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句俗語:“東單西四鼓樓前,五壇八廟頤和園”。北京作爲曆代國都,不僅有故宮等諸多景點,還有很多寺廟值得一遊。坐落在海澱區北三環路聯想橋北側的大鍾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名覺生寺,寺廟最初爲皇家佛教寺廟,曾是皇帝祈雨的重要場所。
清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下旨將原萬壽寺內舉世聞名的明代“永樂大鍾”,移至“京城之乾方,圓明園之日方”的風水寶地——覺生寺安放。移鍾工程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完成,據記載,每逢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覺生寺內鍾鼓齊鳴,遊人多爲慕永樂大鍾而來,寺廟也被改稱大鍾寺。
大鍾寺在199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辟爲古鍾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古今中外鍾鈴藏品共400多件。曾經的大雄寶殿,如今作爲“禮樂回響”展廳,陳列著一套曾侯乙編鍾仿制品。編鍾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
藏經樓一層的“妙境梵音”展廳,集中展示了北京地區寺廟的古鍾,每口古鍾旁都有相關寺廟的介紹。在佛寺裏,佛鍾不僅起到報時和警示集衆的作用,更是佛教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法器。展廳內的古鍾,部分原廟宇尚存,還有些只剩下古鍾留存,廟宇已湮滅于曆史的長河之中。
藏經樓東配殿作爲“外國鍾鈴”展廳,主要陳列著日本、韓國以及西方的鍾鈴文物,基本上涵蓋了世界各地的鑄鍾藝術,堪稱世界鑄鍾藝術的大集成,能夠讓參觀者全面了解東、西方鍾鈴文化的差異。其中一件可演奏悠揚樂曲的荷蘭鍾琴,是歐洲鍾琴在國內的首次亮相。
最後一進院落內的大鍾樓,共有兩層,上層爲圓形,下層爲方形,象征“天圓地方”,是大鍾寺最具特色的核心建築。鍾樓門楣上方的“華嚴覺海”匾額爲乾隆皇帝禦筆,樓內除陳列了永樂大鍾外,還以高科技手段展示了永樂大鍾的鍛造緣起、搬遷始末、銘文書法等內容。
鑄于明代永樂年間的永樂大鍾,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銅鍾通高6.75米,鍾壁最厚處185毫米,最薄處94毫米,重約46噸,聲音最遠可傳90裏。值得一提的是,鍾身內外鑄滿了明代書法家沈度的22.7萬字佛教經文,並以“世界銘文字數第一”入選了“北京世界旅遊之最”。
在大鍾樓東面的庭院裏,陳列著40余口古鍾,其中最早的鑄造于宋熙甯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曆史。在中國文化裏,鍾可以算是最古老、也是最結實的遺存,大鍾寺陳列的這些古鍾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的制鍾技術和冶煉技術,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裏走走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