄉當代發展有一些認識,也讓學生了解新加坡和中國曾經有過的關系。
她表示會館的資助讓家境不寬裕的學生也能參加實地考察。這麽做有很多好處,一方面讓學生了解華族文化,迫使他們用華語溝通,同時了解祖輩爲何會下南洋。
“他們去後看到一些熟悉的事物,例如林路大厝用的彩色瓷磚當年還是從新加坡運過去的。當他們參觀南安詩山的鳳山寺,再看看新加坡的鳳山寺,就能明白兩者之間的關系。這種交流互動還能讓學生了解中國最新發展。”
陳煜指出,本地先賢在祖籍地留下許多房子,可惜絕大部分已荒廢。潘受祖厝目前無人居住,又因年久失修,嚴重損毀。她很希望這些老房子能被修複並找到新用途。
林謀盛長女林蘊玉(87歲)、第三子林懷玉醫生(80歲)以及林路曾外孫張東孝(75歲)很支持南安會館的資助計劃,並計劃在5月中再回林路大厝看看,還請陳煜爲他們做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