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盛港西,輕軌站附近有一家很受歡迎的連鎖集團診所,可能是因爲那一帶診所競爭激烈,診所門上大大的燈箱招牌“每天營業,早上8點至晚上11點”,字體要比診所本身的名號還要大。
診所兩名主要的輪班家庭醫生都是好聲好氣又有耐心,有時候生病後去複診,連複診費也免了,可想而知,到那裏看病的人絡繹不絕。有一次,我看到一名阿叔前去看病,本來排在第一位,但因爲忘了帶CHAS(社保援助)卡,急得他請診所助手千萬要等他的親戚把卡送來才願意登記。
讓人感到安心又能照顧全家人的家庭醫生,配搭看病可以獲得顯著津貼的CHAS卡,往小處看,帶給小市民的是便利和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放大來看,其實是將有限的資源更合理地分配到基層中去,更有效控制醫療費上漲。
從供應的角度,全島2000多家診所中,1700多家是CHAS診所,97%的CHAS卡持有者以及建國一代都能在住家一公裏範圍內找到一家CHAS診所,覆蓋面可說非常廣。再加上CHAS持有者如果被家庭醫生轉介到公共醫院看專科,還能繼續獲得津貼,單這一點就足以吸引病患到CHAS診所看病,不再須要去綜合診療所排隊。此外,配合更多綜合診療所和醫療中心落成,再加上近年來政府鼓勵醫科生從事家庭醫學,而不是一味當專科,可負擔得起的基層醫療供應相信會更加充足。
從需求的角度,放寬CHAS資格,讓所有慢性病者不分收入都能享有CHAS的津貼,意味著有更多人能到CHAS診所看病,支付跟綜合診療所差不多的費用。這雖然意味著政府必須提供更多CHAS津貼,但長遠來說,卻能讓更多人在社區獲得照顧,而不是等病重了再到醫院醫治,其實是在花小錢、省大錢。
目前,符合CHAS資格的家庭人均月入必須在1800元以內,隨著國人收入越來越高,一些家庭並不符合CHAS的資格。至于那些原本有CHAS卡的家庭,隨著兒女開始上班掙錢,每兩年重新評估的時候也可能失去資格,但父母卻也到了慢性病找上門的年紀。
去年的受雇居民家庭中,平均月入少過1800元的介于第30到40個百分位之間,也就是少過一半的家庭可以受益,取消收入資格後,預計受益家庭會顯著增加。
除了CHAS,李總理也宣布,1950年至1959年出生的立國一代(Merdeka Generation)也能享有類似建國一代的醫療補助。除了感激他們的貢獻,具體來說,更是希望這50萬人能病從淺中醫,減緩個人和國家的醫療成本上漲。
隨著今後持有CHAS卡的人越來越多,那一家家深夜還亮著燈的診所,那一個個在診所裏默默耕耘的家庭醫生,將讓基層醫療越來越重要,而不再是爲了拿病假單才去“光顧”的底層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