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商業區(CBD)的核心地位並非持久不變,新加坡的中央商業區如果不增加人口與提升活力,將面對被逐步被淘汰的局面,進而導致新加坡失去重要競爭優勢。
受訪學者和業內人士指出,政府推出的振興市區計劃,切合當前宏觀趨勢和社會需求,有助于新加坡實現世界級城市中心的目標。
他們也表示,單從硬件方面振興市區並不足夠,政府還必須提升新加坡在文化與藝術方面的影響力,讓新加坡不僅是頂尖全球金融中心,也是重要藝術城市。
國浩房地産(GuocoLand)新加坡集團董事經理鄭馨堯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政府的振興市區計劃具前瞻性,未雨綢缪地探討中央商業區下來10至15年的發展。
他說:“其實現在中央商業區仍處于優越地理位置,仍吸引著外國大型企業。但我們不可以滿足于現狀,好是不足夠的,我們要做到最好。”
就城市功能而言,他表示,不少大城市中央商業區規劃已從單一化的辦公樓,逐步轉移爲結合零售、酒店和住宅等元素的綜合發展項目。例如倫敦的金融中心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原以辦公樓爲主,現在也增加更多住宅和零售、轉向更多元化規劃。
新加坡國立大學房地産研究院主任程天富受訪時指出,中央商業區是現代化大都會的重要標志,往往體現城市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力量,但其核心地位會隨著其他新商業區崛起而逐漸轉移。
例如,新加坡中央商業區過去集中在珊頓道一帶,之後轉移到萊佛士坊、現在中央商業區的核心地區漸漸以濱海灣一帶爲主,往後中央商業區可能會擴展到南部瀕水地區。
每一次的中央核心地區轉移都産生篩選效應,當企業遷移到新商業區,原來的商業區吸引力就被削弱,造成更多企業離開,商業區變得更冷清。
程天富說:“這種篩選效應將造成中央商業區的整體活力下跌,無法吸引優秀外國企業到這裏,進而影響新加坡的競爭優勢。”
高緯環球研究部主管李敏雯也表示,現代工作方式轉變,趨向靈活辦公和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一些老舊辦公樓可能無法滿足現代企業需求,有必要進行翻新或重新發展。
政府上周發布的2019年發展總藍圖,振興市區是主要策略之一,包括鼓勵辦公建築改爲住宅和酒店用途。
根據市區重建局數據,中央區目前約有超過5萬個住宅單位,未來有可能再增加超過2萬個新單位,以增加中央區的人口與提升活力。
專家:社區空間營造對中央商業區很重要
另外,鄭馨堯也強調社區空間營造(place-making)對中央商業區的重要性。
鄭馨堯曾是宜居城市研發中心副執行總監。他透露,在負責丹戎巴葛中心(Tanjong Pagar Centre)項目規劃時,一樓部分空間原本可以開辟成零售店面,但他堅持把它發展爲都會公園(urban park),進行健身操、獨立音樂會和櫻花季節美食展等社區活動。結果這些活動深受歡迎,提高中心的人流量。
鄭馨堯說:“從商業價值角度考量,建辦公樓或私宅,的確比建公園或美術館更具商業價值。但我們必須更全面地角度看待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價值’這個字眼的涵義。”
“像紐約中央公園或許是一塊昂貴地皮,但如果你拿這塊地皮去蓋辦公樓和私宅,紐約市就失去它的精神靈魂。”
程天富也說,新加坡如果要成爲世界級城市中心,單從硬件方面振興市區並不足夠,政府還必須提升國人的文化和藝術水平,以及新加坡在文化與藝術方面的影響力。
他說:“卓越的全球城市如倫敦、紐約和東京等,不僅在金融、商業和國際貿易等占有重要地位,它們也是重要文化藝術中心。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長時期的耐心經營和積累,怎麽急也急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