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後續護理服務計劃是在2015年正式推出,協助出院的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區。自計劃推出以來,受惠者從2015年的25名,增加至今年6月的463名。服務範圍也擴大。
因爲吃藥會産生眼睛過敏和身體不適等副作用,患有精神分裂的陳保羅(假名,64歲)常常沒有按時吃藥,結果他不時出現幻覺,過去40多年來,多次進出醫院。
去年11月,他在出院後經轉介加入心理衛生學院的社區後續護理服務(Aftercare Programme),開始參與社區夥伴之一蒙福關愛(Montford Care)舉辦的活動如耕種,並且參與市民巡邏小組,變得更開朗和活躍。
他說:“加入計劃是我人生的轉折點,讓我看到生命的曙光,因爲以前我朋友少,現在朋友多了,也有很多人和我說話。”
社區後續護理服務計劃是在2015年正式推出,協助出院的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區。自計劃推出以來,不僅受惠人數增加,服務範圍也擴大,以支持像陳保羅一樣的精神疾病患者融入社區。
根據心理衛生學院提供給《聯合早報》的資料,計劃從三年前的宏茂橋—新民區,去年擴大涵蓋景萬岸—菜市及水車—亨德森(Kreta Ayer-Henderson)兩個地點。受惠者也從2015年的25名,增加至今年6月的463名。
他們都是病情穩定的精神分裂症、躁郁症、情緒失調和抑郁症患者,大部分年齡介于40多歲至60歲。
在該計劃下,個案管理員與社區機構密切合作,定期上門跟進患者情況,並且協助他們解決如經濟困難等難題。若有任何發病征兆,個案管理員會及早介入和安排治療,避免病情惡化。一般上,輕微或中度患者由社區機構負責照顧,病情較嚴重的患者由個案管理員負責。
醫院資深個案管理員鄭竣元受訪時說,若患者回來複診,自己也會加入了解他們的病況。
他說:“幫助病人不是一個人的工作,講究與社區夥伴的合作。社區夥伴就像是我在社區中的眼睛和耳朵,讓我知道病患在社區的動態。同樣的,我也會讓他們了解病患複診的情況,例如他們是否有准時回來複診或更換藥物等信息。”
院方也跟進了首批25名患者的情況。他們在2015財年至2016財年間,到急診部門求醫次數減少45%,再入院率減少33%,以及未複診情況也顯著減少59%。在2017財年,他們情況保持良好,再入院率進一步減少66%。
鄭竣元解釋,部分患者再次入院的主要原因,是因爲他們沒有按時吃藥,或者因環境導致他們病情複發。
他說:“無法支付賬單、無法支付水電費或破産,對普通人來說是一大壓力源,更何況是精神疾病患者,因此我們盡量協助他們向社會服務中心申請援助。他們也許朋友不多,很少與他人來往,因此我們安排他去樂齡活動中心參加活動。醫院不可能一直擴大,因此最好的辦法是確保現有社區資源有效幫助他們,讓他們不會再次入院。”
該計劃的受惠者無需付費,社區機構也會一直跟進他們的情況。由衛生部和護聯中心資助的社區後續護理服務,下來或擴大到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