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報道,我國零售銷售指數9月份同比上升1.9%,經季節性調整後環比下跌0.4%。
我們有時也會發現,同一個經濟數據,媒體A報道上漲,媒體B報道萎縮。細看一下,一個是同比,一個是環比。
那麽究竟是漲還是跌呢?應該看哪一個?
先來了解一下這兩個說法的含義。
“同比”,有時也用“年比”,就是與去年同時期相比較。9月份同比,就是今年9月和去年9月進行比較。
“環比”則是現時期和此前一個時期比較。每季度發布的數據環比也稱爲“季比”,如第二季和第一季比較。每月數據的環比就是“月比”,如9月和8月比較。
總體來說,國內生産總值(GDP)、制造業、零售銷售和非國內石油出口(NODX)這些數據,大多時候以同比數據爲主。
這是因爲經濟活動有季節性因素,例如年底假期和農曆新年,經濟活動往往放緩,工廠節假日停工,但對于零售業來說卻是旺季。前來新加坡的遊客來訪人數往往于8月和12月的旺季更高。
其實,這也適用于企業業績,對于不少行業如銀行業來說,第四季的業務相對淡靜。
因此,若是看環比數據,可能會掩蓋潛在的趨勢,讓人對情況作出錯誤的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農曆新年時間不同。例如今年的農曆新年在2月,去年則在1月份。所以經濟師有時把1月和2月的數據綜合起來看,去除農曆新年的影響。
即便是同比也會受日曆變化的影響,比如某個月份有五個周末,但去年同期有四個周末。由于國人喜歡在周末出門消費,這個日曆因素可能會導致今年這個月的零售銷售表現更好,而實際情況可能不相上下。
不過,光看同比增長的數字,不足以了解情況。例如上月增長10%,看似不錯,但其實之前幾個月增長都超過20%,說明有走軟的趨勢。這時就能參考環比數據進一步分析。
房地産銷售和房屋價格指數則多用環比數據,可更好地衡量樓市的溫度起伏。
爲了讓環比數據更有意義,當局在收集和統計數據後,會剔除季節性因素的影響,這就是常見的“經季節性調整”(seasonally adjusted)。
在分析經濟數據趨勢時,也常見“基線效應”(baseline effect)一詞。
例如,我國9月份的非石油國內出口同比增加8.3%,優于8月份的5%。研究機構野村(Nomura)指出,同比增幅擴大,是因爲低基線效應。
這就是說,去年同期的表現比較差,使得今年的增長幅度相對更大,但這並不一定代表今年的表現好。
反之,高基線效應就是說去年同期的表現比較好。同樣,這時可參考環比數據。
總得來說,結合同比和環比兩個數據,能更好地解讀經濟增長趨勢。
《博學多財》——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理解常見的經濟和財經術語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