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汽車評測的朋友一定會發現,盡管各大媒體對車輛的評測重點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卻在大多數的節目中會被涉及,那就是後排地板的隆起高度。
雖然很少有人拿尺子去量這個隆起高度的尺寸,但放個手機、配上一雙過氣的43號運動鞋,繼而談談日系車近乎純平的地板帶來人性化的關懷,已經成了十分常見的項目。多年前,在爲日系品牌做汽車培訓的時候,日系車型純平的地板幾乎成了重要的賣點,和德系高高隆起的後排“腫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然而過去多年,這樣的狀況非但沒有任何改觀,反倒是很多日系車型,後排地板中間也開始漸漸凸了出來。怎麽回事,難道是設計和工藝退步了?
這件事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也是常說常新,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地板的問題。
設計理念上的根本不同
因爲車系衆多,我們就拿日系和德系這個對“老冤家”作比吧。提到汽車工業,第一個應該想到的就應該是德國了,在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这位先驱的带领下,现代汽车工业伴随着他的那台三轮车在德国开始发源,后期又和四轮燃油车的发明者共同开创了“Mercedes-Benz(梅賽德斯-奔馳)”品牌。在深厚的工業基礎之下,德國車對機械制造的能力幾乎無人能敵,目前依然處于絕對領先的位置。同時在車輛的設定上,德系車在操控、動力上要求更爲激進,所以很多四驅車都是以德系著名。大批的廠家都在是以技術創新作爲核心理念在對産品進行研發設計,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德國汽車工業是以“技術驅動”的。其實打開發動機艙就能看到,德國汽車艙內的大多數十分工整,底盤也同樣,隆起的地板既能滿足四驅的需要,又能將車輛的底盤進行整齊的排布。
日系車的發展理念有所不同,首先于國家本身,在資源以及汽車工業發展進程上在發展初期與德國汽車相距甚遠。盡管日系車在研發與創新上也有著極高的要求,但作爲後來者,還是要以市場爲導向,先滿足消費者需求、把車賣出去賺到錢才是首當其沖的要務。所以日系車普遍以舒適性爲導向,更多滿足消費者或者說市場需求,也就是“市場導向”的發展模式。基于此,對速度要求不高、四驅車型少的日系車,對底盤的空間要求就少了很多。
功能需求的不同
汽車發展的最早期,德系車大多都是後驅車型,發動機在前,驅動輪在後,那就需要一根連杆把他們連接起來,爲了避免車輛行駛時刮擦這根連杆,只能犧牲車內空間了。即使到現在,德系車中如奔馳寶馬幾乎也都是後驅車。大衆即使走了前驅路線,但也有四驅車型配備,再加之模塊化的設計,最優解就是滿足最大的需求,所以完全沒必要重新再設計一套底盤了。
日系車其實很有趣,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談到過,其實在汽車工業上德系是日系的老師。日系車早期的發展路線其實是沒有那麽清晰的,同時也很少配備四驅或者後驅系統,但得益于自身的努力以及車輛在經濟性上的表現,逐漸受到了世界消費者的歡迎,畢竟大家都沒那麽富裕。所以日系車將底盤做的很平整,滿足車內所有人對舒適性的需求。但對于重心、操控等方面買這個類型車的人並不是那麽在意,所以即使高速飄一點、加速弱一點也沒有關系了。
但是近年來,包括豐田TNGA架構下的車型以及本田如思域等主打運動的車型,也開始考慮車型操控能力,後排地板也慢慢變得越來越高了。
其實,每一個車系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路線,而對于某項特征的優劣也是見仁見智。曾經還有人談到底盤不凸起的車安全性差的問題,更是無稽之談。汽車工業是體系化的能力,牽一發而動全身,誰也不會拿自己的招牌犯險。
一點淺見分享給大家,如果大家還有想要了解的,歡迎隨時提出。另外,對于後排隆起的地板對日常使用究竟帶來了哪些影響,也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