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屆國會第二會期的政府施政方針辯論已于上周五結束。超過60名議員和擔任政治職務者一連五天,就哈莉瑪總統在施政方針演說中,爲本屆政府任期“下半場”定下的工作重點,進行闡述和提出建議。面對外部環境複雜和科技顛覆等新挑戰,這份旨在加強政民協作的施政方針,其重要性更勝以往。《聯合早報》整理出五大辯論要點。
1. 第四代領導引領國家守護人民
本次施政方針由第四代領導班子起草,對于這個團隊應如何領導政府及守護人民,自然是代議士們共同關注的課題,而朝野上下可說寄予厚望。
其中,總理接班人究竟會是誰,這是許多國人心中的疑問。雖然李顯龍總理表示,第四代團隊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選出“同侪之首”,但是他預計這名接班人將在下屆大選前浮現,並表明符合條件的人選超過一個。
但李總理強調,這並非一場賽馬,而是一場團體賽。“我們希望建立強大、團結的隊伍,確保新加坡隊勝出。”
官委議員郭曉韻則爲16名第四代領導班子成員充當信使,送上新加坡國立大學香灰莉木學院學生致給“第四位總理”的公開信。
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最爲在乎未來總理,是否能爲新加坡做出最好的決定。
不少議員提出對國家領導層交替的期望。上個月當選工人黨秘書長後,首次以黨魁身份在國會發言的畢丹星就認爲,這是個“獨特”的時機,國人應思考該如何改進家園。
曾任中華總商會會長的官委議員蔡其生也指出,本地商界普遍認同第四代領導要果敢地推動改變,引領新加坡步入下個階段的發展。他也期待我國第四代領導繼續鞏固互信互鑒的新時代政商協作關系。
他說:“企業在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在創造就業機會,政府要讓人民過得好,就要先讓企業做得好。”
領導的權利是不能傳承的,人民和領導人之間的互信不會自動地一代傳一代。每一代人必須一起合作,共同經曆磨難,重新構建人民和領導人之間的紐帶。——哈莉瑪總統
2. 與人民溝通傾聽民聲廣納民意
願意傾聽民聲,廣納民意,是數名第四代領導班子成員在辯論中,一再強調的施政方向。
在辯論首日發言的新任貿工部長陳振聲指出,新加坡需要的不只是政府整體協作,而是全國整體協作;教育部長王乙康則歡迎各方就改善教育政策提出點子和建議;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也表示,政府已做好准備,要聆聽其他替代方案及檢討現有政策。
總理公署部長英蘭妮則鼓勵年輕國人挺身而出,與政府攜手譜寫新加坡故事的新篇章。
身爲五天辯論的最後一位發言者,財政部長王瑞傑宣布第四代團隊和其他國會議員將推出新系列的對話會,彙集多元社會的各種觀點。
雖然王瑞傑沒說明對話會何時會啓動,但是他指出,對話會將通過各種管道,接觸不同年齡層、社會階層、行業等的國人。
他說:“我們會以開放的態度考慮所有觀點,相應地調整我們的發展方向。我們也會清晰地闡述決策背後的考量,凝聚新加坡人,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落實好的構想。”
這並非政府第一次組織大規模的全國政民對話會。2012年,時任教育部長王瑞傑負責領導的“我們的新加坡對話會”是其中之一。
然而,有年輕人對向政府表達意見有所顧慮。國大香灰莉木學院學生在信中提出三道問題,第一道就問政府對年輕人的信任程度。
郭曉韻說,學生們想表達的是,發表異議並不代表他們不是爲了新加坡好,或是不效忠國家。她認爲,這些年輕人的看法恰恰符合她“從一些20到40來歲、屬于沉默中間層的專業人士那裏聽到的情緒”。
他們需要聆聽人民的意見,顧及人民的感受,並以言行表明他們聽到了;他們也必須爲了新加坡的長遠利益,不怕領導和動員輿論去支持艱難的政策。——哈莉瑪總統
3. 不平等現象 大刀闊斧改進政策
我國社會不平等現象是多數國人切身的體會,也是政府眼下的重點工作,是本次施政方針辯論中最常聽到的一個關鍵詞。
王乙康認爲,要應對不平等,大刀闊斧改變之余不能魯莽地推翻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而是要既果敢又睿智,通過仔細聆聽各種意見決定哪些措施應該保留或改進,不斷對抗不平等現象分會社會。
他進而從貧富差距、中間核心、力爭上遊和社會融合四大層面,分析我國不平等問題現況,並闡述政府在這方面已采取的行動,以及接下來改革的方向,包括克服教育制度造成不平等現象的深層問題。
他也說,面向全民的福利政策無法成爲應對不平等問題的有效對策。政府在援助低收入國人的同時,將幫助國人保留前進的動力,繼續力爭上遊。
政府也通過住屋與市區規劃政策,對抗社會的不平等現象。黃循財說,政府多年來在不同組屋區的銷售組屋附近,也建造設計更好更新穎的租賃組屋,讓同一個鄰裏的不同家庭之間能有互動。如今,政府將邁出另一步,在同一棟組屋融入銷售和租賃單位,打造更包容的居住環境。
另外,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認爲,我國多年來一貫秉持的唯才是用理念,也因考慮到造成不平等的潛在因素,應發展成具有“新加坡品牌”的制度。
他說,唯才是用制度被普遍視爲是最公平的資源分布原則,但這個模式過于重視成果和殘酷的競爭,以致搶先占得優勢者得以壟斷財富,最終造成社會不平等。
反之,新加坡要追求的“唯才是用”強調的是互助互利,重點在于鼓勵取得成功者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
我們必須緩解社會的不平等,尤其是應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人生起跑點的差異越來越大的現象,避免這最終成爲我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問題。——哈莉瑪總統
4. 邁向未來經濟 捉住機會取得繁榮
我國作爲成熟經濟體,雖不能奢望能取得以前的高增長率,但仍有許多發展機會需要國人和企業加緊把握,確保國家繼續取得繁榮。
李總理在談到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時說,政府的一個優先考量是維持經濟增長,國人不應爲預測增長減弱至每年2%至4%而憂慮,尤其韓國和台灣的經濟增長也介于這個幅度,日本的增長速度則更慢。
他說:“這不是爲我們的努力或雄心壯志設限。個別公司和企業肯定能做得更好,尤其若他們推出更具創新的産品,或開拓新市場,進軍尚未開發的地方。”
新加坡正致力于經濟轉型,總理說:“我們看得見機會,唯一的問題在于能否捉住它們。”
在培養人才方面,陳振聲認爲教育制度和培訓模式須與時俱進。此外,要讓國人認識並與不同文化和國籍的人合作,就得確保國人能與來此工作的人才攜手。
陳振聲說,國內外人才攜手能激蕩出新點子、發掘彼此的強處,而如此具活力的交流是未來經濟所需的重要成分。
隨著全球經濟局勢迅速轉變,總理公署部長、職總副秘書長黃志明說,工運也須加大與資方及政府的合作力度,極力推動轉型。
與此同時,工運將確保不同工作群體獲得照顧。這包括較低收入群、年長員工以及中等收入的中年工作者。
此外,政府國會財政及貿工委員會主席、荷蘭—武吉知馬集選區議員連榮華建議,在産業轉型藍圖中增加橫向聯系,幫助企業發現彼此可互補之處,借此締結更多的夥伴關系,攜手到海外“群獵”商機。
荷蘭—武吉知馬集選區議員迪舒沙甚至提議檢討允許賭場在本地運營的必要性。
國人希望國家是機遇處處的,讓人民能逐夢、有極具滿足感的事業,也能生活得充實、有意義;要達成這個願景就須做好准備去適應不斷改變的經濟環境、去善用科技,同時不斷提升技能和知識。——哈莉瑪總統
5. 國民身份認同與民溝通同心協力
要確保我國經濟和社會取得穩定發展,國人必須同心協力,塑造國民身份認同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
針對新加坡國民身份的定義,陳振聲認爲,政府如何與人民溝通以及如何發揮團隊精神,將形成國人身份認同的基礎。
他說,若要國人對國家和彼此有強烈的認同感,人民和政府之間,以及新加坡人之間就須建立互信。
“要促進信任,領導人須以身作則,與不同群體建立堅實的聯系、有效地與他們溝通,才能把他們動員起來。”
英蘭妮也剖析這個國民身份的不同特征,其中她特別強調國人對周遭事物的關懷之心。
在她看來,這份關懷之心促使國人一旦發現問題,就本能地協助解決,改善情況。
義順集選區議員黃國光也有同感。他說,金錢、提振經濟,以及強化我國財務狀態固然重要,但國家的“心件”也不可或缺。“我們如何關懷彼此,如何確保沒有人落在後頭,如何爲打造一個更好的新加坡發聲,以及如何培養慷慨解囊的文化,在新加坡未來的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英蘭妮也說,只是關心是不夠的,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執行和財務方面必須是可行和可持續的。她舉出多個例子,展現國人爲了自己在乎的事物做出努力和改變,包括國人都愛美食,因此不少年輕人發揮創意,爲饕客提供不一樣的味蕾享受。
政府國會國防和外交委員會副主席、丹戎巴葛集選區議員祖安清心則建議加大宣導我國外交政策力度,以加強國民身份認同。
通過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我們的多元文化傳統現在已經交織在一起。在1965年8月8日這一天,我們並沒有想到會有今天,但我們已成功培養出一個獨特的新加坡身份,這種共同命運感超越了個人的種族和宗教身份。雖然仍有進步空間,但取得的進展已相當顯著。——哈莉瑪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