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王乙康說,隨著亞洲崛起,母語作爲一項經濟技能,對國人來說,越來越重要。“全球化也意味,我們更需要通過各自的母語,與自己的文化保持密切的聯系。希望早報文學節這類活動能激發家長和學生對母語學習的興趣。”
王乙康昨晚在面簿發表貼文做上述表示。昨天下午,他爲首屆“早報文學節”主持開幕時也發表講話。
他說,本地華文報一直是本地文化發展的中流砥柱,維系著本地華族文化發展的溫度。從先輩早期開始在新加坡落地生根起,華文報就開始衍生出充滿南洋風味的敘事和寫作風格,多年來積極推廣本地文藝和文化現象,帶動新加坡文化的發展。
而早報多年來刊載本地作家和學生作品,孕育一代代文教工作者,並也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與人民協會聯辦國際華文文藝營,邀請中港台,以及美日韓和東南亞華文作家齊聚本地,推動華文文學的交流。
王乙康說,而今媒體行業競爭激烈,但早報仍然能維持優勢,從獨特的新加坡視角,對區域動態,進行客觀全面的報道和剖析。他自己每天都會閱讀早報。
他說,早報近年更通過網絡,爲閱讀中文的世界讀者,打開多一扇了解中國、東南亞和東北亞的時事動態的窗口,“發揮了新加坡報章獨一無二的影響力”。
《聯合早報》配合今年95周年報慶,即日起至本月31日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舉辦首屆“早報文學節”。
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主管李慧玲致辭時說,舉辦文學節並非想複制當年的國際文藝營。她說,我國過去20多年來,文化景觀更爲熱鬧,文學如今作爲文化消費品的成分大爲提高,而華文文學達到的“群聚效應”(critical mass),則在削減中。
盡管如此,李慧玲強調,文學應該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速度如此令人追趕不及,一切都那麽短促的時代,我們一邊繼續接收許多手機短信,或許更需要一邊體味文字的溫度、深度和文學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