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人物
周文龍
富商蔡天寶是本地知名華社領袖,一直積極推動會館、社團和華族文化中心的發展。他在商界的發展,
包括他所掌舵的和美置地(Ho Bee Land),一些人或許並不熟悉,低調的他也鮮少跟媒體分享。
隨著和美商業模式轉型已見成效,企業和華社接班計劃逐步落實,蔡天寶罕有地接受《聯合早報》記者專訪,
暢談他的經商經曆、如何在21歲以制造釘子和鈎子給木材商起家,發展至今天成爲擁有15億美元身家的房地産商。
午後陽光照耀在藍色雙峰大樓外,蔚藍的天空帷幕襯托它的磅礴氣勢,從遠處望去,傲立于波那維斯達地鐵站旁的達都彙(The Metropolis),仿如兩塊巨大的磁場,銜接著各大快速公路,吸引著許多行業精英階層蜂擁而至。
達都彙,是緯壹科技城的唯一甲級辦公樓,是和美置地的旗艦辦公樓項目,更是和美置地主席兼總裁蔡天寶的轉型和接班計劃的重要一步。
去年,蔡天寶連續展開多項交棒更新計劃,先是卸下新加坡福建會館會長職務,接著宣布兒子蔡偉成升任和美副總裁,隨後正式引退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會長職位。
這一連串的職務變動,或許顯得突然,實際上,這是蔡天寶部署多年計劃的一部分。
對他來說,領導社團和企業固然重要,但他更關注轉型與更新。就是憑著這個理念,他在2010年標下達都彙地段。
回憶起九年前情景,蔡天寶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語氣仍然充滿興奮地說:“這是一次重要戰略投資,也是和美轉型的開始。”
他指出,標下這地段前,和美主要業務都以發展高檔私宅爲主。但受到金融海嘯沖擊後,他意識到和美要持續發展,就必須轉型,而達都彙擁有120萬平方英尺可出租空間,能給他帶來穩定租金收入,讓他開展“私宅+商業房地産”、“本地市場+海外市場”的雙引擎戰略。
誠然,參與達都彙地段競標時,蔡天寶面對不少市場質疑。因爲和美和許多企業一樣,剛從驚濤駭浪的金融海嘯活過來,正慢慢地恢複元氣。達都彙地段也因市場情況不佳而乏人問津。
但蔡天寶依然比另一家競爭對手出價高于7%,成功取得達都彙地段。跟著,他又收購和開發英國、中國和澳大利亞等地的項目。特別是英國市場,前後收購八個房地産項目。
今天,達都彙及雙引擎戰略發揮作用。當本地市場面對房地産降溫措施的強大阻力時,和美繼續取得強勁收入。2017年和美總共取得1億6420萬元租金收入,新加坡業務貢獻占55%,其中超過九成來自達都彙。許多大企業和跨國公司都是達都彙租戶,包括新加坡交易所(SGX)、寶潔集團(P&G)、蚬殼(Shell)、法國達飛輪船(CMA CGM)和日本三井海洋開發公司(MODEC)等。
蔡天寶說:“這九年來和美商業模式的轉型已見成效。轉型也是下一個起點的開始。我是以此爲理念,近年來在部署華社各社團還有和美的接班計劃,爲的是把棒子交給年輕一代發揮,避免領導斷層。”
年少夢想就是從商
1948年出生,現年71歲的蔡天寶是本地華社重要推手,其社團貢獻廣爲人知。但他在商界的發展,一些人或許並不那麽熟悉。
訪問蔡天寶時,和美公關悄悄說,任何華社宣傳活動,蔡天寶義不容辭,大力支持;但談個人事業,談商業成就,爲人低調的他卻鮮少答應媒體訪問。
其實,蔡天寶縱橫商場50年,有著豐富經商經曆。他在房地産界連創佳績,在最新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上排名第23位,身家估計15億美元。
他說:“我從小就想從商,做生意是我小時候的願望。”
談到自己年少夢想,蔡天寶表示,自己從小就不是一個“讀書的料”。他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是要創業當商人,而這幾十年來,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
蔡天寶有14個兄弟姐妹,他排行中間,父親從事駁船生意,家境算不上富裕,屬于小康之家。
他還記得,小時候父母爲了要栽培他成爲雙語人才,上午送他去華校,下午去英校,爲順利“趕場”,他得在霸王車裏換校服。但他絲毫不覺得麻煩或辛苦。反而認爲當時華校英校跑,讓他打好雙語基礎,今天受用無窮。
21歲創立和美
中學就讀實能工藝中學時,蔡天寶開始動腦筋做生意,趁著假期跟同學沿街挨戶賣雞精,一天賺了20多元,很有成就感。
于是,中學畢業後,蔡天寶沒有繼續升學,選擇到社會工作,先是幫父親打工,接著在1969年創立和美,當時他不過21歲。
問起“和美”名字由來,蔡天寶發出招牌式的爽朗笑聲說:“和美嘛,就是和氣美麗的意思,大家和和氣氣、一起開始做事,就是一件美麗的事情。”
創業初期,蔡天寶主要以制造釘子和鈎子給木材商爲主。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木材行業走下坡,他轉到印度尼西亞發展,並把業務重點轉移到轉口貿易,直至1986年回返新加坡,專攻房地産市場。
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其實,蔡天寶的生意範圍廣泛,除了房地産業,還包括二手汽車代理業、印刷業甚至電影業等。
然而,他對房地産業“情有獨鍾”,一來是因爲他自小被媽媽熏陶“有錢就要買房地産”想法;二來是他賺到的第一桶金來自房地産,輸掉的第一桶金也是在房地産。
原來,他22歲跟朋友合資買地興建排屋,短短兩年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元。但不久發生石油危機,發展的項目無人問津,不但虧掉之前賺到的100萬元,反而還欠了100多萬元。
“還好在我人生陷入最低潮的時候,我母親給我極大鼓勵。她告訴我:只要你不偷不搶不騙,沒有什麽好怕的。”
遇到挫折不沮喪,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這是蔡天寶從失敗中獲得的啓發。這也促使他從印尼回到本地發展時,決心重新再來,繼續往房地産業發展。
他認爲自己挺幸運的,自回歸房地産業以來,30年間經曆一些波浪,但大致發展順利,還成功讓和美置地于1999年在本地上市。
例如他的開山之作是阿裕尼附近的順榮工業大廈,以僅僅250萬元買下。1989年,他又買下紐頓路地皮興建皇家公寓(Maison Royale)。
當時,正好碰上中國六四事件,大量香港資金流入新加坡,這兩個項目都獲得豐厚回報,其中順榮工業大廈不到三年就回本。
其實,蔡天寶對房地産市場時機往往抓得非常准,而且具有長遠戰略眼光,能趕在市場轉風向前做出大膽投資。
早在1995年,他就在英國進行投資,在泰晤士河畔發展高檔私宅項目“國會景”(Parliament View)。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本地私宅滯銷,許多發展商成了“大閘蟹”,蔡天寶卻因把大部分資金調往倫敦而避開了風暴,更從國會景項目大賣中大賺了一筆。
打造本地首所瀕水公寓
2003年沙斯時期,本地樓市黯淡,蔡天寶卻大舉投標聖淘沙升濤灣(Sentosa Cove)的瀕水住宅地段,成爲第一家踏足升濤灣的發展商,打造了新加坡第一所瀕水公寓——泊甯軒(The Berth by the Cove)。
蔡天寶前後在升濤灣買了八幅地皮,是升濤灣最大發展商。他所發展的項目如禦豐軒(Cape Royale)、濤源灣(Seascape)和翠珀灣(Turquoise)等,都引起當時市場熱烈反應,成爲城中話題,令和美公司名聲大噪,也開始揚名海外。
他滿意地說:“我們出差的時候,甚至有商業夥伴把我們稱作是‘升濤灣的幕後功臣’,讓我們格外驚喜。”
提起當時的大膽投資決策,蔡天寶說:“我到過很多地方,了解到瀕水住宅項目向來有premium(溢價)。而且我覺得本地生活方式正出現轉變,升濤灣地段具有特色,可吸引這批尋求獨特生活的買家。”
即便現在升濤灣私宅市場疲弱,蔡天寶表示,和美的升濤灣項目已賣得七七八八,未售出單位大多也已租出,公司業務基本上未受到升濤灣疲弱狀況的太大影響。
許多發展商說房地産投資,地點最重要。蔡天寶卻認爲時機和資金掌控才是最重要,在適當時候、有充裕資源做出適當行動。
觀望等待最佳時機進場
自達都彙標地後,過去八年來,蔡天寶就一直沒進場標地,即使前陣子集體出售市場火熱,他也沒有參與。
他說:“本地樓市中長期前景樂觀,但短期內仍存在不少不確定因素。我不急于進場,依然持觀望態度,等待最佳進場時機。“
就像九年前進行和美轉型一樣,何時是危機,何時是轉機,蔡天寶有如一位大謀略家一樣,一直成竹在胸。
社會不是非有你不可
同樣地,在和美接班計劃上,蔡天寶認爲現在正是讓年輕人接班、發光發亮的好時機。
蔡天寶有四個孩子,除了大女兒蔡曉琳從事教育業,現在是美華小學校長外,其余三個孩子都在和美置地和家族企業工作。
當中,蔡偉成已在協助蔡天寶執行集團的策略和政策,並負責集團業務的所有管理。
對媒體界而言,蔡偉成是個相對陌生的名字,但蔡天寶表示,他早在多年就想到接班的問題,而兒子自2002年就在公司工作,從底層慢慢升上今天職位,在和美有超過16年工作經驗,對房地産有全面深入的認知與見解,也非常熟悉整個集團的文化。
他相信,兒子的這些特質,都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和美的業務。
人生七十古來稀,蔡天寶卻說:“這個社會不是非有你不可的,我們需要年輕人接班,不應有斷層,如果公司或社團無法自我更新,我們作爲領導人不能放心、放手、放資源給年輕人,這將是公司和社團的最大危機。”
他接著以支持語氣說:“偉成與社團年輕領導,以後要走的路跟我們這代人不同,但我相信,只要這些年輕團隊能坦誠互相合作,集思廣益,他們必定能成功。”
今年是和美創立50周年,上市20周年,蔡天寶有信心隨著年輕一代的接班,和美未來更壯大的版圖正徐徐展開。
問心無愧回饋社會
長久以來,蔡天寶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他在1987年在父親鼓勵下涉足仁和聯誼社活動,1993年加入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擔任董事,並在2005年挑起大梁出任總商會會長,擔任過兩屆會長。
九年前,他出任福建會館會長,然後又出任宗鄉總會主席。他曾是通商中國主席,直到三年前卸任。他至今依然是華族文化中心主席。
他對社會的巨大貢獻,讓他在2014年獲頒該年國慶最高榮譽獎章“殊功勳章”。
談到華社貢獻,蔡天寶說:“這些年我花在社團的時間很多,對公司業務有點忽略,多少有一點‘不務正業’。但我始終認爲,企業家不應僅爲賺錢而活,回饋社會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之一。”
他強調,參與華社活動,或許能讓他建立更強大人脈關系,對生意有一些幫助,可是他從不曾從獲利角度出發。
他說:“在社會回饋方面,我從來沒有想過任何回報,最重要的是能問心無愧,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