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一對擁有不同血型的父子,去年7月進行了東南亞首宗血型不符的活體肝髒移植手術,兩人術後一年恢複良好,現已回歸正常生活。
換肝者陳玉輝(55歲,部分時間清潔工)前年診斷出患有B型肝炎和肝硬化,去年又發現罹患肝癌。一肝多病的情況下,換肝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但他的情況無法接受腦死捐獻者的肝髒。兩個兒子中,只有小兒子陳清忠(31歲,自雇者)的肝髒適合移植。
由于父子兩人血型分別是B型和A型,若直接捐肝,患者身體將出現強烈的排斥反應。
新加坡中央醫院的跨學科醫療團隊,爲確保不同血型的肝髒能順利移植,在手術前的三個星期,開始用藥物抑制陳玉輝體內血液抗體的生長;另在手術前四天,再用一種特別的過濾設備,降低他血液內的抗體水平。
中央醫院肝胰膽與移植科高級顧問醫生兼肝髒移植主任普雷瑪·拉傑副教授(Jeyaraj Prema Raj)昨天在記者會上說:“我們使用的過濾技術,只把體內會引起排斥反應的抗體清除掉……基本上,我們重新調節了患者的免疫反應,幫助他的身體接受移植的肝髒。”
拉傑指出,術後兩個星期是換肝者的關鍵期。在這期間,換肝者仍需保持低水平的血液抗體,避免排斥反應。
據了解,血型不符的肝髒移植手術,在日本、韓國和歐洲已十分普遍。有外國研究顯示,這類肝髒移植手術的五年存活率爲71%,與相同血型的肝髒移植手術的71.5%不相上下。
中央醫院之前已成功進行血型不符的腎髒移植手術。拉傑解釋說,不同于腎髒移植,肝髒手術的風險在于一旦手術失敗,肝病患者須重新等待新肝髒或死亡,但腎病患者即使手術失敗還可繼續洗腎保命。
截至今年6月,本地共有52名肝病患者正等待移植肝髒。
隨著這例不同血型活體肝髒移植手術的成功,拉傑認爲,這爲等待換肝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他說:“本地的器官移植手術,一般會先考慮使用腦死者的遺體器官,其次才是活體捐獻。有時的確會出現血型不匹配的情況,但我們的技術已經能解決這個問題。 ”
陳清忠爲父親捐出了自己的六成肝髒,由于肝髒具有再生功能,六個星期後就可重新長出,目前他已恢複了正常的肝髒功能。陳玉輝體內的移植肝髒,也可再生長約三成。
陳清忠昨天受訪時說:“父親的肝髒有很多問題,如果不換肝,他活不過兩年。身爲兒子,我當然有這份責任和愛去延續他的生命。”
當初決定捐肝時,陳清忠的妻子正懷孕七個月,他說:“我那時想,如果手術不成功,我就看不到兒子了。原本妻子也很擔心,但她和醫生談過後,也很支持我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