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哪些行業深夜還在做生意,必定會想到餐館、酒吧,或提供緊急服務的診所等。
然而,新加坡是一座不夜城,國人到了深夜仍有諸多消費需求,因此不少商家看准這個商機並實行全天營業制。
中小企業專版這一次推出在深夜經營業務的主題系列,讓四名企業家分享送花、健身、寵物店,以及洗衣服務如何滿足客戶需求,並開創商機。
一名健身房的創辦人,想必身材魁梧,每天運動數小時。
坐在記者面前的周菖延(34歲)卻完全顛覆了這既定印象。這名身高1.85米的男子身材瘦削,並不像每天會運動的人。乍看之下,他更像是一名軟件開發者。
其實,這正是他掌握的技能之一。他將這項軟件開發技能與尋找合適運動場所的挑戰結合在一起,創辦東南亞首個集裝箱健身房The Gym Pod。
周菖延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約10多年前大學畢業後,他曾在本地一家房地産公司從事風險管理的工作,後來離職後設立電子商務起步公司。
他說,起初踏入職場時忙于工作,忽略了運動。不過,隨著工作穩定下來,他開始注重健康和運動。
然而,周菖延一直找不到合適的運動場所。于是他決定到公共健身房,因爲這些設施收費便宜,但缺點是裏面有很多人。
他說:“對我們這些健身房初學者來說,難免會感到有點害羞。”
周菖延提到,如果到收費較高的健身房,費用也包括不少課程,但他對課程不感興趣。
他也感歎,想在家裏運動,發現空間不足又沒有啞鈴等相關器材;出外運動又得考慮到炎熱天氣或雨天。
他認爲,市場上似乎就缺少可讓和他一樣的上班族,在重新踏上運動的道路時,也能夠享有一點私人空間的運動場所。
“我當時想,可設立一個共用空間,讓大家在需要的時候運動。”
找地方放集裝箱是最大困難
周菖延開始集思廣益,和朋友談起這個概念時,其中一名友人提議可租用集裝箱。
他說:“新加坡是座繁忙的海港,我們在路上都會看見載送集裝箱的拖車。建築工地也會把集裝箱改裝成辦公室,因此這概念是可行的。”
就這樣,集裝箱健身房的概念兩年前誕生,周菖延投入5萬元開始這盤生意。
他向一家公司購買集裝箱,並請裝修商改造,例如安裝玻璃片、冷氣、拉電等工程,之後也購買跑步機、啞鈴、健身腳踏車、橢圓機等器材。
不過,要經營這門生意最大的困難其實是找地方裝置集裝箱。他說,剛開始是想在組屋區設置,但向相關機構接洽需要一段時間。
後來,他想到的另一個可經營的場所,是在商業園和工業區一帶,因此與裕廊集團(JTC)聯絡,並在緯壹科技城起步谷(LaunchPad@one-north)放置首個集裝箱健身房。
問及爲何不在購物商場等地租用空間經營,周菖延說,這些地方的租金可能很高。“此外,如果我租用這些空間,有一定的鎖定期,我擔心沒辦法快速爲商業模式進行調整。”
例如,如果在成本較低的地方裝置集裝箱,一旦發現不合適,就能很快地拆下集裝箱,並到另一地方組裝。
健身房24小時營業 最多三人同時使用
集裝箱健身房的另一特點是全天24小時營業,並采用自動化科技。
周菖延運用了早前在起步公司工作的科技經驗開發應用。用戶可通過應用預訂運動時間,並爲大門解鎖。
每一個集裝箱同一時間只容許三人在裏頭,用戶能拉下百葉窗簾,讓使用者保有隱私。
“我最初的目標就是要推出全天營業的健身房。這樣一來,大家就沒有理由說沒時間而不運動了。”
根據周菖延提供的數據,確實會有人在淩晨2時30分或3時前去運動,但屬于極少數。深夜運動的人通常會選擇在晚上11時至淩晨1時前去。不過,使用率高峰時間仍舊是午餐和晚餐時段。
周菖延指出,首個集裝箱健身房去年6月推出,首個月收到100個預訂,過後也取得不錯反響,並走入更多商業園,預訂次數如今已增加七倍。
他還說,傳說中許多人會在每年1月份立下新年願望的現象確實在健身行業出現。他說,每月的預訂次數平穩上升,但今年1月份卻激增,可見不少人在元旦許下運動願望。
集裝箱健身房如今也走入亞曆山大科技園(Alexandra Technopark)、樟城坊(Changi City Point),以及國際商業園(International Business Park)。
與房地産商合作 今年底進軍香港
周菖延預計今年會在本地設立多三個健身房,並在年底進軍香港市場。公司目前和一家香港房地産發展商合作,將在荔枝角一帶的辦公區設立集裝箱健身房。
“香港和新加坡有不少共同點,香港的土地空間也有限,當地人也非常重視健身和健康。”
這門生意看似已有不少成就:有不少天使投資者資助,公司明年可能探討進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甚至中東市場。
本地和世界上有不少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出現泡沫破裂、用戶失去興趣的現象,問及他若面對這種情況,會如何應對?周菖延說,這正是他們僅提供最基本健身器材的原因。
他解釋,健身房的概念出現已久,跑步機和啞鈴等器材必定有需求。再者,新加坡和香港政府也提倡人民運動,保持健康。
通過應用提供運動貼士
如今,公司也在應用推出不同的健身計劃,讓用戶維持運動的動力,同時在健身過程中提供貼士。
周菖延每星期會使用集裝箱健身房三次。他說:“樟城坊的健身房靠近我家,我去運動時也能夠了解用戶使用設施的體驗,收集反饋。”
他也提到,自從進軍這個行業後,他也開始對健身運動方面更有研究,希望與用戶分享這些知識。
“我認爲重點不是要用戶練出肌肉,而是讓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