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前讓學生回答選擇題,教師就可針對學生弱點講解,設計相應作業。教育部去年起試行的“學生學習平台”本月底將擴展至所有中小學和高中學府。
胡潔梅 報道
學生對直喻、隱喻和擬人化手法的概念有多了解?英文教師要求學生上課前到學習平台回答幾道相關選擇題,之後通過平台查看全班的答題情況,從中得知哪道題的答錯率較高。
上課時,教師就可直接針對學生的弱點講解,並設計相應的作業,鞏固所學。
教育部自去年起在部分學校試行這個“學生學習平台”(Student Learning Space),到了本月底,所有中小學、初級學院和高中的學生都可借助這個網上平台輔助學習。
采訪當天,東源中學英文教師盧素欣就利用這個學習平台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認識各種比喻手法。
這班中三學生上課前已到平台上完成她所設的幾道作答題。上課時,她做針對性的講解。之後,她還利用流行歌曲設計課堂作業,加深學生對比喻手法的認識。學生輸入答案後,也能同步讀到組員分享的意見,相互學習。
學生互提意見
學習更有趣
東源中學學生詹證舜(15歲)認爲,這個平台使學習更有效,他上課時會比較專注。他說:“因爲我得當場作答,作答後能直接知道答案是否正確。同學之間也能互相給反饋。有一次,我們分組寫文章段落,其他同學能通過平台給意見並修飾,我覺得這樣的互動學習比較有趣。”
除了通過平台完成老師設計的練習,學生也能上平台閱讀其他學習資料,隨時在家自習。
教師盧素欣受訪時說:“平台對教師很實用,選擇題只要設定答案,就可通過系統知道全班同學的作答結果,一目了然。在班上,有時很難兼顧每個學生的進度。通過平台,我也可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題目,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完成較多任務。”
鳳山小學是另一所已使用該平台的學校。學校的母語部主任郭莉嬿受訪時指出,因考慮到學生需要擴大口語的詞彙量,母語部教師便針對小三與小四學生設計口語練習活動。學生通過平台觀看視頻,練習如何找出主題並認識新詞彙。
她說:“這個學習平台已包括一些教育部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教師能利用它來設計學習活動。我們也可以通過平台與其他教師分享教案與教學資源,這對教師的幫助很大,准備教案就不那麽費時。”
在本月31至6月1日舉行的“應用科技教與學國際研討會”中,這兩所學校與其他學校將分享如何運用學生學習平台。研討會由教育部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