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溫度的感知總是敏感的,所以炎熱與寒冷往往也被大部分人視爲天敵,伴隨著全球變暖,我們經常對炎熱的天氣進行吐槽,熱死了熱死了,但你知道號稱“中國曆史上最熱的夏天”,到底有多熱嗎?
乾隆八年(1743年)發生了很多故事,而“中國曆史上最熱的夏天”便出現在乾隆八年的某一個夏天。在曆史記載中,在公元1743年7月14~25日12天內,北京城近郊和城內就有11400人因爲炎熱而導致死亡。
以當時朝廷的統計來看平均每天都要死近千人,這是多麽恐怖的數字,而且僅僅只在北京附近,但是各位讀者別忘了,在當時這個朝代,出了如此大的事情,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涉及該事情的官員烏紗帽多半不保,所以上報的數據多半是摻了些水分,真實數據怕是更是讓人細思極恐。
那究竟得多熱的天氣才能熱死那麽多人呢,根據如今的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古氣候研究室主任張德二研究。
在公元1743年7月20~25日的溫值最高,平均值高于40℃,其中以25日的溫值最高,達到了恐怖的44.4℃,地表溫度更是近乎65℃,或許在數據上不能極大的感受到氣溫之熱,那我便給大家舉些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室內27℃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感覺到熱了,而根據不同溫度的體感指數,從25℃開始就已經算是炎熱了,這時候怕熱的朋友已經用上電風扇了,而超過27.9℃時就是酷熱了,這時候涼席也派上了用場,30℃時,空調也給伺候上了,氣溫達到35℃的高溫時,那真是有空調的地方是安全區,沒空調的地方是毒區,可謂是“見光死”,更何況日均40℃以上了。
《高邑縣志》載:“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
連鉛和錫都被熱化了,這裏給大家科普一下鉛的熔點在327.46℃,而錫的熔點在231.93℃,當然是誇張了些,但是也側面說明天氣之熱。乾隆皇帝也寫下《熱》詩一首:
冰盤與雪簟,潋滟翻寒光。
展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
細想一下躺在空調房裏的乾隆都寫詩來吐槽天氣之熱,那民間的百姓顯然是更加痛苦。
上文說到熱死那麽多人還是有著人文因素的,在當時那個年代,以當時的社會生産力,科技水平,人們很難保證做到足不出戶又能維持生計,在古代有沒有空調,一般人家根本買不起和油的價錢一樣的冰,在酷熱的環境下勞作又沒有良好的避暑措施,人們多半會飲恨在炎熱的天氣之下。
大家可能會問到當時的皇親貴族呢,那可和平民老百姓不一樣喽,人家過的那可是一個舒適,首當其沖的便是老百姓享受不起的冰塊了,據史書記載,北京周邊有著十數座用于儲藏冰塊的冷窖,在冬天將冰塊儲存起來,到了炎熱的夏天提供給皇室使用,將冰塊儲存于盒子中,在盒中放一些水果,皇親貴族們一邊享受著冰鎮水果帶來的清涼,一邊享受著仆人蒲扇拂來的帶著涼氣兒的風,這不就是古代空調房嗎?
其次便是“龍皮”,傳說夏日浸水則寒氣生的一種寶物。
《後山談叢》卷二:“夏英公 伏日供帳溫室,戒客具夾衣,客皆笑之。既坐,體寒生栗,乃以漆斛漬龍皮也。”
當然這裏的龍皮可不是真的龍皮,名雖爲龍皮,實則是蟒蛇皮所制,蟒蛇是冷血動物,其皮具有著很好的保溫和隔熱效果,用蟒蛇皮制作的布料,披風在當時可是超贊的降暑神器;最後便是避暑山莊了,相信大家在宮廷劇裏應該見過不少,例如有名的承德避暑山莊,不僅僅是遊玩聖地更是皇帝夏天避暑及處理政務的場所。相比之下,老百姓真的是生活在了“水深火熱”之中了。
在如今時代,雖然仍有農民、工人頂著烈日辛勤勞作,但是被“熱”死的卻是少之又少了,這極大的歸功于現代科技,讓我們在炎熱之中都有著屬于自己的“避暑山莊”。但隨著人類科學的不斷發展,全球變暖也愈發嚴重,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也越發的高了,我國南方天氣也出現了持續不斷的高溫氣候,提倡低碳生活,從你我做起。
參考文獻:
《後山談叢》
《高邑縣志》
《熱》