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氣象署的2018年度氣候評估報告,過去40年,本地氣溫每10年增0.29攝氏度;在2009年至2018年這10年間,原本較涼爽的1月份,相較1970年代最熱的5月份,氣溫差不多一樣高,甚至更高。
今年開年至今,本地氣溫均高于去年同期以及長期平均值。氣象學家提醒,目前已有迹象顯示厄爾尼諾效應正在醞釀中,接下來幾個月的日常溫度有可能會更高,降雨量也會下降,公衆應多注意炎熱幹燥天氣對生活和健康所造成的影響。
全球氣溫變暖是一個長期的氣候挑戰,但我國已經籠罩在這股熱浪之下。
新加坡氣象署在今天公布的2018年度氣候評估報告中指出,過去40年,本地氣溫以每10年增加0.29攝氏度的速度上升;在2009年至2018年這10年間,原本較涼爽的1月份,相較1970年代最熱的5月份,氣溫都差不多一樣高,甚至更高。
氣象署首席氣象學家洪清海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近幾年來,本地每年的平均氣溫都偏高,凸顯全球暖化效應,國人也明顯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不過,單靠溫度差異無法全面地評估本地氣候變暖的嚴重程度。
他說:“氣溫上升的同時,我們也要參考環境中的濕度,才能更准確地評估氣候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比如,沙漠地區雖然氣溫高,但濕度較低,所以當地人還是能過得相對舒適。”
氣象學一般會通過計算“濕球溫度”(wet bulb temperature),來評估氣溫對人類環境的影響。這一指標參考的是周邊環境溫度、濕度和人體自動調降體溫能力,而非僅看綜合溫度。
簡單來說,濕球溫度能爲預測氣候變化的危險程度提供一種測量指標。
有研究報告指出,一旦濕球溫度達35攝氏度(約相當于38攝氏度氣溫和相對濕度80%),空氣的濕熱程度將讓人類無法通過排汗爲身體散熱降溫,甚至足以致命。
對此,洪清海說:“根據我們的預估,就算是在較嚴重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下,到了本世紀末,本地也不會出現溫度和濕度都高到人類無法居住的局面。”
詢及今年的氣候展望,洪清海透露,海平面氣溫已經高于平均值頗長一段時間,因此今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概率比較大。
雖然此次厄爾尼諾的強度和持續度仍有待觀察,但洪清海說,在它的影響下,無論是本地或區域國家地區的溫度都會上升,降雨量也會減少,人們很可能在接下來幾個月內感受到厄爾尼諾效應。
每年的2月和3月,我國受東北季候風幹燥期的影響,天氣持續炎熱,而且雨量減少。據之前報道,今年2月在我國天氣排行榜上,是90年來第三熱的2月,降雨量更是比往年顯著要低。
公用事業局:蓄水池1月起已注入新生水
公用事業局受詢時說,自今年1月初起,已開始爲蓄水池注入新生水,確保水位維持在健康水平,所注入的新生水量則會視不同情況而定。
新生水和海水淡化廠的運作則不受降雨量影響,足以應對幹旱天氣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