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
上市企業趁低吸購股票,一再推高股票回購額。根據新交所投資者教育網站SGX My Gateway的統計,今年首11個月本地股票回購總額達14億5000萬元,比去年全年的4億2600萬元高出2.4倍,也高于2016年的8億2600萬元。
陳婧 報道
本地股市今年來節節滑落,上市企業趁低吸購股票,一再推高股票回購額,使到今年股票回購總額創下三年來最高。
根據新加坡交易所投資者教育網站SGX My Gateway的統計,今年首11個月本地股票回購總額達14億5000萬元,比去年全年的4億2600萬元高出2.4倍,也高于2016年的8億2600萬元。
股票回購是上市公司從公開市場買回公司股票的交易,買回的股票被納入庫存股,不再于市面上流通。企業一般會趁估值低時回購股票,用于穩定或提升公司股價。
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去年全年大漲18.1%,相比之下,海指今年首11個月已下跌8.4%。今年來股票回購額最高的3月、6月和8月,海指都在走下坡。8月份的股票回購額達2億4500萬元,爲近三年來單月最高,僅次于2015年9月的4億4500萬元。
新交所提供給《聯合早報》的資料顯示,今年首11個月共有96家上市公司回購股票,近半數海指成份股參與其中,它們回購的股票價值占總回購額超過八成。今年來五大“回購王”分別是凱德集團(CapitaLand)、星展集團(DBS)、華僑銀行(OCBC)、大華銀行(UOB)和吉寶企業(Keppel Corp)。
一些大型企業今年首次加入回購股票的行列,例如城市發展(CDL)就在8月以每股平均9.485元價格買回30萬股,共計285萬元。集團將部分所買入的股票用于公司的員工獎勵計劃。
在剛過去的11月,共有29家公司回購總價值1億零900萬元的股票,比前一個月的5990萬元增加近一倍。三家本地銀行上月共回購價值8800萬元的股票,占整體回購額的81%。其中星展集團斥資5199萬元回購220萬股;大華銀行和華僑銀行的回購總額分別是2240萬元和1331萬元。
分析師:股票回購顯示 企業對發展前景有信心
投資教育公司Invest Coach董事經理蔡一鳴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股票回購說明上市公司對發展前景有信心,因而趁股價便宜時買回自己公司股票,這對投資者通常是好消息。
“回購股票用的是真金白銀。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只有在認爲股價被低估,把錢用來買自己的股票比其他投資更有價值時,才會這麽做。此外,市場上流通的股票減少,公司的每股盈利就相應增加,財務數字也會比較好看。”
蔡一鳴認爲,目前本地股市基本盤穩健,若中美貿易談判能取得實質性進展,明年股市有望好轉,回購股票活動也將隨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