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革命盟友之子、本地婦産科先鋒杜祥和醫生上個星期五(8日)與世長辭,享年93歲。
杜祥和在上世紀60年代擔任竹腳醫院大學組的主管,爲這所醫院日後發展爲世界級的醫院奠定了基礎。
他在1947年以優秀成績考入愛德華七世醫學院(國大醫學院的前身),同屆的還有馬國首相馬哈迪。
杜祥和在畢業後加入竹腳醫院,也曾同後來成爲我國第二任總統的薛爾思(Benjamin Sheares)醫生共事過。
他在1960年接手薛爾思在竹腳醫院的職務後,著手整頓並協助醫院獲得英國皇家婦産科學院認證。這讓竹腳醫院有資格在本地爲婦産科醫生提供培訓,省下派人到英國接受培訓的費用和人力。
1969年, 杜祥和與容應骞醫生設立“杜容診所”,對本地婦産科有不少貢獻。
曾在杜容診所工作的退休婦産科醫生郭瑞平接受《海峽時報星期刊》訪問時指出,杜祥和是個優秀的領導,他開創的不少醫療實踐模範,至今仍在本地婦産科界廣泛使用。“他發起培訓項目、推出培訓手冊,也積極參與每個過程,確保所有人接受適當的培訓和教學。”
研究葡萄胎貢獻傑出
因對葡萄胎研究有傑出貢獻,杜祥和成爲當時少數受邀到西方世界發表研究報告的東方人,也讓國際醫學界開始關注我國。
杜祥和也曾在上世紀70年代擔任新加坡肅毒協會會長。他也是笃信聖經長老會班丹加略堂的高級牧師。
杜祥和的家庭背景非比尋常,他的父親杜景祺是醫生,也是孫中山的追隨者。黃埔軍校成立初年,杜景祺接受校長蔣介石的聘請,擔任軍校軍醫院院長一職。
杜景祺也曾代孫中山傳送機密信息,經常穿梭于革命志士之間,置生死于度外。
1909年的冬天,杜景祺在一項任務完成後,于廣州同孫中山會面。當時,孫中山的妻子宋慶齡也在場,而且還親自下廚爲他准備晚飯。飯後,杜景祺要求孫中山爲他寫一幅書法留念。這位革命先賢欣然同意,提筆寫了“博愛”兩字。
這幅字後來跟隨杜景祺醫生輾轉來到南洋,直到1969年,杜景祺把自己的珍藏轉交給兒子杜祥和保管。
杜祥和在2002年把這幅書法轉送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而引起華社的關注。紀念館當時的館長馮仲漢表示,在新加坡,孫中山的遺物非常稀少,能得到他的墨寶十分難得。
杜家原本收藏了許多富有曆史意義的文物,但是在日軍南下侵略馬來半島的時候,杜景祺在朋友的勸告下,把這些文物燒毀。唯一留下的珍藏,是孫中山所寫的“博愛”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