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執行這項計劃的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強調,“新加坡科學家回國計劃”是要吸引那些已有一番成就、旅居國外的新加坡籍科研人員回國,而“當初設定目標只是給我們一個努力的方向,但它不是左右我們篩選科研人員的因素”。
政府吸引在海外發展頂尖新加坡科研人員回國的計劃,過去兩年停滯不前,沒有成功招攬更多傑出科學家回國。
在這項“新加坡科學家回國計劃”下返家的科學家認爲,已在國外成家立業的國人在考慮是否回國時必定有多重考量,要做此決定並不容易。
負責執行這項計劃的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強調,計劃是要吸引那些已有一番成就、旅居國外的新加坡籍科研人員回國,而“當初設定目標只是給我們一個努力的方向,但它不是左右我們篩選科研人員的因素”。
計劃于2013年開展,原本希望到了2019年,能吸引至少10名頂尖科研人才歸國擔任要職。本報于2014年報道,隸屬總理公署的基金會當時已同20名科學家洽談。
我國之後在2015年和2016年迎來首五位回國的科學家,達成一半目標;但之後在去年和今年,卻沒有成功吸引到其他科學家回國。
回國的五位科學家是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何德華教授、國大常務副校長(研究與科技)辦公室大學與工業合作促進部主任程文耀教授、國大工程學院工業與系統工程系主任林良才教授、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副主席蔡南海博士,以及國大電腦科學系教務長講座教授白俐翾。
基金會表示,它只會考慮接洽那些在科學和科技領域有卓越成就、已建立國際威望,也有能力推進適用于我國科研領域的新加坡公民。它也與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管理層密切合作,確認適合擔起科研領導職務的潛在人選。
基金會至今已收錄30人的資料,當中包括較年輕的科學家。
“我們對計劃堅持高標准,只有符合標准的科學家才會被考慮在內。”
旅外專才擔憂各異
在計劃下,每名回國的科學家能獲得基金會多達750萬元的研究基金,讓他們繼續原本的科研項目。
他們任職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也會提供“具競爭力”的薪金配套等。基金會沒有答複本報詢問至今撥出多少研究基金給這五名科學家。
何德華(57歲)受訪時透露,他與基金會正積極接觸一些科學家。他說,這些科學家很多會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以及能否有很好的環境繼續做出很好的研究等。
“我們會竭盡所能助他們平穩回國,也在國大校園提供優良的環境,讓他們有最好的科研成果。”
程文耀(47歲)受訪時則指出,盡管沒有直接爲基金會招募科學家,但他向來都鼓勵旅居海外的新加坡朋友考慮回國繼續發揮才能。
“他們擔憂的事各異,也得克服須舉家遷移、改變生活方式和放下成功事業的挑戰等。這不會是一個容易的抉擇。”
林良才、蔡南海和白俐翾沒有答複本報詢問。
本地科研生態已躍進
有媒體數年前報道,旅居國外的新加坡科研人員認爲在海外較有機會和同領域的翹楚交流合作,成了不願回國的因素之一。
何德華認爲,各國已有更密切的聯系,而且本地生態其實已非常接近西方國家最佳的科研生態,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勝一籌。
“例如,我國政府非常大力支持和推動科研工作,這是很重要的區分點。這樣的支持很重要,有助傑出科研人員達到最佳表現。”
他也以自身經驗說明,回國也能與同僚維持密切關系,例如他今年和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博士生等合寫一篇學術報告,之後刊登在權威期刊《自然—人類行爲》。
曾在美國和歐洲、在不同科技公司工作的程文耀則認爲,全球如今高度連接,要和其他人才交流並非難事。
他說,本地科研和科技領域極爲蓬勃,整個生態也越來越支持科學、科技和教育,並彙集國內外人才。
“與我浸濡過的其他地方相比,這是新加坡的強處和優勢。我認爲,這會是一個激勵旅居海外的新加坡人才考慮回國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