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區欽潔說,雖然有很多人寫過這些餐館,但比較專注在它們的菜色與食譜,很少把焦點放在經營者創業時的艱辛與煎熬。她認爲這些餐館的創業史是新加坡曆史的一部分。
律師區欽潔用兩年時間走訪本地10家至少傳承了半個世紀的著名餐館,了解他們如何在漫長的歲月裏捕捉食客的味蕾,讓家族經營的餐館經得起歲月考驗,代代相傳。與此同時,也了解他們在傳承的過程中,如何在一道道傳統美食中融進本地元素,形成家喻戶曉的“新加坡美食”。
《美食傳承》明年2月中公開發行
區欽潔以英文撰寫,得到國家文物局資助的新書《美食傳承》(Delicious Heirlooms)定在明年2月中公開發行,由海峽時報出版社(Straits Times Press)出版。
新書將講述本地10家著名家族餐館的創業故事,同時揭開許多有趣卻不一定是廣爲人知的事迹,例如誰是“肥仔榮”?哪一家餐館已經傳到第四代手上?著名咖喱魚頭餐館“Muthu’s Curry”的名稱並不是以創業者的名字命名,那這一名稱從何而來?
收錄在書中的10家本地餐館是肥仔榮酒家、源和春菜館、潮州發記酒樓、回教餐館(Islamic Restaurant)、瑞記(家嫂)魚頭米粉、民衆菜館、Muthu’s Curry、Sabar Menanti、Samy’s Curry和詠春園。
這些餐館中,要數創立于1921年的回教餐館和創于1920年代的Sabar Menanti曆史最悠久。中式餐館中則以何樂如創于1929年的詠春園年代最久。由興化人何信財創立于1933年的民衆菜館是另一家老字號。瑞記(家嫂)魚頭米粉也是在1930年代誕生。
創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還代代相傳的餐館包括肥仔榮酒家(1967年),源和春菜館(1953年),潮州發記酒樓(1969年),Muthu’s Curry(1969年)和創于1960年代的Samy’s Curry。
區欽潔在決定采訪哪些餐館時,其中一項挑選准則是有關餐館必須經營了至少50年,至今還是由創辦者或其後代經營,而非已經頂讓、轉手或轉售他人的餐館。
當被詢及爲何要出版這樣一本書時,區欽潔說,雖然有很多人寫過這些餐館,但比較專注在它們的菜色與食譜,很少把焦點放在經營者創業時的艱辛與煎熬。她重視的是這些餐館如何能經營50年,甚至在100年時依然屹立不倒。她認爲這些餐館的創業史是新加坡曆史的一部分。
國家文物局政策與社區助理局長陳子宇說,從2013年至2018年,文物局已資助11項與飲食文化遺産相關的項目,當中的八個項目屬于出版物。《美食傳承》將是文物局資助的第九項出版計劃。
印度人本來不吃魚頭
陳子宇說:“我們支持這一出版項目,是因爲它介紹了新加坡飲食文化中較不爲人知的一面,追述這些餐館至少50年的曆史。我們希望新加坡人會繼續書寫新加坡獨特飲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歡迎人們提出資助申請。”
目前掌管Muthu連鎖企業的是已故創辦人阿耶卡簏(Ayyakkannu)的兩個兒子和媳婦。總裁卡西彼斯凡納(Kasivisvanaath A.)在1994年繼承父業後,不斷思索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業長盛不衰,將上一代創下的事業傳承下去。
彼斯凡納的兩個得力助手分別爲負責市場營銷的妻子毗莎莉(Veshali)和負責集團運營的弟弟斯裏尼瓦桑(A. Srinivasan)。
由濃稠、辣中帶香的印度式咖喱醬汁焖煮的咖喱魚頭被認爲是最具新加坡風味的美食之一,但毗莎莉說,印度人原本不吃大的魚頭。在印度,這類魚頭通常被扔掉。但是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社會,文化上難免互相影響。她家翁和早期一些印度餐飲業者發現華人喜歡吃魚頭,便嘗試用印度咖喱醬料來烹煮魚頭,沒想到很受歡迎。
毗莎莉說,Muthu’s Curry的家傳配方只傳給繼承家族事業的兒子,因此連她都不知道秘方。這家餐館目前位于跑馬埔路138號的旗艦店,是他們在2003年買下的産業。他們之前在同一條路上租用不同店鋪做生意;但是,從1997年至2002年因受地鐵東北線工程影響,生意一度下跌70%。
潮州發記已傳至第四代
本地潮州餐館老字號“潮州發記”目前已傳到第三及第四代,由父女檔李長豪和李願靜掌舵經營。李願靜的祖母盧福英雖近耄耋之年,仍然參與廚房工作。
發記是在1969年由來自潮安的李二弟創立,最早只是同濟醫院附近一家咖啡店的小攤位,1989年搬到快樂世界的露天餐館,1993年遷入廈門街的舊店屋,不斷擴大發展,並在1998年注冊爲潮州發記酒樓。2015年搬到香格裏拉大酒店隔鄰的區域語言中心大廈(RELC)。
李願靜說,發記是典型的潮州菜館,父親李長豪精于鮑翅參肚,當中鮑魚是他的絕技。當然餐館少不了潮州鹵鴨、燒豬,蒸鲳魚,蝦棗、肝花、豬腳凍,蚝煎蛋和芋泥等傳統潮州美食。
作爲第四代接班人,李願靜目前正著手拓展父親于2003年開始的即食鮑魚和魚翅生意,並已推出殺菌軟袋(retort pouch)包裝的鮑魚,消費者在加熱後就能馬上食用。目前這部分業務已占發記的40%收入。
詠春園明年慶祝90周年
明年便邁入第90個年頭的詠春園是新加坡曆史最悠久的中式酒樓,1929年在大世界開張,由來自廣東東莞的何樂如創辦,目前由何樂如的媳婦孫佩嬌全權打理,孫子何志豪從旁協助,將老味道傳承下去。
1960年代是詠春園很風光的時期,大世界的酒樓能容納100桌,1978年搬遷到牛車水的東方戲院,規模一度縮小到20桌,1991年再搬到東海岸,當時能容納50張桌子,2004年再度回到牛車水海山街(Upper Cross St),目前的規模是65桌。
孫佩嬌加入這門家族生意40年,經曆過許多艱辛苦澀的歲月,卻始終沒有放棄。1996年,孫佩嬌和丈夫離婚,餐館差一點經營不下去。她在第二年接手管理餐館,1998年卻遇到經濟危機。她當時想盡辦法堅持下去,包括推出福建薄餅,以及用1元燒雞等來吸引顧客。
她告訴記者,經營餐館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她不斷告訴自己,無論是什麽樣的難題,都一定有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