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路透電)再度面對本幣下跌以及經濟增長籠罩不確定性的老問題,亞洲中央銀行正重拾手上的經典應對政策寶典,一些央行在幹預彙市的同時,也向本國經濟體系注入現金。
亞洲多個貨幣,如印度尼西亞盾、印度盧比及菲律賓比索,今年來都已貶值約3%,因爲這些國家面臨多重挑戰。
此外,美國公債收益率攀升的吸金效應推動美元回升、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動“美國優先”之際的全球貿易摩擦升溫等因素,都讓區域貨幣的幣值下跌。
印尼盾兌美元在三個月內貶值了5%。印尼央行持續抛售美元以支撐印尼盾。與此同時,印尼央行也在買進債券以沖銷因爲幹預彙市而吸納的印尼盾。
美銀美林駐新加坡策略師畢隆(Claudio Piron)說,“現在一切還好,時間久了就不一定管用了,試圖穩定本幣,同時又抗拒升息的必要是一大挑戰。如果所創造的國內流動性離開本國,導致本幣貶值,會怎樣呢?到了那一步,可能就需要加息來盡力將投資組合資金流吸引回來。”
自從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通過買賣外彙進行幹預,一直是亞洲各政府的首選政策選項。
甚至到現在,亞洲央行也沒有跟隨美國聯邦儲備局的加息步伐,而是在賣出美元替代。
對外資高度依賴所致
導致這種行爲方式的一大原因,在于各國對外資的高度依賴。
盡管在過去六到八個月中,外資已大幅減少在亞洲市場的持倉,但仍握有印尼公債的40%和馬來西亞公債的45%。他們對泰國的投資規模也很大。
這意謂著貨幣政策受制于外部市場情況,而這些央行必須在維持經濟增長及彙率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收益率必須高到足以吸引外資,但又要穩定才不會導致債券遭到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