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現在更加依賴中國和亞細安五國的最終需求,已超出對歐元區和美國需求的依賴。
貿工部在第一季經濟調查報告中發布一篇專題報道,分析海外市場需求爲我國經濟帶來增值的趨勢。報道指出,新加坡的經濟增長曆來更加依賴發達經濟體的最終需求,尤其是美國和歐洲。但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10年歐元區債務危機過後,我國經濟的增長推動力出現了變化。
對中國最終需求依賴 從2011年開始超越美國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對中國最終需求的依賴逐年增加,從2011年開始超越了對美國最終需求的依賴,占我國最終需求的比重排在第一。
而在2005年至2015年期間,我國對美國以及歐元區最終需求的依賴有所下滑,其中對歐元區的依賴下滑幅度較小。
最終需求指的是消費者、政府和企業消耗的産品和服務,不包括制造過程中使用的中間産品。
數據顯示,2005年海外最終需求爲我國帶來的增值(VA),其中5.2%來自中國,11.4%來自美國。到了2015年,來自中國的比率攀升至8.7%,美國的比率則下滑到7.5%。
歐元區的占比則從2005年的9.0%,略微下滑到2015年的8.2%。同時,亞細安五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最終需求市場,最終需求的增值占比從2005年的8.2%,上升到2015年的8.4%。
貿工部指出,來自中國最終需求的增值于2010年至2015年期間增長最快,高達85億元,增幅超過50%。這主要是因爲中國最終需求增長加速,但需求轉變成爲增值的乘數效應有所降低。假設1元的需求可帶來0.2元的增值,乘數效應是0.2。
來自亞細安的最終需求增長以及乘數效應的攀升,推高了這個區域爲我國經濟帶來的增值。
歐元區的最終需求雖然下滑,但乘數效應上升,帶動了歐元區帶來的增值。
貿工部的分析顯示,中國生産商的需求,對我國的經濟增值貢獻最大,這意味著新加坡企業把産品賣給中國生産商,後者加工後再賣給中國的最終顧客。
同時,新加坡企業把産品服務直接銷售給中國顧客所取得的增值,近年來取得增長,說明新加坡企業進一步地滿足中國顧客對産品服務的需求。
在電子領域,新加坡企業較多是把産品服務銷售給海外生産商,後者隨之生産電子産品賣給中國顧客,這主要包括韓國、馬來西亞和台灣的生産商。不過,近年來菲律賓和越南生産商扮演了更重要的渠道角色。
由于我國經濟的增值主要來自于銷售産品服務給本地和海外生産商,貿工部指出,我國應加深與關鍵最終需求市場生産商的價值鏈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