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某某地方爲兵家必爭之地,而在漫漫曆史長河中,還有另一種地方,可以算作是兵家不爭之地。今天我來說的這個地方,就算是自古以來兵家不爭之地。這個地方,了解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叫做漠北。
有人會說,這話說的沒水平,漠北可以古代的主戰場,當年漢朝的大將軍衛青,就指揮漠北之戰,打垮了匈奴,揚我大漢雄風,這種古戰場,要說是兵家不爭之地,實在有些荒唐。那麽,這之中的故事,還需要慢慢說。
神奇的陰山
古詩有雲,“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在中國的曆史中,陰山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狼居胥和燕然,雖然後者被稱爲武將的最高榮譽,但陰山,成爲農耕文明的最北邊界。
陰山,位于現在內蒙古中部地區,一條長長的山脈橫亘東西,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這座山脈,擋住了遊牧民族的鐵騎,也擋住了農耕民族的刀槍。而它的位置,也讓陰山注定不凡。在《世界通史》中,介紹了一條很特別的線,這條線叫做400mm等降水線。從地理角度來說,這是一條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奇特的線,途徑大興安嶺西南走向張家口,在向西南至蘭州直到喜馬拉雅山東麓。陰山位于這條線的北面,而另外一條200mm等降水線,很奇妙的越過陰山,變成陰山北部一條神奇的線,而這條線,將半幹旱和幹旱地區分割開來。
神奇的陰山山脈,橫亘其中,恰到好處的擋住了東南季風的腳步,讓陰山南麓成爲水草豐美分福地,讓陰山北麓,成爲荒涼淒慘的苦地。而從曆史的眼光看,陰山也將北方的遊牧活動區域,分割成爲漠南和漠北兩個區域。漠南成爲兵家必爭之地,而漠北,成爲了兵家不爭之地。
早在秦朝時期,大將蒙恬就已經知道了陰山的重要性,一舉攻下了河南之地。控制了河套平原和甯夏平原,將大秦的兵鋒直指陰山腳下。史料記載,在這場軍事行動之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當我們感歎秦軍將士的勇猛之時,其實,不能忽視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蒙恬控制了長城以北最富饒的土地,而匈奴人卻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糧倉。匈奴人只能悲慘的在漠北享受著西伯利亞來的寒流,忍受著土地貧瘠,以及冬天的低溫暴雪。以遊牧爲主業的遊牧民族,實在無法在這種貧瘠土地之中生存下來,只能寄希望于南下,奪取陰山以南的地方。
在漢書匈奴傳中記載失去陰山對匈奴造成的影響:在沒有失去陰山的時候,匈奴生活是這樣的: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余裏,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爲寇,是其苑囿也。
而失去陰山後的匈奴,畫風卻變成了這樣:幕北地乎,少草木,多大沙,匈奴來寇,少所蔽隱,從塞以南,徑深山谷,往來差難。邊長老言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
漠北的這種惡劣的氣候環境,更不適宜農業的發展,因此,南方的農耕民族,也不想越過陰山,去感受西伯利亞寒流帶來的晶晶亮透心涼。于是,很多大一統帝國,都將陰山作爲實際控制領土的最北邊,而更北的漠北之地,卻毫無興趣可言。
中原王朝對漠北的經營
首次對漠北發生興趣的中原王朝,應該是漢朝,大漢帝國在龜縮了六七十年之後,終于迎來了自己的雄起,于是,在元狩年間(這也成爲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年號),漢武帝一聲令下,數十萬大漢鐵騎向著北方匈奴發起複仇式的大反攻,先後收複了河南地,控制了河套平原,占領陰山南麓的廣闊土地,讓匈奴感受到了什麽叫做絕望。
更讓匈奴絕望的是,爲了徹底消滅匈奴,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大規模進入漠北進行軍事行動,這次漠北行動,讓漢朝的威名達到頂峰,不但有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豐功偉績,更是將大漢兵鋒直指北海,也就是現在的貝爾加湖。
但,漠北之戰的真正目的,只是爲了徹底消滅匈奴,而並非占領土地。漢朝付出了數萬精銳士兵和十萬戰馬的巨大代價,一度讓中原王朝國庫空虛。因爲漢朝軍隊並沒有想要獲得更廣闊的土地,因此,漢朝軍隊在擊敗匈奴主力後,班師回朝,放棄了漠北的土地。到了漢宣帝時期,通過政治手段,也不過是讓南匈奴成爲漢朝的附庸,將國界線推到了陰山。但漠北,依舊是北匈奴的土地。這種情況,雖然一度被東漢名將窦憲改變,但和西漢一樣,東漢依舊對漠北缺乏興趣。于是,漠北又成了鮮卑人的領土。
對于爲什麽不徹底占領漠北,漢書中又這樣的論斷: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這段話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土地貧瘠,沒法耕作,民風彪悍,不好管理。
中原王朝,第一次真正控制漠北的廣闊土地,應該是唐朝。和漢朝面臨的問題非常相似,大唐王朝也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唐朝和東突厥爭奪的主要區域,依舊是漠南。于是才有了李靖三千鐵騎千裏攻陰山,滅了東突厥的壯舉。但唐朝經營漠北,卻並不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史書中記載,唐朝是貞觀四年,滅亡東突厥,控制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土地,卻對漠北之地,毫無興趣。唐朝的不感興趣,讓薛延陀勢力急劇膨脹,控制了整個漠北,巅峰之時,擁有勝兵二十萬。各種囂張跋扈的存在。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當然,在前期的薛延陀,對于唐王朝畢恭畢敬,讓唐王朝接受了這個小弟。但當薛延陀羽翼豐滿之時,小弟就開始夢想著坐上老大的位置。但大唐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情況,于是在貞觀二十年,唐朝的鐵騎,徹底將薛延陀,從地圖上抹掉。
解決了薛延陀問題的唐王朝,已經失去了扶植小弟的興趣,決定自己管理,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貞觀二十一年,唐王朝在漠北一口氣設置了六個都護府,分別是瀚海都督府(回纥部)、燕然都督府(多濫葛部)、金微都督府(仆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龜林都督府(同羅部)、盧山都督府(思結部),設置完都護府之後,唐王朝依然不滿意,又馬不停蹄的設置了七個州,分別是,臯蘭州(渾部)、高阙州(斛薛部)、雞鹿州(奚結部)、雞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結別部)、顔(白部)七州,于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將漠北變成了自己的領土。
只是,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如果從貞觀二十一年開始算起,到後突厥興起,唐王朝控制了三十二年,如果從安北都護府最終淪陷算起,唐王朝控制了三十八年。然後,漠北再次成爲兵家不爭之地。
遊牧王朝對漠北的經營
漠北這片土地,中原王朝是沒有太多興趣的,除了唐朝以外,再也沒有哪一個中原王朝經營過漠北的土地。那麽,對于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而言,漠北是香饽饽,還是依然是兵家不爭之地呢,我想應該是後者。
在漢朝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叫做蘇武牧羊。而匈奴將蘇武流放的地方,叫做北海,也就是現在的貝爾加湖。一般情況下,流放都要流放到最艱苦的邊疆地區。從蘇武被流放的地點看,其實,匈奴的最北邊領土,未必超過貝爾加湖,而這些地方,即使在匈奴人眼中,也是苦寒之地。成爲雞肋般的存在。
除了那些不得已居住在漠北的遊牧民族以外,大部分遊牧民族,都把重心放在漠南,像是遼國,他的核心是五京,而漠北,只是一塊可要可不要的地方,金國也是一樣。這其中的原因,無非有兩點,第一,漠北一直以來氣候幹旱,土地貧瘠,大部分地方連草都長不好,遊牧爲主的北方各部,根本無法滿足日常生活。第二,遊牧民族的人口數量一直沒有快速增長,即使強大如蒙古帝國,其實真正本土的人口,也不過百萬而已。如果人口保持這種狀態,那麽現有草場足夠用,要是饑荒無法滿足需求,遊牧民族更願意向南進發,而不是向北。
這種情況到了蒙古帝國時期,漠北因爲成了鐵木真的老家,而受到了重視,成吉思汗死後,龐大的國土分成了四個部分,將蒙古本部作爲核心來經營。但元朝建立後,對于蒙古本部的興趣,遠沒有對中原王朝更大,不要說大都建在北京,即使是上都,選擇的也是漠南的地方,至于漠北,也成了沒人在意的地方。
元朝之後的明朝,更是對漠北沒有了太多興趣,當然,和漢朝一樣,在前期,也曾經發動過許多次軍事行動,比如明成祖朱棣的五征漠北。只是,這種軍事行動也只限于軍事,明朝對漠北一點興趣也沒有,任憑漠北各種政權的存在,甚至在明朝中期,放棄了漠南的控制權,將國境線徹底退到了長城以南。明朝或許是唯一一個在巅峰狀態下放棄漠南的大一統王朝了。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清朝,對于漠北的控制,未必比唐朝高明到哪裏去,和唐朝的羁縻統治不一樣,清王朝采取了一種類似于西周分封諸侯國式的統治方式,將已經衰弱的蒙古各部落分化瓦解,分封各種各樣的王公貴族,來對漠北進行統治,統治了長達三百年。
結語
我一直都認爲,世上如果有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那就必然有所謂的兵家不爭之地。這種不爭,在漫長的曆史中,更多的原因是並沒有太多爭奪的意義,而且即使拿到手,也未必就能守得住。而漠北就是這種雞肋般的存在。
參考資料:
《全球通史》
《漢書》
《後漢書》
《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